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3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6)

1. 治火方

三補丸

治三焦火。用黃芩瀉肺火,黃連瀉心火,黃柏瀉腎火。

黃芩(苦寒),黃連(苦寒),黃柏(辛苦寒),三味等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以新汲水下三五十丸。

升陽散火湯

治過食生冷,致傷中氣,運轉失常,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不得伸越。遂使四肢無力,肌膚髮熱,骨髓中蒸熱,捫之烙手。若因食傷太陰,以致脾濕壅盛,抑遏清陽之氣不得伸越,鬱而為火。治宜疏脾濕,散鬱火,升陽氣,補中健脾可也。經云:風可以勝濕。是以用防風、羌活、獨活諸風藥以疏脾之壅滯,柴胡、葛根發泄鬱火,以解中外之蒸熱,升麻升提清揚之氣上越,人參、甘草補中健脾,芍藥扶陰,以救散漫之火。

防風(辛溫,二錢),升麻(苦寒,一錢),人參(甘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葛根(苦甘涼,二錢),羌活(辛溫,八分),獨活(辛溫,五分),柴胡(平熱,一錢),光白芍(苦酸寒,八分),生甘草(甘寒,七分),水二盅,煎一盅。溫服。忌寒涼生冷之物。

書中雲:此方能治血虛成前症者。吾恐方中風藥過多,若謂脾熱太甚而成前症者則可,若因血虛致病,則風藥不無愈燥其血,縱有人參、芍藥,恐難倚仗。雖有神功,吾不敢信用也,智者思之。

瀉陰火升陽湯

治因食生冷過度,致傷中氣,脾濕壅盛,濕熱太甚,致令肌熱,心煩,面赤,少食,喘嗽痰盛。此皆抑遏清揚之氣不得伸越所致。治宜疏濕清熱,健脾補中,升發陽氣。是以用蒼朮、羌活以疏壅濕,芩、連、石膏以清熱,人參、黃耆、甘草補中健脾,升麻、柴胡發陽氣上越。

蒼朮(苦辛溫,二錢),羌活(辛溫,一錢),黃芩(苦寒,一錢),黃連(苦寒,一錢),石膏(辛寒,三錢),人參(甘溫,一錢),黃耆(甘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升麻(苦寒,七分),柴胡(苦寒,一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麥門冬湯

治諸病後火熱乘肺,咳唾膿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羸瘦,五心煩熱,或渴。用桑白皮瀉肺火,紫菀茸、麥門冬、五味清肺金,瘳咳唾,生津液止煩渴,半夏、桔梗定喘豁痰,生地黃養陰血,淡竹葉解虛煩,甘草和藥瀉火,麻黃髮表,解肌熱。

愚按:此方既謂病後火熱乘肺,而非外感新病,麻黃必不可用。其症見渴,半夏亦不宜下。當除此二味,以貝母、天門冬代之可也。膚見如斯,智者詳焉。

桑白皮(苦甘酸溫),紫菀茸(苦辛溫,一錢),麥門冬(甘溫,一錢),北五味(甘酸,二錢),半夏(苦辛溫,七分),桔梗(苦辛溫,七分),生地黃(苦甘寒,一錢),生甘草(甘寒,七分),麻黃(苦甘辛。此乃邪表之熱,治新感寒,鬱火於內者,庶幾可也。若用之病後肺受火邪者,非徒無益,又且加害。

白話文:

[治火方]

三補丸

治療三焦火旺。用黃芩來瀉肺火,黃連來瀉心火,黃柏來瀉腎火。

將黃芩(味苦性寒)、黃連(味苦性寒)、黃柏(味辛苦性寒)三味藥等量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用剛打上來的井水送服三、五十丸。

