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八 (4)
卷之八 (4)
1. 丹溪治瘧活套
瘧症有六經辨,其發瘧有早晏不同,連日間日之異,且患者又有虛實不等,最宜詳變,辨別各類而療。
白話文:
瘧疾可以根據六經來辨別,發作的時間有早晚的不同,有的是每天發作,有的是隔天發作,而且患者的體質也有虛實之分,應當詳細觀察病情變化,辨別不同的類型來進行治療。
如惡寒發熱,腰背頭項俱痛,此乃太陽經之瘧,宜二陳湯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之類。
白話文:
如果感到惡寒發燒,腰部、背部和頸項都疼痛,這是太陽經的瘧疾,適合使用以二陳湯為基礎,再加入麻黃、羌活、藁本、防風等藥材的藥方。
如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咽痛鼻燥,此陽明經瘧,宜二陳加乾葛、升麻、白芷之類。
白話文:
如果先是發冷後發熱,或是發冷症狀較輕而發熱症狀較重,甚至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咽喉疼痛、鼻腔乾燥,這是陽明經發作的瘧疾,建議使用二陳湯加乾葛、升麻、白芷等藥物治療。
如先熱後寒,或寒熱間作,脅痛口苦,或嘔吐噁心,此少陽經瘧,宜二陳湯中多加柴胡、黃芩、人參、青皮。
白話文:
如果先發熱後發冷,或者發冷發熱交替出現,伴有肋部疼痛、口苦,或者嘔吐噁心,這是少陽經絡的瘧疾,應在二陳湯中加入柴胡、黃芩、人參、青皮。
如作於子午卯酉日者,此少陰瘧,宜二陳加歸、芎、黃柏、黃連、柴胡之類。
如作於辰戌丑未日者,乃太陰瘧,宜以二陳湯加蒼朮、柴胡、芍藥之類。
白話文:
如果發病於子、午、卯、酉日,這是少陰瘧疾,宜用二陳湯加黃芪、川芎、黃柏、黃連、柴胡等藥材。
如作於寅申巳亥日者,乃厥陰瘧,宜以二陳湯加桂枝、附子、乾薑之類。
白話文:
如果發病日是寅日、申日、巳日、亥日,那麼這是厥陰瘧,應該使用二陳湯,並加入桂枝、附子、乾薑等藥材。
大抵瘧在三陽者,則宜汗宜吐,如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類。
白話文:
一般來說,陽明、陽氣、太陽經中的瘧疾,應該透過發汗和嘔吐來治療,例如使用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等藥物。
如瘧在三陰者,宜下宜溫宜和,如大柴湯加薑、桂,及附子理中湯之類,選而加減用之。
瘧病古名痞疫,其症不一,故《素問》有五藏瘧六府瘧之分。
白話文:
如果瘧疾出現在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宜採用攻下、溫補、調和的用藥方式。例如使用大柴胡湯加上生薑、肉桂,或是附子理中湯之類的方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和加減用藥。
凡瘧初發一二次,其邪正熾,未可遽截,正經所謂避其來銳是也。不問寒熱多少,宜用青皮飲,或草果飲,或二陳加草果錢半,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或養胃湯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熱少者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湯。服後寒仍多者用養胃湯加桂、附各五分。獨寒者宜依此。如仍不痊者,用七棗湯。
