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3)

1. 治瘟疫方

敗毒散

白話文:

敗毒散是一種用來排除體內毒素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茯苓、甘草、桔梗、人參等,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身體酸痛等症狀,具有解表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

治正氣虧敗,疫氣外乘,以致往來潮熱,骨筋頭項疼痛。法當補正氣,驅外邪。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以用人參、茯苓、甘草補托正氣,不使外邪深入。羌活、獨活、川芎驅散外邪,以止頭痛。柴胡、薄荷以清潮熱。佐枳殼、桔梗以利滯氣。

白話文:

用於治療正氣虛弱、疫氣侵襲,導致來回潮熱、骨頭、肌肉、頭項疼痛。治療方法應當是補充正氣,驅除外部邪氣。經典著作中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必定虛弱。因此使用人參、茯苓、甘草來補強正氣,防止外邪深入。羌活、獨活、川芎驅散外邪,以止頭痛。柴胡、薄荷清熱退潮。加入枳殼、桔梗以疏導滯氣。

人參(甘溫,二錢),白茯(苦淡平,一錢半),甘草(甘溫,一錢),羌活(辛溫,一錢),獨活(辛溫,七分),川芎(辛溫,八分),柴胡(苦寒,八分),薄荷(辛溫,七分),枳殼(苦辛溫,七分),桔梗(苦辛溫,八分),加姜三片,水煎,溫服。

二黃湯

白話文:

人參(甘溫,兩錢),白茯苓(苦淡平,一錢半),甘草(甘溫,一錢),羌活(辛溫,一錢),獨活(辛溫,七分),川芎(辛溫,八分),柴胡(苦寒,八分),薄荷(辛溫,七分),枳殼(苦辛溫,七分),桔梗(苦辛溫,八分),加入薑片三片,煎煮後趁溫熱服用。

治天行大頭瘟毒。蓋此由濕熱之毒,挾相火火炎所致,法當清濕熱為主。經云:苦可勝濕,寒可勝熱。是以用芩、連之苦寒勝濕清熱,生草之甘寒以瀉火。

白話文:

治療流行的大頭瘟疫。這種瘟疫是由濕熱之毒,夾雜相火火炎引起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清濕熱。經書上說:苦味可以勝濕,寒性可以勝熱。因此使用苦寒的黃芩和連翹來勝濕清熱,甘寒的生地黃來瀉火。

黃芩(苦寒,酒浸,曬乾,五錢),黃連(苦寒,酒浸,炒,七錢),生草梢(甘寒,二錢),水煎,頻頻熱服。

如未退,用鼠黏子不拘多少,煎熟入芒硝等分,亦時時呷之,以大便利為度。

白話文:

  • 黃芩(5錢):性苦寒,用酒浸泡後曬乾。

  • 黃連(7錢):性苦寒,用酒浸泡後炒熟。

  • 生草梢(2錢):性甘寒。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趁熱頻頻服用。

如渴甚者,前方少加引經藥,如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天花粉。如陽明行經以升麻、芍藥、葛根,少陽行經以防風、荊芥。

漏蘆湯

白話文:

如果口渴情況嚴重,可以酌量添加引經藥,例如:

  • 陽明熱渴:加入石膏
  • 少陽熱渴:加入天花粉

如果陽明經熱盛:使用升麻、芍藥、葛根來引導。

如果少陽經熱盛:使用防風、荊芥來引導。

治藏府積熱發為腫毒,及時疫疼痛,頭面紅腫,咽嗌填塞,而藥不下,一切危要疫癘。經云:濕勝則腐腫。大法在乎清熱為主。故用漏蘆、升麻、大黃、黃芩、澤蘭葉、玄參等諸苦寒以清熱。

白話文:

針對臟腑過熱引起的腫脹疼痛,以及流行病引起的劇烈疼痛、頭面紅腫、喉嚨堵塞、無法吞嚥藥物,以及所有危急的流行病。醫經上說:「濕氣過盛會導致腐爛腫脹。」治療的大原則以清熱為主。因此,使用漏蘆、升麻、大黃、黃芩、澤蘭葉、玄參等苦寒藥材來清熱。

漏蘆(苦寒,通小腸),升麻(苦寒),大黃(苦寒,下實熱),黃芩(苦寒),蘭葉(苦辛寒),玄參(苦鹹寒,散結熱,清利咽膈,泄無根之火),各等分,每一兩,水煎,熱服。如腫甚,加芒硝二錢。