升陽散火湯

治療因過食生冷食物,導致損傷脾胃中氣,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陽氣被抑制在脾土之中,無法向上伸展。因此造成四肢無力,皮膚發熱,骨髓中感到蒸熱,摸起來像被烙鐵燙過一樣。如果是因為飲食損傷太陰脾經,導致脾濕壅盛,抑制清陽之氣無法向上伸展,鬱積而化為火。治療上應該疏通脾濕,散開鬱火,升舉陽氣,補益脾胃。醫書說:「風可以勝濕」。因此用防風、羌活、獨活等具有風藥特性的藥來疏通脾胃的壅滯,用柴胡、葛根來發散鬱積之火,以解除體內外蒸熱,用升麻來升提清陽之氣向上運行,用人參、甘草來補益脾胃,用芍藥來滋養陰液,以挽救過於耗散的火氣。

藥方組成:防風(味辛性溫,二錢),升麻(味苦性寒,一錢),人參(味甘性溫,一錢),炙甘草(味甘性溫,五分),葛根(味苦甘性涼,二錢),羌活(味辛性溫,八分),獨活(味辛性溫,五分),柴胡(性平微熱,一錢),光白芍(味苦酸性寒,八分),生甘草(味甘性寒,七分),用水兩盅煎成一盅。溫服。忌食寒涼生冷之物。

書中說:這個方子也能治療因血虛而引起的上述症狀。我擔心方中風藥用得太多,如果說是脾熱太盛而引起的上述症狀還算可以,如果是因為血虛導致的疾病,那麼風藥可能會使血更加乾燥,即使有加入人參、芍藥,恐怕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雖然可能有些療效,但我不敢輕易使用,希望有智慧的人仔細思考。

瀉陰火升陽湯

治療因過食生冷食物,導致損傷脾胃中氣,脾濕壅盛,濕熱太過,導致身體發熱,心煩,臉色發紅,食慾不佳,氣喘咳嗽痰多。這些都是因為清陽之氣被抑制無法向上伸展所導致。治療上應該疏通濕氣,清除熱邪,健脾補中,升發陽氣。因此用蒼朮、羌活來疏通壅滯的濕氣,用黃芩、黃連、石膏來清除熱邪,用人參、黃耆、甘草來補益脾胃,用升麻、柴胡來使陽氣向上升發。

藥方組成:蒼朮(味苦辛性溫,二錢),羌活(味辛性溫,一錢),黃芩(味苦性寒,一錢),黃連(味苦性寒,一錢),石膏(味辛性寒,三錢),人參(味甘性溫,一錢),黃耆(味甘性溫,一錢),炙甘草(味甘性溫,五分),升麻(味苦性寒,七分),柴胡(味苦性寒,一錢),用水兩盅煎成一盅。溫服。

麥門冬湯

治療各種疾病後期,出現火熱之邪侵犯肺部,導致咳嗽吐膿血,胸脅脹滿,呼吸急促,身體消瘦,五心煩熱,或者口渴。用桑白皮來瀉肺火,用紫菀茸、麥門冬、五味子來清肺金,以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用半夏、桔梗來平喘化痰,用生地黃來滋養陰血,用淡竹葉來解除虛煩,用甘草來調和藥性、瀉火,用麻黃來發散表邪,解除肌肉發熱。

我認為:這個方子既然說是疾病後期,火熱之邪侵犯肺部,而不是外感的新病,那麼麻黃必定不能使用。並且症狀中出現口渴,半夏也不宜使用。應當去掉這兩味藥,用貝母、天門冬來代替比較合適。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有智慧的人仔細考慮。

藥方組成:桑白皮(味苦甘酸性溫),紫菀茸(味苦辛性溫,一錢),麥門冬(味甘性溫,一錢),北五味子(味甘酸,二錢),半夏(味苦辛性溫,七分),桔梗(味苦辛性溫,七分),生地黃(味苦甘性寒,一錢),生甘草(味甘性寒,七分),麻黃(味苦甘辛。這味藥適用於表邪之熱,治療新感風寒,鬱火在體內的情況。如果用在病後肺部受火邪的情況,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