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頭痛之症,有厥有真,《靈樞》未言其因,《難經》始言三陽之脈,受乎風寒,伏留不去,名厥頭痛,入迷於腦,名真頭痛。至三因、嚴氏復又發明氣血俱虛之人,而風寒暑濕之氣乘虛入襲,傳於陽經,伏留不去,循經逆上而作厥頭痛。厥者,逆也。治宜發散或吐或下皆可。

白話文:

頭痛的病症,分為厥頭痛和真頭痛。《靈樞經》中沒有記載其原因,《難經》中才開始提到三陽經脈受到風寒,停留不去,稱為厥頭痛;進而影響到腦部,稱為真頭痛。到了《三因篇》、《嚴氏醫書》中又提出,氣血虛弱的人,風寒暑濕之氣趁虛侵入,傳到陽經,停留不去,沿著經絡逆行而導致厥頭痛。厥,是指逆行之意。治療方法可以是發散、催吐或瀉下。

若邪入泥丸,名真頭痛。其症手足青至節,死在旦夕,非藥能療。雖然經書有此真厥之分,但形狀似多,法難拘此二症,是以外有傷寒頭痛、雜病頭痛,有氣虛頭痛,有血虛頭痛,氣血俱虛頭痛,種種不同,不可執一。如若傷寒頭痛,當遵仲景分別六經而療。如太陽頭痛,其症發熱,惡寒,有汗用桂枝,無汗用麻黃之類出入加減。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入腦部,稱為真正的頭痛。症狀是手腳青紫蔓延到關節,很快就會死亡,無法用藥物治療。雖然醫書上記載了這種真正的頭痛,但類似症狀有很多種,很難只用這兩種來分類。因此,外在有傷寒頭痛、雜病頭痛,有氣虛頭痛、有血虛頭痛、氣血俱虛頭痛等,種類繁多,不能只執著於一種。比如傷寒頭痛,就要遵循仲景的理論,根據六經不同而分別治療。如果頭痛屬於太陽經頭痛,症狀是發熱、怕冷,有汗的話用桂枝,沒有汗的話用麻黃等藥物,根據情況加減用量。

若已經發汗,頭仍苦痛,用連須蔥及葛根蔥白湯之類出入加減,蓋蔥能通上下之氣故也。如陽明經頭痛,其症不惡寒而反惡熱,乃胃氣實,故氣不得下通而逆上作痛,宜調胃承氣及白虎湯之類。如少陽頭痛,其症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之類。太陰、少陰二經,其脈不相干者,不能作痛,惟厥陰經與督脈會於上巔,亦能作頭痛,其症連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宜吳茱萸之類出入加減。此乃傷寒頭痛之候。

白話文:

如果已經發汗,但頭部仍然疼痛,可以使用連須蔥、葛根、蔥白湯等方劑,酌情加減用藥。因為蔥能疏通氣血上下運行。

如果陽明經頭痛,症狀不是怕冷而是怕熱,這是胃氣過盛,導致氣血不能向下運行,逆上而引起疼痛,宜使用調胃承氣湯、白虎湯等方劑。

如果少陽經頭痛,症狀為寒熱交替,宜使用小柴胡湯等方劑。

太陰、少陰兩經,其脈絡不相關,不會引起頭痛。只有厥陰經與督脈會合於頭頂,也會引起頭痛,症狀為頭頸連帶疼痛,或吐痰沫,手足冰涼,宜使用吳茱萸等方劑,酌情加減用藥。

以上所述為傷寒引起的頭痛症候。

如雜病頭痛,不惟止此四經,而諸經皆能為痛,故《玉機微義》謂太陽頭痛,其症惡風寒,脈浮緊,宜羌活、獨活,麻黃、川芎之類為主。如陽明頭痛,其症自汗,發熱,脈浮緩而長實,宜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之類為主。如少陽頭痛,其症往來寒熱,脈弦細,宜柴胡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發生各種雜病引起的頭痛,不只限於四經的病變,其他經絡也能造成頭痛。因此,《玉機微義》說:

  • 太陽經頭痛:症狀怕風寒,脈浮緊,宜用羌活、獨活、麻黃、川芎等藥材。
  • 陽明經頭痛:症狀自汗、發熱,脈浮緩而有力,宜用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等藥材。
  • 少陽經頭痛:症狀寒熱往來,脈弦細,宜用柴胡湯等藥方。

