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5)

1. 治郁方

六郁湯

治一切鬱症。夫郁因氣滯不行,鬱而成熱,熱而成濕,濕鬱成痰,法當行鬱氣為主。經云:辛可以散滯。是以用橘紅香附、撫芎、砂仁等諸辛藥以行滯氣為本。半夏豁痰,用蒼朮茯苓理濕,梔子清熱,三者為標,佐甘草以和藥性。

白話文:

治療所有憂鬱症。鬱症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鬱久化熱,熱化成濕,濕氣鬱積成痰所致,治療原則以疏導鬱氣為主。醫書上說:辛味藥物可以疏散氣滯。因此,使用橘紅、香附、撫芎、砂仁等辛味藥物疏通氣滯。半夏化痰,蒼朮、茯苓利濕,梔子清熱,以上三者為輔助藥物,佐以甘草調和藥性。

橘紅(苦辛溫,一錢),香附(辛溫,七分),撫芎(辛溫,一錢),砂仁(辛溫,七分),半夏(辛溫,八分),蒼朮(辛溫,一錢),赤茯苓(甘淡平,解結氣,一錢),梔子(苦寒,七分),甘草(甘溫,五分),加姜三片,水鍾半,煎八分,溫服。

白話文:

橘紅(苦辛溫,用一錢),香附(辛溫,用七分),撫芎(辛溫,用一錢),砂仁(辛溫,用七分),半夏(辛溫,用八分),蒼朮(辛溫,用一錢),赤茯苓(甘淡平,能解結氣,用一錢),梔子(苦寒,用七分),甘草(甘溫,用五分),再加入三片薑片,加水一碗半,熬製剩八分,溫熱服用。

治痰鬱,火邪於下。法當豁結升發火邪。是以用陳皮、撫芎行滯氣,半夏、茯苓豁痰結,柴胡升麻防風等升發火邪,佐甘草和藥性。

白話文:

治療痰引起的鬱結,上熱下寒。方法是打通結滯,升發熱邪。因此使用陳皮、撫芎來通暢滯氣,半夏、茯苓來化解痰結,柴胡、升麻、防風等升發熱邪,輔以甘草調和藥性。

橘皮(辛溫,一錢),撫芎(辛溫,八分),半夏(辛溫,錢半),茯苓(淡平,一錢),柴胡(苦寒,六分),防風(辛溫,五分),升麻(苦寒,七分),甘草(甘溫,五分),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白話文:

橘皮(辛溫,5克),撫芎(辛溫,4克),半夏(辛溫,7.5克),茯苓(淡平,5克),柴胡(苦寒,3克),防風(辛溫,2.5克),升麻(苦寒,3.5克),甘草(甘溫,2.5克),薑三片,水兩碗,煎剩一碗,溫熱時服用。

2.

嘔吐之症,有實有虛,難執一法而論。是以有因食傷太陰,不能克化而吐者;有因火氣上衝而作者;有因胃氣傷敗,不能容納者;有因脾病不磨,致胃無由傳化而上壅者。雖然種種不同,未有不由火氣上炎所致。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火是也。大要重在胃經,蓋胃乃水穀之總司,上系咽喉之故。

白話文:

嘔吐的病症分為實症和虛症,很難用單一的療法來治。

因此,有因為食物損傷太陰脾胃,無法消化而嘔吐的;有因為火氣上衝而導致嘔吐的;有因為胃氣受損,無法容納食物而嘔吐的;有因為脾胃運化功能不良,導致胃中食物無法傳化而上逆而嘔吐的。

雖然有各種不同的原因,但無不與火氣上炎有關。經書中說:所有嘔吐酸水的情況,都屬於火性上炎所致。

治療嘔吐時最重要的是著重在胃經,因為胃是水穀運化的總管,並且與咽喉相連接。

而東垣又分嘔、吐、噦為三,而以聲物之有無,與夫各經氣血多少之殊異。謂嘔者,有聲有物,氣血俱傷,屬於陽明,由陽明多氣少血之故也;吐者,有物無聲,乃血受傷,屬太陽,蓋太陽多血少氣之故也;噦者,有聲無物,乃氣受傷,屬於少陽,多氣少血之故也。而河間又謂:胃膈熱盛則為嘔。

白話文:

東垣將嘔吐分為三類:一是嘔吐,二是吐瀉,三是噦。他根據是否有聲音和嘔吐物的有無,以及各條經絡中的氣血多寡進行區分。他認為嘔吐是有聲音、有嘔吐物,氣血都受到傷害,屬於陽明經;這是因為陽明經氣多血少。吐瀉是有嘔吐物,沒有聲音,是血受傷,屬於太陽經;這是因為太陽經血多氣少。噦是有聲音,沒有嘔吐物,是氣受傷,屬於少陽經;這是因為少陽經氣多血少。而河間又說:胃和膈熱盛的話,就會導致嘔吐。

其症有三:曰氣,曰積,曰寒。皆從三焦為主。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故上焦吐由於氣分,其狀或有聲而無物,或聲多而物少,或食已而即吐,其脈浮而洪,渴而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作痛。治法在乎降氣而和中。

白話文:

這個病症有三種表現:一是氣,二是積,三是寒。都以三焦為主要病竈。因為上焦在胃口,向上連接天氣,負責吸納而不排泄。中焦在中脘,向上連接天氣,向下連接地氣,負責消化水穀。下焦在臍下,向下連接地氣,負責排泄而不吸納。因此,上焦嘔吐是由於氣分異常,表現為有時有聲無物,或多聲少物,或飯後立即嘔吐,脈象浮大,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結,氣上衝胸腔而疼痛。治療方法在於降氣理中。

