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附方

桂枝湯,治傷風頭眩。方見傷寒門。

麻黃湯,治傷寒頭眩。傷寒門。

白話文:

桂枝湯可以治療因為著涼而引起的頭暈。內容可以在傷寒論中找到。

麻黃湯用來治療因風寒導致的頭暈。相關資訊也在傷寒論中可以找到。

防風通聖散,半夏白朮天麻湯,方見頭痛門。

白話文:

半夏白朮天麻湯用來治療頭痛,說明瞭防風通聖散具有治療功效。

二陳湯,見痰門。

四物湯,見血門。

白話文:

二陳湯,用於治療痰症。

四物湯,用於調理血症。

2.

目之為病,因狀多端,不可一途而治,故有風寒外束,鬱熱於內而障者;有因心氣不足致血不生,目無血榮而致者;有因腎水虧敗,火無所畏,上炎而攻目者;有因怒氣動,肝火上攻者;有肝病而患及於目者。目因心之血使,受五藏六府之精明。經云: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是也。

白話文:

眼睛的疾病有很多種類,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所以有風寒從外部束縛,鬱熱在內部阻礙的;有因為心氣不足導致血液不能產生,眼睛沒有血液滋養而引起的;有因為腎水虧乏,火氣肆無忌憚,向上發炎而侵犯眼睛的;有因為怒氣攪動,肝火上升的;還有因為肝臟疾病而影響眼睛的。眼睛由心血驅動,接收五臟六腑的精華。經文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而形成眼睛的精華。

但藏府之氣,不能自運,皆由脾氣轉輸而致,苟脾氣被傷,轉輸失職,而目亦無所受矣。經云:諸病不能榮養於目是也。治療之法,如因風寒外束者,當驅風散熱為主;因心不足及血不充者,宜養血安神為先;因腎水虧乏者,法當滋陰補腎;因脾病不輸者,法當補中健脾。

白話文:

但是人體內部器官的精氣無法自行運轉,都由脾臟的機能運輸而來,如果脾臟的機能受損,運輸功能失常,眼睛就無法得到滋養了。醫書中說:各種疾病導致的眼睛不能得到滋養,就是這個道理。治療的方法,如果是由於風寒侵襲造成的,就應該以驅風散熱為主;如果是由於心臟功能不足或血氣不足造成的,就應該以養血安神為先;如果是由於腎水虧乏造成的,就應該以滋陰補腎為法;如果是由於脾臟功能失調導致的滋養不周,就應該以補中健脾為法。

又有卒然昏眩冒倒而不見物者,由乎元氣虧乏,虛火上炎,熏及心神,沖郁玄府所致,法當補中益氣,而患自瘳,經云:虛火可補是也。全在臨機應變,不可膠柱鼓瑟,學者宜致思焉。又有枯木禪師論眼病有七十二種,分外內二因,內因二十有七,外因四十有五,茲不及論。

學者宜觀本論可也。

白話文:

有些人會突然頭暈目眩、摔倒看不見東西,這是因為元氣虛弱、虛火上升,燻灼到心神,衝擊矇蔽了大腦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當調補中氣,這樣才能讓病情有所好轉。醫書上說:虛火是可以通過調補來治療的。這一切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不能死板地照搬經驗。學習中醫的學生應該仔細思考這個道理。另外,枯木禪師說眼睛的疾病有七十二種,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有二十七種,外因有四十五種。這些就不一一列舉了。

3. 眼目脈法

左寸脈洪數,心火炎也,關脈數而洪,肝火盛也。

右寸關俱弦洪,乃肝木挾相火之勢而來侮所不勝。

白話文:

