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1. 癇門
2. 論
癇之為病,大抵與痓相似,但痓久而不蘇,癇則醉時復醒,發過如故。原其所由,有因中風不治,郁液成痰,痰因火動,上泛閉於心竅而致者;有因驚恐,以致神不守舍,神舍空虛,邪乘虛入襲而致者。其狀卒倒無知,或口吐涎沫,隨邪所入五藏而作五畜之聲。丹溪謂:此症大率宜乎尋痰尋火而治,其論固是。
但痰火不能自生,必由中氣不充,以致津液凝結成痰,鬱而為火,且驚亦是氣奪邪乘虛入,皆中氣虧敗所致,治法必須調補中氣為主,導火尋痰為標。不然,徒只知標而不知本。古方雖謂大法宜吐,但此法施於形氣壯盛之人,多得獲效,若用於神氣怯弱之輩,必反為禍。況吐又是劫法,只可治標,不能理本。
學者必須調補中氣為主,苟能中氣充實,其痰自除,其火自息。不然,中氣愈虧,痰火愈熾。必在臨症觀形或標本兼治,不可執一。
白話文:
關於癲癇這種疾病,大致上和硬脊膜炎類似,不過硬脊膜炎患者長時間無法恢復意識,而癲癇病人在發作後會像酒醒一樣,恢復正常。追根究柢,有的是因為中風未得到妥善治療,導致體內濕氣凝聚成痰,痰受熱力影響,向上堵塞心臟通道所引發;也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致使精神無法集中,精神空虛,讓邪氣趁虛而入造成的。其病徵可能突然昏倒失去意識,或者口中吐出泡沫,根據邪氣進入的五臟不同,會發出像五種動物的聲音。丹溪認為,這種病症大多應從治療痰和火的根源下手,他的理論確實正確。
然而,痰和火不會自行產生,必定是因為中氣不足,導致體內津液凝結成痰,鬱結成火。而且驚嚇也是因為正氣被奪,邪氣趁虛而入,這都是中氣衰弱所導致的。因此,治療方法必須以調補中氣為主,輔以導火尋痰的治療方式。否則,只知道治標而不知道治本。古方雖然說主要原則應該要催吐,但是這種方法用在身體壯碩的人身上,多半可以見效,如果用在精神體力差的人身上,必定會帶來災難。況且,催吐只是急症的治療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所以,學習醫學的人必須以調補中氣為主,只要中氣充足,痰自然消除,火也會熄滅。如果不這樣做,中氣越虧損,痰和火就會越旺盛。在臨牀治療時,必須觀察病人的狀況,或者標本兼治,不能死板地依賴某一種方法。
3. 癇脈法
脈虛弦,為驚風,為癇。脈沉實而滑,為痰熱苦口;沉小急疾者,死;虛而弦急者,死。
白話文:
[癇症的脈象判斷]
脈象呈現虛弱且帶有弦象,這可能是因受到驚嚇所引起的風症,或是癇症。若脈象深沉、實固且滑順,常伴隨口中有苦味,這通常是由於痰熱所引起。然而,若脈象深沉細小且跳動快速,預示病情危急,可能有生命危險;同樣地,若脈象既虛弱又帶有緊繃弦象,也顯示病情嚴重,同樣可能導致死亡。
4. 治癇大法
丹溪謂:癇病大率屬痰與驚,不必分五等大法,行痰降火宜用黃連、南星、瓜蔞、半夏,分痰與火、熱多熱少而療。如熱多者,宜用涼藥清心;痰多者,必用吐法。吐後宜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劑,如青黛、柴胡之類。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癲癇這類疾病大多是由痰濕與受到驚嚇所引起,不需要刻意區分成五種等級來分別治療。在治療上,應當以化痰和降火為主,適合使用的藥物有黃連、天南星、瓜蔞和半夏,需根據痰和火的多寡來調整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體內火氣較旺盛,應該使用具有清涼效果的藥物來清心降火。若是痰濕過多,則必須採用催吐法來清除體內的痰濕。在進行催吐療法後,可以服用東垣安神丸以及調節肝臟的藥物,例如青黛和柴胡等,以達到安神和平肝的效果。
