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7)

1. 附方

四物湯,血門。

補中益氣湯,內傷門。

白話文:

四物湯,用於調理血液問題。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內傷。

2.

積聚者,乃癥瘕、腸癉、伏梁、肥氣、痞氣、息賁、奔豚等症之總名也。不越痰、血、飲、食、氣、水六者,停蓄不散所致。雖然,若原所因,未有不由中氣虧敗,健運失常而成。是以經云:怯者著而成病是也。但分在府、在藏之不同,故有曰積、曰聚之殊論。蓋在府者,屬陽,陽主乎動,故其積或聚或散,而無常處,名之曰聚;在藏者,屬陰,陰主乎靜,故成積聚定而不移,名之曰積。而丹溪又以血、食、痰三者為重。

白話文:

所謂「積聚」,指的是各種癥狀的總稱,包括癥瘕、腸癉、伏梁、肥氣、痞氣、息賁、奔豚等。這些病症都與痰、血、飲、食、氣、水這六種過度停留、不能散發有關。雖然如此,這些病症的根源無不與中氣虧虛、運化失常有關。因此《黃帝內經》說:「中氣虛弱的人容易因此而生病。」不過,這些過度停留的物質所在部位不同,所以有「積」和「聚」不同的說法。在所謂「府」的部位,屬陽,陽氣主於活動,所以這些過度停留的物質可能會聚散不定,因此稱為「聚」;而在所謂「藏」的部位,屬陰,陰氣主於靜止,所以這些過度停留的物質會形成固定的積聚,因此稱為「積」。而丹溪認為其中以血、食、痰這三種物質為最普遍。

在左為血積,在右為食積,在中為痰積。而先哲又謂,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連歲不已。心之積曰伏梁,在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左側,大如覆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白話文:

積聚在左邊的是血液積聚,在右邊的是食物積聚,在中間的是痰積。而前人又說,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在左肋下像一隻扣蓋的碗,有頭有腳,長久不癒會令人咳嗽氣逆,連續好幾年都不會好。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在肚臍上方,像胳膊那麼大,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長久不癒會令人心煩。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在胃的中間偏左,像一隻扣蓋的盆子,長久不癒會令人四肢不收,出現黃疸,吃東西不能轉化為肌肉皮膚。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之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治療之法,血積宜虻蟲、水蛭,氣積宜木香、檳榔,食積以山楂、麥芽,酒肉積以神麯、阿魏,水積以甘遂、芫花,痰積以硼砂、海石。

白話文:

肺積

症狀:位於右脅下方,如覆杯般大,長期不癒會導致發冷、發熱、喘咳,並引發肺癰。

腎積

症狀:位於小腹,上達心下,形狀如小豬,時而升起時而下降,沒有規律,長期不癒會導致喘氣困難、骨頭痠軟、氣短。

治療方法

  • 血積:使用虻蟲、水蛭放血治療。
  • 氣積:使用木香、檳榔行氣。
  • 食積:使用山楂、麥芽消食。
  • 酒肉積:使用神麯、阿魏解酒消肉。
  • 水積:使用甘遂、芫花利水。
  • 痰積:使用硼砂、海石化痰。

或佐之以三稜、莪朮、巴硇、大黃、牽牛之類於中,兼要仍以行氣、導氣之劑,蓋氣行而積且散。經云:壯者氣行則愈是也。積散之後,急當補養正氣,不然正氣虛竭,邪陽復聚,難以收救。又有婦人、女子若懷胎堅硬,名曰石癥,此由寒氣客於胞門、子戶,以致任氣不通,蓄血不泄,衄血留積,日以益大,形如胎狀。經云: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是也。

白話文:

可以加入三稜、莪朮、巴硇、大黃、牽牛等藥材,同時使用行氣、導氣的藥劑,因為氣行則積滯會消散。經典記載:「強壯的人,氣運行就能痊癒。」積滯消散後,必須立即補養正氣,否則正氣虛弱,邪氣會再次聚集,難以救治。

