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8)

1. 丹溪治心痛活套

心痛即胃脘痛,雖數日不食,亦不死,若痛止便食物,復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後,方可食物。若真心痛者,必死不治。其胃脘痛,當分新舊而治。

如明知身犯寒氣,口食冷物而作痛者,初得之時,宜以辛溫之劑散之。如病久鬱而成熱,又不可執以辛溫之劑,必須用苦寒之藥為君,如山梔之類,再佐以辛熱之劑為嚮導,如豆蔻、附子之類。

凡痛甚者脈必伏,尤宜用附子辛熱之藥,不可遽用參朮,不可執泥無變。如胃口有熱作痛,非山梔不可,佐以薑汁,多用臺芎以開之。如痛發者,或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山梔。痛甚者,加炒乾姜為末,薑汁和,蒸餅丸,每以熱薑湯送下五七十丸。此乃從治反治之法也。

輕者,用川芎、蒼朮各一兩,炒梔子仁二兩,共為細末,用薑汁蒸餅丸,每以熱辣薑湯送下八十丸。

重者用麻黃、桂枝、石𨢑各等分,薑汁和餅丸,以熱辣薑湯送下七十丸。

如因素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脘作痛者,宜桃仁承氣下之,輕者用韭汁、桔梗開提其氣血。

如以物按住而痛者,乃挾虛,宜以二陳湯加炒乾姜和之。

如蛔作痛,面上必有白斑,唇紅能食,宜以苦楝、錫灰治之。如緊實不大便者,下之。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也。

如心痛已用過山梔,並劫藥止之,復又發,前藥必不效,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

左手脈數,熱多;如脈澀,有死血。

右手脈實,有痰積。

如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川芎、山梔仁共為末,以辣薑湯調服,或牡蠣粉酒調服。

如脾痛大小便不通者,乃是痰隔中焦,氣塞下焦。

如腎氣上攻心痛,用生薑搗汁,和五苓散為丸,每空心以茴香煎湯送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丹溪治療心痛(實際指的是胃痛)的方法。

心痛,其實就是胃痛。即使好幾天不吃東西,也不會因此喪命,但若疼痛停止後立刻進食,疼痛又會再度出現。所以必須在服用三到五次藥後,才能開始進食。如果真的是心臟部位的疼痛,那幾乎是無法治療的。對於胃痛,應區分新舊病症來治療。

例如,若是因為身體受到寒冷侵襲,或是吃了冰冷的食物導致疼痛,剛開始的時候,應該使用辛辣溫暖的藥材來緩解。但如果疼痛久未痊癒轉為熱性,就不能固守使用辛辣溫暖的藥材,而必須改用苦寒的藥物為主,像是山梔子等,再輔以辛辣溫熱的藥材做為引導,像是豆蔻、附子等。

一般來說,疼痛非常嚴重的人,脈搏通常會呈現隱伏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適合使用附子這類辛辣溫熱的藥物,不能馬上使用人參、白朮,不能死守既定的規則,必須靈活變通。如果是因為胃口有熱氣導致疼痛,就必須使用山梔子,再輔以薑汁,大量使用臺芎來開解。若是疼痛發作,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川芎、蒼朮,加倍使用炒過的山梔子。疼痛非常嚴重的,可以加入炒過的乾薑磨成粉末,薑汁混合,做成蒸餅狀的藥丸,每次用熱薑湯吞服五七十顆。這就是所謂的「從治反治」方法。

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川芎、蒼朮各一兩,炒過的梔子仁二兩,混合成細末,用薑汁混合蒸餅做成藥丸,每次用熱薑湯吞服八十顆。

病情較重的,可以使用麻黃、桂枝、石膏等量,薑汁混合做成餅狀藥丸,每次用熱薑湯吞服七十顆。

如果平時吃太多熱性的食物,導致血液凝結在胃部引起疼痛,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來清理腸胃。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韭菜汁、桔梗來提升氣血。

如果按壓胃部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體質虛弱,應該使用二陳湯加上炒過的乾薑來調理。