5. 丹溪治癇活套
癇症多因痰結心胸之間,宜開痰鎮心。
如中邪者,以中邪法治之。
如神不守舍,狂言妄作,經年不愈者,乃心經蓄熱,治法當清心除熱。
如痰迷心竅,宜豁痰清心,或吐或下,或以人事勝之。
如因怒傷肝而致者,宜以憂勝之,余仿此。
白話文:
[丹溪治療癲癇的活用方法]
癲癇大多是由於痰凝結在心臟和胸部之間造成的,應該用開痰和安撫心臟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外邪入侵導致的,就按照對付外邪的療法治療。
如果精神無法集中,說胡話,長期都沒好轉,這可能是心臟部位積存了過多的熱氣,治療時應該清心去熱。
如果是痰阻塞了心臟的功能,應採取豁痰清心的策略,可能需要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或者通過人際活動來改善。
如果是因為生氣傷到了肝臟而引發的癲癇,可以用憂慮的情緒來克服它,其他情況可以參考這個原則。
6. 治癇方
子和硃砂滾痰丸
治一切癇症。蓋癇症因火動痰而作,法當墜火豁痰。是以用硃砂、赤石脂以安心神,兼助硝石以降火,用白礬以化痰涎。
硃砂(甘寒),赤石脂(酸辛平甘),硝石(苦鹹寒),白礬(酸澀寒),等分為末,搗蒜,膏丸如綠豆大,以荊芥湯下三五十丸。
寶鑑龍腦安神丸
治五藏積熱,熏灼心神而成癇症。法當瀉火清熱以安心神。是以用甘草梢、桑白皮、麥門冬等以瀉火,地骨皮、馬牙硝、硃砂、牛黃、犀角等清心解血熱,兼助金箔、茯神等鎮心安神,加以人參寧心潤肺,龍腦、麝香開通關竅。
生草(甘寒,二兩),桑白(苦酸寒,一兩),麥冬(苦甘寒,兩半),地骨(苦寒,二兩),牙硝(寒,化痰,四兩),硃砂(甘涼,鎮心神,五錢),牛黃(苦幹,涼鎮心神,五錢),犀角(鹹寒,二兩),金箔(辛平,一兩片),茯神(甘平,一兩),麝香(辛溫,一錢),龍腦(辛涼,散熱,一錢),人參(甘溫,一兩),共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以金箔為衣,用涼水或薄荷湯下一二丸。日進三服。
嚴氏控涎丹
治風痰作癇。法當導去風痰。是以用川烏、半夏、殭蠶、全蠍等驅風豁痰,甘遂逐痰飲,鐵粉墜痰火,鎮心神,解結熱。
川烏(辛熱,引藥行經絡,五錢),半夏(辛溫,一兩),殭蠶(辛甘平,五錢),全蠍(辛甘平,五錢),甘遂(辛平,五錢),鐵粉(辛鹹平,五錢)
共為末,用薑汁攪糊丸,如綠豆大,以硃砂為衣,食後用薑湯送下三十丸。
三癇丸
治一切風痰驚癇。法當疏風豁痰,是以用荊芥疏風豁痰。是以用荊芥疏風,白礬豁痰。(亦可治急慢驚風。)
荊芥穗(辛涼,二兩),白礬(酸澀鹹寒,半生半枯,一兩),共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硃砂為衣,每以薑湯送下二三十丸。
本事人參散
治中氣虧敗,生痰作癇。法當補中豁痰。是以用人參補中氣,南星豁痰涎。