白話文:
對於剛發作一兩次瘧疾的患者,邪氣正盛,不宜過早截斷病勢,中醫經典有云:「避其來銳」。無論發燒或發冷的程度如何,都可採用青皮飲、草果飲或二陳湯加草果半錢、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養胃湯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等藥方。發燒較輕的患者只出少量汗即可,發冷較重的患者則宜服用快脾湯。服藥後仍發冷較重的患者,可使用養胃湯加桂枝附子各五分。如果有發冷而不發燒的患者,可根據此原則用藥。如果仍然未痊癒,則可使用七棗湯。
如熱多者宜驅瘧飲,或參蘇飲與香蘇飲,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熱不除,宜小柴胡湯,甚者以五苓散加辰砂少許。如獨熱無寒,亦與小柴胡。如熱雖劇不甚渴者,以小柴胡加桂四分,或以柴胡桂枝湯,候可截則截之。
白話文:
如果發熱較嚴重,適合服用驅瘧飲,或參蘇飲和香蘇飲,每次服藥時添加五分的草果。如果發熱嚴重不退,適合服用小柴胡湯,病情嚴重的可以加少量辰砂到五苓散中服用。如果只有發熱沒有發冷,也服用小柴胡湯。如果發熱比較嚴重,但不太口渴,可以在小柴胡湯中添加四分的桂,或者服用柴胡桂枝湯,等到病情可以控制時就停止服用。
如久瘧者,宜四獸飲,間服山甲湯。
白話文:
對於長期患有瘧疾的人,建議服用四獸飲,同時間隔服用山甲湯。
2. 治瘧方
截瘧常山飲
白話文:
截瘧常山飲是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常山等藥材。此方劑的功效在於阻止瘧疾發作,使用時需按照醫囑進行調配和服用。
夫瘧之因,由邪客於經,陰陽乖戾,法當清邪疏郁。是以用知母之苦寒,清陽明之邪熱,使其退就太陰。草果之辛溫,和太陽之陰寒,使其退陽明,無使陰陽偏勝。常山之苦辛,吐涎理痰結。甘草和藥,烏梅收邪熱,檳榔破滯氣。川山甲取其穿山入水,出陰入陽,穿其經絡,引群藥以逐邪。
白話文:
瘧疾的起因,是邪氣侵入経脈,導致陰陽失衡,治療方法應以驅除邪氣、疏通鬱滯為主。因此,使用知母的苦寒之性,清除陽明經的邪熱,使其退回到太陰經。草果的辛溫之性,調和太陽經的陰寒之氣,使其退回到陽明經,防止陰陽偏勝。常山的苦辛之性,宣散涎液,化解痰結。甘草調和藥性,烏梅收斂邪熱,檳榔破除滯氣。川山甲具有穿山入水、陰陽通達的特質,用來疏通經絡,引導諸藥驅逐邪氣。
知母(苦寒,補陰退熱,逐里邪,一錢),草果(苦辛溫,理脾胃,止嘔吐,八分),常山(苦辛溫,吐胸中之痰涎,八分),炙草(甘溫,五分),烏梅(甘酸平,生津化痰,三分),川山甲(鹹寒,引諸藥性行經絡以逐邪,一錢),檳榔,用酒一盅半,煎至七分,露一宿,至清晨冷服。服後如欲吐,則順之。
清脾飲
白話文:
知母(苦寒,滋陰退熱,驅除體內邪氣,一錢),草果(苦辛溫,調理脾胃,止嘔吐,八分),常山(苦辛溫,化解胸中痰涎,八分),炙草(甘溫,五分),烏梅(甘酸性平,生津化痰,三分),川山甲(鹹寒,引導其他藥物在經絡中運行以驅邪,一錢),檳榔,用一盅半的酒煎煮,煮到藥液剩七分,放置一個晚上,到天亮時冷服。服藥後如果想吐,就順其自然。
