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8)

1. 附方

五苓散,傷寒門。治濕勝身重,小便不利。

甘草附子湯,傷寒門。治寒熱相搏,汗出骨痛。

二陳湯,傷寒門。

茵陳五苓散,見疸門,即五苓散加茵陳。

白話文:

【附方】

五苓散,在傷寒病類別中。用於治療因濕氣過重導致身體沉重,且小便不順的情況。

甘草附子湯,同樣在傷寒病類別中。適用於寒熱交雜,導致出汗且骨骼疼痛的症狀。

二陳湯,同樣列在傷寒病類別中。

茵陳五苓散,在黃疸病類別中可找到,即是五苓散加上茵陳的配方。

2. 燥門

3.

燥者,枯槁而不潤澤也,皆由火盛傷金,血液衰少無以營養所致。如燥居大腸,即作秘結之症;燥在肺經,即作皮膚皺揭之患。隨其燥之致,即作是經之病。故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乃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主之是也。治宜瀉火清金,養血生津為本。如潤腸丸、通幽湯、麻仁丸、龍膽丸,與夫瓊玉膏、清涼飲皆可選用。

又有秋冬之月,天時收斂,寒冷收持,人之陽氣內伏四末,陽氣不充,以致血液罕及,而成乎燥烈之症,又非前苦寒之藥可療,必須辛熱之劑,散寒助氣導血,而燥自瘳。如瓊玉膏、附子散之類皆可選用。學者在乎通變,幸勿拘泥可也。

白話文:

[討論],內容如下:

燥,就是乾枯缺乏滋潤,這通常是由於火氣過旺,傷害了肺金,導致血液減少,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所致。如果燥邪存在大腸,就會形成便祕的情況;燥邪在肺部,就會造成皮膚乾燥皺縮的問題。根據燥邪影響的程度,就會產生該部位的疾病。因此古籍記載:所有乾澀、乾涸、乾燥、皮膚皺裂的病症,都歸屬於燥。這是因為燥邪主要影響的是肺和大腸。治療上,應以清火、滋養肺金、補血生津為原則。例如潤腸丸、通幽湯、麻仁丸、龍膽丸,以及瓊玉膏、清涼飲等,都可以選擇使用。

另外,在秋冬時節,自然界進入收斂狀態,天氣寒冷,人體的陽氣會內收,集中在四肢末端,陽氣不足,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形成燥烈的症狀,這種情況下,前面提到的苦寒藥物就不適合使用,必須用辛熱的藥物,散寒助氣,引導血液流通,燥症自然會好轉。例如瓊玉膏、附子散等,都可以選擇使用。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懂得靈活運用,不要過於固執,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4. 燥症脈法

燥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

白話文:

在燥症的情況下,脈搏可能呈現緊繃且滯澀的狀態,有時會浮現並帶有弦狀特性,又或者呈現芤弱且虛軟的特徵。

5. 丹溪治燥活套

燥症有虛、有風、有濕、有火、有津液不足、有寒、有氣,數者不同,切不可浪用芒硝、大黃苦寒利藥,巴豆、牽牛尤不可用。

如腹中有實熱,大便不通,宜潤腸丸微利之,不宜峻利之藥。大抵多是火盛金衰,津液重竭。治法在乎清金瀉火,養血生津為本,佐以潤澤之劑,然後觀其虛實加減,或補之以參耆,或瀉之以大黃。如老弱及虛人便秘,不可大服通利,宜豬膽汁法及糖棗極好。

白話文:

在處理燥症時,要明白燥症可能由虛弱、風邪、濕氣、火氣、津液不足、寒氣或是氣滯所引起,這些原因各不相同,因此絕對不能隨便使用像芒硝和大黃這類性質苦寒且具有強烈利尿作用的藥物,更不用說巴豆和牽牛子了,它們更是不適用。

如果病人的腹部有實熱,並且大便不通,應當使用潤腸丸來緩慢促進排便,而不應該使用效果強烈的藥物。總的來說,燥症多半是由於火氣過盛,肺功能衰退,以及津液大量耗盡所導致。治療方法應該集中在清熱降火,滋養血液,以及促進津液生成上,同時輔以滋潤的藥物。接下來,再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果需要補充元氣,可以使用人參和黃耆;如果需要清除熱毒,則可以使用大黃。