白話文:

漏蘆(苦寒,疏通小腸)

升麻(苦寒)

大黃(苦寒,瀉下實熱)

黃芩(苦寒)

蘭葉(苦辛寒)

玄參(苦鹹寒,散結熱,清利咽喉胸隔,瀉除虛火)

各等分,每味一兩,用水煎煮,趁熱服用。如果腫脹嚴重,加入芒硝二錢。

2. 附方

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理中湯,蒼朮白虎湯,大柴胡湯,三黃石膏湯,承氣湯,柴苓湯,九味羌活湯,已上方俱傷寒門。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理中湯、蒼朮白虎湯、大柴胡湯、三黃石膏湯、承氣湯、柴苓湯、九味羌活湯,這些方劑都屬於治療傷寒的範疇。

四君子湯,氣門。

四物湯,血門。

防風通聖散,風門。

二陳湯,痰門。

茯苓滲濕湯,五苓散,俱濕門。

白話文:

四君子湯主治氣虛,四物湯主治血虛,防風通聖散主治風邪,二陳湯主治痰濕,茯苓滲濕湯和五苓散皆主治濕邪。

3.

瘧因夏傷於暑,故汗大泄。元氣內虛,腠理疏豁,或復入寒泉澡浴,或伏於陰地取涼,以致膚腠閉密,暑伏於內,不得外泄。質厚之人,傷之淺者,感而即發,以為四時感冒之症;傷之深者,伏而不動,至秋天氣收斂,時令寒涼,膚腠凝密,邪郁愈熾,不得散越,邪正交爭,出入表裡,而寒熱往來之症作焉。經云:陰陽爭,必戰是也。

白話文:

瘧疾是因為夏季被暑氣所傷,導致大量出汗。元氣虛弱,身體腠理疏鬆,有些人還會進入寒冷的泉水中洗澡,或者躺在陰涼處乘涼,這導致身體皮膚腠理閉塞,暑氣鬱積在體內無法排出。體質強的人,暑氣損傷較輕,會很快發病,表現為四時感冒的症狀;暑氣損傷較重的人,暑氣會潛伏不動,到了秋季天氣收斂,氣候轉涼,皮膚腠理收緊,邪氣更加劇烈,無法散發出去,邪氣和正氣相互爭鬥,出入表裡,從而產生寒熱交替的症狀。經典中說:陰陽交爭,必定會發生戰鬥,這就是瘧疾發生的原理。

若邪並於表,則陽盛陰虛而發熱,邪並於里,則陰盛陽虛而惡寒。傷之淺者,正氣勝邪,日與邪敵,故一日一作而易愈。傷之深者,正不勝邪,不能日與邪敵,必停一二日,候正氣稍充後與邪爭,是以間一日或二日始一作而難愈。原其所由,盡因風寒暑濕之氣外入,而鬱於內不得越散而致。

白話文:

如果邪氣停留在體表,就會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導致發熱;如果邪氣停留在體內,就會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導致惡寒。病情較輕時,正氣勝過邪氣,可以與邪氣抗衡,所以隔天會發作一次,容易痊癒。病情較重時,正氣無法勝過邪氣,無法每天與邪氣抗衡,必須休息一兩天,等到正氣稍微恢復後才能與邪氣對抗,因此發作時間會隔開一兩天,比較難以痊癒。究其原因,都是由於風寒暑濕之氣由外侵入,停積在體內無法散發所致。

法當解利為先。雖然,如質弱之人及久病者,又不可專執解利,必先服參、術補劑二三帖,補完中氣,然後或吐、或下、或汗以驅之,方保萬全。不然,非惟瘧不得愈,又且變生他症,多致不救。學者宜致意焉。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以瀉下為先。但是,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和長期患病的人,不能執著於瀉下,必須先服用參、術等補氣藥物二、三帖,補足中氣後,再透過嘔吐、瀉下或發汗來驅除瘧疾,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否則,不僅瘧疾無法痊癒,還會變生其他疾病,導致無法救治。學習醫術的人應該重視這一點。

4. 瘧脈法

《要略》云: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痊。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針灸,浮大者宜吐之。