左側寸脈洪大且快,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左側關脈也快且洪大,表示肝火很旺。

右側寸脈和關脈都呈現弦且洪大的現象,這是肝木帶著相火的勢力來侵侮其所不能克制的情況。

4. 治眼目大法

目者,肝之外候,乃藏府之精華,為宗脈之所聚。其白睛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珠屬肝木,神光屬腎水。其病皆出於火,如白珠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珠腫瘴,火乘肝也;赤脈貫睛,心火自盛;神光腫痛,火乘腎也。治療之法,在藥則宜鹹寒之劑,或吐之下之,在針則宜神庭、上星、囟會、前項、百會諸穴以刺之。雖然,尤當詳其各經氣血多少施治。

白話文:

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是身體內部臟腑精華的聚合處,也是主脈彙集的地方。眼睛的白色部分屬於肺金,有肉的環狀部分屬於脾土,紅色血管部分屬於心火,黑色瞳孔部分屬於肝木,眼神光亮部分屬於腎水。眼睛的疾病大多是由於火邪所致,如:

  • 瞳孔變紅:肺火過盛。
  • 肉環紅腫:脾火過盛。
  • 瞳孔腫脹:肝火過盛。
  • 紅血絲遍佈眼睛:心火旺盛。
  • 眼神光亮部分腫痛:腎火過盛。

治療方法:

  • 用藥時宜選用帶有鹹味和寒性的藥物,或通過催吐或瀉下的方式來治療。
  • 針灸時應針灸神庭、上星、囟會、前項、百會等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具體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各經氣血情況進行診斷和施治。

如目內眥並目之上綱,俱屬太陽,其經血多氣少。

如目銳眥皆屬少陽,其經氣多血少。

如目之下綱並目兩旁交額之中,俱屬陽明,其經氣血俱多。

如連目之系屬厥陰,其經少氣多血。是以凡血盛之經為患者,則大宜灸刺。

如血少之經勿刺,大宜苦寒之劑,涼血瀉火為主。

又河間謂:在府屬表,當驅風散熱;在藏屬裡,宜養血安神。

如暴火,眼昏澀,眵膜淚斑入眼,皆風熱也,乃肝氣盛,而發在標,宜表散以去之。

如昏弱不欲視物,內瘴,見黑花,瞳子散,皆因內也,乃血少神勞腎虛之故,宜補腎養血安神以調之。

白話文:

眼睛內側靠近鼻樑的部位以及眼角上方,都屬於太陽經,經脈氣血多,氣血少。

眼睛銳利的部位都屬於少陽經,經脈氣血少,氣血多。

眼睛下方以及兩側靠近額頭中間的部位,都屬於陽明經,經脈氣血都多。

眼睛周圍連接著眼球的部位屬於厥陰經,經脈氣血少,氣血多。所以,凡是血氣旺盛的經脈出現病症,就應該用灸法和針灸治療。

如果血氣不足的經脈,就不要用針灸,而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以清熱涼血為主。

河間先生說:病症如果在表層,就應該驅散風熱;如果在臟腑內,就應該養血安神。

如果眼睛出現突然發熱、視力模糊、眼屎多、眼淚多、眼部有斑點等症狀,都是風熱引起的,這是肝氣盛導致的表面症狀,應該用表散的藥物治療。

如果眼睛昏暗無力、不想看東西、眼裡有黑霧、瞳孔散大等症狀,都是由於內部原因引起的,這是由於血氣不足、神疲勞、腎虛造成的,應該用補腎養血安神的藥物來治療。

如瞳子散大,皆食辛熱之所為,蓋辛主散,熱盛之故。治法當以芩、連之苦寒治辛熱為君,川芎、生地養血為臣,以五味之酸收瞳子之散為佐,地骨皮之清熱為使。或煎湯送下滋陰地黃丸尤妙。

白話文:

如果瞳孔散大,都是因為吃了辛辣溫熱的食物。辛味能發散,熱盛就會導致瞳孔散大。治療方法應該以苦寒的黃芩、黃連來治療辛熱症狀,而以川芎、生地黃來滋養氣血,再以酸性的五味子來收斂瞳孔,最後用地骨皮來清熱。也可以煎湯服用滋陰地黃丸,效果會更好。

