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血症脈法

《內經》曰:脈來如懸鉤為衄血。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癖下膿血,脈數則死,沉小則生。

《脈經》曰:諸澀濡弱為亡血;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凡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者死。

白話文:

【血癥脈法】

《黃帝內經》中提到:如果脈象呈現出像懸掛的鉤子一樣,這預示著可能會有鼻出血的情況。當脈搏強烈搏動,同時伴有鼻出血和身體發熱的症狀,這可能是致命的。若在腹部側邊有膿血的現象,脈搏急促的人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反之,脈象沉細的人可能有生存機會。

《脈經》中記載:各種脈象若顯得遲緩、濡弱,多表示血液流失。脈象芤則顯示失血,脈象澀則顯示血液量少。一般來說,對於出現嘔血或咳血的情況,如果脈象滑細且微弱,預後情況較好,但若脈象實硬,則預示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2. 治血大法

夫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以血盛則形盛,血衰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沒則陽亢,陽亢則陰愈虧矣。故凡血上出者,宜滋陰降火為本,下行者,提氣涼血為先。降火不越童便、韭汁,涼血不外生地、黃連。大法以四物湯為主加減。

山梔最能清胃脘之血。

川芎乃血中之氣藥,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

地黃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不足。

當歸乃血中之主藥,分三治。頭,止血;身,養血;梢,行血。性味辛溫,通肝經;全用能使氣血各歸其所,故以當歸名焉。

芍藥陰分血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血虛。腹痛血滯者,宜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之類加減於合四物湯。血崩者,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痛者,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虛者,宜當歸、熟地、蓯蓉、鎖陽、牛膝、枸杞、益母、夏枯、龜板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燥者,宜乳酪、白蜜、酥油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寒者,宜乾薑、肉桂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熱者,宜生地、苦參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白話文:

[治療血液的大原則]

血液,是我們身體裡的精神性氣息,如果能好好保持,生命就能持續,一旦流失,生命就會消逝。因此,血液充沛,身體就強壯;血液衰弱,身體就衰弱。心神平靜,陰氣就會生長;身體衰弱,陽氣就會過剩,而陽氣過剩,陰氣就會更為虧損。

所以,對於血液往上流的狀況,應該以滋補陰氣,降低體內火氣為主要目標,對於血液往下流的情況,應先提升氣力,冷卻血液。降低火氣,不外乎使用童子尿或韭菜汁,冷卻血液,通常會使用生地或黃連。總的來說,以四物湯為基本方,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山梔子能有效清除胃部的血液。

川芎是血液中的氣藥,能疏通肝經,味道辛辣,能幫助血液在氣的作用下流動。

地黃是血液中的血藥,能疏通腎經,味道甘甜微寒,能滋補真陰的不足。

當歸是血液中的主藥,可以分為三部分使用。頭部,用來止血;身體部分,用來養血;尾部,用來促進血液流動。味道辛辣溫暖,能疏通肝經;整體使用,可以使氣血各自回到它們該在的地方,所以取名為當歸。

白芍是陰分的血藥,能疏通脾經,味道酸寒,能調和血液,治療血虛。如果有腹部疼痛,血液滯留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崩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液疼痛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虛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當歸、熟地、蓯蓉、鎖陽、牛膝、枸杞、益母、夏枯、龜板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液乾燥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乳酪、白蜜、酥油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液寒冷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乾薑、肉桂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液過熱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生地、苦參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