《脈經》曰: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者死。

白話文:

《醫學要略》中記載:

  • 瘧疾病人脈象發緊且弦,如果跳動快,大多是熱證;如果跳動慢,大多是寒證。
  • 脈象發緊且弦並且較為細小,這種情況用下法治療可以痊癒。
  • 脈象發緊且慢,建議使用溫熱治療。
  • 脈象發緊且強,可以發汗或針灸治療。
  • 脈象浮大,宜採用催吐治療。

5. 治瘧大法

瘧之為病,因狀極多,是以陳無擇謂外感四時,內動七情,及飲食飽飢,房色勞疫皆能致之。其《內經》謂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者,此乃因時而感耳。又不可專執此語,當要分別內外二因而療。如外所因,有寒有癉不可不辨。

如濕熱者,其狀寒熱身重,骨節煩痛,脹滿自汗,善嘔,乃因汗出復浴,及冒雨濕,濕氣舍於皮膚所致。

白話文:

瘧疾這種疾病,症狀類型很多,因此陳無擇認為:外感來自四季變化,內動是七情所致,飲食飽餓、房事勞累和疫病都能引發瘧疾。而《內經》中提到「夏天受暑傷,秋天必定得瘧疾」,這是因為當時感應了時令。但也不能只執著於這句話,需要區分內外兩種原因才能進行治療。如果由外因引起,有寒有濕,必須加以區分。

如牡瘧者,其狀寒多不熱,慘怛慽慽,振慄,病以時作,此乃多感陰濕,以致陽不勝陰。大抵外因瘧症,除癉瘧獨熱,溫瘧先熱後寒,牡瘧無熱,其餘諸瘧皆先寒後熱,其內所因,症由喜怒憂思恐,五者之分,不可不察。

白話文:

如果得了牡瘧,它的表現特徵是寒氣重,很少有發熱,面色慘淡,心慌恐懼,身體顫抖,發病有一定的時間規律。這是因為過多接觸陰濕之氣,導致陽氣不足以勝過陰氣。一般來說,由外因引起的瘧疾,除了癉瘧只有發熱,溫瘧先發熱後發冷,而牡瘧沒有發熱,其餘的瘧疾都是先發冷後發熱。由內在因素引起的,症狀是由喜、怒、憂、思、恐等情緒引起。這五種情緒的區別,不可不仔細觀察。

如蓄怒傷肝,氣鬱所致,名曰肝瘧。

如思傷脾,氣鬱涎結,名曰脾瘧。

如憂傷肺,肺氣凝痰,名曰肺瘧。

如失志傷腎,精濃成痰,名曰腎瘧。

故此五種瘧症,皆由氣血不和,郁成痰飲所致。

白話文:

如果因為生悶氣而傷害到肝臟,氣滯而形成的疾病,稱為肝瘧。

因為過度思慮而傷害到脾臟,氣滯使口水凝結,稱為脾瘧。

因為憂愁而傷害到肺部,肺部的氣滯導致痰液凝結,稱為肺瘧。

因為意志消沈而傷害到腎臟,精氣凝結成痰,稱為腎瘧。

所以這五種瘧疾,都是由於氣血不調和,氣滯形成痰液所導致的。

又有疫瘧,其症一歲之間,長幼相似。又有鬼瘧,其症夢寐不祥,多生恐怖。又有瘴瘧,其症乍寒乍熱,乍無乍有。又有勞瘧,其症稍勞即作,經年不瘥,結成癓癖在脅腸間,名曰老瘧,又名瘧母。已上諸瘧,皆宜分經各治。

白話文:

此外,還有疫瘧。得這種病的症狀,在一年之中,不管老少都差不多。還有鬼瘧,得了這種病,常常做噩夢,經常感到恐懼。還有瘴瘧,得了這種病,忽冷忽熱,忽隱忽現。還有勞瘧,得了這種病,稍微勞累就會發作,連續一年都治不好,會形成腫塊在肋骨與腸之間,叫做老瘧,也叫瘧母。以上所有的瘧疾,都應該分別病人的體質進行治療。

如在太陽經,謂之寒瘧,法當汗之。

如在陽明經,謂之熱瘧,法當下之。

如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法當和之。

此乃三陽受病,謂之暴瘧,其發多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

如在陰分,不分三經,但以太陰為主,總謂濕瘧,其發多在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深者,遠而重也。