如久病昏黑,宜生地、川歸為君,用甘菊花、防風、羌活等之類以佐之。

白話文:

如果久病導致昏迷發黑,應該使用生地黃、川芎為主藥,搭配甘菊花、防風、羌活等藥物輔助治療。

如暴發赤瘴,宜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黃連、當歸為臣以養血,稍加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之類以為佐使。如白睛痛,加白豆蔻少許。

白話文:

如果突然發作赤色的瘴疫,應該以防風和黃芩為主要藥物,瀉熱解毒;以黃連和當歸為輔助藥物,養血滋陰。再稍微添加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等藥物作為佐使。如果伴隨白睛疼痛,可以加一點白豆蔻。

5. 丹溪治眼活套

凡目病大抵有四:曰風熱,曰神疲,曰血少,曰腎虛。

如因風熱者,宜以辛涼之劑以散之。

如血少,宜以四物湯之類主之。

如神疲者,宜以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

如腎虛者,宜以滋陰補腎之類主之。

白話文:

眼睛的毛病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風熱、神疲、血少、腎虛。

如果因為風熱引起,就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散風熱。

如果因為血少引起,就應該用四物湯之類的藥物來調治。

如果因為神疲引起,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物來調治。

如果因為腎虛引起,就應該用滋陰補腎的藥物來調治。

如能遠視,不能近視者,乃火盛水虧,法當補腎,宜加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白話文:

如果能看得見遠處,卻看不清近處,這是因為體內陽氣(火)太旺,陰液(水)不足的緣故。治療方法應該以補腎為主,可以使用加味地黃丸等藥物來調養。

如能近視,不能遠視者,乃水盛火虧,法當補心,宜定志丸之類主之。蓋火虧者,乃心血不足也,水虧者,乃腎水不足也。

白話文:

如果近距離視物清晰,但遠距離視物模糊,是因水氣旺盛而心火虛弱所致,應當滋補心臟,可以使用定志丸等藥方來治療。心火虛弱的原因是心血不足,水氣旺盛的原因是腎水不足。

6. 治眼藥方

清目飲

治心血不足,風熱外襲,以致眼目澀痛。澀者血少也,痛者風熱也。治宜補益心血為主,清風熱為標,故用當歸、生地、川芎等以補心血,用甘草、防風、荊芥穗等以散風,佐玄參、黃芩以清熱。

白話文:

治療心血不足、風熱侵襲導致的眼睛乾澀疼痛。乾澀是因血少,疼痛是因風熱。治療應以補益心血為主,清除風熱為輔。因此使用當歸、生地、川芎等補益心血,使用甘草、防風、荊芥穗等祛風,再輔以玄參、黃芩清熱。

當歸(辛甘溫,一錢),生地(苦甘寒,一錢),川芎(辛溫,七分),甘菊(甘溫,八分),防風(辛溫,六分),荊芥(辛涼,七分),玄參(苦寒,七分),黃芩(苦寒,一錢),水煎,每食後日進三服。

蔓荊子湯

白話文:

當歸:辛甘溫,1 錢。

生地:苦甘寒,1 錢。

川芎:辛溫,7 分。

甘菊:甘溫,8 分。

防風:辛溫,6 分。

荊芥:辛涼,7 分。

玄參:苦寒,7 分。

黃芩:苦寒,1 錢。

用這些藥材一起水煎,在每次進餐後服用 3 劑。

治中氣虧敗,內瘴昏暗,治宜補益中氣為主。是以用人參、黃耆、甘草等以補中氣為本,佐黃柏滋腎水,白芍瀉脾火,蔓荊子疏風熱,三者為標。

白話文:

治療內臟氣血不足,造成頭昏眼花、精神不振的疾病時,應以補益內臟氣血為主。因此,使用人參、黃耆、甘草等藥材作為補益內臟氣血的基礎,再輔以黃柏滋補腎水,白芍瀉去脾胃的火氣,蔓荊子疏散風熱。後三者藥材為輔助作用。

