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七 (2)
卷之七 (2)
1. 治頭痛方
東垣白朮半夏天麻湯
白話文:
東垣所開的方子里有白術、半夏和天麻湯。
治頭痛眼黑旋暈,噁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之內,無力以言,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此乃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脾濕壅鬱成痰,阻塞經絡,濕熱不得疏泄,郁久生風,上壅而作頭痛。是以頭痛眼黑旋暈,噁心煩悶,氣促上喘。夫心惡熱,心為熱炎,是以心神顛倒,不得安臥,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之內。
白話文:
這種頭痛、眼前發黑、頭暈、噁心煩躁、氣短胸悶、心神恍惚、眼睛不敢睜開,好像身處風雨之中、疲憊不堪、身體沉重如山、四肢冰冷、無法安睡的症狀,是由於中氣虛弱、運行失常,導致脾濕內生、痰液壅塞經絡,濕熱無法疏通,鬱積時間久了化生為風,上衝腦部而引起頭痛。因此,會出現頭痛、眼前發黑、頭暈、噁心煩躁、氣短胸悶。心臟厭惡熱氣,熱氣會灼燒心臟,所以心神恍惚、無法安睡、眼睛不敢睜開,就像身處風雨之中一樣。
大熱則傷氣,是以無力以言,濕勝則身重,是以身重如山。夫陽為衛,而脾主四肢,今脾病不能舒布陽氣以通四肢,是以四肢厥冷。治宜補中氣以健脾驅風清濕、疏郁豁痰可也。是以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等補中氣以健運動,天麻驅風,蒼朮、澤瀉疏郁,黃柏清熱,生薑、半夏、橘紅等行氣豁痰,以神麯、麥芽等健脾和胃。
白話文:
天氣太熱會傷氣,所以沒有力氣說話。濕氣過重會身體沉重,好像一座山壓在身上。陽氣是身體的防護屏障,脾臟掌管四肢。現在脾臟生病,不能疏通陽氣到四肢,所以四肢冰冷。
治療方法應當補益中氣,健脾祛風、清濕、疏通氣滯、化痰。因此,可以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等補益中氣,以幫助脾胃運動。用天麻祛風,蒼朮、澤瀉疏通氣滯,黃柏清熱,生薑、半夏、橘紅等行氣化痰。再用神曲、麥芽等健脾和胃。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錢半),白朮(苦甘溫,一錢),茯苓(甘平,八分),天麻(苦辛涼,一錢),蒼朮(甘溫,一錢),澤瀉(甘鹹寒,一錢),黃柏(苦寒,八分),生薑(辛溫,七分),半夏(辛溫,一錢),橘紅(苦辛溫,八分),神麯(辛溫,八分),麥芽(甘溫,七分),水煎,食後熱服。
清空膏
白話文:
人參(味甘性溫,二錢)
黃耆(味甘性溫,一錢半)
白朮(味苦甘性溫,一錢)
茯苓(味甘性平,八分)
天麻(味苦辛性涼,一錢)
蒼朮(味甘性溫,一錢)
澤瀉(味甘鹹性寒,一錢)
黃柏(味苦性寒,八分)
生薑(味辛性溫,七分)
半夏(味辛性溫,一錢)
橘紅(味苦辛性溫,八分)
神麯(味辛性溫,八分)
麥芽(味甘性溫,七分)
將以上材料以水煎煮,在飯後趁熱服用。
治風熱上壅,頭因作痛,治宜疏風清熱為主,是以用川芎、防風、羌活等諸辛溫以疏風,柴胡、黃芩、黃連等諸苦寒之劑以清熱。
白話文:
治療風熱上沖,導致頭部疼痛,治療應以疏風清熱為主。因此使用川芎、防風、羌活等辛溫藥物疏風,使用柴胡、黃芩、黃連等苦寒藥物清熱。
