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1. 卷之八
2. 腳氣門
3. 論
腳氣之病,《內經》無名,兩漢間為之緩風,至後來始名腳氣。其症自氣衝穴隱核間起,延及兩足脛腫,或發寒熱,狀若傷寒,筋攣掣痛,漸至足脛腫大,如瓜瓠之狀。原其所由,盡因濕熱所致,但因土地之殊,故有內外之異。蓋東南土地炎熱,人之膚腠疏豁,且地卑下,濕氣漫漫,行坐之間,無處不至,濕從下起。
是以下元虛弱之人,濕氣乘虛內襲,故自足先。又有負重遠行,氣傷汗泄,腠理不閉,或偶值沖冒雨露,或浴寒泉,以致水濕之氣乘虛入襲,鬱而為熱,致成此症,乃是外感。西北之方,天道寒涼,人之皮膚腠理雖是至密,但多飲膠醇酪酒以拒外寒,醉時濕熱就下,氣不能拘,積久而成此症,乃是內傷。其因雖有內外之殊,而濕熱為病則一。
故先哲多用白朮、蒼朮以燥其濕,知母、黃芩、黃柏以去其熱,當歸、白芍、地黃以調其血,檳榔、木瓜以行氣,羌活、獨活利關節以勝風濕,加以木瓜、防己、牛膝以為引導之藥,如當歸拈痛湯之類。又《針經》云此症大宜灸焫,以導濕熱外出,學者宜致思焉。
白話文:
關於腳氣這種疾病,在《內經》中並未有明確命名,到了兩漢時期,人們稱之為緩風,後來才正式命名為腳氣。這種病症通常開始於氣衝穴附近的隱核間,隨後蔓延到雙腳的小腿部位,導致其腫脹。有些患者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看起來就像得了感冒,伴隨著肌肉抽搐和劇烈疼痛,病情進一步惡化時,小腿會腫脹得像瓜或葫蘆一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濕熱所導致,然而,因為地域環境的差異,導致病因有內外之分。
在東南地區,氣候炎熱,人的肌膚毛孔較為開放,加上地勢低窪,周圍濕氣瀰漫,無論是行走還是坐下,無處不在的濕氣就會趁虛而入,從腳部開始。另外,對於經常扛重物長途跋涉的人,他們因勞累而出汗,導致毛孔無法正常閉合,偶爾遇上淋雨或泡冷水,也會讓濕氣乘機侵入,與體內熱氣結合,形成這種病症,這就是外感。而在西北地區,天氣寒冷,人們的皮膚毛孔雖然緊密,但為了抵禦寒冷,他們往往大量飲用含酒精的飲料,醉酒時,體內的濕熱就會向下移動,失去控制,長期下來就會形成這種病症,這就是內傷。雖然病因有內外之別,但濕熱引起的病症卻是一樣的。
因此,古賢多採用白朮、蒼朮來去除濕氣,使用知母、黃芩、黃柏來消滅熱氣,用當歸、白芍、地黃來調理血液,檳榔、木瓜來促進氣血運行,羌活、獨活來舒緩關節,以對抗風濕,再輔以木瓜、防己、牛膝等藥材作為引導藥物,例如當歸拈痛湯等方劑。此外,《針經》記載,這種病症非常適合進行灸療,以幫助濕熱之氣排出體外,學習者應深入研究。
4. 腳氣脈法
脈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澀者寒,微滑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思,散則因寒,急則因怒,細細則因悲。
白話文:
如果脈搏呈現弦狀,表示有風邪;柔弱無力的脈象,代表有濕氣;洪大而快速的脈象,顯示有熱症;遲緩且滯澀的脈象,意味著有寒氣;輕微滑順的脈象,表示身體虛弱;堅固且緊繃的脈象,顯示身體實證;脈象結滯,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多;脈象散漫,可能是受到寒冷影響;脈象急促,可能是因為生氣或憤怒;細小的脈象,可能因為悲傷所致。
5. 治腳氣大法
腳氣之病,實由下元虧敗,水濕乘之所致。經云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是也。其症始發,或奄然大悶經兩三日方覺,先從腳起,或緩弱疼痹,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足胯枯細,或心中恍惚,或小腹不仁,或舉作轉筋,或見事吐逆,或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痠疼,此其候也。如脈浮而強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