人參(甘溫,錢半),黃耆(甘溫,一錢),生草(甘寒,五分),黃柏(苦寒,四分),白芍(苦酸寒,七分),蔓荊子(苦辛寒,七分),水煎,食後日三服。

風熱飲

白話文:

人參(味道甘甜性溫,半兩),黃耆(味道甘甜性溫,一兩),草藥生地黃(味道甘甜性寒,五分),黃柏(味道苦性寒,四分),芍藥(味道苦酸性寒,七分),蔓荊子(味道苦辛性寒,七分),用水煎煮,飯後一天服用三次。

治一切風熱上壅,眼目疼痛。治宜疏風散熱可也。是以用防風、羌活、荊芥等以散風,佐片芩以清熱。

白話文:

這段古文用於治療所有由風熱上擾引起的眼睛疼痛。治療應當疏散風邪、清涼降熱。因此使用防風、羌活、荊芥等藥物散風,佐以片芩清熱。

防風(辛溫,一錢),羌活(辛溫,七分),荊芥(辛涼,一錢),片芩(苦寒,二錢),水煎,食後日三服。

滋血湯

白話文:

防風一錢,羌活七分,荊芥一錢,片芩二錢,用水煎煮,每日三餐飯後服用。

治瘦人血少,挾風熱目痛。治宜補血疏風清熱。是以用當歸、川芎、生地等以益陰血,防風、荊芥、甘草以疏風,佐以玄參清熱瀉火。

白話文:

治療瘦弱血虛的人,伴有風熱引起的眼睛疼痛。治療宜補充血氣、疏通風氣、清熱。因此使用當歸、川芎、生地等益陰血,防風、荊芥、甘草等疏通風氣,再用玄參清熱瀉火。

當歸(辛甘溫,一錢),川芎(辛溫,一錢),生地(苦甘寒,八分),防風(辛溫,七分),荊芥(辛溫,六分),甘菊(甘溫,一錢),玄參(苦寒,七分),水煎,每食後日三服。

滋陰地黃丸

白話文:

用當歸、川芎、生地、防風、荊芥、甘菊、玄參各適量,加水煎煮,每次飯後服用三次。

治火熱刑肺,一切目症。治宜瀉火清金為要。故用芩、連、柴胡、地骨皮等以退火熱,人參、天冬、麥冬、五味等以清肺金,生地、熟地、當歸養血,佐枳殼疏滯,甘草和藥。

白話文:

此方劑適用於治療由體內火熱所引起的肺臟受損,導致各種眼睛疾病。治療原則以清熱降火、滋養肺金為主。

因此,方劑中使用黃芩、黃連、柴胡、地骨皮等藥材以消除火熱,人參、天冬、麥冬、五味子等藥材以滋潤肺金,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等藥材以滋養氣血,並加入枳殼以通便利氣,甘草以調和藥性。

黃芩(苦寒,二兩),黃連(苦寒,一兩),柴胡(苦寒,七錢),地骨(苦寒,八錢),生地(甘寒,一兩),熟地(甘溫,一兩),枳殼(辛溫,五錢),生草(甘寒,五錢),人參(甘溫,一兩),天門(苦甘寒,七錢),麥門(甘寒,七錢),五味(酸平,五錢),當歸(辛甘溫,二兩),川芎(辛溫,兩半),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食後用升麻煎湯,送下五七十丸,日進三服。

秘傳撥雲退眵丸

白話文:

黃芩(苦寒,120克),黃連(苦寒,60克),柴胡(苦寒,42克),地骨(苦寒,48克),生地(甘寒,60克),熟地(甘溫,60克),枳殼(辛溫,30克),生草(甘寒,30克),人參(甘溫,60克),天門(苦甘寒,42克),麥門(甘寒,42克),五味子(酸平,30克),當歸(辛甘溫,120克),川芎(辛溫,15克),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後用升麻煎湯送服50-70丸,一天服用三次。