對於老年人、體弱者或是虛弱的人,若出現便祕的情況,不能大量服用通便藥物,而是應當使用豬膽汁的方法,或是食用糖棗,這些都是很好的選擇。

6. 治燥藥方

潤腸湯

治陰血不足,無以滋榮藏府,致使大便結燥不通。治宜益陰血,潤結燥,清熱瀉火,通和結秘可也。是以用地黃、川歸、桃仁、紅花以益血,麻仁潤燥,甘草瀉火,升麻清熱,大黃通秘結。

熟地(苦甘寒,二錢),生地(涼血清熱,二錢),川歸(辛甘溫,二錢),桃仁(甘溫,六分),紅花(苦辛溫,七分),麻仁(甘辛溫,一錢半),生甘草(甘溫,八分),升麻(苦寒,一錢),大黃(苦寒,下結,二錢),水二大碗,煎一大碗。空心服之。

潤腸丸

治腸胃中伏火,大便秘結澀,及風結、血秘。用大黃下腸胃中伏火,麻仁潤燥,歸尾、桃仁活血秘,羌活治風結。

大黃(苦寒,二兩),麻仁(苦甘辛,三兩),桃仁(苦甘溫,二兩),羌活(辛溫,一兩),如風秘大便不通,加皂角、秦艽、大黃。

如脈澀,覺氣短。加郁李仁,倍大黃。

通幽湯

治陰血不足,無以滋榮腸胃,大便艱難。治宜益血滋榮藏府可也。是以用紅花、桃仁、地黃、川歸,養血行血以潤燥,升麻清腸胃之熱,甘草瀉火。

歸身(辛溫,二錢),生地(甘寒,三錢),熟地(苦甘寒,二錢),紅花(苦甘,三分),桃仁(苦辛溫,一錢),生甘草(甘寒,二分),升麻(苦甘寒,一錢),水二盅,煎一盅,加檳榔末五分,調服。

麻仁丸

治風秘結燥,大便艱難。治宜散風結潤燥。防風、羌活散風結,枳殼、檳榔、木香行鬱氣,大黃以通秘結。

山藥(苦甘溫,二兩),麻仁(甘溫,另研,六兩),郁李(苦辛平,另研),防風(辛溫,各兩半),羌活(辛溫,一兩半),枳殼(苦甘溫,一兩),木香(苦辛溫,一兩),檳榔(辛溫,一兩),大黃(苦寒,二兩),內二仁研成泥,餘七味為細末,入仁和勻,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以白湯下五七十丸。

瓊玉膏

治皮膚燥揭,咽喉枯槁稍渴。此乃陰血虧欠,火熱涸津所致。治宜益陰血、潤枯燥可也。是以用生地、鹿角膠益陰補血,白蜜、酥油潤燥,生薑以散結。

生地(甘寒,三十斤,搗汁),鹿角膠(甘寒,一斤),白蜜(甘溫,煎三沸,去沫,二斤),真酥油(甘寒,一斤),火以文武熬地黃汁三十沸,入鹿角膠熬五七沸,入酥油、薑汁再熬良久如飴,用磁瓶盛貯。每日空心溫酒化下三五匙。

當歸龍膽丸

治火熱熾盛,煎熬陰血,以致津液枯槁,燥擾狂越驚悸等症。此皆火熱熾盛之所致也。治宜瀉火熱,益陰血。是以用龍膽草、梔子、青黛、黃芩、黃連、黃柏諸苦寒,益陰勝熱,當歸補血潤燥,大黃通大便,下實熱,蘆薈清心止驚悸,木香、麝香散結氣,開關竅。

膽草(苦寒,三兩),梔子(苦寒,二兩),青黛(苦鹹寒,二兩),黃芩(苦寒,二兩),黃連(苦寒,三兩),黃柏(苦寒,四兩),當歸(辛溫,六兩),大黃(苦寒,二兩),蘆薈(苦寒,二兩),木香(辛溫,一兩),麝香(辛溫,五兩),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薑湯下三五十丸。一日三服。

