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七 (12)
卷之七 (12)
1. 治耳症方
桂星散
治風痰耳聾。法當散風豁痰,通利竅。是以用麻黃、紫蘇等發表,助白芷、川芎、細辛、白蒺藜以散風,桂枝和榮衛,當歸調氣血,南星豁痰,木香行滯,菖蒲、木通通利關竅,甘草和藥。
麻黃(苦辛溫,八分),紫蘇(辛溫,一錢),白芷(辛溫,八分),川芎(辛溫,一錢),細辛(辛熱,七分),蒺藜(苦辛溫,八分),桂枝(辛甘熱,七分),當歸(辛溫,一錢),南星(苦辛溫,錢半),木香(辛溫,七分),菖蒲(苦辛溫,一錢),木通(淡平,一錢),甘草(甘溫,七分),水煎,食後溫服。
地黃丸
治陰虛耳聾,治宜滋陰為主,是以用熟地、菟絲子、破故紙、胡蘆巴、杜仲等以補陰精,當歸、川芎以益陰血,桂枝、川椒、白芷、白蒺藜以散鬱滯,菖蒲開關竅,通靈氣,佐磁石滋腎水。水乃金之子,而磁石乃鐵之母,是金之屬,子母相生之道,類如此也。
熟地(甘溫,酒浸,四兩),菟絲子(辛甘溫,酒浸,三兩),蘆巴(苦溫,三兩),破故(苦辛溫,三兩),杜仲(辛甘溫,二兩),川歸(辛溫,三兩),川芎(辛溫,一兩),桂枝(辛甘溫,一兩),川椒(辛熱,一兩),白芷(辛溫,一兩),蒺藜(甘溫,一兩),菖蒲(苦辛溫,二兩),磁石(辛鹹平,二兩,通竅以治耳聾),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以酒煎蔥白湯下五十丸。
丹溪止鳴散
治一切耳鳴。用川烏之辛,以散淫邪;菖蒲之辛,開竅以通中靈氣。
川烏(辛熱),菖蒲(辛溫),各等分,為細末,以綿裹塞耳,日換三五次。
丹溪滲濕散
治耳中膿水流凍。故用龍骨、枯礬、黃丹、烏賊魚骨等以滲濕,赤小豆、胭脂胚等以收膿水,佐麝香以通關竅。
龍骨(甘鹹平,五錢),枯礬(甘澀寒,五錢),黃丹(辛寒,一兩),麝香(辛溫,五分),烏賊魚骨(鹹寒,五錢),赤小豆(辛甘酸,五錢),脂胚(甘淡,五錢),共為極細末,摻入耳中。
東垣滋腎丸
治腎虛敗,耳鳴耳聾。法當補腎元。故用黃柏、知母、肉桂等滋陰補腎。
黃柏(辛苦寒),知母(苦辛寒),肉桂(辛甘熱),共為末,煉蜜丸,淡鹽湯下。
白話文:
【治療耳朵疾病的處方】
桂星散
這是一帖治療因風痰導致的聽力減退的處方。其作用在於散去風邪、豁除痰濕,疏通耳竅。使用麻黃、紫蘇等來發汗解表,配合白芷、川芎、細辛、白蒺藜來驅散風邪,桂枝調和營衛,當歸調理氣血,南星豁痰,木香行氣,菖蒲、木通能通利關竅,甘草則有協調藥性的功能。
具體的藥材及份量為:麻黃(苦辛溫,約0.8克)、紫蘇(辛溫,約3克)、白芷(辛溫,約0.8克)、川芎(辛溫,約3克)、細辛(辛熱,約2.1克)、蒺藜(苦辛溫,約0.8克)、桂枝(辛甘熱,約2.1克)、當歸(辛溫,約3克)、南星(苦辛溫,約4.5克)、木香(辛溫,約2.1克)、菖蒲(苦辛溫,約3克)、木通(淡平,約3克)、甘草(甘溫,約2.1克)。用水煎煮,飯後溫服。
地黃丸
此方針對因陰虛導致的聽力減退。主要以滋養陰液為主,使用熟地、菟絲子、破故紙、胡蘆巴、杜仲等補充陰精,當歸、川芎來增益陰血,桂枝、川椒、白芷、白蒺藜可散鬱滯,菖蒲能開竅通靈,輔以磁石滋養腎水。