如果是因為蛔蟲導致疼痛,臉上一定會有白斑,嘴脣紅潤且胃口很好,應該使用苦楝、錫灰來治療。如果大便緊實不便,就應該清腸。

在農曆上半月,蟲頭朝上,比較容易治療。在下半月,蟲頭朝下,就比較難治了。

如果已經使用過山梔子,或是其他強烈的止痛藥,但疼痛還是反覆發作,之前的藥物肯定不會有效,可以使用玄明粉一次服下,立即止痛。

左手脈搏跳動頻率高,代表體內熱氣多;如果脈搏滯澀,可能是有瘀血。

右手脈搏跳動有力,代表體內有痰濕積聚。

如果是脾臟疼痛,可以使用海粉,再加上香附、川芎、山梔子仁,一起研磨成末,用辣薑湯調服,或是用牡蠣粉和酒調服。

如果是脾臟疼痛,而且大小便都不通暢,這代表中焦有痰濕阻塞,下焦氣血不通。

如果是腎氣上攻導致的心痛,可以用生薑搗成汁,和五苓散混合做成藥丸,每天空腹時,用茴香煎成的湯來吞服。

2. 治心痛方

木香散氣飲

治一切氣鬱濕壅,以致胃脘作痛,心腹痞硬,治宜疏壅滯清濕熱可也,故用木香、陳皮、生薑、半夏、厚朴、青皮等苦辛疏壅散郁,吳萸、益智、茯苓、草蔻、蒼朮、澤瀉等以消痞滿,升麻、柴胡清熱,人參養氣,當歸調血。

木香(苦辛溫,一錢。另研末,臨時入藥),陳皮(苦辛溫,去白,八分),生薑(辛溫,三片),半夏(苦辛溫,六分),厚朴(辛溫,七分),青皮(苦辛溫,七分),吳萸(辛溫,七分),益智(辛溫,七分),茯苓(甘平,一錢),草蔻(辛溫,七分),蒼朮(辛溫,七分),澤瀉(鹹寒,一錢),升麻(苦寒,七分),柴胡(苦寒,七分),人參(甘溫,錢半),當歸(辛甘溫,一錢),水煎,食後熱服。

倉卒散

治心氣久郁成熱作痛,治宜散郁清熱可也。經云:辛以散之,寒可勝熱。是以用附子之辛散郁導滯,梔子之寒清熱。

附子(辛熱,用童便、甘草汁煮,六錢),梔子(苦寒,四十九枚,炒黑色),共為細末,每用熱酒調服三五錢。

白螺丸

治痰積鬱於胃脘作痛,法當疏郁豁痰,行滯導積,是以用枳殼、香附等以疏郁,南星、半夏等以豁痰,用青皮、木香、砂仁等以行滯,白螺殼、莪朮等以導滯積,用梔子以清熱,滑石以利濕。或問:治心氣之病何多佐以分利小水之劑?蓋心與小腸乃相為表裡,若是小腸氣通,則心氣自然暢矣。

枳殼(苦辛溫,七錢),香附(辛溫,一兩),南星(苦辛溫,八錢),半夏(辛溫,一兩),青皮(苦辛溫,一兩),木香(苦辛溫,五錢),砂仁(辛甘溫,一兩),螺殼(火煅,一兩),莪朮(苦辛溫,五錢),梔子(苦寒,炒褐色,一兩),滑石(甘寒,一兩),共為末,用薑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食後以姜白湯送下三五十丸。

連附六一湯

治胃脘久痛,乃濕熱為害,法當疏郁清熱可也,故用黃連之苦寒清熱,佐附子之熱散郁,用黃連之寒,不為鬱熱所忤,乃從治之法也。

黃連(苦寒,炒焦褐色,六錢),附子(辛熱,童便煮,一錢),為一劑,加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金匱赤石脂丸

治大寒犯心作痛,法當逐散寒邪可也。經曰:辛以散之,熱可勝寒。是以用赤石脂導心氣,引烏頭、附子、乾薑、蜀椒諸辛熱以散心經之寒。

赤石脂(甘酸寒),烏頭(辛熱),附子(辛熱),乾薑(辛熱),蜀椒(辛熱),共為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每食後用白薑湯下七十丸。