對於懷孕的婦女,如果胎兒過於堅硬,稱為石癥。這是由於寒氣阻滯胞門(子宮)和子戶(陰道),導致任脈氣血不通,積血不能排出,鼻血也積聚不散,逐漸增大,形狀類似胎兒。經典記載:「任脈出問題,內部會形成結塊,男性會出現七疝,女性會出現瘕聚。」

乃由氣滯致血不行,法當宣導,非用大辛之劑不能療,如見現丸之類可也。又有婦人、女子狀若懷胎,而月事仍以時下,名曰腸癉,此又寒氣客於大腸,以致腸外汗沫凝滯,漸而益大。

白話文:

這是由於氣血循環不暢通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疏通氣血,不用辛熱猛烈的藥物無法治療,如果看到丸狀的腫塊,說明病情比較嚴重。還有一種情況是婦女和少女看起來像是懷孕了,但月經仍然按時來潮,這種情況叫做腸癉,這是寒氣滯留在大腸,導致大腸外壁積聚粘液,逐漸增大所致。

蓋大腸以傳導為事,而外汗沫,且又為之肺府而主衛,衛為氣,若寒氣客於大腸,而衛氣為寒所泣,其腸外汗沫著而成瘜肉,日益漸大如懷子狀,乃氣病而血未傷,是以其狀雖若懷子,而月事仍以時下。治法宜散寒導氣而癉自消。全在察症施治,不可專執攻伐,必須養正驅邪,二方並用為穩當。

潔古云:養正而邪自除之義可見。學者宜深思之。

白話文:

大腸的功能是傳遞排泄物,而且還有外散津液的功能,同時也是肺的一個分府,負責衛氣的運作,衛氣就是氣。如果寒氣侵犯大腸,衛氣被寒氣所抑制,導致大腸外散的津液凝結而形成息肉,日積月累,漸漸長大,形狀像懷了孕一樣。因為這主要是氣血不通暢造成的,血液尚未受到損傷,所以雖然形狀像懷孕,但月經仍然正常。

治療的方法應該以驅散寒氣、疏通氣滯為主,息肉就會自行消退。重要的是根據症狀施以治療,不能只執著於攻伐邪氣,必須同時扶正祛邪,兩方面並用才穩妥。

3. 積聚脈法

《脈經》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在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小腸;微入尺,積在氣衝。脈出右,積在右;脈出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

白話文:

《脈經》說:脈搏細小且貼近骨頭的,是積聚。在寸口位置,積聚在胸部;稍微超出寸口,積聚在喉嚨;在關脈上方,積聚在肚臍旁邊;在關脈上方更高位置,積聚在心臟下方;稍微低於關脈,積聚在小腸;稍微進入尺脈,積聚在氣衝穴。脈搏出現在右側,積聚在右側;脈搏出現在左側,積聚在左側;脈搏在兩側出現,積聚在中央。

脈來小沉而實者,腸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

肝積,脈弦而細;腎積,脈沉而急;肺積,脈沉而毛,按之臂;心積,脈浮而芤,上下無常處。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瘕積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積在中焦。

白話文:

如果脈搏摸起來小而沉,而且按下去感覺很實,代表腸胃裡有積聚的東西,吃不下,吃了就吐。肝臟積聚,脈搏會摸起來弦細;腎臟積聚,脈搏會摸起來沉而急;肺臟積聚,脈搏會摸起來沉而像毛髮一樣,按壓手臂時會感覺到;心臟積聚,脈搏會摸起來浮而空,位置不固定。如果脈搏沉重,但中間卻散亂,代表因為吃寒涼的食物而造成積聚。如果脈搏往左邊轉動,而且沉重,代表氣血瘀滯在胸部。如果脈搏往右邊轉動,但沒有到達寸口,代表內臟有腫瘤,積聚在中焦。

4. 治積聚大法

積聚之症,古方多以汗、吐、下三者治之。愚意其法須善,但人有勇怯不同,其法施之於壯實者無不獲效,若遇虛怯之人似難例用,莫若攻補兼施,調養正氣為主,但得正氣旺盛,健運不失其常,而積聚自能散矣。

世俗之治積多用辛散之劑,欲其積隨氣散,殊不知氣虛者將何抵受,若中挾熱,豈不助火以傷氣耶?

