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八 (4)
卷之八 (4)
1. 丹溪治瘧活套
瘧症有六經辨,其發瘧有早晏不同,連日間日之異,且患者又有虛實不等,最宜詳變,辨別各類而療。
如惡寒發熱,腰背頭項俱痛,此乃太陽經之瘧,宜二陳湯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之類。
如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咽痛鼻燥,此陽明經瘧,宜二陳加乾葛、升麻、白芷之類。
如先熱後寒,或寒熱間作,脅痛口苦,或嘔吐噁心,此少陽經瘧,宜二陳湯中多加柴胡、黃芩、人參、青皮。
如作於子午卯酉日者,此少陰瘧,宜二陳加歸、芎、黃柏、黃連、柴胡之類。
如作於辰戌丑未日者,乃太陰瘧,宜以二陳湯加蒼朮、柴胡、芍藥之類。
如作於寅申巳亥日者,乃厥陰瘧,宜以二陳湯加桂枝、附子、乾薑之類。
大抵瘧在三陽者,則宜汗宜吐,如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類。
如瘧在三陰者,宜下宜溫宜和,如大柴湯加薑、桂,及附子理中湯之類,選而加減用之。
瘧病古名痞疫,其症不一,故《素問》有五藏瘧六府瘧之分。
凡瘧初發一二次,其邪正熾,未可遽截,正經所謂避其來銳是也。不問寒熱多少,宜用青皮飲,或草果飲,或二陳加草果錢半,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或養胃湯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熱少者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後寒仍多者用養胃湯加桂、附各五分。獨寒者宜依此。如仍不痊者,用七棗湯。
如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與香蘇飲,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甚者以五苓散加辰砂少許。如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如熱雖劇不甚渴者,以小柴胡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枝湯,候可截則截之。
如久瘧者,宜四獸飲,間服山甲湯。
白話文:
關於瘧疾的治療,根據六經辨證的不同,發作時間早晚的差異,以及隔天或連續發作的情況,再加上病患體質虛實的差異,都需詳細觀察,辨別各類症狀進行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惡寒發熱,腰背頭部疼痛的症狀,這屬於太陽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等藥物。
若先是寒冷後轉為發熱,或是寒少熱多,甚至只熱不冷,並伴有咽喉痛和鼻腔乾燥,這屬於陽明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乾葛、升麻、白芷等藥物。
若是先熱後寒,或是寒熱交替出現,伴隨脅痛、口苦,甚至嘔吐噁心,這屬於少陽經的瘧疾,應在二陳湯中大量添加柴胡、黃芩、人參、青皮等藥物。
若是在子午卯酉日發作,這屬於少陰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當歸、川芎、黃柏、黃連、柴胡等藥物。
若是在辰戌醜未日發作,這屬於太陰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蒼朮、柴胡、芍藥等藥物。
若是在寅申巳亥日發作,這屬於厥陰經的瘧疾,適合服用二陳湯,再添加桂枝、附子、乾薑等藥物。
