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八 (3)
卷之八 (3)
1. 治瘟疫方
敗毒散
治正氣虧敗,疫氣外乘,以致往來潮熱,骨筋頭項疼痛。法當補正氣,驅外邪。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以用人參、茯苓、甘草補托正氣,不使外邪深入。羌活、獨活、川芎驅散外邪,以止頭痛。柴胡、薄荷以清潮熱。佐枳殼、桔梗以利滯氣。
人參(甘溫,二錢),白茯(苦淡平,一錢半),甘草(甘溫,一錢),羌活(辛溫,一錢),獨活(辛溫,七分),川芎(辛溫,八分),柴胡(苦寒,八分),薄荷(辛溫,七分),枳殼(苦辛溫,七分),桔梗(苦辛溫,八分),加姜三片,水煎,溫服。
二黃湯
治天行大頭瘟毒。蓋此由濕熱之毒,挾相火火炎所致,法當清濕熱為主。經云:苦可勝濕,寒可勝熱。是以用芩、連之苦寒勝濕清熱,生草之甘寒以瀉火。
黃芩(苦寒,酒浸,曬乾,五錢),黃連(苦寒,酒浸,炒,七錢),生草梢(甘寒,二錢),水煎,頻頻熱服。
如未退,用鼠黏子不拘多少,煎熟入芒硝等分,亦時時呷之,以大便利為度。
如渴甚者,前方少加引經藥,如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天花粉。如陽明行經以升麻、芍藥、葛根,少陽行經以防風、荊芥。
漏蘆湯
治藏府積熱發為腫毒,及時疫疼痛,頭面紅腫,咽嗌填塞,而藥不下,一切危要疫癘。經云:濕勝則腐腫。大法在乎清熱為主。故用漏蘆、升麻、大黃、黃芩、澤蘭葉、玄參等諸苦寒以清熱。
漏蘆(苦寒,通小腸),升麻(苦寒),大黃(苦寒,下實熱),黃芩(苦寒),蘭葉(苦辛寒),玄參(苦鹹寒,散結熱,清利咽膈,泄無根之火),各等分,每一兩,水煎,熱服。如腫甚,加芒硝二錢。
白話文:
【治瘟疫方】
【敗毒散】
適用於正氣衰弱,被外界病氣侵襲,導致身體出現像潮汐般輪流發燒與退燒的症狀,以及骨骼、肌肉、頭部和頸部疼痛的情況。治療原則是增強體內正氣,驅除外來病氣。古書上說:「病氣之所以能聚集,一定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虛弱。」因此使用人參、茯苓、甘草來補充和支撐正氣,防止病氣深入體內。羌活、獨活、川芎用來驅逐並散去外來病氣,以緩解頭痛。柴胡、薄荷用來清涼降熱。再輔以枳殼、桔梗來疏通氣滯。
人參(甘溫,二錢)、白茯苓(苦淡平,一錢半)、甘草(甘溫,一錢)、羌活(辛溫,一錢)、獨活(辛溫,七分)、川芎(辛溫,八分)、柴胡(苦寒,八分)、薄荷(辛溫,七分)、枳殼(苦辛溫,七分)、桔梗(苦辛溫,八分)。加上三片薑,用水煎煮,趁溫熱時服用。
【二黃湯】
用於治療由天氣引起的嚴重頭部瘟疫。這是由濕熱的病氣,結合體內的火氣所導致,治療應以清除濕熱為主。古書上說:「苦味可以對抗濕氣,寒性可以對抗熱氣。」因此使用黃芩、黃連這種苦寒的草藥來清除濕氣和熱氣,用甘寒的生草梢來清熱降火。
黃芩(苦寒,酒浸後曬乾,五錢)、黃連(苦寒,酒浸後炒製,七錢)、生草梢(甘寒,二錢)。用水煎煮,多次熱服。
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以用不限量的鼠黏子煎煮,加入等量的芒硝,隨時飲用,直到大便通暢為止。
若口渴嚴重,可在前一種藥方中少量添加一些引導經絡的草藥,例如在陽明經絡口渴時加石膏,在少陽經絡口渴時加天花粉。在陽明經絡運行時使用升麻、芍藥、葛根,在少陽經絡運行時使用防風、荊芥。
【漏蘆湯】
適用於因臟腑積聚熱氣而引發腫脹或毒害,以及因時節瘟疫導致的疼痛,頭面部紅腫,咽喉阻塞,無法吞服藥物,所有緊急且危險的瘟疫情況。古書上說:「濕氣過盛會導致腐爛和腫脹。」治療的大原則在於清除熱氣。因此使用漏蘆、升麻、大黃、黃芩、澤蘭葉、玄參等多種苦寒草藥來清熱。
漏蘆(苦寒,通小腸)、升麻(苦寒)、大黃(苦寒,排除實質熱氣)、黃芩(苦寒)、澤蘭葉(苦辛寒)、玄參(苦鹹寒,分散結聚的熱氣,清利咽喉,排出無根之火)。每種藥材等量,每次使用一兩,用水煎煮,趁熱服用。如果腫脹非常嚴重,可以額外加入二錢的芒硝。
2. 附方
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理中湯,蒼朮白虎湯,大柴胡湯,三黃石膏湯,承氣湯,柴苓湯,九味羌活湯,已上方俱傷寒門。
