《醫學原理》~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治內傷方

本方加木香、檳榔各一兩,名木香導滯丸。治症同前。

白朮和胃丸

治中氣虛弱,運動失常,以致津液鬱而為痰,逆氣壅而為痞脹。治宜補中健脾運動,其症自瘳。經云:中氣不足,補之以甘溫。是以用人參、白朮、炙草諸甘溫以補中健脾,為君;厚朴、檳榔、木香、枳實散滯氣,為臣;半夏、生薑、陳皮豁痰,為使。

人參(甘溫,四兩),白朮(苦甘溫,三兩),炙草(甘溫,一兩),檳榔(辛溫,七錢),厚朴(薑汁炒,一兩),木香(苦辛溫,五錢),枳實(苦辛寒,七錢),生薑(辛溫,一兩),陳皮(去白,七錢),半夏(苦辛溫,一兩),共為細末,以湯浸蒸餅,丸如梧子大。每食後以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三服。

麥冬清肺飲

治勞役過度,以致精神短少,倦怠,少氣不足以息,衄血,吐血等症。蓋勞役則傷脾,脾傷則健運失常,以致膻中陽氣鬱而成火。經云:氣生壯火是也。火愈既盛,元氣愈消,是以精神倦怠,少氣不足以息。經云:壯火食氣是也。火性炎上,是以載血上出諸竅而為吐衄等症。

治療之法當以補中瀉火。經云:虛火可補是也。故用人參、黃耆補中益氣,為君;紫菀、麥冬、五味泄火清肺金,為臣;白芍、歸身救陰血,為使。

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一錢),歸身(甘溫,二錢),紫菀(苦辛溫,補虛益肺、止吐血、清痰,一兩),五味子(甘酸,清肺金),白芍(酸寒,一錢),麥門冬(苦甘寒,清肺金,滋腎水),水煎,熱服。

雙和散

治神疲色瘁,氣血兩虛。是以用黃耆、肉桂、炙草以補氣,歸、地、白芍以養血。

黃耆(甘溫,三錢),肉桂(辛甘熱,五分),炙草(甘溫,五分),川芎(辛溫,六分),歸身(辛甘溫,二錢),熟地黃(甘寒,二錢),白芍藥(苦酸寒,一錢),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凡大病之後,氣血兩虛者,宜服此藥調理可也。

升陽益胃散

治體重肢節疼痛,口燥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短澀,不欲食,食不消,灑淅惡寒,潮熱。此皆中氣虧敗,脾濕壅遏,陽氣不伸。治宜補中,疏壅濕,升提陽氣。是以用人參、白朮、黃耆、炙草補中健脾,進飲食;羌活、獨活、防風疏壅濕,除體重疼痛;柴胡、升麻提陽氣;茯苓、澤瀉利小水以滲濕;黃連以勝熱;陳皮、半夏以散逆氣;白芍扶陰以救血。

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炙草(甘溫,七分),羌活(辛溫,七分),防風(辛溫,一錢),獨活(苦辛溫,七分),柴胡(苦寒,一錢),升麻(苦寒,八分),茯苓(甘淡平,一錢),澤瀉(甘鹹寒,一錢),黃連(苦寒,七分),陳皮(苦辛溫,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白芍(苦酸寒,八分),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後服。

白話文:

治內傷方

木香導滯丸

此方加木香、檳榔各一兩,名為木香導滯丸,主治症狀與前文相同。

白朮和胃丸

治療中氣虛弱,導致運動失調,津液鬱結成痰,逆氣阻塞而致痞脹等症。治療方法著重於補益中氣、健脾利濕,使症狀自然痊癒。根據經書所述:「中氣不足,補之以甘溫。」因此本方以人參、白朮、炙甘草等甘溫藥材補益中氣、健脾胃為君藥;厚朴、檳榔、木香、枳實等藥物疏通滯氣為臣藥;半夏、生薑、陳皮等藥物豁痰利濕為使藥。

藥材用量:人參(甘溫,四兩)、白朮(苦甘溫,三兩)、炙甘草(甘溫,一兩)、檳榔(辛溫,七錢)、厚朴(薑汁炒,一兩)、木香(苦辛溫,五錢)、枳實(苦辛寒,七錢)、生薑(辛溫,一兩)、陳皮(去白,七錢)、半夏(苦辛溫,一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水浸泡蒸餅,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後服用三五十丸,每日三次,以米飲送服。

麥冬清肺飲

治療因勞役過度導致精神萎靡、倦怠、呼吸短促、鼻出血、吐血等症。過度勞役傷及脾臟,脾臟功能失調,導致胸中陽氣鬱結化火。經書記載:「氣生壯火是也。」陽火過盛則元氣耗損,因此出現精神倦怠、呼吸短促等症狀。經書記載:「壯火食氣是也。」火性向上,所以血液上湧於體表竅穴而出現吐血、鼻出血等症狀。

治療方法應以補益中氣、瀉火清肺為主。經書記載:「虛火可補是也。」因此本方用人參、黃耆補益中氣為君藥;紫菀、麥冬、五味子清肺瀉火為臣藥;白芍、生地黃滋陰養血為使藥。

藥材用量: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二錢)、炙甘草(甘溫,一錢)、生地黃(甘溫,二錢)、紫菀(苦辛溫,補虛益肺、止吐血、清痰,一兩)、五味子(甘酸,清肺金)、白芍(酸寒,一錢)、麥門冬(苦甘寒,清肺金,滋腎水)。水煎服,熱服。

雙和散

治療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氣血兩虛等症。本方用黃耆、肉桂、炙甘草補益氣血,生地黃、白芍藥養血。

藥材用量:黃耆(甘溫,三錢)、肉桂(辛甘熱,五分)、炙甘草(甘溫,五分)、川芎(辛溫,六分)、生地黃(甘溫,二錢)、熟地黃(甘寒,二錢)、白芍藥(苦酸寒,一錢)。水煎服,藥水兩杯煎至一杯。溫服。

凡是大病之後,氣血兩虛者,都可服用此藥調理身體。

升陽益胃散

治療肢體沉重疼痛、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大便不調、小便短澀、不想吃東西、吃不下東西、怕冷發熱、潮熱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中氣虧虛、脾濕壅滯、陽氣不升所致。治療方法應補益中氣、疏通濕邪、升提陽氣。因此本方使用人參、白朮、黃耆、炙甘草補益中氣、健脾胃,促進食慾;羌活、獨活、防風疏通濕邪,消除肢體沉重疼痛;柴胡、升麻升提陽氣;茯苓、澤瀉利尿滲濕;黃連清熱;陳皮、半夏理氣和胃;白芍養陰血。

藥材用量: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炙甘草(甘溫,七分)、羌活(辛溫,七分)、防風(辛溫,一錢)、獨活(苦辛溫,七分)、柴胡(苦寒,一錢)、升麻(苦寒,八分)、茯苓(甘淡平,一錢)、澤瀉(甘鹹寒,一錢)、黃連(苦寒,七分)、陳皮(苦辛溫,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白芍(苦酸寒,八分),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