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七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6)

1. 附方

補陰丸大補陰丸,俱治腎虛腰痛。並虛損門。

白話文:

補陰丸大補陰丸

這兩種藥丸都是用來治療腎虛腰痛的。它們也可用於治療其他虛損疾病。

二陳丸,治痰飲腰痛。痰門。

四物湯,治血虛腰痛。血門。

桃仁承氣湯,治瘀血腰痛。傷寒門。

復元通氣散,見氣門。

補腎丸,見耳門。

建中湯,虛損門。

五積散白芷(兩半),陳皮(二兩),桔梗(三兩),枳殼(三兩),川芎(兩半),茯苓(兩半),甘草(一兩),肉桂(一兩),白芍(一兩),半夏(一兩),當歸(二兩),麻黃乾薑(三兩),蒼朮(八兩),共為末,每五錢,姜三片,蔥三莖,水煎服。

白話文:

《五積散》

材料:

  • 白芷(10 克)
  • 陳皮(10 克)
  • 桔梗(15 克)
  • 枳殼(15 克)
  • 川芎(10 克)
  • 茯苓(10 克)
  • 甘草(5 克)
  • 肉桂(5 克)
  • 白芍(5 克)
  • 半夏(5 克)
  • 當歸(10 克)
  • 麻黃(適量)
  • 乾薑(15 克)
  • 蒼朮(40 克)

製作方法: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取 5 克藥末,加入三片薑、三根蔥,用水煎服即可。

2.

口者,脾之竅。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是也。但口內司藏府,外納五味,是以口之在人,所關甚大,故先哲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又云:守口如瓶。又云:爽口作病。《內經》又云:陰之五官,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以此觀之,安得而不謹哉。是以善養生者,必須寡言語,使元氣不妄外泄;節飲食,使五味不致內攻。

白話文:

嘴巴是脾臟的出入口。經典中說:「中央是黃色,通往脾臟,在嘴巴上開竅。」但嘴巴內部儲藏著體內的五臟六腑,外部攝取各種味道,所以嘴巴對人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古人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還有說「守口如瓶」。又說「隨心所欲地說話會生病」。《內經》中還說:「陰性的五官,根源在於五味;陰性的五臟,損傷在於五味。」從這裡看來,豈能不謹慎呢?因此,養生之道,必須少說話,讓元氣不輕易外洩;控制飲食,讓五味不致於內傷。

一有失節,口病生焉。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熱則口淡。又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又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又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膿潰,如傷寒狐惑之症是也。為病種種不同,治宜推求各類而療。

白話文:

當身體失衡時,就會出現口腔疾病。肝氣上火,嘴巴會發酸;心氣上火,嘴巴會發苦;脾氣上火,嘴巴會發甜;肺氣上火,嘴巴會發辣;腎氣上火,嘴巴會發鹹;胃氣上火,嘴巴會發淡。

此外,還有以下情況:

  • 思慮不決,肝火移熱到膽,導致嘴巴發苦。
  • 脾胃虛弱,肝火乘虛入侵脾,導致嘴巴發酸。
  • 膀胱火熱移熱到小腸,導致膈膜和腸道疼痛,進而導致嘴巴糜爛、生瘡,就像傷寒時出現的狐惑症。

不同的疾病類型,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3. 口症脈法

《脈經》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脈浮,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虛口苦。又云:左關洪而實,肝熱口酸。

白話文:

《脈經》記載:

  • 左手寸口脈跳動得快而洪大:心臟有熱,口發苦。
  • 右手寸口脈浮起:肺部有熱,口發辛味。
  • 左手關脈有力而跳動得快,同時顯得虛弱:膽氣虛弱,口發苦。

另外,《脈經》還說:

  • 左手關脈跳動得快而有力:肝臟有熱,口發酸。

右關脈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或為重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

4. 治口症大法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而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宜理中湯加參、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者可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此乃從治之法。或以生白礬為末,貼之極效,此亦乃酸以收之之義。

白話文:

如果口腔潰瘍服用涼藥效果不佳,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進食,導致心火上沖無所制約。應當服用理中湯,加入人參、白術和甘草來補益脾胃之虛,再加乾薑來減緩心火之盛。嚴重者可加入附子,或含服官桂也有奇效,這都是從根源上治療的方法。也可以將生白礬研磨成粉末敷於潰瘍處,效果極佳,這是通過酸收斂的方法來改善潰瘍。

5. 丹溪治口症活套

凡口瘡之症,為患不一,治療之法,必當分因而療,不可拘執一法。

凡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者,宜小柴胡甘草龍膽草青皮之類,甚者以當歸龍薈丸

白話文:

如果肝膽有實熱,導致口中有酸苦味,建議使用小柴胡湯加甘草、龍膽草、青皮等藥物治療。如果病情較重,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

如因謀慮不決,肝膽虛而口苦者,以人參、甘草、茯苓為君,以遠志、柴胡、膽草為臣,甚者以錢氏地黃丸補其母。

白話文:

如果因為猶豫不決,導致肝膽虛弱,口有苦味的,用人參、甘草、茯苓作為君藥,用遠志、柴胡、膽草作為臣藥;情況嚴重的,就用錢氏地黃丸來補益肝腎。

如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以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如肺熱而口辛者,宜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

白話文:

如果心臟發熱且嘴巴發苦,或者嘴破舌痛,可以使用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等。如果肺部發熱且嘴巴口氣辛辣,則適合使用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等。

如脾熱而口甘者,宜三黃丸平胃散之類。

白話文:

如果脾氣熱、口乾的人,適合服用三黃丸、平胃散等中藥。

如腎熱而口咸者,宜滋腎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白話文:

如果腎臟有熱,導致嘴巴鹹味,建議服用滋腎丸、滋陰大補丸等藥物。

6. 治口症方

治謀慮過度,致傷心脾,口苦恍惚。治宜清心健脾為主。故用黃芩苦參以清心,人參甘草以健脾,佐茯神遠志安神而定恍惚,從以肉桂之辛,輔黃芩、苦參之寒,不為內熱所郁。

白話文:

長期思慮過度,會損傷心脾,導致口苦、恍惚等症狀。治療的重點是清心健脾。因此,使用黃芩、苦參來清心,人參、甘草來健脾,再輔助茯苓、遠志來安神、緩解恍惚。此外,加入肉桂的辛味,來輔助黃芩、苦參的寒性,防止內熱積聚。

黃芩(苦寒,錢半),苦參(苦寒,一錢),人參(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五分),遠志(苦甘溫,八分),茯神(甘平,八分),肉桂(辛甘熱,五分),水煎,食後溫服。

白話文:

黃芩(苦寒,半錢),苦參(苦寒,一錢),人參(甘溫,二錢),炙甘草(甘溫,五分),遠志(苦甘溫,八分),茯苓(甘平,八分),肉桂(辛甘熱,五分),用清水煎煮,飯後溫服。

治口舌咽喉生瘡,腫硬疼痛,此症皆由火熱而成,法當散熱為主。經云:咸可以軟堅,寒可以勝熱。又云:辛以散之。是以用青黛硼砂、焰硝等諸鹹寒軟堅以勝熱,助生甘草之甘寒以瀉火,用蒲黃桔梗諸辛溫之劑,散瘀血以消腫。

白話文:

治療口腔、咽喉生瘡,腫痛難受,這種病症都是由體內火氣過旺造成的,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為主。經書中說:鹹性可以軟化結塊,寒性可以戰勝熱性。又說:辛性可以疏散。因此,使用青黛、硼砂、硝石等具有鹹寒性質的藥物來軟化結塊、戰勝熱性,同時用甘草的甘寒性質來瀉火,再使用蒲黃、桔梗等具有辛溫性質的藥物來疏散瘀血,消除腫脹。

青黛(辛鹹寒),硼砂(甘鹹寒),焰硝(鹹寒),蒲黃(苦辛溫),生甘草(甘寒),桔梗(苦辛溫),上各等分為末,若舌生瘡,則敷於舌上。如喉中有痰,用鵝管吹入喉中。

白話文:

青黛(性質:辛、鹹、寒)

硼砂(性質:甘、鹹、寒) 焰硝(性質:鹹、寒) 蒲黃(性質:苦、辛、溫) 生甘草(性質:甘、寒) 桔梗(性質:苦、辛、溫)

上述藥物各取等量研成細末。如果舌頭生瘡,便將藥末敷在舌頭上。如果喉嚨裏有痰,可以用鵝管將藥末吹入喉嚨。

又方

治口內一切瘡,此乃陽火上泛所致。法當收斂陽火為主。經云:酸以收之。又云:寒可勝熱。是以用人中白、明礬、白鹽梅諸鹹寒退熱以斂陰火,大黃、黃丹涼血止痛,麝香之辛引諸藥散熱軟堅。

白話文:

治療口腔內的各種潰瘍,這是由於體內陽氣過盛上浮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以降低陽氣為主。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記載:「酸性物質可以收斂。」又說:「寒能勝熱。」因此,可以使用人中白、明礬、白鹽梅等具有鹹寒性質的藥物來清熱,收斂體內的陰火。大黃、黃丹可以涼血止痛,麝香的辛性可以引導其他藥材發揮散熱軟堅的作用。

人中白(苦辛鹹寒,火煅過,五錢),枯礬(甘淡澀,二錢),白鹽梅(酸鹹平,去核、三錢),大黃(苦寒,二錢),黃丹(辛涼,水飛淨,四錢),麝香(辛溫,五分),共為細末,乾摻瘡上。如甚者,加硼砂一錢、冰片三分。

白話文:

人中白(苦、辛、鹹、寒,經過火煅燒,五錢),枯礬(甘、淡、澀,二錢),白鹽梅(酸、鹹、平,去掉核,三錢),大黃(苦、寒,二錢),黃丹(辛、涼,用水精細過濾,四錢),麝香(辛、溫,五分),混合研磨成細末,直接撒在瘡口上。如果是嚴重的情況,可以加入硼砂一錢、冰片三分。

又方

治口舌生瘡。用細辛之辛散熱,黃柏之寒降火。

細辛(辛溫,一錢),黃柏(苦辛寒,五錢),共研為細末,摻貼行瘡上。如吐出痰水,又再摻之。一日十數易,旋合用之。

白話文:

細辛(辛熱,一克),黃柏(苦辛寒,五克),研磨成細粉,敷在流膿的瘡口上。如果流出膿液,再繼續敷上。一天換十幾次,交替使用。

又方

治滿口舌生白胎者,用厚黃柏之苦寒以降火,蓽茇之辛以散熱。

厚黃柏(苦辛寒,五錢),蓽茇(辛熱,三錢),共為末,用米醋煮乾,再研末,敷摻之。重者不過五七次立愈。

白話文:

將苦味、辛味、涼性的厚朴(5 錢)和辛味、溫熱性的蓽茇(3 錢)研成細末。使用米醋煮乾後,再次研成細末,敷在患處。症狀嚴重的患者,敷用不超過五到七次即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