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6)

1. 附方

廣荗潰堅丸,治積塊硬如石,形如蚌大,令人坐臥不安,中滿脹悶。

白話文:

【附方】廣茂潰堅丸,用於治療腹部有硬如石頭的腫塊,其大小如同蚌殼,使人無法安穩地坐臥,並伴有腹部脹滿悶痛的症狀。

2. 噎膈反胃門

3.

噎膈者,食物難下也;反胃者,食反出也。原其所由,盡因五味、七情傷損脾、肺,不能輸布水穀精微之氣,以致精血不生,無以滋榮上焦,而咽喉、吸門乾槁堅澀,是以惟飲可下,食則難入,名曰膈噎。治法在乎滋陰降火,養血生津為本。又有中氣虧敗,運動失常,胃雖受谷,脾病不磨,無由輸化,是以久而復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翻胃。治法在乎補中健脾,抑肝調氣為先。

若火熱熾,津液枯涸,腸胃乾燥,糞如羊屎者,不治。又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張子和謂:三陽者,乃膀胱之大小腸也,結,熱結也。蓋小腸主血脈,合膀胱以司小便,如小腸熱結,則大便秘小便不通;大腸司大便,若熱結,則大便秘;膀胱司津液,若熱結,則津液枯涸。

是以前後二便閉塞不得下通,熱氣上炎,是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乃陽火不下降而上行所致。經云:少陽所致,為嘔、湧溢、食不下是也。雖然大率由血液乾涸,無以滋榮咽喉,以致吸門枯澀。食物難下,強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此乃賁門枯槁,為上焦膈噎,若朝食暮吐,此乃闌門乾枯,為下焦噎膈,其或食可下,良久復出,此乃齒門乾槁,為中焦膈噎。雖有三者之不同,大要不越陽火熾盛,陰血枯槁所致,智者宜致思焉。

白話文:

在討論的主題中,提到了「噎膈」和「反胃」兩種情況。「噎膈」指的是吞嚥困難,食物難以下嚥;「反胃」則是指食物吃進去後又反吐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過度的情緒波動與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無法正常運作,使得身體無法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進而影響到精血的生成。缺乏精血的滋潤,上焦的咽喉和食道就會變得乾燥緊繃,因此只能喝流質,固態食物就難以下嚥,這就是所謂的「膈噎」。治療上,主要需滋陰降火,養血生津。

另一種情況,則是因為中氣不足,脾胃運作失常,即使胃能接受食物,但脾臟無法正常消化,因而無法轉化營養,久而久之,食物會再次被吐出,可能是早上吃的晚上吐,或是晚上吃的早上吐,這就是「反胃」。治療上,應從補中健脾,抑制肝氣,調整氣機著手。

如果體內火氣過旺,導致津液枯竭,腸胃乾燥,排便困難,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經典中記載,三陽經絡受阻,會造成「膈」的症狀。其中,三陽指的是膀胱、大腸和小腸。如果這些部位有熱結,小腸負責血液循環,如果熱結,就會造成大便困難和小便不順;大腸負責大便,如果熱結,就會造成大便困難;膀胱負責津液,如果熱結,就會導致津液枯竭。

因此,大小便都會受到影響,無法順利排出,熱氣上沖,食物難以下嚥,即便勉強吞下也會再吐出,這是由於陽火未下降而上行所導致的。經典中記載,這是少陽經絡問題所引起的嘔吐、食物反流和吞嚥困難。總體來說,大部分的情況是由於血液乾涸,無法滋潤咽喉,使得食道乾燥緊繃,食物難以下嚥。無論是上焦、中焦還是下焦,都是由於陽火旺盛和陰血枯竭所導致的,這一點值得深思。

4. 膈噎反胃脈法

《難經》云:脈格則吐逆。

《脈經》云:緊而滑者,吐逆,寸弱而澀,胃反。

《千金》云: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出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止者,此為胃反,故尺為之微澀。

《金匱》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因反發汗,令是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胃反,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又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白話文:

