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八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0)

1.

脫肛之症,有氣虛血虛不同,蓋氣虛者不能升舉其□,以致大腸下脫;血虛者,不能附陽四暢,以致濕熱之氣鬱於大腸。而濕就下,故大腸下墜,大抵皆宜補養氣血為主,清熱燥濕為標。加之以升提之劑,或托以酸澀之藥,無有不效,學者宜自究焉。

白話文:

脫肛的疾病,分成氣虛和血虛兩種。氣虛就是不能提升它的肛門,導致大腸往下脫落;血虛就是不能附著在陽氣四通之處,導致濕熱之氣鬱積在大腸。而濕氣往下,所以大腸往下墜落。總體來說,都應該以補養氣血為主,清熱燥濕為輔。再加上有助於提升的藥物,或用酸澀的藥物托住,沒有不有效的。學者們應該自己去研究它們。

2. 脫肛脈法

脈沉而無力者為脫肛。

3. 治脫肛大法

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若肺經蘊熱,則肛門秘結;肺藏虛陷,則肛門脫出。是以婦人產後及小兒久痢之後,皆能致此症者,蓋由氣血虛脫之故也。治法必須以升補氣血為主,久則自然收矣。澀藥亦可用。

白話文:

肺部和大腸是表裡相通的。如果肺部有熱氣積聚,會導致肛門便祕;如果肺部氣血虛弱,會導致肛門脫垂。因此,婦女產後和兒童長期腹瀉後,都可能導致這種疾病,這是由於氣血虛弱造成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升補氣血,一段時間後,這些症狀自然會好轉。也可以使用收斂的藥物。

4. 丹溪治脫肛活套

脫肛之症,有氣熱血熱,有氣虛血虛。有此四者之分,當求各因而療。

如因氣虛者,宜以參、耆、歸、芎之類補中兼舉。

如氣熱者,以人參、條芩、升麻之類。

如血虛者,以四物倍當歸,加人參,佐以升麻。

如血熱者,以四物加生地、炒黃柏、升麻之類,外以酸澀之劑托之可也。

白話文:

脫肛這種病狀,有的是因為氣血過熱,有的是因為氣血虛弱。有這四種情況的區分,應當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氣虛,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當歸、川芎這一類藥物來補中並且提升氣力。

如果是氣熱,則使用人參、黃芩、升麻這一類藥物。

如果是血虛,則使用四物湯加重當歸的比例,加上人參,並輔以升麻。

如果是血熱,則使用四物湯加上生地、炒黃柏、升麻這一類藥物,在外部還可以使用酸澀的藥劑來輔助治療。

5. 治脫肛方

潔古參耆湯

白話文:

這個湯藥是由潔古所創製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參和黃耆等草藥。

治氣虛不能拘攝濕熱,以致下流脫肛。法當益氣為本,清濕熱為標。故用參、耆以補氣,黃連、薄荷、連翹清濕熱,防風、升麻以提氣。

白話文:

治療因氣虛而無法控制濕熱,導致痔瘡脫垂。治療方法應以補氣為基礎,清熱利濕為輔。因此使用人參、黃芪補氣,黃連、薄荷、連翹清熱利濕,防風、升麻提升氣機。

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四錢),薄荷(辛涼,七分),黃連(苦寒,一錢),連翹(苦寒,七分),防風(辛溫,七分),升麻(苦寒,一錢),水煎,食前服。外以鱉頭骨、五倍子焙乾,為末托之。

潔古歸參湯

白話文:

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四錢),薄荷(辛涼,七分),黃連(苦寒,一錢),連翹(苦寒,七分),防風(辛溫,七分),升麻(苦寒,一錢)。加入水煎煮,於飯前服用。

另外,取鱉頭骨、五倍子烘乾研磨成細粉,用於外敷治療。

治陰血虧敗,無以羈承腸藏,以致濕熱下流,肛門下脫。法當益血清熱。故用人參、川歸、芎、地、芍以補血,薄荷、荊芥、條芩以清熱,升麻以提氣。一本有黃耆。

白話文:

治療因陰血不足,無法維持腸道正常功能,導致濕熱下流、肛門脫垂。

治療方法應以補血清熱為主。所以使用人參、川歸、川芎、生地、芍藥來補血,薄荷、荊芥、條芩來清熱,升麻來提振氣血。另有一法加入黃耆。

人參(甘溫,一錢),川歸(辛甘溫,二錢),川芎(辛溫,七分),生地(甘寒,七分),白芍(酸寒,二錢),薄荷(辛溫,七分),荊芥(辛涼,一錢),條芩(苦寒,一錢),升麻(苦寒,一錢),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

白話文:

  • 人參:甘溫,1錢
  • 川歸:辛甘溫,2錢
  • 川芎:辛溫,7分
  • 生地黃:甘寒,7分
  • 白芍:酸寒,2錢
  • 薄荷:辛溫,7分
  • 荊芥:辛涼,1錢
  • 黃芩:苦寒,1錢
  • 升麻:苦寒,1錢
  • 水:2碗,煎煮剩1碗
  • 飯前服用

6. 附方

四物湯,血門。

白話文:

四物湯,是調理血液的方劑。

7.