一般而言,對於三陽經的瘧疾,應使用汗法或吐法,如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等藥物。
對於三陰經的瘧疾,應使用下法、溫法或和法,如大柴湯加薑、桂,或是附子理中湯等,選擇適用的藥物酌量使用。
瘧疾在古時被稱為痞疫,症狀多樣,《素問》中有五臟瘧、六腑瘧的區分。
瘧疾初次發作一兩次時,病邪正盛,不可立即截斷,這就是所謂的避其來銳。無論寒熱多少,可用青皮飲、草果飲、或是二陳湯加草果等,熱少者引出微汗,寒多者適合使用快脾湯。服藥後仍然寒多,可用養胃湯加桂、附,單純只有寒冷的病人可照此辦理。如果病情仍未好轉,可以使用七棗湯。
對於熱多的病人,適合使用驅瘧飲、參蘇飲或香蘇飲,每次服用可添加草果五分。如果高熱無法消除,可用小柴胡湯,病情嚴重者可使用五苓散加少量辰砂。對於只有熱而無寒的病人,同樣適用小柴胡湯。如果雖然發熱劇烈但口渴不重,可用小柴胡湯加桂四分,或使用柴胡桂枝湯,等到病情適合截斷時再行截斷。
對於長期患有瘧疾的病人,適合使用四獸飲,偶爾服用山甲湯。
2. 治瘧方
截瘧常山飲
夫瘧之因,由邪客於經,陰陽乖戾,法當清邪疏郁。是以用知母之苦寒,清陽明之邪熱,使其退就太陰。草果之辛溫,和太陽之陰寒,使其退陽明,無使陰陽偏勝。常山之苦辛,吐涎理痰結。甘草和藥,烏梅收邪熱,檳榔破滯氣。川山甲取其穿山入水,出陰入陽,穿其經絡,引群藥以逐邪。
知母(苦寒,補陰退熱,逐里邪,一錢),草果(苦辛溫,理脾胃,止嘔吐,八分),常山(苦辛溫,吐胸中之痰涎,八分),炙草(甘溫,五分),烏梅(甘酸平,生津化痰,三分),川山甲(鹹寒,引諸藥性行經絡以逐邪,一錢),檳榔,用酒一盅半,煎至七分,露一宿,至清晨冷服。服後如欲吐,則順之。
清脾飲
治瘧症熱而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便澀,脈來弦數,此乃肝邪乘脾,法當益肝溫脾。是以用柴胡、青皮抑肝,兼助厚朴疏滯,白朮、茯苓、草果和脾胃,半夏豁痰,黃芩清熱。一本有炙草七分。
柴胡(苦寒,錢半),青皮(苦辛寒,八分),厚朴(苦辛溫,七分),白茯(淡平,八分),白朮(苦甘溫,一錢),草果(苦辛溫,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黃芩(苦寒,一錢),水盅半,煎八分。
久瘧斧
治瘧因脾濕鬱成痰涎,阻塞經隧,久久不已。法當疏鬱滯,豁痰結為主。是以用丁香快脾和胃,兼助常山理痰涎,檳榔破滯氣,烏梅收邪熱。
丁香(苦辛熱,一錢),常山(苦辛寒,二錢),檳榔(苦辛溫,一錢),烏梅(酸平,二枚),好酒一盅,浸一宿,煎七分,臨發日清晨飲之。
予憶此方乃是劫劑,惟可施於壯實及初作者。若體質弱,及年老並久瘧者,俱非所宜。慎之慎之!
金匱人參白虎桂枝湯
治夏傷於暑成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法當補正氣為本,清邪熱為標。是以用人參、粳米、甘草等諸甘溫以補正氣,知母、石膏等辛寒以清熱,佐桂枝和榮衛。
人參(甘溫,二錢),粳米(甘溫,一撮),炙草(甘溫,六分),知母(辛寒,一錢),石膏(辛寒,錢半),桂枝(辛甘溫,七分),水盅半,煎七分,溫服。
麻黃羌活湯
治處暑以前發,頭項痛,脈浮,無汗,惡風。此乃風寒客於太陽所致,法當疏散風寒。經云:風寒外襲,治以辛溫,汗之則愈。故用麻黃辛溫發表,羌活、防風等散風,佐甘草緩中和藥。
麻黃(苦辛溫,二錢),羌活(辛溫,錢半),防風(辛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水盅半,煎一盅,熱服取汗。若有汗惡寒,去麻黃加桂枝,名桂枝羌活湯。
桂枝黃芩湯
治暑瘧三陽合病。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甘草以補正氣為本,石膏、知母、柴胡、黃芩等以清熱為標,半夏豁痰,桂和榮衛。