四君子湯,氣門。
四物湯,血門。
防風通聖散,風門。
二陳湯,痰門。
茯苓滲濕湯,五苓散,俱濕門。
白話文:
[附方]
包含的藥方有: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理中湯、蒼朮白虎湯、大柴胡湯、三黃石膏湯、承氣湯、柴苓湯、九味羌活湯,以上都是用於治療傷寒的藥方。
四君子湯,這是專門針對氣虛的處方。
四物湯,主要用於調理血液問題。
防風通聖散,適用於風邪引起的症狀。
二陳湯,是針對痰多的病症所設計的藥方。
茯苓滲濕湯及五苓散,這兩種藥方都是用來處理濕氣過重的情況。
3. 瘧門
4. 論
瘧因夏傷於暑,故汗大泄。元氣內虛,腠理疏豁,或復入寒泉澡浴,或伏於陰地取涼,以致膚腠閉密,暑伏於內,不得外泄。質厚之人,傷之淺者,感而即發,以為四時感冒之症;傷之深者,伏而不動,至秋天氣收斂,時令寒涼,膚腠凝密,邪郁愈熾,不得散越,邪正交爭,出入表裡,而寒熱往來之症作焉。經云:陰陽爭,必戰是也。
若邪並於表,則陽盛陰虛而發熱,邪並於里,則陰盛陽虛而惡寒。傷之淺者,正氣勝邪,日與邪敵,故一日一作而易愈。傷之深者,正不勝邪,不能日與邪敵,必停一二日,候正氣稍充後與邪爭,是以間一日或二日始一作而難愈。原其所由,盡因風寒暑濕之氣外入,而鬱於內不得越散而致。
法當解利為先。雖然,如質弱之人及久病者,又不可專執解利,必先服參、術補劑二三帖,補完中氣,然後或吐、或下、或汗以驅之,方保萬全。不然,非惟瘧不得愈,又且變生他症,多致不救。學者宜致意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瘧疾的成因,認為在夏天過度曝曬於高溫,導致大量出汗,使身體的元氣虛弱,毛孔變得疏鬆。如果之後立即接觸冷泉洗澡,或者在陰涼處休息,使得皮膚毛孔緊閉,原先吸收的熱氣無法釋出,便會埋藏在體內。對於體質較壯實的人,如果受到的影響較輕微,可能馬上就會發病,表現出像是四季感冒的症狀;但對那些影響較深的人,熱氣會潛伏在體內不動,直到秋天,天氣轉涼,皮膚毛孔更緊密,邪氣被壓抑得更厲害,無法從體內散發出來,於是和體內正常的氣力開始交戰,進而在身體表面和內部之間來回,造成寒熱交錯的現象。這就像醫經上所說的,陰陽兩股力量在體內爭鬥,最終引發疾病。
如果邪氣集中在體表,會出現陽氣過剩,陰氣不足的情況,導致發燒;若邪氣深入體內,則是陰氣過剩,陽氣不足,使人感到寒冷。對於影響較輕的人,體內的正常氣力能夠壓制邪氣,每天都能和邪氣作戰,所以一天發作一次,病情容易好轉。然而,對於影響較重的人,體內的正常氣力無法壓制邪氣,每天無法和邪氣作戰,必須等到一兩天後,當正常氣力稍微恢復,才能再次和邪氣作戰,因此可能隔一天或兩天才發作一次,病情較難好轉。追根究柢,都是因為風、寒、暑、濕這些外在因素進入體內,無法順利散發所致。
治療上應首先考慮排除邪氣。不過,對於體質虛弱的人,或是長期患病的人,不能一味的排除邪氣,應該先服用人參、白朮等補藥二到三次,補充中氣,等到體內氣力充足後,再通過嘔吐、瀉下或出汗的方式來驅除邪氣,這樣才能確保完全康復。否則,不僅瘧疾無法痊癒,還可能引發其他病症,往往導致無法救治。學習醫學的人應特別注意這一點。
5. 瘧脈法
《要略》云: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痊。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針灸,浮大者宜吐之。
《脈經》曰: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者死。
白話文:
【瘧脈法】
根據《要略》所述:瘧疾的脈象自然呈弦狀,若脈象弦且數,表示體內多熱;若脈象弦且遲,表示體內多寒。脈象呈現弦且小緊的情況,適合用下法治療可以痊癒。脈象弦且遲的人適宜溫補,脈象弦且緊的人可以考慮發汗鍼灸療法,脈象浮大的人適合採用嘔吐療法。
《脈經》記載:瘧疾的脈象自然呈弦狀,如果脈象微弱則表示體虛,若出現脈象代散的現象則預示死亡。
以上就是對古代中醫文獻中關於瘧疾脈象診斷和治療方法的現代漢語翻譯。
6. 治瘧大法