痞之為患,乃胸中之氣不得通泰之謂。原其所因,盡由氣血不暢所致。症狀多端,治難執一。是以有元氣不足,鬱而為痞者,宜以參、耆、白朮等諸甘溫以補之。如因飲食之類停積不消,致傷中氣,不磨而為痞者,宜以白朮、山楂、麥芽、神麯等以消導之。如因濕熱壅鬱而為痞者,宜以芩、連、枳殼等諸苦以瀉之。

白話文:

痞病的發生,是因為胸中的氣無法暢通無阻所致。其發生的原因,都是由於氣血不暢所造成的。症狀種類繁多,治療方法無法一概而論。因此有元氣不足,鬱結而形成痞病的,應該使用參、耆、白朮等溫和甘補的藥材來補益。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導致積滯不化,損傷中氣,而形成痞病的,應該使用白朮、山楂、麥芽、神麴等藥材幫助消導。如果是因為濕熱蘊積導致痞病的,應該使用黃芩、黃連、枳殼等苦寒藥材來瀉解。

如因上焦氣鬱而為痞者,宜以生薑、半夏、厚朴等諸辛以散之。如因受濕而為痞脹者,宜茯苓、澤瀉、木香等淡劑以滲之。如因陰虛火動,浮泛於上而為痞者,宜以生地、黃柏、知母等諸寒以降之。如因外冒風寒,以致胸中陽氣不得舒越而為痞者,宜麻黃、桂枝等諸辛以散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上焦氣息鬱滯而導致胸悶痞悶,應使用生薑、半夏、厚朴等辛辣藥物來疏散。如果因為受濕而導致胸悶脹痛,應使用茯苓、澤瀉、木香等性味平淡的藥物來滲利。如果因為陰虛火旺,火氣上浮於上焦而導致胸悶痞悶,應使用生地、黃柏、知母等性味寒涼的藥物來降火。如果因為外感風寒,導致胸中陽氣無法舒展而導致胸悶痞悶,應使用麻黃、桂枝等辛辣藥物來疏散。

如有飲食填塞胸中,以致清濁混淆而為痞者,宜以藜蘆、瓜蒂等諸苦酸以吐之,或用枳實導滯丸,或木香化滯湯之類以散之。如因大病之後,元氣未復,心中虛滿者,宜補中益氣湯,佐以橘紅、木香等以行之。如因傷寒下早,邪氣內陷而為痞者,宜用陷胸湯以下之。如因下多亡陰、心經血乏,邪氣乘虛客於心分而為痞者,治宜補心湯加歸、地以調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胸中堵塞,使清濁之氣混雜而形成痞塊,可以服用藜蘆、瓜子仁等苦酸之物來催吐,或使用枳實導滯丸或木香化滯湯之類的藥物來疏散。

如果因為大病之後,元氣尚未恢復,胸中虛脹,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輔以橘紅、木香等藥物來疏通。

如果因為傷寒未盡,邪氣內陷而成痞塊,可以服用陷胸湯來瀉下。

如果因為腹瀉過多,導致陰液虧損,心脈血虛,邪氣趁虛侵犯心臟而形成痞塊,治療宜用補心湯,加入當歸、熟地黃來調和。

又有汗多亡陽,致傷陽氣,遂令中氣不健而為痞者,治宜建中湯倍參、耆、白朮以扶之。雖然種種不同,未有不由中氣虧敗,運動失常所致,大法仍要扶脾補中為主,行氣發滯佐之。經云: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是也。學者宜再思焉。

白話文:

此外,還有多汗導致陽氣流失,損傷陽氣,進而使中氣虛弱而形成痞病的,治療應以建中湯為主,並加倍黨參、黃耆、白朮以扶正。雖然病因不同,但都與中氣虧虛、氣機運行失常有關。治療大原則仍以扶脾補中為主,行氣祛瘀為輔。經典所言:「壯年人氣脈通暢則更強健,虛弱者氣脈不通則形成疾病。」學習者應細加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