人參(甘溫,五錢),南星(苦辛溫,一兩),用水一盞,姜三片,冬瓜仁一撮,擂碎同煎,至半盞為度,作三次灌下。
東垣安神丸
治心火炎上成癇。法當清火熱以安神。是以用黃連清火熱,硃砂鎮心安神,當歸養心血,甘草瀉火緩急。
黃連(苦寒,二兩),硃砂(甘辛涼,五錢),生地(甘溫,一兩),生草(甘寒,五錢),當歸身(辛甘溫,二兩)
白話文:
【治癇方】
子和硃砂滾痰丸
用於治療所有癇症。癇症是由火氣導致痰多所引起,治療應當以抑制火氣和清除痰液為主。因此,使用硃砂和赤石脂來安定心神,同時輔助硝石來降低火氣,並利用白礬來化解痰液。
取等量的硃砂(性甘寒)、赤石脂(性酸辛平甘)、硝石(性苦鹹寒)、白礬(性酸澀寒),研磨成粉末,加入蒜泥製成膏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粒,需以荊芥湯送服。
寶鑑龍腦安神丸
針對五臟內熱,影響心神,形成癇症。治療應當以消減火氣、清熱,使心神安定。因此,使用甘草梢、桑白皮、麥門冬等來消減火氣,地骨皮、馬牙硝、硃砂、牛黃、犀角等來清心解血熱,並輔助金箔、茯神等來鎮定心神,再加入人參來滋潤肺部和心臟,龍腦、麝香來打開關竅。
取生草(性甘寒,二兩)、桑白(性苦酸寒,一兩)、麥冬(性苦甘寒,兩半)、地骨(性苦寒,二兩)、牙硝(性寒,能化痰,四兩)、硃砂(性甘涼,可鎮定心神,五錢)、牛黃(性苦幹,能冷卻心神,五錢)、犀角(性鹹寒,二兩)、金箔(性辛平,一兩片)、茯神(性甘平,一兩)、麝香(性辛溫,一錢)、龍腦(性辛涼,能散熱,一錢)、人參(性甘溫,一兩),一起研磨成細粉,以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子,再以金箔包覆,服用時可用涼水或薄荷湯吞下一二丸,每日服用三次。
嚴氏控涎丹
用於治療因風痰引起的癇症。治療應當以去除風痰為主。因此,使用川烏、半夏、殭蠶、全蠍等來驅風豁痰,甘遂來逐除痰飲,鐵粉來抑制痰火,並安定心神,解結熱。
取川烏(性辛熱,可引導藥物到達經絡,五錢)、半夏(性辛溫,一兩)、殭蠶(性辛甘平,五錢)、全蠍(性辛甘平,五錢)、甘遂(性辛平,五錢)、鐵粉(性辛鹹平,五錢),一起研磨成粉末,加入薑汁製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再以硃砂包覆,飯後服用,每次以薑湯送服三十粒。
三癇丸
用於治療所有由風痰引起的驚癇。治療應當以疏風豁痰為主。因此,使用荊芥來疏風豁痰。此方也能用於治療急性和慢性驚風。
取荊芥穗(性辛涼,二兩)、白礬(性酸澀鹹寒,半生半枯,一兩),一起研磨成粉末,再以蒸餅搓成黍米大小的丸子,以硃砂包覆,每次服用,需以薑湯送服二三十粒。
本事人參散
用於治療中氣不足,導致痰多而引起的癇症。治療應當以補中豁痰為主。因此,使用人參來補充中氣,南星來豁痰。
取人參(性甘溫,五錢)、南星(性苦辛溫,一兩),加入一盞水、三片薑和一小撮冬瓜仁,先研磨後一起煎煮,煮至剩半盞即可,分三次灌下。
東垣安神丸
用於治療因心火旺盛引起的癇症。治療應當以清熱安神為主。因此,使用黃連來清熱,硃砂來鎮定心神,當歸來滋養心血,甘草來消火緩急。
取黃連(性苦寒,二兩)、硃砂(性甘辛涼,五錢)、生地(性甘溫,一兩)、生草(性甘寒,五錢)、當歸身(性辛甘溫,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