人參(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五分),石膏(辛寒,錢半),知母(辛寒,八分),黃芩(苦寒,一錢),柴胡(苦寒,錢半),半夏(辛溫,一錢),桂枝(辛溫,六分),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三因四獸飲
治中氣虧敗,津液郁聚成痰,阻塞經隧,以致榮衛不清而成瘧。治法當補中氣為本,疏郁豁痰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大棗諸甘溫以補中益氣,橘紅、生薑、草果仁等諸辛溫之劑以疏豁鬱滯,助烏梅、半夏以豁痰。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大棗(甘溫,二枚),橘紅(苦辛溫,八分),生薑(辛溫,三片),草果(辛溫,七分),烏梅(甘酸平,二枚),半夏(苦辛溫,八分),水煎,溫服。
三因紅丸子
治食積瘧。法當消導積滯。故用三稜,莪朮、阿魏以消積,胡椒溫胃散寒,青皮疏鬱滯。
三稜(苦辛平),莪朮(辛溫),阿魏(酸臭,平),胡椒(辛熱),青皮(辛溫),等分為末,先將阿魏用陳米粉以醋攪,糊丸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薑湯送下五七十丸。
又方
此方用草果溫脾胃,柴胡、知母清熱,檳榔破滯氣,常山、貝母以豁痰。
草果(辛溫,一錢),柴胡(苦寒,一錢),知母(苦辛寒,一錢),檳榔(辛溫,八分),常山(苦辛寒,一錢),貝母(苦辛平,一錢),水酒各七分煎盅,露一宿,臨發時三時服。
又方
治瘧母之症。夫瘧母由鬱積而成,法當消宿積,疏鬱滯,是以用青皮、香附以疏鬱滯,三稜、莪朮以消積,海粉豁痰,神麯、麥芽等化食,桃仁、紅花行瘀血,助鱉甲以消癥瘕,兼清蒸熱。
青皮(苦辛寒,一兩),香附(苦辛溫,醋煮,二兩),神麯(苦辛溫,一兩),麥芽(甘溫,兩半),三稜(辛溫,醋煮,七錢),莪朮(辛溫,醋煮,八錢),海粉(甘酸寒,一兩),紅花(辛,一兩),桃仁(苦辛平,去尖,八錢),鱉甲(甘鹹平,醋炙,一兩),共為末,以糊丸如梧子大,每白湯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瘧發寒熱,頭痛如破,渴飲冰水,外多自汗。此乃中氣虧敗,火熱上炎所致。法當補中氣為本,清火熱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補中氣,黃耆實腠理以止自汗,川芎疏鬱滯止頭疼,蒼朮、半夏以豁痰,芩、連、梔子以清熱,佐天花粉生津止渴。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錢半),黃耆(甘溫,二錢),川芎(辛溫,七分),蒼朮(苦辛溫,一錢),半夏(辛溫,八分),黃芩(苦寒,一錢),黃連(苦寒,七分),山梔(苦寒,八分),天花粉(苦甘寒,二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六和湯
此方用人參補正氣,常山、貝母、烏梅等理痰,草果溫胃,白芷、檳榔破滯,知母、柴胡清熱。
人參(甘溫,一錢),常山(苦辛溫,二錢),貝母(苦辛平,一錢),烏梅(酸平,一枚),草果(苦辛溫,一錢),白芷(辛溫,八分),檳榔(辛溫,七分),柴胡(苦寒,一錢),知母(苦辛寒,一錢),加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柴胡薑桂湯
治瘧因邪熱為禍。法當清熱散邪為主。是以用桂枝、乾薑、甘草諸辛甘以散邪,柴胡、牡蠣、黃芩、瓜蔞根等諸苦寒清熱。
桂枝(辛甘熱,八分),乾薑(辛熱,七分),甘草(甘溫,八分),柴胡(苦寒,一錢),牡蠣(鹹寒,一錢),黃芩(苦寒,一錢),瓜蔞根(苦甘寒,一錢),水一盅,煎六分,日三服。初煩渴,汗出愈。
白芷石膏三拗湯
治陽明瘧。此方用白芷以止頭疼,知母、石膏以清熱。
白芷(辛溫,三錢),知母(苦辛寒,五錢),石膏(辛寒,五錢),水盅半,煎八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