治一切風熱上攻,以致口渴,障膜壅睛。治宜散風清熱。經云:辛以散之,寒可勝熱是也。是以用荊芥、蔓荊子、草決明、薄荷、川椒、甘菊、羌活等諸辛劑以散風,黃連、地骨皮、天花粉等諸苦寒以清熱,佐以木賊、蛇退、密蒙花、白蒺藜、蟬退等以去眵膜,當歸、川芎養血,枳殼疏壅,生草泄火和藥。

一本無蔓荊、川椒,加犀角五錢、生地二兩,名神仙退眵丸。

白話文:

治療各種風熱上攻導致的口渴、眼睛被膜遮住的病症。治療方法應當是疏散風熱。經典中說:辛味可以疏散,寒性可以剋制熱性。因此,使用荊芥、蔓荊子、草決明、薄荷、川椒、甘菊、羌活等辛味藥物來疏散風熱,使用黃連、地骨皮、天花粉等苦寒藥物來清熱,輔助使用木賊、蛇退、密蒙花、白蒺藜、蟬退等藥物來去除眼睛上的翳膜,使用當歸、川芎來養血,使用枳殼來疏通壅塞,使用生草來瀉火,協調藥性。

荊芥(辛涼,二兩),蔓荊(苦辛寒,一兩),薄荷(辛涼,一兩),甘菊(甘溫,三兩),草決明(苦寒,一兩),川椒(辛熱,去目,五錢),羌活(辛溫,一兩),黃連(苦寒,二兩),地骨(苦寒,兩半),花粉(苦寒,止渴,三兩),蒺藜(辛溫,五錢),蛇退(甘平,五錢),蟬退(酸寒,一錢),密蒙(甘寒,二兩),木賊(苦甘平,二錢),川歸(甘溫,一兩),川芎(辛溫,一兩),枳殼(苦辛溫,一兩),生草(甘寒,一兩),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食後用當歸湯下五六十丸,日進三服。或用木香湯下。

白話文:

荊芥(辛寒,二兩):

蔓荊(苦辛寒,一兩):

薄荷(辛涼,一兩):

甘菊(甘溫,三兩):

草決明(苦寒,一兩):

川椒(辛熱,去目,五錢):

羌活(辛溫,一兩):

黃連(苦寒,二兩):

地骨(苦寒,兩半):

花粉(苦寒,止渴,三兩):

蒺藜(辛溫,五錢):

蛇退(甘平,五錢):

蟬退(酸寒,一錢):

密蒙(甘寒,二兩):

木賊(苦甘平,二錢):

川歸(甘溫,一兩):

川芎(辛溫,一兩):

枳殼(苦辛溫,一兩):

生草(甘寒,一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煉成蜜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飯後,用當歸湯送服五六十丸,一天服用三次。或者用木香湯送服。

分三引:如眵障米飲下,如睛暗用當歸湯下,如內瘴用木香湯下。

羊肝丸

白話文:

分成三種情況來引導治療:如果是像眼眵一樣的障礙,則在米飲後服用;如果是視力模糊的情況,則使用當歸湯後服用;如果是體內有瘴氣的情況,則使用木香湯後服用。

羊肝丸

治肝血不足,風熱乘之一切目症。治宜補益肝血為本,疏風清熱為標。是以用羊肝引歸、芍以益肝血,甘菊、薄荷、荊芥、防風、羌活等以疏風,佐黃連以清熱。

白話文:

治療肝血不足、風熱乘虛導致的一切眼部疾病。治療原則應以補益肝血為根本,疏散風熱為輔。因此,方中以羊肝引領當歸、芍藥來補益肝血,以甘菊、薄荷、荊芥、防風、羌活等疏散風熱,再配伍黃連清熱解毒。