白話文:

潤腸湯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因為體內陰血不足,無法滋養身體各個器官,導致大便乾燥不通暢的情況。治療原則應該是補養陰血,潤滑乾燥,清除體內熱氣,通暢大便。所以使用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來補血,麻仁潤滑乾燥,甘草瀉火,升麻清除體內熱氣,大黃來疏通便秘。

藥材包含:熟地黃(二錢)、生地黃(二錢)、當歸(二錢)、桃仁(六分)、紅花(七分)、麻仁(一錢半)、生甘草(八分)、升麻(一錢)、大黃(二錢),用兩大碗水煎煮成一碗,空腹服用。

潤腸丸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腸胃內有潛伏的火氣,導致大便乾燥難解,以及因為風邪或血虛引起的便秘。用大黃來清除腸胃中的潛伏火氣,麻仁潤滑乾燥,當歸尾、桃仁活血通便,羌活治療風邪引起的便秘。

藥材包含:大黃(二兩)、麻仁(三兩)、桃仁(二兩)、羌活(一兩)。如果是風邪引起的便秘,導致大便不通,可以加入皂角、秦艽、大黃。

如果脈象澀滯,感覺氣短,可以加入郁李仁,並且將大黃的用量加倍。

通幽湯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因為體內陰血不足,無法滋養腸胃,導致大便困難的情況。治療原則應該是補養陰血,滋潤身體各個器官。所以使用紅花、桃仁、生地黃、當歸來養血活血,潤滑乾燥,升麻清除腸胃的熱氣,甘草瀉火。

藥材包含:當歸身(二錢)、生地黃(三錢)、熟地黃(二錢)、紅花(三分)、桃仁(一錢)、生甘草(二分)、升麻(一錢),用兩小碗水煎煮成一小碗,加入檳榔末五分調和後服用。

麻仁丸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因為風邪導致的便秘,大便乾燥難解的情況。治療原則應該是疏散風邪,潤滑乾燥。用防風、羌活來疏散風邪,枳殼、檳榔、木香來疏導鬱滯的氣,大黃來疏通便秘。

藥材包含:山藥(二兩)、麻仁(另外研磨,六兩)、郁李仁(另外研磨)、防風(各二兩半)、羌活(一兩半)、枳殼(一兩)、木香(一兩)、檳榔(一兩)、大黃(二兩)。將麻仁、郁李仁研磨成泥狀,其他七味藥材磨成細末,加入藥泥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同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五七十丸。

瓊玉膏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皮膚乾燥脫屑,咽喉乾燥,輕微口渴的情況。這是由於體內陰血虧虛,火熱消耗津液所導致的。治療原則應該是補養陰血,潤滑乾燥。所以使用生地黃、鹿角膠來補養陰血,白蜜、酥油潤滑乾燥,生薑來化解體內結滯。

藥材包含:生地黃(三十斤,搗汁)、鹿角膠(一斤)、白蜜(煎煮三次去除雜質,二斤)、真酥油(一斤),用文火和武火熬煮地黃汁三十次,加入鹿角膠熬煮五七次,再加入酥油、生薑汁,繼續熬煮到像麥芽糖一樣,用磁瓶裝好。每天空腹用溫酒化開服用三五匙。

當歸龍膽丸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因為體內火熱過盛,煎熬陰血,導致津液枯竭,出現煩躁不安、驚悸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火熱過盛所引起的。治療原則應該是清除火熱,補養陰血。所以使用龍膽草、梔子、青黛、黃芩、黃連、黃柏等苦寒藥來清除火熱,當歸補血潤燥,大黃疏通大便,清除體內實熱,蘆薈清心止驚悸,木香、麝香疏散鬱滯的氣,開通關竅。

藥材包含:龍膽草(三兩)、梔子(二兩)、青黛(二兩)、黃芩(二兩)、黃連(三兩)、黃柏(四兩)、當歸(六兩)、大黃(二兩)、蘆薈(二兩)、木香(一兩)、麝香(五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同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薑湯送服三五十丸,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