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五
2. 內傷門
3. 論
內傷之病,乃中氣不足之症。夫精氣者,即胃中水穀之精氣也,蓋人藉水穀以養生,而水穀之氣又賴脾土以輸化分布於藏府,灌溉於百骸。是以經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周流於一身,榮養於四末,以供無窮之用。苟脾氣被傷,則轉輸失職,胃雖受谷,不能輸布於各經,百病由此生焉。
古云:補腎不如補脾,此之謂也。若飲食失節,脾氣內乏,藏府俱無稟受,而內傷之病生焉。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是也。況四肢皆原於脾,若勞役過度,脾氣亦從而病,脾病則胃雖受谷,無由傳化,故胃多從而傷。經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是也。
況勞倦過極,其胸中陽和之氣皆亢成火,且曰飲食少進,中氣愈虧,不能升降,故使上焦之氣不行。經云:清陽不升是也。外乏飲食不入,內乏傳化,故使下脘之氣不通。經云:濁陰不降是也。上下不通,鬱熱之氣皆成壯火。經云:氣生壯火是也。
其狀與外感相似,但外感之症元氣未虧,又加外淫所助,邪氣愈熾,故口鼻喘息粗大,聲音壯而有力;其內傷之症中氣已虧,又加壯火食氣,其氣愈之,是以無氣以動,而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不足以息,聲音微弱,倦言。東垣內外傷辯之詳矣,茲不復辯,學者宜觀本論。但丹溪又謂:飲食勞倦雖皆內傷不足之症,然不可混同一例而治。
蓋勞倦傷誠為不足之症,若飲食則當有不足、有餘之分。蓋因飢乏以致胃氣空虛,固誠不足,若因過飽飲食致傷中氣,則又當為不足之中分為有餘。且傷酒又與傷食不同,蓋食乃有質之物,酒乃無質之氣,所以治法亦難同論,在乎各類推求可也。
是以勞役與飢所致,固當以補中益氣湯、升陽益氣湯之類選而用之;若因過食致傷,又當以枳朮丸、三稜消積丸之類加減用之,若因飲酒致傷,又以葛花解醒湯、枳朮消導丸之類損益用之。其中又有挾痰、挾外感之兼症,全在圓機活法,慎毋拘執一端,學者深思可也。
白話文:
[討論]內傷疾病,是因為中氣不足的症狀。精氣,指的是胃裡消化食物後產生的精華氣息,人靠食物來維持生命,而食物的營養要靠脾臟來轉換並分配到各個器官,滋潤全身。經典裡提到:食物進入胃中,會產生精華氣息,向上傳遞至脾臟,脾臟再將精華分散,再送至肺部,調節水份運行,向下送至膀胱,水分精華廣泛散佈,五臟六腑同步運作,流遍全身,滋養四肢末端,供應無盡的能量需求。一旦脾臟受損,就會無法正常運作,即使胃部仍能接受食物,卻無法將營養分配到各個部位,各種疾病便由此產生。
古人說:補腎不如補脾,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飲食不節制,脾臟內氣力衰竭,各器官無法得到足夠的養分,內傷病便會發生。經典提到:飲食過量,腸胃會受傷害,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四肢都源自脾臟,如果勞累過度,脾臟也會受損,脾臟受損,即使胃部能接受食物,也無法進行正常的代謝,因此胃部也容易受損。
過度疲勞,胸中的陽氣會轉變為火氣,而且飲食減少,中氣更為虧損,無法進行正常的升降,導致上焦的氣息無法流通。經典提到:清陽無法上升,就是這個情況。外部缺乏食物攝入,內部代謝受阻,導致下焦的氣息無法流通。經典提到:濁陰無法下降,就是這個情況。上下不通暢,鬱結的熱氣形成強烈的火氣。
這種情況和外界感染很相似,但外界感染時體內元氣尚未耗盡,再加上外界的影響,邪氣會更加旺盛,因此呼吸急促,聲音洪亮有力;而內傷時中氣已經虧損,加上強烈的火氣消耗體力,氣息更為衰弱,因此口鼻的呼吸都很短促,呼吸困難,聲音微弱,疲倦乏力。東垣對內外傷的區別已有詳細說明,這裡不再重複,學習者應該自行閱讀相關理論。但是丹溪認為:飲食和勞累雖然都是內傷不足的症狀,但不能一概而論。
勞累確實是不足的症狀,但飲食可能有不足和過剩的情況。因為飢餓導致胃氣虛弱,確實是不足,但如果飲食過量導致中氣受傷,就屬於不足中的過剩。而且酒精和食物的傷害不同,食物是有實質的物質,酒精是無實質的氣息,因此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因此,對於勞累和飢餓導致的問題,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升陽益氣湯等藥方;如果因為過量飲食導致的問題,可以使用枳朮丸、三稜消積丸等藥方;如果因為喝酒導致的問題,可以使用葛花解醒湯、枳朮消導丸等藥方。其中還可能伴有痰多或外界感染等複雜情況,需要靈活運用治療方法,不要固守一端,學習者需要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