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四 (5)
卷之四 (5)
1. 治血方
黃耆(甘溫,三錢),麥門冬(苦甘寒,二錢),桔梗(苦辛溫,一錢),熟地黃(甘寒,二錢),白芍藥(苦酸寒,一錢),生甘草(甘寒,六分),作二服。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血妄行,或吐、或下,心神恍惚。治宜補中安神。是以用人參、白朮、黃耆、龍眼肉、炙甘草補中安神,木香順氣調血而不妄行,茯神、酸棗仁安心神以定恍惚。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黃耆(甘溫,一錢),龍眼肉(二錢),炙草(甘溫,五分),木香(苦辛溫,五分),酸棗(辛甘酸,八分),茯神(淡平,一錢),水煎。溫服。
當歸導滯湯
治跌墜、搏擊、一切瘀血內蓄作痛。故用當歸引大黃入血室,下瘀積之血。
歸尾(甘辛溫,五錢),大黃(苦寒,三錢),水煎。食前溫服。
越鞠丸
治一切血因氣鬱之症。治宜散郁活血。經云:辛以散之。故用香附、青黛、川芎諸辛以導散鬱氣,桃仁、紅花諸辛以行鬱血。
紅花(苦辛寒,一錢),香附(苦辛溫,一錢),青黛(辛鹹寒,七分),川芎(辛溫,七分),桃仁(去皮,研,七分),為末,米飯丸。食前薑湯下五七十丸。
九味二陳湯
治中氣虧敗,運動失常,郁成痰飲,雜血而出。治宜補中、疏郁、豁痰。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中健脾,陳皮、青皮散郁道結,佐以神麯、半夏降逆氣以豁痰。
人參(甘寒,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茯苓(甘平,八分),炙草(甘溫,五分),陳皮(苦辛溫,一錢),青皮(苦辛溫,一錢),川芎(辛溫,七分),神麯(辛溫,七分),半夏(苦辛溫,七分),水煎。溫服。
如胃不和,加藿香。
如渴,去半夏,加葛根。
痰結成塊,加貝母、黃芩。
如小便赤澀,加黃柏。
大便結燥,加當歸。
如心煩,加黃連。
便血,加煅牡蠣。
胃火上湧,加炒梔子仁。
見紅過多於痰,去半夏,恐燥損其血故也。加生地、牡丹皮,或佐以桃仁泥三分。
又方
治見血後,脾胃弱,精神少。治宜益血清血,補中健脾。故用當歸、芍藥益陰血,五味、麥門清肺金,人參、黃耆補中健脾。
當歸(辛溫,二錢),白芍藥(苦酸寒,二錢),五味子(酸甘平,五分),麥門冬(甘寒,一錢),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水煎。食後服,日三服。
大阿膠丸
治肺虛客熱,以致乾嘔,咳嗽,乃心血虧欠,恍惚。治宜益肺清金,瀉火安神。是以用人參、阿膠補肺,麥門冬、北五味、百部根清肺金,助熟地、杜仲、丹參滋益腎陰以勝火熱,茯苓、貝母散結氣清痰,山藥、茯苓、柏子仁、遠志安神定恍惚。
白話文:
治血方
此方包含多個治療出血的方劑:
**一、某血方(藥物組成與劑量):**黃耆三錢、麥門冬二錢、桔梗一錢、熟地黃二錢、白芍藥一錢、生甘草六分,水煎,分兩次服用。
**二、歸脾湯:**此方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傷及脾胃,導致心血不能統攝,出現出血(吐血或便血)、心神恍惚等症狀。方中人參、白朮、黃耆、龍眼肉、炙甘草補益中氣,安神;木香理氣調血,防止出血;茯神、酸棗仁安心神,治療心神恍惚。藥物組成與劑量:人參二錢、白朮一錢、黃耆一錢、龍眼肉二錢、炙甘草五分、木香五分、酸棗仁八分、茯神一錢,水煎溫服。
**三、當歸導滯湯:**此方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外力衝擊等造成的瘀血內積疼痛。方中用當歸引導大黃進入血室,排出瘀血。藥物組成與劑量:當歸尾五錢、大黃三錢,水煎,飯前溫服。
**四、越鞠丸:**此方用於治療因氣鬱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方中運用香附、青黛、川芎等辛味藥物疏散鬱氣,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組成與劑量:紅花一錢、香附一錢、青黛七分、川芎七分、桃仁(去皮,研磨)七分,製成藥丸,飯前用薑湯送服五七十丸。
**五、九味二陳湯:**此方用於治療中氣不足,氣機失調,導致痰飲瘀血等症狀。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益中氣,健脾;陳皮、青皮疏通氣機;神麴、半夏降逆氣,化痰。藥物組成與劑量:人參二錢、白朮一錢、茯苓八分、炙甘草五分、陳皮一錢、青皮一錢、川芎七分、神麴七分、半夏七分,水煎溫服。此外,根據不同症狀可加減藥物:胃不和加藿香;口渴去半夏加葛根;痰結成塊加貝母、黃芩;小便赤澀加黃柏;大便乾結加當歸;心煩加黃連;便血加煅牡蠣;胃火上湧加炒梔子仁;出血過多於痰液,去半夏(避免傷陰),加生地、牡丹皮,或加桃仁泥三分。
**六、某益血方:**此方用於治療出血後,脾胃虛弱,精神不足的症狀。方中當歸、芍藥益陰血,五味子、麥門冬滋陰潤肺,人參、黃耆補益脾胃。藥物組成與劑量:當歸二錢、白芍藥二錢、五味子五分、麥門冬一錢、人參二錢、黃耆一錢、炙甘草五分,水煎,飯後服用,一日三次。
**七、大阿膠丸:**此方用於治療肺虛,陰虛火旺,導致乾嘔、咳嗽、心神恍惚等症狀。方中人參、阿膠補益肺氣,麥門冬、北五味子、百部清肺瀉火,熟地、杜仲、丹參滋陰益腎,茯苓、貝母散結化痰,山藥、茯苓、柏子仁、遠志安神定驚。
(注:以上劑量單位為錢或分,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