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4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0)

1. 卷之四

2. 氣門

3.

氣者,陽也,為血之剛,與火同體。故先哲云:沖和不息之謂氣,亢常擾亂之謂火。丹溪云:氣有餘則是火。以其外護皮毛,內榮藏府,引道血行周流一身,循環不息,而為生生之本。若遇七情內攻,六淫外襲,以致乖亂失常,清者變而為濁,行者鬱而不流,外失榮衛之權,內失健運之職,五者厥陽之火隨起,諸病生焉。經云: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

又云:百病生於氣。又云:熱則氣泄,寒則氣收,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是以王叔和注云:怒則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氣上矣;喜則氣利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氣急,肺葉布舉,致上不通,榮衛不暢,熱鬱於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而氣墜,故氣下矣;寒則腠理閉密,斂氣於中,故氣收矣;熱則腠理疏豁,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止氣而不行,故氣結矣。其九氣為病,古法悉以五行所勝治之。

是以經云:悲可以勝怒,喜可以勝悲,恐可以勝喜,怒可以勝思,思可以勝恐,暑可以勝寒,逸可以治勞,勞可以治逸。又云: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滯者行之,分經而治,用藥不同。

是以人參、黃耆補中氣,枳實、橘紅散滯氣,枳殼利肺氣,青皮瀉肝氣,木香調結氣,香附疏鬱氣,紫蘇散表氣,厚朴破壅氣,檳榔墜至高之氣,藿香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走散元氣。各治不同,詳症而用。大抵補氣不越甘溫,瀉氣不越辛熱。全在活法,幸毋拘泥。

白話文:

[討論] 氣是屬陽的,它是血的堅韌部分,與火有著相同的本質。因此,古人說:持續平和且不停息的稱為氣,過度且擾亂正常的則稱為火。丹溪曾說:氣過多就是火。因為它在外面保護我們的皮膚,在裡面滋養我們的臟腑,引導血液在全身流動,形成一個無休止的循環,成為生命的基礎。如果遇到內心的情緒波動或外界的侵擾,導致其失常,原本清澈的氣會變得混濁,原本順暢的氣會被阻塞,外部失去防禦的能力,內部失去正常運作的功能,這時,體內的火就會被點燃,各種疾病隨之而來。經典上說:如果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就會終結;如果絲毫的氣息無法延續,天地就將分離。

又說:所有的疾病都源於氣的失調。再說:熱會使氣散發,冷會使氣收縮,憤怒會使氣上升,歡樂會使氣放鬆,悲傷會使氣消耗,恐懼會使氣下降,驚嚇會使氣混亂,勞累會使氣耗盡,思考會使氣凝結。因此,王叔和解釋:憤怒會使氣逆向上衝,肝氣過剩壓制脾氣,所以氣會上升;歡樂會使情緒舒暢,身體的機能通暢,所以氣會放鬆;悲傷會使氣急促,肺部活動受阻,導致氣無法上行,血液運行不暢,熱氣積聚在體內,所以氣會消耗;恐懼會使精神緊張,氣向下墜,所以氣會下降;寒冷會使毛孔緊閉,氣收縮在體內,所以氣會收縮;熱會使毛孔打開,所以氣會散發;驚嚇會使心無所依,精神無所歸,思慮無所定,所以氣會混亂;勞累會使人喘息,汗水流失,內外能量都會耗損,所以氣會耗盡;思考會使心神專注,精神集中,氣會停滯不前,所以氣會凝結。這九種因氣而生的疾病,古法都是根據五行相剋的原則來治療。

因此,經典上說:悲傷可以剋制憤怒,歡樂可以剋制悲傷,恐懼可以剋制歡樂,憤怒可以剋制思考,思考可以剋制恐懼,酷熱可以剋制寒冷,休息可以治療疲勞,勞動可以治療倦怠。又說:對於高處的問題要抑制,低處的問題要提升,驚嚇要平復,勞累要溫暖,虛弱要補充,過盛要排解,結塊要散開,阻塞要疏通,針對不同的經絡來治療,使用的藥物也會有所不同。

因此,人參和黃耆可以補充中氣,枳實和橘紅可以消除滯氣,枳殼可以利肺氣,青皮可以疏泄肝氣,木香可以調節結氣,香附可以疏散鬱氣,紫蘇可以散發表面的氣,厚朴可以打破壅氣,檳榔可以使高處的氣下降,藿香可以調和胃氣,沉香可以升降真氣,腦麝可以散發元氣。這些藥物各有不同的功能,應根據病情來使用。大致來說,補氣的藥物不會超過甘溫的範疇,排氣的藥物不會超過辛熱的範疇。全部都在於靈活的應用,請不要死板地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