熟地(甘溫,酒浸,約120克)、菟絲子(辛甘溫,酒浸,約90克)、蘆巴(苦溫,約90克)、破故(苦辛溫,約90克)、杜仲(辛甘溫,約60克)、川歸(辛溫,約90克)、川芎(辛溫,約30克)、桂枝(辛甘溫,約30克)、川椒(辛熱,約30克)、白芷(辛溫,約30克)、蒺藜(甘溫,約30克)、菖蒲(苦辛溫,約60克)、磁石(辛鹹平,約60克,用於通竅以治耳聾),研磨成粉後,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以酒煎蔥白湯送下五十粒。
丹溪止鳴散
這是一帖治療各種耳鳴的處方。利用川烏的辛味以驅散邪氣;菖蒲的辛味,開竅以通靈氣。
川烏(辛熱)、菖蒲(辛溫),等量,研磨成細末,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每日更換三到五次。
丹溪滲濕散
這是一帖治療耳朵流膿的處方。使用龍骨、枯礬、黃丹、烏賊魚骨等以滲濕,赤小豆、胭脂胚等以收膿水,再輔以麝香以通關竅。
龍骨(甘鹹平,約15克)、枯礬(甘澀寒,約15克)、黃丹(辛寒,約30克)、麝香(辛溫,約1.5克)、烏賊魚骨(鹹寒,約15克)、赤小豆(辛甘酸,約15克)、脂胚(甘淡,約15克),共研磨成極細末,撒入耳中。
東垣滋腎丸
這是一帖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聽力減退的處方。其法在於補腎元。因此使用黃柏、知母、肉桂等滋陰補腎。
黃柏(辛苦寒)、知母(苦辛寒)、肉桂(辛甘熱),共研磨成末,以蜂蜜製成丸狀,以淡鹽湯送下。
2. 附方
防風通聖散,治風熱耳聾之症。方見痰門。
滾痰丸,治痰火壅塞耳聾。方見痰門。
四物湯,治陰血不充以致聾。血門。
涼膈散,熱門。
虎潛丸,滋陰大補丸,並虛損門。
龍薈丸,燥門。
木香檳榔丸,痢門。
神芎丸,大黃、黃芩、黑醜、滑石各等分,共為末,滴水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附方】
-
防風通聖散:用於治療因風熱導致的聽力喪失症狀。此方可在「痰門」一節找到詳細說明。
-
滾痰丸:適用於痰火堵塞引起之聽力障礙。該方同樣在「痰門」中有詳細描述。
-
四物湯:針對因陰血不足而引發的聽力問題,可在「血門」部分查詢具體配方。
-
涼膈散:適用於熱氣過盛的情況,相關內容請參考「熱門」一節。
-
虎潛丸及滋陰大補丸:皆為治療由虛損引起的聽力下降,詳情請見「虛損門」。
-
龍薈丸:適用於因乾燥導致的聽力問題,可於「燥門」內尋找配方。
-
木香檳榔丸:適用於痢疾導致的聽力下降,具體配方請參考「痢門」。
-
神芎丸:主要成分包括大黃、黃芩、黑醜和滑石,各取等量研磨成粉,加水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粒,用水送服。
3. 鼻門
4. 論
鼻者,肺之竅。經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是也。且肺乃為藏府華蓋,外司皮毛,故風寒外束,而鼻為之不利,火熱內攻,而鼻出清涕,或流清汁,或為鼻⿰鼻秀准赤之候。是以經云:肺熱則出涕。又云:膽移熱於腦,而為鼻頺、鼻淵是也。大凡鼻出清涕如湧泉,水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鼻⿰鼻蔑衄血、鼻肉壅塞等症。