治瘧症熱而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便澀,脈來弦數,此乃肝邪乘脾,法當益肝溫脾。是以用柴胡、青皮抑肝,兼助厚朴疏滯,白朮、茯苓、草果和脾胃,半夏豁痰,黃芩清熱。一本有炙草七分。
白話文:
治療瘧疾,病人發熱但不畏寒,或發熱較多畏寒較少,口苦咽乾,大便小便都不通暢,脈象弦而有力,這是因為肝臟的邪氣侵犯了脾臟,治療方法應當是補益肝臟和溫暖脾臟。因此,使用柴胡、青皮來抑製肝氣,同時搭配厚朴來疏通淤滯;白朮、茯苓、草果來調和脾胃;半夏來化痰;黃芩來清熱。有些方子中還加入炙甘草七分。
柴胡(苦寒,錢半),青皮(苦辛寒,八分),厚朴(苦辛溫,七分),白茯(淡平,八分),白朮(苦甘溫,一錢),草果(苦辛溫,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黃芩(苦寒,一錢),水盅半,煎八分。
久瘧斧
白話文:
柴胡(味道苦、性寒,用量0.5錢)
青皮(味道苦、辛,性寒,用量0.8錢)
厚朴(味道苦、辛,性溫,用量0.7錢)
白茯苓(味道淡、性平,用量0.8錢)
白朮(味道苦、甘,性溫,用量1錢)
草果(味道苦、辛,性溫,用量1錢)
半夏(味道苦、辛,性溫,用量0.8錢)
黃芩(味道苦,性寒,用量1錢)
加水半碗,煎煮後剩八分之一的量服用。
治瘧因脾濕鬱成痰涎,阻塞經隧,久久不已。法當疏鬱滯,豁痰結為主。是以用丁香快脾和胃,兼助常山理痰涎,檳榔破滯氣,烏梅收邪熱。
白話文:
治療瘧疾是因為脾氣鬱結,濕氣造成痰液,阻塞經絡,導致久治不癒。治療方法應以疏通鬱滯,化解痰結為主。因此使用丁香健脾和胃,同時輔助常山化解痰液,檳榔驅除鬱滯氣,烏梅收斂邪熱。
丁香(苦辛熱,一錢),常山(苦辛寒,二錢),檳榔(苦辛溫,一錢),烏梅(酸平,二枚),好酒一盅,浸一宿,煎七分,臨發日清晨飲之。
白話文:
丁香(味道苦、辛、熱,用量一錢)
常山(味道苦、辛、寒,用量二錢)
檳榔(味道苦、辛、溫,用量一錢)
烏梅(味道酸、平,用量兩枚)
加入一杯好酒,浸泡一整夜
隔天早晨,將浸泡液煎至剩七分,煎好後立即服用
予憶此方乃是劫劑,惟可施於壯實及初作者。若體質弱,及年老並久瘧者,俱非所宜。慎之慎之!
金匱人參白虎桂枝湯
白話文:
我回憶這藥方是用來應對急症的,只適合用在體質健壯以及剛開始發病的人。如果體質虛弱,或是年老以及長期患瘧疾的人,都不適合使用。要特別謹慎!
金匱[人參白虎桂枝湯]
治夏傷於暑成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法當補正氣為本,清邪熱為標。是以用人參、粳米、甘草等諸甘溫以補正氣,知母、石膏等辛寒以清熱,佐桂枝和榮衛。
白話文:
治療夏天中暑後形成的瘧疾。經書裡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治療方法應以補正氣為根本,清熱邪為輔。因此用人參、粳米、甘草等溫和溫熱的藥物來補正氣,用知母、石膏等辛涼的藥物來清除熱邪,再用桂枝來調和榮衛之氣。
人參(甘溫,二錢),粳米(甘溫,一撮),炙草(甘溫,六分),知母(辛寒,一錢),石膏(辛寒,錢半),桂枝(辛甘溫,七分),水盅半,煎七分,溫服。
麻黃羌活湯
白話文:
人參(溫和、2錢),粳米(溫和、1撮),炙甘草(溫和、6分),知母(辛涼、1錢),石膏(辛涼、半錢),桂枝(辛甘溫、7分),水半碗,煎煮成7分滿,溫熱服用。