如太陰頭痛,其症體重,有痰,或腹痛,脈沉緩,宜蒼朮、南星、半夏之類為主。如少陰頭痛,乃三陽三陰症不流行,其症足冷厥逆,脈沉細,宜麻黃、細辛、附子之類為主。如厥陰頭痛,其症連及頂痛,或吐痰沫,厥冷,脈浮緩,宜吳萸根、藁本之類為主。而方書多以風藥治頭痛者,蓋頭居上,風先受之,且高巔之上,惟風藥可到故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導致頭痛,症狀是身體沉重、有痰,或者腹部疼痛,脈搏緩慢深沉,應以蒼朮、南星、半夏等藥材為主。

如果少陽病導致頭痛,是因為三陽三陰的症狀沒有發展,症狀是足部冰冷逆冷,脈搏細弱深沉,應以麻黃、細辛、附子等藥材為主。

如果厥陰病導致頭痛,症狀是疼痛連及頭頂,或者嘔吐痰沫,身體冰冷,脈搏浮緩,應以吳茱萸根、藁本等藥材為主。

而大多數醫書都用治療風邪的藥物來治療頭痛,這是因為頭部位於人體上方,最先受到風邪的侵襲,而且頭部位置較高,只有治療風邪的藥物才能到達。

雖然,又有氣虛血虛頭痛,又不可專執風藥,蓋辛能散氣,風藥善燥血,是以忌之。故血虛者宜以當歸、川芎為主,氣虛用人參、炙草為先,稍佐風藥以為引用可也。若氣血兩竭之人頭痛,宜入物湯或調中益氣湯之類,加以當歸、川芎、蔓荊子、細辛之類為主,多有獲效。若壯盛之人,吐法亦可用,必須觀患者勇怯何如,不可執一而論。

白話文:

雖然有氣血虛導致的頭痛,也不可只用治療風邪的藥物,因為辛辣的藥物會耗散氣血,而治療風邪的藥物會使血燥熱,所以要避免使用。因此,血虛的人應以當歸、川芎為主要藥物,氣虛的人應以人參、炙草為優先,酌情配合少量風藥作為引子即可。如果氣血兩虛的人頭痛,應採用入物湯或調中益氣湯類的藥方,並加入當歸、川芎、蔓荊子、細辛等藥物為主,會有較好的效果。如果身體強壯的人,也可以採用吐法治療頭痛,但必須觀察患者的膽量如何,不能一概論之。

2. 頭痛脈法

《內經》云:寸口脈短者,頭痛也。《脈經》曰:陽脈弦則頭痛。又云: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又云:脈緊急頭痛是傷寒。又云:緊上寸口者,傷風頭痛。《脈訣》云: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皆易除。

白話文:

《內經》中記載:寸口脈搏短促的人,會出現頭痛的症狀。《脈經》中提到:陽脈弦緊,會導致頭痛。又指出:寸口脈搏浮浮的,屬於中風引起發熱頭痛的情況。還有:脈搏跳動緊急,多與傷寒導致的頭痛有關。另外,緊縛在寸口處的脈象,往往預示著傷風引發的頭痛。《脈訣》中說:頭痛同時脈搏短促澀滯,情況危急,需要盡快治療。而頭痛伴隨脈搏浮滑的,多由風邪和痰飲引起,比較容易治療。

3. 治頭痛大法

凡頭痛之症,多屬風木,治法大要,宜用辛涼之劑,故古方悉以辛涼風藥為主,然亦詳其所挾而療,如《金匱真言》云:凡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如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立主,乃氣虛頭痛也,治當補氣。

白話文:

一般來說,頭痛多屬於風木之邪入侵所致,治療方法主要使用辛涼藥物。因此,古方大多以辛涼祛風藥物為主。不過,也要仔細分析頭痛的具體情況來治療。

就像《金匱真言》中所說:如果風寒侵襲上半身,邪氣從外部進入經絡,就會讓人感到寒戰頭痛,身體沉重怕冷。這時要治療頸後風池穴和風府穴,調節陰陽平衡。如果氣血不足,就需要補益;如果過剩,就需要瀉除。發汗治療後就能痊癒,這種是傷寒引起的頭痛。