如婦人而患此症者,必由血海空虛所致。是以與男腎元虛同,故用藥無異。其症見諸陽,為在外,宜發散;見諸陰,為在內,宜利濕。若氣大虛乏,間作補湯,隨症寒熱及氣血虛實加減。如腳氣衝心者,宜四物湯加炒柏,再於湧泉穴以附子末沫唾調敷上,以艾灸十數壯,引拔其熱。(其火屬腎經,在足心。
)如動轉筋者,乃血熱也,宜四物湯加酒蒸紅花煎服。如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兩股近腰結處,此奉養厚,挾風寒而作,宜四物加蒼朮、南星。
白話文:
【治療腳氣的大方法】
腳氣這種疾病,實際上是由於下焦(下元)功能衰退,加上水濕邪氣趁虛而入所導致。正如古書所說,清濕之邪侵犯虛弱之體,病症便從下肢開始。當病症初發時,可能先是感到極度的悶痛,持續兩三日才逐漸察覺。病徵開始從腳部出現,可能是腳部乏力疼痛,或行走時突然跌倒,或雙腿和大腿根部肌肉萎縮變細,或心中感到迷惘不安,或小腹失去知覺,或全身抽筋,或看到食物就想嘔吐,或對食物的味道感到噁心,或胸悶氣短,或全身痠痛,這些都是腳氣病的症狀。
如果脈搏浮動且強勁,通常是由風邪引起;脈搏軟弱無力,通常是由濕邪引起;脈搏洪大且頻率快,通常是由熱邪引起;脈搏遲緩且滯澀,通常是由寒邪引起。
對於女性患者來說,患有此病主要是因為血液不足所導致,因此與男性因腎元虛弱相同,治療藥物並無差異。如果病徵出現在身體的外側,表明病邪在體表,應使用發汗解表的藥物;如果病徵出現在身體的內側,表明病邪在體內,應使用利濕的藥物。若患者氣虛嚴重,可間歇性地服用補氣湯藥,根據具體的寒熱及氣血虛實情況進行加減。
若腳氣病影響到心臟,應使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柏子仁,然後在湧泉穴上用附子粉和唾液混合塗抹,並以艾草灸治十幾次,以引導體內的熱氣排出。(湧泉穴屬於腎經,位於足心。)
若出現抽筋現象,這通常是血熱所導致,應使用四物湯加上酒蒸紅花煎服。若抽筋出現在大拇指上,甚至延伸到大腿靠近腰部的位置,這通常是由於飲食過於豐厚,加上風寒邪氣共同作用所導致,應使用四物湯加上蒼朮和南星。
6. 丹溪治腳氣活套
凡腳氣有濕熱,有瘀積流注,有風濕、寒濕。數者為患不同,當要分因而療。
如濕勝者,當以蒼朮、白朮、防己、川芎為主,或加附子湯,或當歸拈痛湯之類。
如有飲者,宜東垣開結導引丸之類。若欲解,宜麻黃左經湯之類。隨症加減。
如腳氣鬱甚者,宜舟車丸、除濕湯之類。
如兼痰氣寒濕者,宜五苓散加木瓜。若欲雙解,宜東垣大黃佐經湯及羌活導滯湯之類。
如理血,宜八味丸。或四物湯加羌活、天麻,或加黃柏、南星。或健步丸之類。
如疏風養血,宜獨活寄生湯之類最效。
白話文:
【丹溪治療腳氣的靈活方法】
凡是腳氣病,可能因為濕熱、瘀積流注、風濕或是寒濕等多種原因造成。這些病因不同,治療時應對症下藥。
如果是濕氣過重的情況,可用蒼朮、白朮、防己、川芎等草藥為主要治療,必要時可加入附子湯,或使用當歸拈痛湯等方劑。
若是因飲食引起,則適合用東垣開結導引丸等方劑。如果要解決根本問題,則宜選擇麻黃左經湯等方劑,根據病情進行加減調整。
對於腳氣嚴重鬱結的情形,應使用舟車丸、除濕湯等方劑。
如果併有痰氣、寒濕等症狀,可用五苓散加木瓜。如果想同時治療多種症狀,則可用東垣大黃佐經湯和羌活導滯湯等方劑。
在調理血液方面,八味丸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者使用四物湯加羌活、天麻,或再加黃柏、南星。健步丸也是適用的方劑之一。
若需疏風養血,獨活寄生湯這類方劑效果最佳。
7. 治腳氣方
健步丸
治寒濕凝血不舒,郁久腐熱而成腳氣。法當散寒導濕為本,疏郁清血為標。是以用官桂、吳萸助蒼朮以散寒濕,歸尾、牛膝以活凝血,大腹子、陳皮以疏鬱滯,生地、條芩、白芍以清腐血。
官桂(辛熱),吳萸(苦辛熱),蒼朮(苦辛溫),歸尾(辛甘溫),牛膝(酸平),大腹子(辛溫),陳皮(苦辛溫)
生地(甘寒),條芩(苦寒),白芍(甘酸平),共為末,以湯浸,蒸餅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用白朮、木通煎湯送下一百丸。
東垣羌活導滯湯
治外感風濕,以致腳脛腫痛,或一身俱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滯。法當疏風散濕為主。是以用羌活、獨活、防己等疏風散濕,歸尾活凝泣之血,枳實疏壅滯之氣,大黃通大便以下濕熱。