羊肝(甘溫,一具),當歸(辛甘溫,三兩),川芎(辛溫,兩半),甘菊(甘溫,二兩),薄荷(辛涼,一兩),荊芥(辛涼,一兩),防風(辛溫,一兩),羌活(辛溫,七錢),黃連(苦寒瀉火,一兩),共為末,以羊肝蒸熟,搗爛為丸,如綠豆大,每食後用米飲下五七十丸,日進三服。

東垣連翹飲

白話文:

用羊肝(溫熱,一具)、當歸(溫和辛辣,三兩)、川芎(溫和辛辣,兩半)、甘菊(溫和甘甜,二兩)、薄荷(涼爽辛辣,一兩)、荊芥(涼爽辛辣,一兩)、防風(溫和辛辣,一兩)、羌活(溫和辛辣,七錢)、黃連(苦寒,清熱,一兩)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

將粉末放入羊肝中蒸熟,搗爛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進食後,用米湯送服五十至七十丸,一天服用三次。

治氣血虧敗,不能敷榮於目,以致風熱乘之。其症惡火與日,癮澀難開,上下抱緊,視物昏花,迎風冷淚。治宜補益氣血為本,疏風清熱為標。故用人參、黃耆補氣,當歸、地黃、紅花養血,防風、蔓荊子、羌活疏風,黃芩、連翹、柴胡、升麻清熱,佐以生草泄火和藥。

白話文:

治療氣血虧損,無法滋養眼睛,導致風熱乘虛而入。症狀是畏光流淚、眼睛乾澀難睜、上下眼瞼緊閉、視物模糊、迎風落淚。

治療應以補氣養血為根本,疏風清熱為輔。因此使用人參、黃耆補氣,當歸、地黃、紅花養血,防風、蔓荊子、羌活疏風,黃芩、連翹、柴胡、升麻清熱,再輔以生草瀉火。

人參(甘溫,錢半),黃耆(甘溫,一錢),當歸(辛甘溫,一錢),生地(甘寒,一錢),紅花(甘酸平,七分),防風(辛溫,七分),蔓荊(苦辛溫,七分),羌活(辛溫,一錢),黃芩(苦寒,一錢),連翹(苦寒,八分),柴胡(苦寒,七分),升麻(苦寒,七分),生草(甘寒,五分),水煎,每食後日三服。

泄陰火丸

白話文:

人參、黃耆、當歸、生地、紅花、防風、蔓荊、羌活、黃芩、連翹、柴胡、升麻、生草,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每天飯後服用三次,每次服用量依序是半錢、一錢、一錢、一錢、七分、七分、七分、一錢、一錢、八分、七分、七分、五分。

治陰虛火動,風熱內攻,眼目赤腫。治宜滋陰降火為本,疏風清熱為標,是以用知母、黃柏、五味滋陰以降火,防風、草決明、羌活、獨活以疏風,芩、連清熱,歸身理血,用石決明去眵,甘草和藥泄火。

白話文:

治療陰氣虛弱導致的火氣上揚,風熱內侵,導致眼睛發紅腫脹。治療原則以滋陰降火為主,疏風清熱為輔。

因此使用知母、黃柏、五味子滋陰降火,防風、草決明、羌活、獨活疏風,黃芩、黃連清熱,當歸調理血氣,石決明治療眼病,甘草調和藥性,泄除火氣。

知母(苦辛寒,二兩),黃柏(苦寒,一兩),五味(甘酸平,一兩),防風(辛溫,七錢),草決(苦鹹寒,二兩),羌活(辛溫,一兩),獨活(辛溫,七錢),黃芩(苦寒,二兩),黃連(苦寒,一兩),川芎(辛溫,二兩),石決(鹹寒,二兩),生草(甘寒,五錢),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食後,用茶清送下五十丸或七十丸,日再服。

黃連歸芍膏

白話文:

知母(苦辛寒,120 克),黃柏(苦寒,60 克),五味子(甘酸平,60 克),防風(辛溫,42 克),草決明(苦鹹寒,120 克),羌活(辛溫,60 克),獨活(辛溫,42 克),黃芩(苦寒,120 克),黃連(苦寒,60 克),川芎(辛溫,120 克),石決明(鹹寒,120 克),生草(甘寒,30 克)。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劑,丸子大小如梧桐籽。每餐飯後,用茶水送服 50-70 丸,一天服用兩次。

治一切暴赤眼。經云:寒可勝熱。又云:酸以收之,辛以散之。是以用黃連之苦寒以勝熱,赤芍之酸澀以收熱,兼佐歸梢之辛溫以行壅血。

白話文:

治療各種急性發炎性眼疾。經典記載:寒可以剋制熱。又記載:酸性藥物可以收斂,辛性藥物可以疏散。因此,此方劑使用黃連的苦寒性質來剋制熱症,赤芍的酸澀性質來收斂熱氣,同時佐以歸梢的辛溫性質來疏通瘀血。

黃連(苦寒,四兩),赤芍(苦酸寒,三兩),歸梢(辛甘溫,四兩),上㕮咀,以絹袋盛之,置新磁壇,以水五升,重湯煮一晝夜,成稠膏,置地上出火毒,每日五七次塗入眼內。

童便膏

白話文:

黃連(苦寒,四兩)

赤芍(苦酸寒,三兩) 歸梢(辛甘溫,四兩)

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絹袋裝盛。放入一個新磁碗中,加入五升水,用大火煮一天一夜,直到變成濃稠的膏狀。將膏狀物取出,放在地上散發出火毒。每天塗抹五到七次於眼睛內。

治精血不足,眼眵緊澀,或癢或痛,用黃柏、知母、熟地益陰精以降火,兼助歸、芎、生地以養血,黃芩、黃連以清熱,薄荷、荊芥以疏風。

白話文:

針對精血不足導致的眼乾澀痛或發癢症狀,可以使用黃柏、知母、熟地來滋陰降火,同時搭配當歸、川芎、生地來養血,黃芩、黃連來清熱,薄荷、荊芥來疏風散熱。

黃柏(苦寒,二兩),知母(苦辛寒,一兩),熟地(甘溫,二兩),川芎(辛溫,二兩),川歸(辛甘溫,四兩),黃芩(苦寒,一兩),生地(甘寒,二兩),黃連(苦寒,一兩),薄荷(辛涼,一兩),荊芥(辛涼,一兩),共咀片,用童便一斗,浸三宿,去渣,以慢火熬成膏,置地上出火毒,點入眼內。

神效七寶膏

白話文:

將黃柏(性味苦寒,二兩)、知母(性味苦辛寒,一兩)、熟地(性味甘溫,二兩)、川芎(性味辛溫,二兩)、川歸(性味辛甘溫,四兩)、黃芩(性味苦寒,一兩)、生地(性味甘寒,二兩)、黃連(性味苦寒,一兩)、薄荷(性味辛涼,一兩)、荊芥(性味辛涼,一兩)共搗成小片。

使用一斗童便將藥片浸泡三晚,然後過濾掉藥渣。用小火將浸泡液熬成膏狀。將膏狀物放置在地上,使火毒散發掉。用棉花棒蘸取膏狀物,點入眼睛內。

治風熱赤眼暴發。治宜驅風散血清熱可也。經云:辛以散之。是以用蕤仁、白硼、硃砂、片腦諸辛涼之類以散風熱。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風熱導致的赤眼腫脹發炎。治療方法應以疏散風邪、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主。醫經上說:「辛味藥物能疏散」。因此,可以用辛涼類藥物如蕤仁、白硼、硃砂、片腦等來疏散風熱。

蕤仁(辛平,去油心膜,另研為末),白硼(辛甘涼),硃砂(辛甘涼,鎮心火),片腦(辛平),為末,用白蜜調成膏,塗眼內。

泄熱黃連湯

白話文:

蕤仁(辛味、平性,去除種子中心的薄膜,磨成粉末),白硼(辛味、甘味、涼性),硃砂(辛味、甘味、涼性,鎮靜心火),片腦(辛味、平性),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塗抹於眼睛內部。

治火熱上攻眼目,暴赤腫疼痛,治宜泄火清熱可也。是以用芩、連、膽草、生地、柴胡、升麻等諸苦寒以泄火熱。

白話文:

治療火熱上攻眼睛,導致眼睛發紅腫脹疼痛,適宜用瀉火清熱的方法。因此可以使用黃芩、連翹、膽草、生地黃、柴胡、升麻等苦寒藥物來瀉除火熱。

黃連(苦寒,酒炒,一錢),黃芩(苦寒,酒炒,二錢),龍膽草(苦寒,二錢),生地(甘寒,二錢),柴胡(苦寒,一錢),升麻(苦寒,七分),水煎,食後日三服。

上清散

白話文:

用黃連(一錢,苦寒,炒過)黃芩(二錢,苦寒,炒過)龍膽草(二錢,苦寒) 生地(二錢,甘寒)柴胡(一錢,苦寒)升麻(七分,苦寒)放入水中煮, 吃完飯後服用,一天三次。

治陽明濕熱上壅,以致頭目不得清利,宜當下導濕熱為本,清利頭目為標。故用盆硝、石膏以下陽明經濕熱,川芎、荊芥、薄荷疏壅以清利頭目,佐以桔梗為舟楫,載諸藥不令下沉。一方加龍腦五分尤妙。

白話文:

治療陽明胃經濕熱上湧造成頭痛眩暈時,應以瀉去濕熱為根本,清利頭目為目標。因此使用芒硝、石膏來瀉陽明經的濕熱,川芎、荊芥、薄荷疏通鬱熱來清利頭目,再輔以桔梗作為引藥,避免其他藥物沉降。另一種方法中加入龍腦五分,效果更佳。

盆硝(鹹寒),石膏(辛寒),川芎(辛溫),荊芥(苦辛涼),薄荷(辛溫),桔梗(辛溫),各等分,共為極細末,每以一字,口噙水用鼻搐之。

東垣熟地黃丸

白話文:

硼砂(性鹹寒)、石膏(性辛寒)、川芎(性辛溫)、荊芥(性苦辛涼)、薄荷(性辛溫)、桔梗(性辛溫),各取等量,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取一點,含水在口中,用鼻子吸入。

陰血虧敗,致生內熱,上攻眼目。治宜補陰益血為本,清熱為標。是以用地黃、天冬、北五味益真陰,兼助人參、當歸、生地養血,芩、連、地骨皮、柴胡清熱,佐以枳殼疏壅滯,生草泄火。

白話文:

陰液不足導致體內有熱,往上侵犯眼睛。治療應以滋陰補血為根本,清熱為輔。因此使用地黃、天冬、北五味滋養陰液,同時加入人參、當歸、生地補血,黃連、黃芩、地骨皮、柴胡清熱,並以枳殼疏通壅滯,生草泄除火氣。

熟地(甘溫),天冬(苦甘寒),五味(甘酸平),人參(甘溫),當歸(甘溫),生地(苦甘寒),地骨皮(苦寒),柴胡(苦寒),黃芩(苦寒),黃連(苦寒),枳殼(苦辛寒),生草(甘寒),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食後以茶清送下一百丸。

白話文:

**熟地黃:**性溫和,味道甘甜

天冬: 性寒,味道微苦、甘甜 五味子: 性平,味道甘甜、微酸 人參: 性溫和,味道甘甜 當歸: 性溫和,味道甘甜 生地黃: 性寒,味道微苦、甘甜 地骨皮: 性寒,味道苦 柴胡: 性寒,味道苦 黃芩: 性寒,味道苦 黃連: 性寒,味道苦 枳殼: 性寒,味道苦、辛 生草: 性寒,味道甘甜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於飯後用溫茶送服一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