宣明神砂一粒丹

治一切冷氣心痛,法當散寒為主,故用鬱金、薑黃、附子諸辛熱以散寒。

鬱金(辛溫,一兩),薑黃(辛熱,一兩),附子(辛熱,五錢),共末,用醋打糊丸,如酸棗大。男子用酒,婦人用醋,每送下一二丸。

濟生愈痛散

治因寒冷泣血於內而作心痛。法當散寒行瘀為主。是以用良薑以散寒,歸梢以散血,莪朮、玄胡、五靈等行逐瘀血。

良薑(辛熱),歸梢(辛溫),莪朮(苦辛溫),五靈脂(辛甘溫),玄胡索(辛溫),等分為末,每醋湯調服二三錢。

手拈散

治症同前。用草果溫胃散寒,玄胡索、五靈脂、沒藥行瘀血以止痛。

草果(辛溫),玄胡(苦辛溫),靈脂(苦辛溫),沒藥(苦辛溫),等分為細末,每以熱酒調下二三錢。

又方

治心頭久痛。此乃濕熱鬱於胃脘所致。法當散鬱滯清濕熱可也。是以用吳萸之辛散郁,黃連、梔子清熱,滑石利竅滲濕以瀉火,荔枝核以止心疼。

吳萸(辛熱,炒,二錢),黃連(苦寒,炒,五錢),山梔子(苦寒,炒,一兩),滑石(甘寒,五錢),荔枝核(甘酸平,燒存性,五錢),共末,薑汁糊丸,每以炒鹽湯送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榮衛不調,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熱鬱胃脘作痛,治宜調中氣和榮衛為主,疏郁清熱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益氣調中,歸、芎、白芍滋養榮血,陳皮、吳茱萸以散郁,黃連以清熱。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三錢),歸梢(辛甘溫,三錢),川芎(辛溫,二錢),白芍(苦酸寒,二錢),陳皮(苦辛溫,二錢),吳萸(苦辛熱,二錢),黃連(苦寒,二錢),共為末,每以鹽湯調下。

又方

治鬱熱心疼。法當散郁清熱,故用香附、吳茱萸散郁,山梔清熱。

香附(苦辛溫,一錢),吳茱萸(苦辛熱,一錢),山梔子(苦寒,六錢),共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以酒洗生地,同生姜煎湯,送下三五十丸。

又方

治心脾脈澀,此乃濕痰食積鬱於胃脘,寒入經絡所致。法當消食積,導濕痰,健脾疏郁。是以用茯苓、半夏、蒼朮等以導濕痰,枳實、神麯等以消食積,白朮健脾,臺芎、香附以疏郁。

茯苓(甘淡平,七錢),半夏(苦辛溫,八錢),蒼朮(辛溫,五錢),神麯(辛溫,五錢),枳實(苦辛溫,五錢),白朮(苦辛溫,一兩),臺芎(辛溫,五錢),香附(辛溫,五錢),共為末,神麯糊丸。每食後,薑湯送下五七十丸。

扶陽益胃湯

治寒氣客於腸胃,以致胃脘當心作痛。法當溫胃散寒。故用草豆蔻、吳茱萸、益智仁等以溫胃,乾薑、附子、肉桂等以散寒,佐白芍以收陰,人參、白朮、陳皮、炙草等以益陽氣。

草蔻(辛溫,一錢),吳萸(苦辛熱,一錢),白芍(苦酸寒,一錢),乾薑(辛熱,錢半),肉桂(辛溫,一錢),附子(辛熱,二錢半),炙草(甘溫,五分),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陳皮(苦辛溫,六分),益智仁(辛溫,六分),生薑(辛溫,三片),大棗(甘溫,一枚),水煎,溫服。

烏梅丸

治中氣虧敗,腸胃虛冷,蛔蟲攻痛,以致胃脘當心作痛。法宜益氣血,殺蛔散寒。是以用人參益氣,當歸調血,烏梅、黃連、黃柏、細辛、肉桂、蜀椒、乾薑、附子以散寒。

人參(甘溫),當歸(辛甘溫),烏梅(甘酸平),黃連(苦寒),黃柏(苦辛寒),細辛(辛熱),肉桂(辛甘熱),蜀椒(辛熱),乾薑(辛熱),附子(辛熱),共為末,煉蜜丸,每空心鹽湯下七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