【膈噎反胃脈法】

《難經》提到:若脈象呈現「格」的特徵,這會導致吐逆的症狀。

《脈經》指出:若脈象緊而滑,代表有吐逆的情況;若寸脈弱且澀,則表示出現胃反的症狀。

《千金》說明:若寸脈緊,尺脈澀,病人會感到胸滿,無法進食並伴有嘔吐,嘔吐後情況仍未改善,這是因為下瀉所導致的不能進食。如果嘔吐持續不止,則判定為胃反,因此尺脈呈現微澀的特徵。

《金匱》講到:若病人脈象快速,通常代表體內有熱,應該會有消化快、口渴的表現,但反而出現嘔吐,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體內陽氣微弱,膈氣虛弱,脈象快速,這種快速脈象是由外來熱邪引起的,無法幫助消化,是因為胃部虛寒所致。若脈象呈弦狀,代表虛弱,胃氣已耗盡,早晨吃的食物到晚上吐出,或晚上吃的食物到早上吐出,即為胃反。若醫生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反而使脈象更弦,故判定為虛弱。另又說:足背的趺陽脈浮且澀,浮代表虛弱,澀代表脾臟受損。脾臟受損無法正常運作,早晨吃的食物到晚上吐出,或晚上吃的食物到早上吐出,食物無法消化,稱為胃反。若脈象緊且澀,病情較難以治療。

5. 治噎膈反胃大法

噎膈反胃之症其因有三,曰中氣虧敗,曰津液枯涸,曰火熱上炎。治療大法,中氣虧敗者,補中益氣為主;津液枯涸者,生津益血為先;火熱上炎者,滋陰降火為本。

白話文:

噎膈反胃這種病症,其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中氣虛弱,二是體內津液乾涸,三是火熱上衝。在治療上,對於中氣虛弱的情況,主要應以補充中氣、增強體力為主;對於津液乾涸的狀況,則應先從滋潤津液、補充血液著手;至於火熱上衝的情況,根本的治療方式應是滋養陰液、降低體內火熱。

6. 丹溪治噎膈反胃活套

噎膈反胃之症大約有四,曰血虛,曰氣虛,曰熱,曰痰。如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治宜四君子湯為主加減。

如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治宜四物湯為主加減。

若是熱者,脈必澀而數。宜清涼飲子或承氣湯加減。

如因痰者,寸關脈沉而滑,挾滯氣者,寸關脈沉而澀。並宜以二陳湯為主加減,佐以薑汁、韭汁、童便、竹瀝為主方,更兼其兼症加減。

主方二陳湯。如血虛瘦弱之人,主方合四物湯,少加杏仁泥、紅花之類。

如飲酒之人,主方加葛花、砂糖、驢尿。

如食入腹即吐,大便不通,乃下不通而火熱上炎所致。主方加酒煮大黃、桃仁、紅花之類以潤之。

如大小便不通,而食入復出者,乃胃受谷,脾病不磨之故也。主方加神麯、麥芽以消化之。

如氣虛肌白人成此症者,主方加四君子湯。

如因七情鬱結成氣噎者,主方加香附、撫芎、木瓜、檳榔、瓜蔞仁之類。

大抵此症多生於血枯。血,陰也,陰主靜,必須內外兩靜,則藏府之火不起,使金水一藏得養,則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得宜,而病自愈。張機峰云:此病乃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卻之。此言深得病情。

白話文:

噎膈反胃這類病症大致可歸納為四種情況:血虛、氣虛、過熱、以及痰濕。若屬於氣虛的情況,脈象會呈現緩慢且無力的特徵。治療上,主要會使用四君子湯,再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配方。

如果是血虛導致的,脈象會顯示快速但無力。治療時,應以四物湯為主,適度增減藥材。

若是因為過熱引起的,脈象會顯得澀且頻快。這種情況,我們會選擇清涼飲子或承氣湯為基礎,再做適當的加減。

如果是由於痰濕,脈象在寸關位置會顯示出下沉且滑順,若伴有滯氣,脈象在同一位置會顯示出下沉且澀滯。治療上,我們會以二陳湯為主,輔以薑汁、韭汁、童便、竹瀝等,並根據兼併症狀進一步調配。