如果頭痛伴有耳鳴,九竅不通暢,這是腸胃功能失調導致的,屬於氣虛頭痛,治療時應該補氣。

如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法當清理濕熱。如氣上不下,頭痛顛痛者,乃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乃寒頭痛也,治乃散寒清濕。而丹溪又有頭痛多生痰,痛甚火多,宜清痰降火。如勞後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穴痛甚,此乃相火自下衝上,宜補中益氣湯加當歸、川芎,甚加知母、蔓荊子、細辛之類。

凡諸經氣滯,皆能作頭痛,宜分經理氣處治。

白話文:

如果出現煩躁和頭痛,病因在於膈肌,病邪在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這是濕熱造成的頭痛,治療方法應當是清熱利濕。

如果氣血上逆不下行,導致頭痛和頭暈,這是因為下焦虛弱而上焦實熱。病邪在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嚴重時會影響腎臟,這是寒氣引起的頭痛,治療方法是驅散寒氣和清利濕氣。

陳實功醫學家認為頭痛通常是由於痰多,疼痛劇烈是因為火氣過旺,治療應該清痰降火。

對於勞累後下焦虛弱的人,類似於傷寒發熱出汗,太陽穴兩側疼痛劇烈,這是因為相火從下焦往上衝擊,治療應該補益中氣,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當歸、川芎,嚴重時可加知母、蔓荊子、細辛等藥物。

凡偏頭痛,在右屬痰屬熱,熱用柴胡、片芩,痰用蒼朮、半夏;在左屬風與血虛,風宜荊芥、薄荷,血用當歸、川芎、芍藥,稍加酒製黃柏之類。

白話文:

如果頭痛只侷限在一邊:

  • 右邊頭痛,通常是由於痰和熱造成的。治療時,可以使用柴胡和黃芩來清熱,蒼朮和半夏來化痰。

  • 左邊頭痛,通常是由於風和血虛造成的。治療時,可以採用荊芥和薄荷來祛風,當歸、川芎和芍藥來補血。另外,也可以酌情加入少量經過酒製過的黃柏。

4. 丹溪治頭痛活套

凡頭痛,用二陳湯加川芎為主,再加各經引用藥,如太陽加羌活,陽明加石膏、白芷,少陽加柴胡、黃芩,太陰加蒼朮,少陰加細辛,厥陰加吳茱萸。

白話文:

對於所有頭痛的情況,基本方用二陳湯加川芎,再根據具體情況加入其他經絡的對應藥物:

  • 太陽經:羌活
  • 陽明經:石膏、白芷
  • 少陽經:柴胡、黃芩
  • 太陰經:蒼朮
  • 少陰經:細辛
  • 厥陰經:吳茱萸

如肥人頭痛,多是濕痰,前方加半夏、蒼朮、白朮。

如瘦人頭痛,多是火熱上壅,前方加酒片芩。

白話文:

如果體型較胖的人有頭痛,大多是因為濕痰所致,可以在前方加用半夏、蒼術、白術。

如果體型較瘦的人有頭痛,大多是因為火氣上升阻塞,可以在前方加用酒炒黃芩。

如感冒頭痛,前方加防風、羌活、藁本、升麻、柴胡、葛根。

白話文:

如果出現感冒頭痛的症狀,可以加入防風、羌活、藁本、升麻、柴胡、葛根等藥材。

如氣虛頭痛,前方加人參、黃耆及東垣安神湯之類。

如血虛頭痛,前方加川芎、芍藥、酒黃柏之類。

白話文:

如果是氣虛導致頭痛,可以加入人參、黃耆等藥材,或使用東垣安神湯來調理。

如風熱頭痛,前方加天麻、蔓荊子、臺芎、酒片芩之類。

白話文:

如果是風熱頭痛,可以在前方(基本處方)中加入天麻、蔓荊子、臺芎、酒片芩等藥材。

如頂巔痛,前方加藁本、酒炒升麻。

如壯實之人挾痰,或頭重眩暈,用大黃,以酒炒三次為末,煎茶送下二三錢。

如眉稜骨痛,乃風熱與痰,宜白芷、酒芩為末,茶調服。

白話文:

如果頭頂痛,在前方加藁本和用酒炒過的升麻。

如果是體格壯實的人伴有痰多,或者頭重眩暈,使用大黃,將其用酒炒三次研成粉末,煎茶送服二三錢。

如果眉稜骨痛,是因為風熱和痰的原因,適合使用白芷和酒炒過的黃芩研成末,用茶調和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