羌活(辛溫,二錢),獨活(苦辛溫,二錢),防己(苦辛寒,錢半),歸尾(辛溫,二錢),枳實(苦辛寒,一錢),大黃(苦寒,二錢),水煎,空心溫服。
大抵此藥,初發者可用,若久則不宜服。
三因麻黃左經湯
治風寒濕三氣合成腳痹,流注太陽經,關節腫痛,始發憎寒壯熱,或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腳軟等症。治宜疏風導濕以兼散其寒。是以用麻黃、乾葛開腠發表,助防風、羌活疏風,防己、白朮、茯苓理濕,肉桂、細辛、生薑散寒,甘草、大棗補中。
麻黃(苦辛溫,八分),乾葛(苦甘平,一錢),防風(辛溫,一錢),羌活(辛溫,二錢),防己(苦辛寒,一錢),白朮(苦甘溫,三錢),白茯(甘淡平,二錢),肉桂(甘熱,一錢),細辛(辛熱,一錢),生薑(辛溫,三片),炙草(甘溫,五分),大棗(甘溫,二枚),水煎,溫服。
六物附子湯
治寒濕腳氣。法當疏散寒濕。是以用官桂、附子以散寒濕,助防己、白朮、茯苓等以去濕,佐炙甘草以補中和藥。
官桂(辛甘熱,一錢),附子(辛熱,七分),防己(苦辛寒,一錢),白朮(甘溫,三錢),白茯(甘淡平,二錢),炙草(甘溫,五分),加姜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河間除濕湯
治水濕壅鬱,腰膝足脛腫痛,小便不利。法當行水濕,疏鬱滯。是以用甘遂、大戟、葶藶、威靈仙、赤芍、澤瀉等行水收濕,檳榔、陳皮、黑醜等以疏壅鬱,佐以乳、沒行氣血以止痛。
甘遂(苦甘溫,利小水,五錢),大戟(苦甘寒,利小腸火,五錢),赤芍(苦酸寒,散惡血,一兩),澤瀉(鹹寒,利小便,一兩),陳皮(苦辛溫,去白,二兩),檳榔(苦辛溫,一兩),葶藶(苦辛寒,逐膀胱熱,利小便,一兩),黑醜(苦辛寒,黑屬水,逐水下氣,利大小便,五錢),乳香(辛溫,散鬱氣,止痛,五錢),威靈仙(苦辛溫,理風又治腰膝痛,一兩),沒藥(苦辛溫,散瘀血止痛,五錢),共為末,以麵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白湯下三五十丸或六十丸,以利為度。
又方
治濕熱腳氣。法當清理濕熱為主。是以用白朮、蒼朮、木通、防己等理濕,犀角、甘草梢、黃柏、生地等清熱,佐檳榔行氣,川芎導血。
白朮(苦甘溫,三錢),蒼朮(辛溫,鹽炒,一錢),木通(淡平,一錢),犀角(甘寒,七分),防己(苦辛寒,一錢),酒柏(苦辛寒,八分),生地(甘寒,酒炒,一錢),生草(甘寒,七分),檳榔(辛溫,七分),川芎(辛溫,八分),水煎,溫服。
如有熱,加芩、連。如大熱及時作冷熱,加石膏。有痰,加竹瀝、薑汁。如大便秘,加桃仁。如小便澀,加杜仲、牛膝。
又方
治濕熱痰積流下元,以致足脛腫大。法當清理下元濕熱為主。是以用白芷、蒼朮、防己等以去風濕,用犀角、黃柏以清下元之熱,牛膝、川芎等理血,用檳榔以通氣,佐南星以豁痰。
蒼朮(辛溫,二兩),白芷(辛溫,一兩),防己(苦辛寒,一兩),犀角(甘寒,五錢),黃柏(苦辛寒,一兩),牛膝(甘酸平,一兩),川芎(辛溫,一兩),檳榔(辛溫,七錢),南星(苦辛溫,一兩),共為末,用酒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服五七十丸。
又方
治婦人血海空虛,濕熱濁痰流入,致使足脛腫疼。法當行濁血、燥濕痰為主。是以用牛膝、紅花等以行濁血,蒼朮、南星等以燥濕痰,黃柏、膽草瀉火熱,佐川芎、生地以養新血。
牛膝(甘酸平,一錢),紅花(甘酸平,一錢),蒼朮(辛溫,二錢),南星(辛溫,錢半),膽草(苦寒,八分),黃柏(苦辛寒,一錢),川芎(辛溫,八分),生地(甘寒,一錢),水煎,溫服。
又方
治濕痰流注下元,以致腳脛腫痛,大便滑泄,小便不利。治宜燥濕痰、利小便為主。是以用防風、川芎助蒼朮、檳榔、香附利氣兼燥濕痰,條芩清熱,生甘草泄火和藥,滑石利小便。
防風(辛溫,一兩),川芎(辛溫,五錢),蒼朮(辛溫,二兩),檳榔(辛溫,五錢),香附(辛溫,一兩),條芩(苦寒,五錢),甘草(甘寒,五錢),滑石(甘寒,兩半),共末,酒糊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