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四 (5)
卷之四 (5)
1. 藥方
砂仁(辛溫,一兩),肉桂(辛甘熱),茯苓(甘平),蒼朮(苦辛溫,各一兩),丁香(辛熱,一兩),乾薑(辛熱,一兩),炙草(甘溫,一兩),檳榔(辛溫,一兩半),青皮(辛溫,三兩),玄胡(苦辛溫,二兩),三稜(辛溫,一兩),莪朮(苦辛溫,一兩),共為細末,每以五錢,水二鍾,煎一鍾,和渣服。
六合湯
治血虛隧道枯澀,氣因壅滯。治宜補血以榮經隧為本,疏導滯氣為標。是以用當歸、川芎、地黃、芍藥以補血,檳榔、木香以導滯。
當歸(辛甘溫,三錢),川芎(辛溫,一錢),地黃(苦辛寒,二錢),白芍(酸寒,七分),木香(苦辛溫,一錢),檳榔(辛溫,八分),水煎。溫服。
木香化滯散
治一切氣鬱之症。經云:壯者氣行則愈。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補益正氣,木香、陳皮、青皮、檀香、大腹皮、薑黃散滯行郁,藿香、砂仁、白豆蔻溫脾和胃,疏壅導滯。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三錢),茯苓(甘平,一錢),木香(苦辛溫,七分),陳皮(苦辛溫,八分),藿香(甘平溫,八分),薑黃(辛苦,五分),白蔻(辛溫,二錢),檀香(辛甘溫,五分),大腹皮(辛溫,一錢),桔梗(辛溫,一錢),砂仁(甘辛苦,七分),青皮(苦辛溫,八分),水煎。溫服。
烏藥平氣散
治肺氣上攻,頭目昏眩,及一切諸氣不和,喘滿迫促,此皆氣血不充、寒鬱所致。宜補養中氣為本,疏壅導滯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烏藥、川芎、白芷行滯散郁,木瓜療腳氣,五味救肺喘促,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平,一錢),炙草(甘溫,七分),烏藥(苦甘溫,八分),川芎(辛溫,八分),木瓜(酸辛溫,一錢),五味(酸辛,五分),白芷(辛溫,五分),當歸(甘溫,一錢),姜三片,水煎服。一本有麻黃六分,學者宜裁度之。
復元通氣散
治氣不宣流,或成瘡癤,或為耳鳴耳聾,及一切挫閃等症。治宜行氣活血。是以用木香、陳皮、茴香、牽牛行滯氣;佐玄胡活瘀血,川山甲疏通經絡,甘草和藥性。
木香(苦辛溫,七錢),陳皮(苦辛溫,一兩),茴香(辛甘溫,七錢),牽牛(辛溫,五錢),玄胡(苦辛溫,五錢),川山甲(甘寒,三錢),甘草(甘溫,三錢),為細末。每用熱酒調下三錢,日三服。
鹽煎散
治男、婦一切冷氣衝胸脅作痛,脾胃虛冷,嘔泄,疝痛。是以用川芎、厚朴、檳榔、陳皮、枳實以行滯氣;蓽澄茄、砂仁、草果、良薑、麥芽、肉蔻溫脾和胃,消宿積,散冷氣,以止嘔泄;羌活、蒼朮以疏壅滯之氣;甘草、茯苓健脾;茴香利膀胱小腸之氣,以除疝痛。
白話文:
[藥方]
六合湯
治療血虛導致經脈枯澀,氣機壅滯。治療方法以補血滋養經脈為根本,疏通滯氣為輔助。因此使用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藥補血,檳榔、木香疏導滯氣。
木香化滯散
治療一切氣鬱證候。根據經書所說:「氣行則病愈」。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補益正氣;木香、陳皮、青皮、檀香、大腹皮、薑黃疏散滯氣;藿香、砂仁、白豆蔻溫暖脾胃,疏通壅滯。
烏藥平氣散
治療肺氣上逆,頭暈目眩,以及一切氣機不和、胸悶氣促的症狀,這些都是由於氣血不足、寒邪鬱滯所致。治療方法以補益中氣為根本,疏通壅滯為輔助。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烏藥、川芎、白芷行氣散滯;木瓜治療腳氣;五味子緩解肺氣喘促;當歸調和氣血。
復元通氣散
治療氣機不暢,導致瘡瘍腫痛、耳鳴耳聾,以及一切跌打損傷等症狀。治療方法以行氣活血為主。因此使用木香、陳皮、茴香、牽牛子行氣消滯;輔以玄胡索活血化瘀,川山甲疏通經絡,甘草調和藥性。
鹽煎散
治療男女一切寒邪衝擊胸脅疼痛、脾胃虛寒、嘔吐腹瀉、疝氣疼痛。因此使用川芎、厚朴、檳榔、陳皮、枳實行氣消滯;蓽澄茄、砂仁、草果、良薑、麥芽、肉豆蔻溫暖脾胃,消食化積,散寒止嘔瀉;羌活、蒼朮疏通壅滯之氣;甘草、茯苓健脾;茴香通利膀胱和小腸之氣,以治疝氣。
(此處未列出第一個藥方名稱,以下為其配方及用法)
使用砂仁、肉桂、茯苓、蒼朮、丁香、乾薑、炙甘草、檳榔、青皮、玄胡索、三稜、莪朮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鍾煎煮成一鍾,趁熱服用,藥渣也要一起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