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6)

1. 附方

四物湯,治血虛成痿。血門。

四君子湯,治氣虛成痿。氣門。

補陰丸,治陰虛成痿。虛損門。

二陳湯,治挾濕痰成痿。痰門。

白話文:

【四物湯】,用於治療因血質不足所引發的萎縮症狀。這是針對血質的治療方法。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因氣質不足所引發的萎縮症狀。這是針對氣質的治療方法。

【補陰丸】,用於治療因陰質不足所引發的萎縮症狀。這是針對陰質的治療方法。

【二陳湯】,用於治療因兼有濕氣和痰液所引發的萎縮症狀。這是針對濕氣和痰液的治療方法。

2.

三消之症,盡由津液枯涸,火熱熾盛所致。故河間云: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火忒甚是也。但有上、中、下三者之分,故以三消名焉。其上消者,乃熱結上焦,虛火散漫,不能收斂。經云:心移熱於肺。為上焦是也。其症胸中煩燥,舌赤唇紅,大渴引飲。其中消者,由熱鬱中焦,伏火蒸胃,故使消穀善飢,因其正氣衰敗,津液枯涸,水火偏勝,故能善食不為肌膚。

白話文:

三消症是由於體內津液枯竭,火氣旺盛所引起的。因此河間名醫認為,三消症是濕寒之陰氣極弱,燥熱之陽火過於旺盛。但三消症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是指熱氣聚集在身體上半部,虛火散漫,無法收斂。經典醫書上說:心火傳給肺,這就是上消。症狀表現為胸中煩躁,舌頭和嘴脣發紅,非常口渴,經常喝水。

中消是由於熱氣鬱積在身體中間部位,闇火蒸灼胃部,導致消化不良,時常感到饑餓。由於正氣衰弱,津液枯竭,水火失衡,所以即使吃得多也不長肉。

其下消者,乃熱結下焦,膀胱伏火,腎為火燥,引水自救,故多飲水,由其燥熱忒熾,腸胃腠理怫密,壅塞水液不得外滲以榮百髓,惟止下流膀胱而為溺,其膀胱伏火,煎熬水液,是以溺混濁如膏。治法在乎滋腎水益陰寒之虛,泄心火陽熱之實,滋津液以潤腸胃,清肺金以助水源。

白話文:

小便頻繁的病人,是陰虛內熱,膀胱有伏火,腎水不足。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膀胱,於是膀胱從身體各處引水來滋養自己,所以病人會多喝水。過度燥熱,導致腸胃及皮膚的毛孔緊閉,水液無法滲透出來滋潤身體,只能流到膀胱變成小便。膀胱的伏火煎熬水液,因此小便混濁如膏。治療的方法是滋陰益腎,瀉心火陽熱,滋潤津液以潤腸胃,清肺金以生津。

是以東垣治法,上消用白虎湯加人參之類主之,中消用調胃承氣湯、三黃丸主之,下消用六味地黃丸主之。全在臨症見機加減,不可執方。

白話文:

因此,依據東垣的治療方法,上焦熱盛時,使用白虎湯加上人參等藥物為主;中焦熱盛時,使用調胃承氣湯、三黃丸為主;下焦熱盛時,使用六味地黃丸為主。關鍵在於根據臨牀症狀靈活加減用藥,不可死板執著於某一固定方劑。

3. 三消脈法

《脈經》云:厥陰之為消渴,氣上衝心,心熱,甚飢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止。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風,遲則為寒;浮則衛氣不足,遲則榮血虛弱。

白話文:

《脈經》上說:厥陰所致的消渴症,會導致氣往上衝擊心臟,心臟發熱,感到極度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嘔吐,下痢不止。寸口脈浮緩,浮脈代表有風,緩脈代表有寒;浮脈表示衛氣不足,緩脈表示營血虛弱。

又云: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緊。氣盛則溲數。

又云:心脈滑為陽氣偏勝,心脈微小為消痹。脈實大、病久,可治;脈小堅、病久,不治。

又云:數大者,生;浮沉小者,生;實而堅大者,死;細而浮短者,死。

醫經云:六脈數大者,生;細小留連者,死。

白話文:

此外,有人說,如果趺陽脈浮而數,浮則表示氣虛,數則表示消化不良而緊縮。氣盛則會小便次數增多。

也有人說,心脈滑利,表示陽氣偏盛,心脈微小則表示消痹。脈搏強勁有力且病情持續時間長,可以治療;脈搏微弱且堅硬,病情持續時間長,則無法治療。

再者,脈搏數而強勁,代表著生命力強;脈搏浮沉微小,同樣代表著生命力強;脈搏強勁有力且堅硬,則預示著死亡;脈搏細弱而浮短,同樣預示著死亡。

《醫經》中記載,六脈數而強勁,代表著生命力強;脈搏細弱微小且遲緩,則預示著死亡。

4. 治三消大法

三消之症,大抵養肺金,降心火,益陰血為主。須分上、中、下三治,上消者,肺也,其症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其症多飲水而小便黃赤;下消者,腎也,其症小便混濁如膏,面黑耳焦且瘦。大法當以天花粉、黃連二味為末,用藕汁、人乳、生地汁、薑汁、石蜜攪勻為膏,和黃連、天花粉末,稀稠得所留舌上,徐徐以白湯送下,能食者,加石膏、天花粉。乃治消渴之聖藥。

凡消渴藥中大忌半夏,血虛者亦忌用,如口乾咽痛、腸燥大便難者,俱不可用。

白話文:

治療消渴症,總體方針是滋養肺金,降低心火,增益陰血。需要分為上、中、下三種情況治療。上焦消渴,是由於肺臟虛損,症狀表現為大量飲水但進食量少,大小便正常。中焦消渴,是由於胃臟受損,症狀表現為大量飲水,小便發黃或發紅。下焦消渴,是由於腎臟虛弱,症狀表現為小便混濁如膏狀,面容發黑、耳焦枯瘦。治療的基本方法是將天花粉和黃連研成細末,加入藕汁、人乳、生地汁、薑汁、石蜜攪拌均勻製成膏狀,與黃連、天花粉細末混合,調製成稠稀適宜的濃度,含在舌頭上,徐徐用白開水送服。還能進食的人,可以添加石膏、天花粉。這是一種治療消渴症的良藥。

凡消渴而泄瀉者,先宜用白朮、白芍炒為末,調服,然後可用前藥。

白話文:

凡是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又有腹瀉的人,首先應當使用白朮和白芍炒焦研成細末,調成藥物服用,然後纔可以服用前面所說的藥物。

如內傷病退後而燥渴不解者,此乃因餘熱在肺經。可用人參、黃芩、甘草為末,生薑汁調服,虛者可用人參湯。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內傷,病情好轉後卻還口乾舌燥,這是因為肺部還有餘熱。可以將人參、黃芩、甘草磨成粉,用生薑汁調服;身體虛弱者可以喝人參湯。

5. 丹溪治三消活套

三消之症盡由陰血虧敗所致,治宜以四物湯為主加減。

白話文:

三消這種病症都是因為體內的陰血不足所導致的,治療時應該以四物湯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減藥物。

如熱氣上騰,心受虛火,散漫不能收斂,其症胸中煩燥,舌赤唇紅,飲水多而小便澀數。此乃熱在上焦,謂之上消。宜本方加人參、五味、麥冬、天花粉、生地汁、生藕汁、人乳,若飲酒之人,再加生葛汁。

白話文:

如果熱氣上升,導致心臟受到虛火,熱氣散漫不能收斂,會出現以下症狀:胸中煩燥,舌頭紅、嘴脣紅,喝了很多水卻小便次數多而量少。這是因為熱氣聚集在上焦,稱為「上消」。此時可以添加人參、五味子、麥冬、天花粉、生地汁、生藕汁、人乳等藥材。如果患者有飲酒習慣,再額外添加生葛汁。

如熱蓄中焦,脾虛受寒,伏熱鬱胃,消穀善飢,其症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渴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頻。此熱在中焦,謂之中消。本方加石膏、知母、滑石、寒水石等,以降胃火。

白話文:

如果體內中焦有熱鬱積,脾胃虛寒,熱邪鬱積在胃中,消化不良而常感到飢餓。症狀表現為異常貪吃,但體重不增加,口渴不嚴重,有煩躁感,只想要喝冷飲,小便次數頻繁。這種情況是中焦有熱,稱為中消。這個方劑中加入石膏、知母、滑石、寒水石等藥材,用來清降胃火。