如暑瘧,宜用人參白虎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是在太陽經,叫做寒瘧,應該要讓病人發汗。

如果是在陽明經,叫做熱瘧,應該要讓病人瀉下。

如果是在少陽經,叫做風瘧,應該要讓病人調和。

這三種都是陽經受病,叫做暴瘧,通常發生在夏至過後,處暑之前,因為病邪侵襲較淺,所以發病快而猛烈。

如果是在陰分,不分三經,但以太陰為主,統稱為濕瘧,通常發生在處暑過後,冬至之前。因為病邪侵襲較深,所以發病慢而嚴重。

如果像是暑瘧,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之類的藥方。

如痰瘧,宜用二陳湯加常山、檳榔、草果、柴胡、黃芩。

白話文:

如果患有痰瘧,應使用二陳湯加常山、檳榔、草果、柴胡、黃芩。

凡瘧不能食者,必因飲食上得之,當從食治。

凡瘧,若原有汗,要無汗,宜養正氣為主;原無汗,要有汗,宜散邪為主。

白話文:

凡是得了瘧疾而不能進食的人,必定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應當從調整飲食來治療。

所有的瘧疾,如果原本有出汗的症狀,而現在不需要出汗了,應該以調養正氣為主;原本沒有出汗的症狀,而現在需要出汗,應該以驅散病邪為主。

凡瘧症大渴大熱者,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知母、黃連、黃柏、梔子、天花粉,或用生地、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炒黃連、乾薑、生甘草前服。

白話文:

凡是得了瘧疾,又非常口渴和發燒的患者,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除半夏,再加入知母、黃連、黃柏、梔子、天花粉,或者使用生地、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炒黃連、乾薑、生甘草等藥材先服下。

發寒熱甚,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宜以人參、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朮、白朮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嚴重的發冷發熱,頭痛得像頭要裂開一樣,口渴想喝水,多汗,應該用人參、黃耆、黃芩、黃連、梔子、川芎、蒼朮和白朮等藥材。

如久瘧不愈者,宜以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此乃一補一發之法也。

如久瘧不得汗,亦宜二陳湯加蒼朮,佐以檳榔。

如痰塞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者,宜大柴胡利之。

白話文:

對於長期瘧疾無法根治的人來說,建議使用二陳湯,並加入川芎、蒼朮、柴胡、葛根和白朮。這種方法既能補益身體,又能驅邪祛病。

凡瘧母,宜以鱉甲為君,三稜、莪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之類加減為丸,用醋湯送下。其症系邪居陰分,宜用撫芎、川歸、紅花、蒼朮、白芷、黃柏、甘草煎湯,露一宿,次早溫服之。

白話文:

所有瘧疾,都應該以鱉甲為主要藥材,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酌情添加三稜、莪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曲、麥芽等藥物,做成藥丸後用醋湯送服。

如果瘧疾是由於邪氣滯留在身體陰分所致,則應使用撫芎、川歸、紅花、蒼朮、白芷、黃柏、甘草等藥材煎煮成湯,放置一晚後,第二天早上溫服。

凡瘧三日一發,名曰痎瘧,乃陰經受病。蓋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取風涼冷濕,不得疏泄,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飲,及屢經劫峻之藥,胃氣大傷,故此難愈。必先與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劑,佐以本經引使藥。若得汗已,體氣必虛,又須大補,候汗通身,下過委中,方見佳兆。

白話文:

每隔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稱作痎瘧,是陰經受了病。瘧疾得自署氣,應以出汗解毒,或接觸風、涼、冷、濕,無法排洩疏通,鬱結形成痰液,又吃喝不忌,或吃了太多猛烈的藥,傷了胃氣,因此難以治癒。一定要先用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藥方,輔以本經引導藥物。如果出汗了,身體氣血一定虛弱,又需要大補,等到全身出汗,而且流到委中穴以下,纔算是好現象。

凡小兒瘧疾有痞塊,用生地、芍藥各錢半,川芎、黃芩酒炒、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姜三片,煎湯調醋炙鱉甲末,效。

白話文:

凡是小孩得了瘧疾併發痞塊,可用生地、芍藥各半錢,川芎、黃芩用酒炒過、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上三片薑,煎湯調入醋炒的鱉甲末,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