以二陳湯為基本方。對於血虛且體型消瘦的人,會結合四物湯,並少量加入杏仁泥、紅花等。

對於經常飲酒的人,會在基本方中加入葛花、砂糖、驢尿。

對於食物入腹即吐,且大便不通暢的人,是因為消化道下方堵塞,導致火熱上逆所致。會在基本方中加入酒煮大黃、桃仁、紅花等來滋潤消化道。

對於大小便均不通暢,且食物入肚後又吐出的人,是因為胃能接受食物,但脾臟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消化所致。會在基本方中加入神麯、麥芽等來促進消化。

對於氣虛且皮膚蒼白的人,會在基本方中加入四君子湯。

對於因情緒鬱結引發氣噎的人,會在基本方中加入香附、撫芎、木瓜、檳榔、瓜蔞仁等。

總的來說,這種病症多由血液乾涸引起。血液屬陰,陰性主靜,只有內外都保持平靜,才能防止臟腑之火的產生。如果肺和腎這兩個陰性臟器得到滋養,陰血自然就會生成,腸胃的津液得以正常運作,疾病就能自愈。張機峯說:這種病是因精神壓力導致,唯有內心平靜,自我調養才能對抗它。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7. 治膈噎反胃方

五噎散

治嘔噦痰多,咽喉枯澀,噎食不下之症。此乃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不復榮養三焦,是以咽喉枯槁,噎食不下。治當補益中氣為主。故用人參、白朮、甘草等補中以健運動,為本;桔梗、半夏、生薑以豁痰涎,杵頭糠下噎食,白豆蔻、蓽澄茄、枇杷葉、溫脾和胃下氣,以止嘔噦;木香、沉香以散鬱滯。

人參(甘溫,二兩),白朮(苦甘溫,三兩),炙草(甘溫,一兩),桔梗(辛溫,一兩),半夏(苦辛溫,五錢),生薑(辛溫,三錢),杵頭糠(甘鹹溫,三兩),白蔻(辛溫,五錢),蓽澄茄(辛溫,三錢),枇杷葉(辛平,五錢),木香(苦辛溫,五錢),沉香(辛溫,一兩),為末,薑湯調服。

瓜蔞仁丸

治七情氣鬱成痰,氣噎,痞痛,喘悶。治宜和氣豁痰為要。故用桔梗利氣,瓜蔞、半夏豁痰。

桔梗(苦辛溫,二兩),枳殼(苦辛溫,一兩),瓜蔞仁(苦辛溫,另研,四兩),半夏(苦辛溫,五錢),共為末,以薑汁糊丸。每蜜糖湯下五七十丸,日三服。

千金半夏湯

治氣逆吐痰,嘔食不下。此乃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腹內陽氣不得四達,上逆而作嘔吐;以致三焦津液不得四散以養經絡,鬱而成痰,遂使咽喉乾燥,噎食不下。治宜補中氣為主。是以用人參、白朮等補中氣,以健運動;半夏、生薑豁痰散逆氣,以止嘔吐;白蜜潤燥以下食。

人參(甘溫,四兩),白朮(苦甘溫,二兩),半夏(苦辛溫,五錢),生薑(辛溫,五錢),白蜜(甘溫,八兩),先將水一斗置蜜水內,揚一二百遍令勻,再入前藥煮至五升。每溫服一升。

病機鎮青丸

治嘔吐,頭疼,虛汗,脈弦之症。此乃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腹內陽氣不得四布,鬱而為火,上炎,是以嘔吐、頭痛、虛汗、脈弦之症作矣。治宜補中為本,散火為標。故用參、草以補中氣,柴胡、青黛、黃芩以泄鬱火。

人參(甘溫,四兩),炙草(甘溫,一兩),柴胡(苦寒,一兩),黃芩(苦寒,一兩),青黛(苦辛寒,五錢),薑汁丸。每薑湯下五七十丸,日三服。

病機和中桔梗湯

治上焦氣鬱不舒上衝,嘔食不下,脈浮而洪。治宜健脾散郁,而吐自愈、食自下。故用白朮、茯苓健脾,桔梗便作舟楫以載藥,半夏、橘紅、枳實、厚朴等以散上焦之鬱氣。

白朮(苦甘溫,三錢),茯苓(甘淡平,一錢),桔梗(苦辛溫,七分),半夏(辛溫,六分),陳皮(苦辛溫,二錢),枳實(苦辛寒,八分),厚朴(苦辛溫,一錢),水鍾半,煎一鍾,調木香末一錢,隔宿空心服。三服氣漸下,吐漸止,去木香,加白芍一錢、黃耆二錢煎服,病愈即已。