治處暑以前發,頭項痛,脈浮,無汗,惡風。此乃風寒客於太陽所致,法當疏散風寒。經云:風寒外襲,治以辛溫,汗之則愈。故用麻黃辛溫發表,羌活、防風等散風,佐甘草緩中和藥。
白話文:
在處暑之前發生的頭痛,脈象浮浮無力,不出汗,怕風。這是風寒之氣侵犯太陽經造成的,治療方法應該是疏散風寒。經典裡說:風寒從外而來,應該用辛溫之藥發汗來治療。所以要用辛溫的麻黃發汗,羌活、防風等散風,配上甘草來緩和。
麻黃(苦辛溫,二錢),羌活(辛溫,錢半),防風(辛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水盅半,煎一盅,熱服取汗。若有汗惡寒,去麻黃加桂枝,名桂枝羌活湯。
桂枝黃芩湯
白話文:
使用麻黃(苦辛溫性質,二錢)、羌活(辛溫性質,半錢)、防風(辛溫性質,一錢)、炙草(甘溫性質,五分),加上半盅水煎成一盅藥湯,趁熱喝下以促使出汗。
如果出汗後仍有怕冷的症狀,可以去除麻黃並加入桂枝,這種方劑稱為「桂枝羌活湯」。
治暑瘧三陽合病。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甘草以補正氣為本,石膏、知母、柴胡、黃芩等以清熱為標,半夏豁痰,桂和榮衛。
白話文:
治療暑天瘧疾並伴有陽明、少陽、太陽經合病。經典中說:邪氣聚集的部位,其正氣必定虛弱。因此使用人參、甘草來補益正氣作為根本,石膏、知母、柴胡、黃芩等藥物來清熱解毒作為標本兼治,半夏化痰,桂枝和營衛。
人參(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五分),石膏(辛寒,錢半),知母(辛寒,八分),黃芩(苦寒,一錢),柴胡(苦寒,錢半),半夏(辛溫,一錢),桂枝(辛溫,六分),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三因四獸飲
白話文:
人參(甜味溫性,二錢),炙甘草(甜味溫性,五分),石膏(辛味涼性,半錢),知母(辛味涼性,八分),黃芩(苦味涼性,一錢),柴胡(苦味涼性,半錢),半夏(辛味溫性,一錢),桂枝(辛味溫性,六分),水二碗,煎成一碗,溫熱服用。
治中氣虧敗,津液郁聚成痰,阻塞經隧,以致榮衛不清而成瘧。治法當補中氣為本,疏郁豁痰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大棗諸甘溫以補中益氣,橘紅、生薑、草果仁等諸辛溫之劑以疏豁鬱滯,助烏梅、半夏以豁痰。
白話文:
治療中氣虛弱衰竭,津液聚集凝滯成痰,阻塞經絡,導致血氣運行不暢,形成瘧疾。治療方法應該以補中氣為根本,疏通鬱滯、化解痰飲為主要目標。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大棗等甘溫藥材來補益中氣;使用橘紅、生薑、草果仁等辛溫藥材來疏散鬱滯,幫助烏梅、半夏化解痰飲。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大棗(甘溫,二枚),橘紅(苦辛溫,八分),生薑(辛溫,三片),草果(辛溫,七分),烏梅(甘酸平,二枚),半夏(苦辛溫,八分),水煎,溫服。
三因紅丸子
白話文:
人參(甘性溫和,三錢),
白朮(苦甘性溫,二錢),
茯苓(甘淡性質平,一錢),
炙甘草(甘性溫和,五分),
大棗(甘性溫和,二枚),
橘紅(苦辛性溫,八分),
生薑(辛性溫和,三片),