瘧之為病,因狀極多,是以陳無擇謂外感四時,內動七情,及飲食飽飢,房色勞疫皆能致之。其《內經》謂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者,此乃因時而感耳。又不可專執此語,當要分別內外二因而療。如外所因,有寒有癉不可不辨。
如濕熱者,其狀寒熱身重,骨節煩痛,脹滿自汗,善嘔,乃因汗出復浴,及冒雨濕,濕氣舍於皮膚所致。
如牡瘧者,其狀寒多不熱,慘怛慽慽,振慄,病以時作,此乃多感陰濕,以致陽不勝陰。大抵外因瘧症,除癉瘧獨熱,溫瘧先熱後寒,牡瘧無熱,其餘諸瘧皆先寒後熱,其內所因,症由喜怒憂思恐,五者之分,不可不察。
如蓄怒傷肝,氣鬱所致,名曰肝瘧。
如思傷脾,氣鬱涎結,名曰脾瘧。
如憂傷肺,肺氣凝痰,名曰肺瘧。
如失志傷腎,精濃成痰,名曰腎瘧。
故此五種瘧症,皆由氣血不和,郁成痰飲所致。
又有疫瘧,其症一歲之間,長幼相似。又有鬼瘧,其症夢寐不祥,多生恐怖。又有瘴瘧,其症乍寒乍熱,乍無乍有。又有勞瘧,其症稍勞即作,經年不瘥,結成癓癖在脅腸間,名曰老瘧,又名瘧母。已上諸瘧,皆宜分經各治。
如在太陽經,謂之寒瘧,法當汗之。
如在陽明經,謂之熱瘧,法當下之。
如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法當和之。
此乃三陽受病,謂之暴瘧,其發多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
如在陰分,不分三經,但以太陰為主,總謂濕瘧,其發多在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深者,遠而重也。
如暑瘧,宜用人參白虎湯之類。
如痰瘧,宜用二陳湯加常山、檳榔、草果、柴胡、黃芩。
凡瘧不能食者,必因飲食上得之,當從食治。
凡瘧,若原有汗,要無汗,宜養正氣為主;原無汗,要有汗,宜散邪為主。
凡瘧症大渴大熱者,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知母、黃連、黃柏、梔子、天花粉,或用生地、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炒黃連、乾薑、生甘草前服。
發寒熱甚,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宜以人參、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朮、白朮之類。
如久瘧不愈者,宜以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此乃一補一發之法也。
如久瘧不得汗,亦宜二陳湯加蒼朮,佐以檳榔。
如痰塞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者,宜大柴胡利之。
凡瘧母,宜以鱉甲為君,三稜、莪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之類加減為丸,用醋湯送下。其症系邪居陰分,宜用撫芎、川歸、紅花、蒼朮、白芷、黃柏、甘草煎湯,露一宿,次早溫服之。
凡瘧三日一發,名曰痎瘧,乃陰經受病。蓋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取風涼冷濕,不得疏泄,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飲,及屢經劫峻之藥,胃氣大傷,故此難愈。必先與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劑,佐以本經引使藥。若得汗已,體氣必虛,又須大補,候汗通身,下過委中,方見佳兆。
凡小兒瘧疾有痞塊,用生地、芍藥各錢半,川芎、黃芩酒炒、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姜三片,煎湯調醋炙鱉甲末,效。
白話文:
[治療瘧疾的大原則]
瘧疾的病因很多,陳無擇認為,外部的四季變換,內部的情緒波動,以及飲食不節、性生活過度、勞累、傳染病都能導致瘧疾。《內經》說夏季受到暑熱侵襲,秋季就會生病瘧疾,這是因為季節影響而產生的疾病。但我們不能僅僅依賴這句話,必須要區分內因和外因而進行治療。如果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有寒熱之分,我們必須清楚辨別。