如大便燥硬,食不盡下,用大承氣去硝服之,微利為度,再將前藥補之。

發明人參利膈丸

治胸膈不利,大便燥結,氣喘而嘔,食不得下。此乃中氣不充,郁不行,以致周身津液凝結為痰,不得滋潤藏府,遂使腸胃枯槁,大便不得下通;中焦氣逆上壅,而為胸膈痞滿,喘嘔,噎食不下等症。治法宜補中散郁為主。故用人參、甘草補中健脾,木香、檳榔、厚朴、枳實散滯除痞滿,藿香和胃而止嘔噦,大黃、當歸潤燥而通大便。

人參(甘溫,四兩),甘草(甘溫,一兩),木香(苦辛溫,二錢),檳榔(辛溫,五錢),枳實(苦辛寒,一兩),厚朴(苦辛溫,一兩),藿香(辛溫,一兩),大黃(苦寒,一兩),為末,糊丸。薑湯下。

白話文:

[治膈噎反胃方]

五噎散

主治嘔吐、喉嚨乾澀及吞嚥困難的症狀。這是由於中氣不足,運化功能異常,導致體內津液聚集成為痰濕,無法滋養全身,進而造成喉嚨乾燥,食物難以下嚥。治療應以補充中氣為主要目標。因此使用人參、白朮、甘草等藥物來強化脾胃運作,為根本;桔梗、半夏、生薑則用於化解痰濕,白豆蔻、蓽澄茄、枇杷葉、木香、沉香能溫和脾胃,降逆氣,以緩解嘔吐。所有藥材研磨成粉,用薑湯調服。

瓜蔞仁丸

用於治療因情緒壓抑引發的痰濕,胸悶、疼痛、呼吸困難。治療上需調和氣血,化解痰濕。所以使用桔梗以疏通氣機,瓜蔞、半夏以化解痰濕。

千金半夏湯

針對氣逆導致的嘔吐、痰多,食物難以下嚥。這是因為中氣衰弱,運化功能異常,導致腹部的陽氣無法正常擴散,上沖而引起嘔吐;同時三焦的津液無法滋養全身,積聚成為痰濕,導致喉嚨乾燥,食物難以下嚥。治療上應以補充中氣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白朮等藥物補充中氣,強化脾胃運作;半夏、生薑則有助於化解痰濕,緩解氣逆,以止嘔吐;蜂蜜則能滋潤喉嚨,幫助食物順利通過。

病機鎮青丸

針對嘔吐、頭痛、虛汗、脈象緊繃的症狀。這是因為中氣衰弱,運化功能異常,導致腹部的陽氣無法正常擴散,積聚成為熱氣,向上沖刺,引發嘔吐、頭痛、虛汗、脈象緊繃等症狀。治療上應以補充中氣為本,清除熱氣為輔。所以使用人參、甘草補充中氣,柴胡、青黛、黃芩以清熱。

病機和中桔梗湯

針對上焦氣機不暢,導致嘔吐、食物難以下嚥,脈象浮洪。治療上需強化脾胃運作,疏解氣機,嘔吐自然會緩解,食物也能順利通過。因此使用白朮、茯苓強化脾胃運作,桔梗有助於提升藥效,半夏、橘紅、枳實、厚朴等藥物則有助於疏解上焦的氣機。

發明人參利膈丸

針對胸膈不適,大便祕結,氣喘、嘔吐,食物難以下嚥。這是因為中氣不足,運化功能異常,導致全身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形成痰濕,無法滋養身體,進而導致腸胃乾燥,大便不通;中焦氣機上逆,造成胸膈痞滿、氣喘、嘔吐、食物難以下嚥等症狀。治療上應以補充中氣、疏解氣機為主要目標。因此使用人參、甘草補充中氣,強化脾胃運作,木香、檳榔、厚朴、枳實疏解氣機,消除痞滿,藿香和胃,緩解嘔吐,大黃、當歸則有助於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所有藥材研磨成粉,製成丸劑,用薑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