白話文:

對於積聚的疾病,古代醫方大多採用發汗、嘔吐、瀉下的方法治療。我認為這些方法必須恰當地使用,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這些方法適用於強壯的人,但對於虛弱的人來說,很難一概而論。因此,與其單純地使用這些方法,不如攻補兼施,以調養正氣為主。只要正氣旺盛,身體機能正常,積聚自然會消散。

凡服攻積之藥,但見其積中消,則住攻伐之藥,候其徐徐自然變化。蓋攻伐之劑不無辛熱毒藥,苟若不先止服,直待積盡方止住藥,則遺藥毒於內,反傷正氣,此之故也。

白話文:

服用攻積的藥物,只要看到體內的積聚物消除了,就要停止進攻藥物,等候它慢慢自然變化。因為攻積的藥物大多辛熱有毒,如果不提前停止服用,一直等到積聚完全消除才停藥,那麼藥物的毒性會留在體內,反而會損傷正氣。這就是原因。

凡痞氣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之劑,如香附之類以開之,或以二陳湯加補氣藥。且先必須斷其厚味。大法咸以耎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

白話文:

當痞氣位於皮膚和肌肉之間時,需要使用補氣的藥物,例如香附等來疏通氣滯,或者使用二陳湯加上補氣藥。另外,必須先戒除重口味的食物。一般的治療原則是對於軟痞塊,用針刺或艾灸等方法疏通;對於硬痞塊,用外科手術切除。治療的重點是疏通氣滯和化痰。

5. 丹溪治積聚活套

夫氣不能作塊,如成積塊者,乃有形之物也,是乃食積、死血而已矣。故在中屬痰,在右屬食積,在左屬死血。宜用醋煮海石、三稜、莪朮、桃仁、五靈脂、香附等類作丸,石磏、白朮煎湯,吞下。蓋石磏能消痰積,且善洗滌垢膩。瓦壟子能消血塊,亦且善能消痰。

白話文:

氣是不會形成固體的,如果形成固體,那一定是物質,可能是食物積滯或死血。因此,在中間部位的(塊狀)稱為痰,在右邊的稱為食物積滯,在左邊的稱為死血。

建議使用醋煮海石、三稜、莪朮、桃仁、五靈脂、香附等藥材製成藥丸。石媼和白朮煎成湯汁服下。石媼能夠化解痰積,還能洗滌垢膩。瓦隴子(皁角刺)能夠化解血塊,也能化解痰液。

凡治積塊,當降火,消食積。蓋食積即痰飲一治也。

凡攻死血塊,若塊去後須當大補氣血,不然恐其復集。

凡積病不可專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導藥,使其被化,則病根自除。

白話文:

凡是治療積塊,應該要清熱降火,消除食物積滯。因為食物積滯的治療方法與痰飲相同。

在消除體內的瘀血塊時,血塊去除後必須大力補充氣血,否則可能會再次聚集。

對於積病的治療不能單純使用瀉下的藥物,這樣只會損耗真氣,病還是不會好,應該使用幫助消化和引導的藥物,讓疾病得以化解,那麼病根自然就會消除。

凡婦人有塊者,多是血塊。予嘗醫治如潭浦陳氏,用蜀葵根煎湯,去渣,再加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入桃仁泥、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之,二服塊下。如病重者,須補,接後再行加減。

白話文:

凡是婦女有腫塊的,大多是血塊造成的。我曾經為潭浦的陳氏夫人治病,使用蜀葵根煎湯後去渣,再加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狀,放入少許的桃仁泥和玄明粉,趁熱服下。兩次服用後腫塊就能排出。如果病情較重,需要進行調理,隨後再根據情況增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