如果是濕熱型,症狀為寒熱交錯、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腹部脹滿、自汗頻繁、易嘔吐,這是因為出汗後立刻洗澡,或者淋雨受潮,導致濕氣滯留在皮膚表面所造成的。
如果是牡瘧,症狀為寒多熱少,精神萎靡,全身顫抖,病情會按時發作,這是因為過度感受陰濕,導致體內的陽氣無法剋制陰氣。通常外部因素引起的瘧疾,除了癉瘧單純發熱,溫瘧先熱後寒,牡瘧不發熱之外,其他的瘧疾都是先寒後熱。至於內部因素,是由喜怒憂思恐五種情緒導致,這五種情緒的影響不同,我們必須細心觀察。
如果怒氣傷肝,氣鬱在內,這被稱為肝瘧。
如果思慮過度傷脾,氣鬱涎結,這被稱為脾瘧。
如果憂愁傷肺,肺氣凝結成痰,這被稱為肺瘧。
如果失去意志傷腎,精氣凝結成痰,這被稱為腎瘧。
因此,這五種瘧疾,都是因為氣血不和,鬱結成痰所致。
另外還有疫瘧,這種病一年內,無論老少,症狀都很相似。還有鬼瘧,這種病會做惡夢,常常感到恐懼。還有瘴瘧,這種病會忽冷忽熱,時好時壞。還有勞瘧,這種病稍微勞累就會發作,常年不好,形成癓癖在脅腸間,也被稱為老瘧,又名瘧母。以上各種瘧疾,都應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治療。
如果在太陽經,被稱為寒瘧,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
如果在陽明經,被稱為熱瘧,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
如果在少陽經,被稱為風瘧,應該使用和解的方法。
這是三陽受病,被稱為暴瘧,發病多在夏至後處暑前,這是因為受傷較輕,所以病情來得快。
如果在陰分,不分三經,主要以太陰為主,總稱為濕瘧,發病多在處暑後冬至前。這是因為受傷較重,所以病情來得慢。
如果是暑瘧,適合使用人參白虎湯之類的藥物。
如果是痰瘧,適合使用二陳湯加常山、檳榔、草果、柴胡、黃芩。
所有的瘧疾,如果不能吃東西,肯定是因為飲食問題導致的,應該從飲食上治療。
所有的瘧疾,如果原本有汗,現在卻不出汗,應該以滋養正氣為主;原本不出汗,現在卻出了汗,應該以驅邪為主。
所有的瘧疾,如果非常口渴,非常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上知母、黃連、黃柏、梔子、天花粉,或者使用生地、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炒黃連、乾薑、生甘草。
發燒非常嚴重,頭痛如裂,口渴想喝水,多汗,可以使用人參、黃耆、黃芩、連翹、梔子、川芎、蒼朮、白朮之類的藥物。
對於長期瘧疾無法痊癒的患者,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這是一種補和發的治療方法。
對於長期瘧疾不出汗的患者,也可以使用二陳湯加蒼朮,輔以檳榔。
對於痰堵塞胸部,熱多寒少,大便乾燥的患者,適合使用大柴胡湯。
對於瘧母,應該以鱉甲為主,加上三稜、莪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之類的藥物,製成藥丸,用醋湯送服。這種病是邪氣進入陰分,應該使用撫芎、川歸、紅花、蒼朮、白芷、黃柏、甘草煎湯,放在外面一夜,第二天早上溫熱服用。
所有的瘧疾,每三天發作一次,被稱為痎瘧,這是陰經受病。瘧疾在夏季得到,應該通過發汗來治療,或者尋求風涼冷濕,不能讓它們得到疏泄,鬱積成痰,再加上過度的飲酒和縱欲,以及多次使用強烈的藥物,導致胃氣大傷,所以這種病很難治好。首先應該使用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藥物,輔以本經引使藥。如果已經出汗,體力必然虛弱,這時候需要大量補充,等到汗流遍身,下到委中穴,才會出現好的徵兆。
對於兒童瘧疾有痞塊的患者,可以使用生地、芍藥各1.5錢,川芎、黃芩酒炒、半夏各1錢,甘草3分,加上3片生薑,煎湯調醋炙鱉甲末,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