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3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7)

1. 治火方

宜各用天門冬五分代之。),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溫服。

梔子仁湯

治發熱,發狂,煩躁,面赤,咽乾。此皆火熱所致。治宜瀉火清熱。是以用梔子、豆豉清熱解煩,黃芩、柴胡解熱,升麻、石膏瀉陽明火以止狂,赤芍、生甘草通瀉火熱,知母固腎,杏仁救肺以降逆氣,大青解熱毒,治咽痛。

梔子(苦寒,一錢),豆豉(苦甘酸寒,八分),黃芩(苦寒,二錢),甘草,石膏(辛寒,三錢),柴胡(瀉肝火,一錢),升麻(瀉胃火,三錢),杏仁,大青(苦辛寒,散火熱,二錢,不入煎,候別藥煎熟再加),赤芍,知母,共十一味,先將大青研細末,餘十味用水二盅,煎一盅,同大青寒服之。

三黃丸

治三焦火盛,消渴,不生肌肉。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大黃瀉胃火。

黃芩(苦寒),黃連(苦寒),大黃(苦寒),三味各等分,俱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送下。

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此乃陽火熾盛。治宜益陰勝熱可也。是以用生地黃益陰,助黃芩、柴胡、地骨皮、石膏、茯苓瀉火勝熱,羌活以驅熱極之風。

生地(苦甘溫,二錢),知母(苦辛寒,三錢),黃芩(苦寒,二錢),地骨皮(二錢),柴胡(苦寒),石膏(辛寒,二錢),茯苓(甘淡平),羌活(甘溫,六分),水二盅,煎一盅。溫服。若小便利,去茯苓,加芍藥六分。一本有麻黃。愚意麻黃、羌活二味,若因新感冒而發熱者,庶幾可用,否則並去之。膚見如此,學者宜詳之。

陽毒升麻湯

治傷寒雜病汗吐下後,致傷正氣,郁成陽毒,發狂譫妄,喉痛不利。治宜補益正氣為本,瀉火解熱為標。是以用人參補養正氣,升麻、犀角解熱毒,黃芩、甘草瀉火,助射干散胸中傷熱,而療咽痛故也。

人參(甘溫,一錢),升麻(苦寒,二錢),黃芩(苦寒,一錢),生甘草(甘寒,七分),射干(苦辛涼,八分)犀角(甘寒,剉碎成末,臨熟入藥調服一錢五分)

生薑瀉腸湯

治大腸實熱鬱結,大便秘澀,煩燥口乾,舌生瘡。皆因下竅不通,火熱上炎所致。治宜通大便、下實熱可也。是以用芒硝通大便以下實熱。經云:辛以散之,用生薑、橘紅、桂心散結氣,佐黃芩、梔子、生地、竹茹諸寒涼清熱除煩,白朮、茯苓、大棗健脾益氣。

芒硝(苦酸寒,五錢),生薑(辛溫,二片),肉桂(通血脈,四分),黃芩(苦寒,一錢),橘紅(去白,八分),梔子(苦寒,八分),生地(苦甘寒,一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竹茹(苦甘涼,二錢),白朮(苦甘溫,二錢),大棗(甘溫,二枚),煎溫服。

丹溪大補丸

治陰虛火動。治宜補腎水、降陰火。是以用黃柏、知母、敗龜板、熟地黃補真陰、滋腎水以降火。

白話文:

治火方

宜用天門冬五分代替其他藥材。用水兩盅,生薑三片,煎成一盅。溫服。

梔子仁湯

治療發熱、發狂、煩躁、面紅、咽喉乾燥。這些都是火熱引起的。治療應以瀉火清熱為主。因此使用梔子、豆豉清熱解煩,黃芩、柴胡解熱,升麻、石膏瀉去陽明之火以止狂,赤芍、生甘草通瀉火熱,知母滋陰固腎,杏仁潤肺以降逆氣,大青解熱毒,治療咽喉疼痛。

梔子(苦寒,一錢)、豆豉(苦甘酸寒,八分)、黃芩(苦寒,二錢)、甘草、石膏(辛寒,三錢)、柴胡(瀉肝火,一錢)、升麻(瀉胃火,三錢)、杏仁、大青(苦辛寒,散火熱,二錢,不入煎,待其他藥煎好後再加入)、赤芍、知母,共十一味。先將大青研成細末,其餘十味藥用水兩盅煎成一盅,與大青末一起溫服。

三黃丸

治療三焦火盛、消渴、肌肉不生長。使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大黃瀉胃火。

黃芩(苦寒)、黃連(苦寒)、大黃(苦寒),三味藥等量,研成細末,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溫開水送服。

地骨皮散

治療全身發熱,脈搏有力而滑數。這是陽火旺盛引起的。治療應以滋陰降火為主。因此使用生地黃滋陰,配合黃芩、柴胡、地骨皮、石膏、茯苓瀉火降熱,羌活驅散熱邪之風。

生地(苦甘溫,二錢)、知母(苦辛寒,三錢)、黃芩(苦寒,二錢)、地骨皮(二錢)、柴胡(苦寒)、石膏(辛寒,二錢)、茯苓(甘淡平)、羌活(甘溫,六分),用水兩盅,煎成一盅。溫服。如果小便不利,去掉茯苓,加芍藥六分。有些方劑中含有麻黃。我認為麻黃、羌活這兩種藥,如果是因感冒而發熱,才可以考慮使用,否則都應該去掉。以上是我的看法,學習者應該仔細研究。

陽毒升麻湯

治療傷寒雜病汗吐下利之後,導致正氣受損,鬱結成陽毒,發狂神志不清,喉嚨疼痛不適。治療應以補益正氣為主,瀉火解熱為輔。因此使用人參補益正氣,升麻、犀角解熱毒,黃芩、甘草瀉火,射干散胸中熱邪,治療咽喉疼痛。

人參(甘溫,一錢)、升麻(苦寒,二錢)、黃芩(苦寒,一錢)、生甘草(甘寒,七分)、射干(苦辛涼,八分)、犀角(甘寒,磨碎成末,藥將要煎好時加入,每次服一錢五分)

生薑瀉腸湯

治療大腸實熱鬱結,大便秘結,煩躁口乾,舌頭生瘡。這些都是因為下焦不通,火熱上炎引起的。治療應以通大便、瀉實熱為主。因此使用芒硝通大便瀉實熱。經書上說:辛味藥可以散結,所以用生薑、橘紅、桂心散結氣,配合黃芩、梔子、生地、竹茹等寒涼藥清熱除煩,白朮、茯苓、大棗健脾益氣。

芒硝(苦酸寒,五錢)、生薑(辛溫,二片)、肉桂(通血脈,四分)、黃芩(苦寒,一錢)、橘紅(去白,八分)、梔子(苦寒,八分)、生地(苦甘寒,一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竹茹(苦甘涼,二錢)、白朮(苦甘溫,二錢)、大棗(甘溫,二枚),煎好後溫服。

丹溪大補丸

治療陰虛火旺。治療應以滋陰降火為主。因此使用黃柏、知母、鱉甲(敗龜板)、熟地黃補益真陰、滋養腎水以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