川芎(辛溫),防風(辛溫),羌活(辛溫),黃芩(苦寒),柴胡(苦寒),黃連(苦寒),等分共為末,每以一錢,用茶清調如膏,臨臥以抹口內,少用白湯送下。
徹清膏
白話文:
川芎(溫和辛辣)、防風(溫和辛辣)、羌活(溫和辛辣)、黃芩(苦寒)、柴胡(苦寒)、黃連(苦寒),等分研磨成細粉。每次取一錢,用清茶調勻成膏狀。睡前用藥膏塗抹在口腔內,再用少量溫水送服。
治一切風頭痛。經云:風淫於上,散之以辛。是以用川芎、細辛、藁本、薄荷、蔓荊子等諸溫散風以止痛,少佐以生甘草瀉火和藥。
白話文:
治療一切因風寒引起的頭痛。經書上說:風邪侵襲頭部,用辛溫之藥散發風寒。因此使用川芎、細辛、藁本、薄荷、蔓荊子等溫熱藥物散風止痛,並加入少許生甘草清熱調和藥性。
川芎(辛溫,七分),細辛(辛溫,六分),藁本(苦辛溫,一錢),薄荷(辛溫,八分),蔓荊(苦辛溫,一錢),生草(甘寒,五分),共末水煎,日三服。
元戎方
白話文:
川芎(辛溫,七克),細辛(辛溫,六克),藁本(苦辛溫,三克),薄荷(辛溫,八克),蔓荊(苦辛溫,三克),生草(甘寒,五克),全部研磨成細末,用熱水沖泡,每天服用三次。
治風淫三陽經而作頭疼,經云風傷陽是也。治宜發表驅風為主。是以用葛根、蔥白髮表,助羌活引防風、荊芥以散太陽經邪,升麻、石膏、白芷等導防風以散陽明經邪,柴胡、川芎等導細辛、荊芥以散少陽經邪,佐芍藥伐肝,以治風木之本。
白話文:
治療因風邪侵犯三陽經而引起的頭痛,正如經書所說:「風傷陽」。治療原則以發散風邪為首要。
因此,藥方中採用葛根和蔥白發散,協助羌活引導防風和荊芥來祛除太陽經的邪氣;升麻、石膏和白芷引導防風來祛除陽明經的邪氣;柴胡、川芎引導細辛和荊芥來祛除少陽經的邪氣。輔以芍藥平息肝火,以治療風木之本。
葛根(苦甘涼,一錢),蔥白(辛溫,二根),羌活(辛溫,太陽經藥,一錢),防風(辛溫,二錢),荊芥(苦辛溫,錢半。上二味,治風之要藥),升麻(苦寒,一錢),白芷(辛溫,一錢),石膏(辛寒,八分。上三味,乃陽明經之要藥),柴胡(苦寒,七分),川芎(辛溫,一錢。
白話文:
葛根(苦甘、涼性,一錢)
蔥白(辛辣、溫性,二根)
羌活(辛辣、溫性,屬於太陽經的藥物,一錢)
防風(辛辣、溫性,二錢)
荊芥(苦、辛辣、溫性,半錢。以上兩種藥物,是治療風疾的主要藥物)
升麻(苦、寒性,一錢)
白芷(辛辣、溫性,一錢)
石膏(辛辣、寒性,八分。以上三種藥物,屬於陽明經的主要藥物)
柴胡(苦、寒性,七分)
川芎(辛辣、溫性,一錢)
上二味,乃少陽經藥),細辛(辛溫,錢半,三陽俱用),芍藥(酸寒,七分),水煎,每食後日進二服。
局方如聖餅子
白話文:
上方兩味藥是少陽經的用藥,細辛味道辛溫,用量為錢半,適用於三陽經;芍藥味道酸寒,用量為七分。將這些藥物用水煎煮,每日飯後服用兩次。
局方[如聖餅子]
治風寒伏留陽經以成痰厥頭疼。治宜疏風散寒為主。用防風、天麻以疏風,川烏、乾薑以散寒,二者治本。佐南星、半夏豁痰厥,川芎止頭疼,二者治標。少加甘草和藥。
白話文:
治療風寒積聚在陽經導致的痰厥和頭疼。治療時以疏風散寒為主。
使用防風、天麻來疏風,川烏、乾薑來散寒,這兩種藥物治療根本。
輔以南星、半夏化解痰厥,川芎止頭疼,這兩種藥物治療表證。
再加少量甘草調和藥性。
防風(辛溫,一兩),天麻(苦辛溫,八錢),川烏(辛熱,五錢),乾薑(辛熱,七錢),南星(苦辛寒,薑製),半夏(辛溫,薑製,各一兩),川芎(辛溫,一兩),甘草(甘寒,五錢),共為末,蒸餅糊丸,捏作餅子,如指面大,每以五餅,同荊芥穗、細辛,茶清送下。
寶鑑順氣和中湯
白話文:
使用防風(辛溫味,一兩)、天麻(苦辛溫味,八錢)、川烏(辛熱味,五錢)、乾薑(辛熱味,七錢)、南星(苦辛寒味,用薑炮製)、半夏(辛溫味,用薑炮製,各一兩)、川芎(辛溫味,一兩)、甘草(甘寒味,五錢)這八種藥材。將它們研磨成細粉,加入蒸熟的麵糊,揉成餅狀,一個餅子的大小如手指甲。每次服用五個餅子,搭配荊芥穗和細辛,用茶水送服。
治氣血虧敗,虛火上炎而作頭痛。治宜補益氣血為主,經云虛火宜補是也。是以用人參、黃耆、陳皮、白朮等以補氣,當歸、川芎、白芍等以補血,升麻、柴胡行經,佐細辛、蔓荊子以止頭痛,少加甘草和藥。
白話文:
治療氣血虧損,虛火上炎導致頭痛。治療方法應以補益氣血為主,經典上說虛火宜補。因此,使用人參、黃耆、陳皮、白朮來補氣,當歸、川芎、白芍來補血,升麻、柴胡疏通經絡,輔助細辛、蔓荊子來止頭痛,再稍加甘草調和藥性。
黃耆(甘溫,一錢半),人參(甘溫,一錢),陳皮(苦辛溫,七分),白朮(甘溫,一錢),當歸(辛甘溫,一錢)
白話文:
黃芪、人參、陳皮、白朮、當歸各取適量,黃芪一錢半,人參一錢,陳皮七分,白朮一錢,當歸一錢。
川芎(辛溫,三分),白芍(苦酸寒,七分),升麻(苦寒,六分),柴胡(苦寒,七分),細辛(辛溫,七分),蔓荊子(苦辛,七分),生草(甘寒,五分),水煎,食後日進三服。
選奇方
治風熱眉稜骨痛。治宜疏風清熱。故用防風、羌活以疏風,用酒芩以清熱,佐甘草以和藥。
白話文:
川芎(辛溫,三份),白芍(苦酸寒,七份),升麻(苦寒,六份),柴胡(苦寒,七份),細辛(辛溫,七份),蔓荊子(苦辛,七份),生草(甘寒,五份)。
用這些藥材煎製藥湯,服用後再連續服用三劑。
防風(辛溫,五錢),羌活(辛溫,六錢),黃芩(苦寒,酒炒,三錢),甘草(甘寒,七分),水煎,每食後日進三服。
經驗方
白話文:
防風(辛溫,五公克),羌活(辛溫,六公克),黃芩(苦寒,以酒炒過,三公克),甘草(甘寒,七分),用清水煎煮,每次飯後服用三次。
治一切風熱頭目昏痛。治宜疏風清熱為主。是以用黃芩清熱,川芎、白芷疏風,助茶條、荊芥穗、薄荷葉利頭目止痛。
白話文:
適用於治療由風熱之邪引起的頭目昏痛。治療時應以疏解風邪、清熱降火為主。因此選用黃芩清熱,川芎、白芷疏解風邪,配合茶條、荊芥穗、薄荷葉以緩解頭痛、改善頭目不清的症狀。
酒芩(苦溫,三錢),川芎(辛溫,一錢),白芷(辛溫,八分),茶條(苦甘涼,二錢),荊芥(辛涼,二錢),薄荷(辛涼,一錢),水煎,食後日三服。
安神湯
白話文:
黃芩(苦、溫,3錢),川芎(辛、溫,1錢),白芷(辛、溫,8分),茶條(苦、甘、涼,2錢),荊芥(辛、涼,2錢),薄荷(辛、涼,1錢)。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飯後分三次服用。
治氣血不充,風邪外束,陰火內搏。治宜疏風散邪,降陰火而頭眩自療。是以用防風、羌活、升麻等以散風,柴胡、知母、生草、黃柏等以降陰火,黃耆、炙草補氣,酒浸生地益血。
白話文:
針對氣血不足,風邪入侵,內有陰火上衝的症狀。治療方法應以疏散風邪,降滅陰火為主,這樣頭暈目眩的症狀就會自然消退。因此採用防風、羌活、升麻等藥材來驅散風邪;柴胡、知母、生草、黃柏等藥材來降滅陰火;黃耆、炙草來補充氣血;酒浸生地黃來補益氣血。
防風(辛溫,三錢),羌活(辛溫,一兩),升麻(苦寒,兼外引諸藥上於頭,五錢),柴胡(苦寒,九錢),知母(苦辛寒,酒浸,五錢),黃柏(苦溫,酒浸,一兩),生草(甘寒,二錢),黃耆(甘溫,二兩),生地(甘溫,酒浸,五錢),炙草(甘溫,二錢),共末,每五錢用水一鍾,加蔓荊子五十、川芎三分,臨臥服。
白話文:
防風(辛溫,三錢),羌活(辛溫,一兩),升麻(苦寒,可引其他藥物上達頭部,五錢),柴胡(苦寒,九錢),知母(苦辛寒,用酒浸泡,五錢),黃柏(苦溫,用酒浸泡,一兩),生草(甘寒,二錢),黃耆(甘溫,二兩),生地(甘溫,用酒浸泡,五錢),炙草(甘溫,二錢),共研成細末,每次取五錢,以一碗水煎服,加入蔓荊子五十顆、川芎三分之一錢,於睡前服用。
天香散
治遠年痰厥,頭風甚者。治宜散風寒、豁痰厥可也。是以用川烏、白芷以散風寒,南星、半夏以豁痰厥。
白芷(辛溫),川烏(辛熱),南星(苦辛溫),半夏(苦辛溫),各等分,每五錢,用水煎服。
又方
白話文:
治療多年來的痰厥,頭痛嚴重的患者。治療應當散風寒、豁痰厥。所以使用川烏、白芷散風寒,南星、半夏豁痰厥。
白芷(辛溫)、川烏(辛熱)、南星(苦辛溫)、半夏(苦辛溫),各取相同分量,每份五錢,用水煎服。
另外一個方子:
治一切風熱濕頭痛。治宜疏風清熱散濕為主。故用防風、羌活、細辛、蒼耳子疏風,蒼朮燥濕,黃芩清熱。
白話文:
治療各種因風熱濕氣引起的頭痛,治療原則以疏風、清熱、散濕為主。因此使用防風、羌活、細辛、蒼耳子來疏風,蒼朮來乾燥濕氣,黃芩來清熱。
防風(辛溫,五錢),羌活(辛溫,五錢),細辛(辛溫,二錢),蒼耳(苦平,三錢),片芩(苦寒,溫酒炒,一兩)
白話文:
-
防風:辛辣溫熱(5 錢)
-
羌活:辛辣溫熱(5 錢)
-
細辛:辛辣溫熱(2 錢)
-
蒼耳:苦味平性(3 錢)
-
片芩:苦味寒性(1 兩,用溫酒炒過)
共為細末,每以三錢,用生薑一片,搗細和藥末,搗勻以茶清調下。
一本有甘草、黃連、川芎、半夏,無防風、細辛。
紫金散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使用時取三錢,用一片生薑,搗碎後與藥粉混合均勻,再用茶水調服。
有一個配方包含甘草、黃連、川芎、半夏,但沒有防風和細辛。
治諸鼻熱頭痛。用鬱金、白芷、薄荷、雄黃等以散風,用石膏、芒硝下腸胃中之實熱。
白話文:
治療各種熱引起的鼻炎和頭痛。使用鬱金、白芷、薄荷、雄黃等藥物祛除風邪,使用石膏、芒硝等藥物瀉下腸胃中的積熱。
鬱金(苦辛寒,五錢),白芷(辛溫),薄荷(辛涼,三錢),雄黃(苦甘涼,二錢),石膏(辛寒,四錢),芒硝(苦鹹寒,五錢),共為細末,每以二三錢口含,外以鼻搐之。
經驗神方
白話文:
鬱金(苦、辛、寒性,五錢)
白芷 (辛、溫性) 薄荷 (辛、涼性,三錢) 雄黃 (苦、甘、涼性,二錢) 石膏 (辛、寒性,四錢) 芒硝 (苦、鹹、寒性,五錢)
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含二至三錢在口中,還可以吸入鼻子。
威靈仙(鐵腳者四兩),洛陽花(根上皮,四兩),二味俱為片,用水四碗入礶,用紙封口二三層,煎至四五沸,將簪子瓶紙上透一孔,以鼻熏之,取兩太陽汗出為度。
又方
白話文:
材料:
- 威靈仙(帶根的,4兩)
- 洛陽花根皮(4兩)
做法:
-
將藥材切片。
-
加入4碗水放入砂鍋中。
-
用紙封住砂鍋口,封兩三層。
-
煎煮至沸騰四五次。
-
用簪子在紙上戳一個小孔。
-
將噴出的蒸汽用鼻子吸入。
-
以蒸汽燻至兩側太陽穴出汗為度。
川烏(三錢),藁本(三錢),共為細末,將紙捲成捻子,分作三條,口噙清水,點火熏鼻,其捻用黃素紙,以一條捻盡為度。
白話文:
川烏(三錢)、藁本(三錢),一起研磨成細粉。將紙捲成細條,分成三根。口中含著清水,點燃捻子燻鼻。捻子要用黃色的素紙,一支捻子用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