草果(辛性溫和,七分),
烏梅(甘酸性質平,二枚),
半夏(苦辛性溫,八分),
加水煎服,溫熱服用。
治食積瘧。法當消導積滯。故用三稜,莪朮、阿魏以消積,胡椒溫胃散寒,青皮疏鬱滯。
白話文:
治療食積引起的瘧疾。方法是消導積滯。因此使用三稜、莪朮、阿魏來消積,胡椒溫暖胃部並散寒,青皮疏通鬱滯。
三稜(苦辛平),莪朮(辛溫),阿魏(酸臭,平),胡椒(辛熱),青皮(辛溫),等分為末,先將阿魏用陳米粉以醋攪,糊丸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薑湯送下五七十丸。
又方
此方用草果溫脾胃,柴胡、知母清熱,檳榔破滯氣,常山、貝母以豁痰。
白話文:
三稜(苦、辛,性平),莪朮(辛,性溫),阿魏(酸、臭,性平),胡椒(辛,性熱),青皮(辛,性溫),這些藥材等分研磨成粉末。先用醋將阿魏和陳米粉攪拌,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再用硃砂為丸衣。每次用薑湯送服 50~70 粒藥丸。
草果(辛溫,一錢),柴胡(苦寒,一錢),知母(苦辛寒,一錢),檳榔(辛溫,八分),常山(苦辛寒,一錢),貝母(苦辛平,一錢),水酒各七分煎盅,露一宿,臨發時三時服。
又方
白話文:
- 草果(性辛溫,用量一錢)
- 柴胡(性苦寒,用量一錢)
- 知母(性苦辛寒,用量一錢)
- 檳榔(性辛溫,用量八分)
- 常山(性苦辛寒,用量一錢)
- 貝母(性苦辛平,用量一錢)
- 水和酒各取七分,放入燉盅中煎煮
- 煎好後靜置一夜
- 在服用之前,分三次服用
治瘧母之症。夫瘧母由鬱積而成,法當消宿積,疏鬱滯,是以用青皮、香附以疏鬱滯,三稜、莪朮以消積,海粉豁痰,神麯、麥芽等化食,桃仁、紅花行瘀血,助鱉甲以消癥瘕,兼清蒸熱。
白話文:
治療瘧疾:瘧疾是由體內積聚的毒素造成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排除積聚,疏通停滯。因此使用青皮、香附來疏通停滯,三稜、莪朮來排除積聚,海粉來化痰,神曲、麥芽來消化食物,桃仁、紅花來驅除瘀血,輔助鱉甲來消除癥瘕,同時清熱。
青皮(苦辛寒,一兩),香附(苦辛溫,醋煮,二兩),神麯(苦辛溫,一兩),麥芽(甘溫,兩半),三稜(辛溫,醋煮,七錢),莪朮(辛溫,醋煮,八錢),海粉(甘酸寒,一兩),紅花(辛,一兩),桃仁(苦辛平,去尖,八錢),鱉甲(甘鹹平,醋炙,一兩),共為末,以糊丸如梧子大,每白湯下五七十丸。
又方
白話文:
使用以下中藥材:
- 青皮(苦、辛、寒,一兩)
- 香附(苦、辛、溫,用醋煮過,二兩)
- 神麯(苦、辛、溫,一兩)
- 麥芽(甘、溫,兩半)
- 三稜(辛、溫,用醋煮過,七錢)
- 莪朮(辛、溫,用醋煮過,八錢)
- 海粉(甘、酸、寒,一兩)
- 紅花(辛,一兩)
- 桃仁(苦、辛、平,去除尖端,八錢)
- 鱉甲(甘、鹹、平,用醋烤過,一兩)
將這些中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五七十顆。
治瘧發寒熱,頭痛如破,渴飲冰水,外多自汗。此乃中氣虧敗,火熱上炎所致。法當補中氣為本,清火熱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補中氣,黃耆實腠理以止自汗,川芎疏鬱滯止頭疼,蒼朮、半夏以豁痰,芩、連、梔子以清熱,佐天花粉生津止渴。
白話文:
治療瘧疾引起的發冷發熱、頭痛欲裂、口渴想喝冰水、大量出汗。這是由於體內正氣虛弱,導致陽熱上攻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應以補益體內正氣為主,清熱降火為輔。因此採用人參、白朮補益正氣,黃耆固攝腠理止汗,川芎疏通氣血、止頭疼,蒼朮、半夏化痰,黃芩、黃連、梔子清熱,再輔以花粉生津止渴。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錢半),黃耆(甘溫,二錢),川芎(辛溫,七分),蒼朮(苦辛溫,一錢),半夏(辛溫,八分),黃芩(苦寒,一錢),黃連(苦寒,七分),山梔(苦寒,八分),天花粉(苦甘寒,二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六和湯
白話文:
人參(甘味溫和,二錢)
白朮(苦甘溫和,一錢半)
黃耆(甘味溫和,二錢)
川芎(辛味溫和,七分)
蒼朮(苦辛溫和,一錢)
半夏(辛味溫和,八分)
黃芩(苦味寒性,一錢)
黃連(苦味寒性,七分)
山梔(苦味寒性,八分)
天花粉(苦甘寒性,二錢)
水二碗,煎煮剩一碗,溫服
此方用人參補正氣,常山、貝母、烏梅等理痰,草果溫胃,白芷、檳榔破滯,知母、柴胡清熱。
白話文:
這個藥方使用人參來補益正氣,常山、貝母、烏梅等藥材來化痰止咳,草果溫暖胃部,白芷、檳榔破除阻滯,知母、柴胡清熱降火。
人參(甘溫,一錢),常山(苦辛溫,二錢),貝母(苦辛平,一錢),烏梅(酸平,一枚),草果(苦辛溫,一錢),白芷(辛溫,八分),檳榔(辛溫,七分),柴胡(苦寒,一錢),知母(苦辛寒,一錢),加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柴胡薑桂湯
白話文:
人參(味道甘甜溫和,一錢)
常山(味道苦辛溫和,二錢)
貝母(味道苦辛平淡,一錢)
烏梅(味道酸性平淡,一枚)
草果(味道苦辛溫和,一錢)
白芷(味道辛辣溫和,八分)
檳榔(味道辛辣溫和,七分)
柴胡(味道苦寒,一錢)
知母(味道苦辛微寒,一錢)
加上薑片三片,紅棗兩枚,水兩碗,熬煮至一碗,溫熱後服用。
治瘧因邪熱為禍。法當清熱散邪為主。是以用桂枝、乾薑、甘草諸辛甘以散邪,柴胡、牡蠣、黃芩、瓜蔞根等諸苦寒清熱。
白話文:
治療瘧疾,是因為邪熱侵襲身體所致。治療方法應以清熱散邪為主。所以使用桂枝、乾薑、甘草等辛甘藥物來散邪,柴胡、牡蠣、黃芩、瓜蔞根等苦寒藥物來清熱。
桂枝(辛甘熱,八分),乾薑(辛熱,七分),甘草(甘溫,八分),柴胡(苦寒,一錢),牡蠣(鹹寒,一錢),黃芩(苦寒,一錢),瓜蔞根(苦甘寒,一錢),水一盅,煎六分,日三服。初煩渴,汗出愈。
白話文:
桂枝(辛甘溫,8克),乾薑(辛溫,7克),甘草(甘溫,8克),柴胡(苦寒,3克),牡蠣(鹹寒,3克),黃芩(苦寒,3克),瓜蔞根(苦甘寒,3克),水一碗,煎至六分,每日三次。初期煩渴、出汗症狀會減輕。
白芷石膏三拗湯
治陽明瘧。此方用白芷以止頭疼,知母、石膏以清熱。
白芷(辛溫,三錢),知母(苦辛寒,五錢),石膏(辛寒,五錢),水盅半,煎八分,溫服。
白話文:
治療陽明經的瘧疾。這個處方使用白芷來緩解頭痛,知母和石膏來清熱降火。
藥材包括:白芷三錢,知母五錢,石膏五錢。用水半茶杯煎煮,煎至剩下八分之一時,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