學者宜類推求,毋執一偏,以誤大命。
白話文:
【討論】鼻子是肺部的出口。古籍記載:西方代表白色,與肺部相通,開口在鼻子上,這就是所謂的「鼻者,肺之竅」。肺臟像藏府的華麗遮蓋物,主管外部皮毛,所以當風寒從外部束縛身體時,鼻子就會不通暢;內部火熱攻擊時,鼻子會流出清澈的鼻涕,或是清液,甚至出現鼻子紅腫的情況。因此古籍又說:肺熱時,就會有鼻涕流出。另記載:膽將熱量轉移到腦部,會造成鼻炎、鼻竇炎的問題。通常,如果鼻子像湧泉一樣大量流出清澈的鼻涕,長時間不停止,就可能會出現鼻出血、鼻腔肉塊阻塞等症狀。
學習的人應該舉一反三,不要固守一種片面的觀點,以免誤解了重要的道理。
5. 鼻症脈法
右寸脈浮洪而數,為鼻衄、鼻齄。
左寸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
白話文:
如果右手寸脈呈現浮大且跳動快速的狀態,這可能表示有鼻出血或鼻部腫脹的問題。
若左手寸脈顯得浮而緩慢,可能是因為感冒導致的鼻塞,會有流清水鼻涕的現象。
6. 治鼻症大法
鼻之為病,盡由心肺二經受病,有熱有寒。若寒客於皮毛,則鼻為之不利,苟熱壅清道,則氣不宣通。大法當要分別寒熱二因而療。如因外寒者表之,以麻黃、桂枝之類;若因肺熱者清之,以芩、連、梔子之屬。況鼻居面之中嶽,為陽中之陽,一身之血,面鼻皆最至精至清之血。
若飲酒之人,酒氣上炎,面鼻之血皆為酒所攻。設一風寒所泣,則凝而不行,故色變紫黑。治宜化滯氣,生新血,以四物湯加酒片芩、酒紅花、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煎湯服五靈脂末。如氣弱者,加酒浸黃耆。如鼻頺、鼻淵,宜防風通聖散加薄荷、黃連。如鼻壅塞,乃肺氣盛,用枯礬和麵脂,為末,綿裹塞鼻中,數日即消。
白話文:
【治療鼻子疾病的總原則】
鼻子生病,主要是因為心臟和肺部這兩條經絡出現問題,可能表現為發熱或發冷。如果身體受到寒氣侵襲,鼻子就會不通暢;假如肺部熱氣過多阻塞了呼吸道,呼吸也會變得困難。治療時,首要判斷是屬於寒性還是熱性,再對症下藥。
如果是因外界寒冷導致的,可以使用麻黃、桂枝等藥物來治療;若是肺部過熱,就應使用黃芩、黃連、梔子等藥物來清熱。此外,鼻子位於臉部中央,屬陽中之陽,全身的血液,尤其是臉部和鼻子的血液,是最精純、最清澈的。
對於嗜酒的人,酒精會使熱氣上升,臉部和鼻子的血液會被酒精影響。一旦遇到風寒侵襲,血液會凝固不流通,因此臉色可能會變成紫黑色。治療上,應該化解滯留的氣血,促進新鮮血液生成,可用四物湯加上酒炒黃芩、酒紅花、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煮成湯藥服用五靈脂末。如果體質虛弱,可添加酒浸黃耆。對於鼻形塌陷或鼻竇炎的情況,宜使用防風通聖散加上薄荷、黃連。如果鼻子堵塞,表示肺部氣血過盛,可用枯礬和麵粉混合成膏狀,研磨成粉末,用棉布包裹塞入鼻孔,幾天後症狀就會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