中焦吐者,多由於積,其狀聲物並盛,或食已良久始作,乃由新食觸積所攻,其脈洪而長。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治法在乎行氣去積為先。下焦吐者,由於血分,其症或有物而無聲,或物多而聲少,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或小便清而大便秘,其脈沉而遲。治法在乎溫中散寒,通其閉塞。

白話文:

中焦嘔吐:大多是因為積食,表現為嘔吐量大、聲音響、物體多,或者進食後很久才開始嘔吐,這是因為新食觸發了積食。這種情況脈搏洪大而有力。有時候會先嘔吐,然後才開始疼痛,或者先疼痛,然後嘔吐。治療方法以疏通氣滯、消除積食為主。

下焦嘔吐:主要是由血分不足引起的,症狀可能有嘔吐物多而沒有聲音,或者物體不多而聲音很大,或者早上進食晚上嘔吐,或者晚上進食早上嘔吐,或者小便清澈而大便便祕。這種情況脈搏沉細而緩慢。治療方法以溫暖中焦、散寒、通暢經絡為主。

而仲景又謂有因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東垣又謂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甚,聞穀氣而噦嘔者;有脾濕太甚,不能運化精微,以致清痰流飲鬱於上中二焦,時時噁心而吐清水者。眾論不同,學者宜求各類而治,不可拘執一法。

白話文:

仲景認為有因傷寒導致陽明胃經熱氣過盛而嘔吐的;東垣則認為有胃熱而嘔吐的;也有胃寒而嘔吐的;有久病體虛,胃氣衰弱嚴重,聞到食物氣味就噁心想吐的;還有脾濕過盛,不能運化吸收營養,導致清稀痰液和水飲鬱積在中焦和上焦,時時噁心嘔吐清水的。各家學說不同,學習者應該針對不同類別進行治療,不可拘泥於一種方法。

3. 嘔吐脈法

《脈經》曰:嘔而脈弱,小便後利,身有微熱,厥者難治。趺為脈浮胃氣虛,寒氣在上,噯氣在下,二氣相爭,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則死,實緩則瘥。又云: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吐。關上脈數,其人即吐。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翻胃。

白話文:

《脈經》提到:嘔吐時脈搏微弱,小便後腹瀉,身體微微發熱,腳冷表示病情難以治療。趺位脈搏浮大,表示胃氣虛弱,寒氣在上,噯氣在下,這兩股氣互相爭鬥,只往外散發而不能進入體內,導致患者嘔吐不能進食。如果害怕就會死亡,緩慢調理則能痊癒。書中又提到:陽脈緊促,陰脈動得快,患者進食後就會嘔吐,陽脈浮而動得快也會嘔吐。關脈動得快,患者就會嘔吐。脈弦,表示胃氣虛弱,胃氣不足,早晨吃的食物會在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食物會在早晨吐出來,這種情況會演變成翻胃病。

4. 治嘔吐大法

凡嘔吐症,切不可下,蓋逆之故也,必在分因而療。如久病吐者,乃胃氣虛,不能納穀之故也,宜以人參黃耆白朮香附生薑之類。

白話文:

對於嘔吐的症狀,切忌投以瀉藥,因為嘔吐是氣逆上行的緣故,必須順應其勢而治療。例如長期嘔吐的患者,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容納食物的緣故,應使用人參、黃耆、白朮、香附、生薑等補氣健脾的藥物。

如痞悶短氣而嘔者,乃中氣虧也,宜以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覺得胸悶氣短並伴有嘔吐,那是因為中氣虛弱所致,應該用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這類方劑。

如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而吐者,宜以二陳湯加炒梔子、薑汁炒黃連生薑煎服。

白話文:

如果胃中積熱,橫膈上又生痰,導致吐逆,可以服用二陳湯,並加入炒過的梔子、用薑汁炒過的黃連、生薑,煮沸後服用。

如肝火攻胃而吐者,宜抑青丸

凡夏月嘔吐不止,宜以五苓散加薑汁,入湯調服。如吐蟲而嘔,宜以黑錫炒成灰,加檳榔末米飲調服。大抵噁心,吐清水者,皆宜以生薑為主,隨症佐以他藥。

白話文:

在夏季出現嘔吐不止的情況時,可以用五苓散加上薑汁,用熱湯調和後服用。如果嘔吐出蟲子,可以用黑錫煅燒成灰,加入檳榔粉和米湯調和後服用。一般來說,噁心嘔吐清水的情況,都以生薑為主要藥物,根據症狀再輔助其他藥物。

如胃熱者,宜以二陳湯加薑汁炒芩連調服。

如挾虛而吐,宜二陳湯加人參、白朮、砂仁藿香之類。

白話文:

如果因為氣虛而嘔吐,建議使用二陳湯加上人參、白朮、砂仁、藿香等藥材。

如因多食生冷,以致脾胃不和,嘔吐噁心,或頭眩,或胃脘懊憹不惺,或發寒熱,宜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煎服。如心下痹而痛者,再加草豆蔻仁。

白話文:

由於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嘔吐、噁心、頭暈、胃部疼痛或發熱等症狀,此時宜服用二陳湯,並添加丁香和烏梅來煎服。如果胸中疼痛,再加入草豆蔻仁。

如噁心嘔吐,氣盛者,宜導痰湯加姜炒黃連、砂仁、竹茹

白話文:

如果出現噁心嘔吐,且氣血旺盛的人,適合服用導痰湯,並加入姜炒黃連、砂仁、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