如熱伏於下焦,腎虛受之,其症腿膝枯細,骨節痠痛,精之髓空,飲水自救,渴煩,多飲,小便淋濁如膏。此乃熱在下焦,謂之消腎。宜本方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等,以滋腎水,當以日飲蠶繭繅絲湯尤妙,蓋繭湯大能瀉膀胱火,引陰水上潮寸口而不渴。

白話文:

當身體熱氣集中在腹部以下時,腎臟虛弱就會受到影響。其症狀是腿部和膝蓋變得瘦小,骨節痠痛,精華空乏,需要大量喝水來緩解口渴,尿液混濁如膏狀。這是因為熱氣積聚在下腹部,稱為「消腎」。

治療此症,宜在原有的方劑中加入黃柏、知母、熟地、五味等藥材,以滋養腎水。其中,每日飲用蠶繭煮絲的湯水尤為有效,因為此湯有清熱解毒​​、利尿引水的作用,可以滋潤寸口脈而不感到口渴。

6. 治三消方

三因珍珠丸

白話文:

三因珍珠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由珍珠等藥材製成。

治心煩熱悶,咽燥舌乾,小便赤澀,引飲無度。此乃心經火熱炎盛,灼害肺金所致。經云:心移熱於肺而為消渴是也。夫心惡熱,上焦火熾,是以煩悶,咽燥舌乾,夫腎水乃肺之子,肺為火熱,求救於子,是以引飲無度;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經蘊熱,移及小腸,是以小便赤澀。治療之法在乎清熱解煩,止渴生津。

白話文:

治療心煩悶熱,咽喉乾燥,舌頭乾澀,小便發紅發澀,經常口渴而喝水不止。這是因為心經火熱過盛,灼傷了肺金所致。經書上說:心臟的熱氣傳到了肺臟,就會導致消渴症。心臟不喜熱,上焦之火旺盛,所以會煩悶,咽喉乾燥,舌頭乾澀。腎水是肺的兒子,肺被火熱所傷,便向兒子求救,所以會大量喝水;心臟和小腸是表裡相通的,心經蘊含熱氣,就會傳到小腸,所以小便發紅發澀。治療的方法是清熱解煩,止渴生津。

經云:心苦熱,急食苦以泄之。又云:寒可以勝熱,重可以墜浮。是以用黃連、苦參、知母、玄參等諸苦寒之劑,以清熱除煩,助麥門冬以清肺金,輔天花粉生津止渴,加硃砂、金銀箔、鐵粉、牡蠣等諸重劑,墜浮火以鎮心神。

白話文:

古書上說:心火過旺,要立即吃涼苦的東西來瀉火。又說:寒可以壓制熱,重可以鎮壓浮。因此使用黃連、苦參、知母、玄參等苦寒的中藥,來清熱祛煩,並配合麥門冬以滋潤肺金,天花粉以生津止渴;再添加硃砂、金箔銀箔、鐵粉、牡蠣等沉重的藥材,壓住浮火以安定心神。

黃連(苦寒,四兩),苦參(苦寒,二兩),玄參(苦寒,二兩),麥冬(甘涼,二兩),知母(苦辛寒,二兩),天花粉(苦甘寒,四兩),金箔(辛平,百片),銀箔(辛寒,百片),硃砂(辛甘溫,另研,一兩),鐵砂(辛鹹寒,另研,一兩),牡蠣(鹹寒,另研,一兩),搗瓜蔞汁和蜜丸,金銀箔為衣。以瓜蔞根或麥冬湯下五七十丸,日二服。

易簡地黃飲子

白話文:

使用黃連(苦寒,四錢),苦參(苦寒,二錢),玄參(苦寒,二錢),麥冬(甘涼,二錢),知母(苦辛寒,二錢),天花粉(苦甘寒,四錢),金箔(辛平,一百片),銀箔(辛寒,一百片),研磨後的硃砂(辛甘溫,一錢),研磨後的鐵砂(辛鹹寒,一錢),研磨後的牡蠣(鹹寒,一錢),搗碎的瓜蔞汁和蜂蜜調和成丸子,用金銀箔包裹。

用瓜蔞根或麥冬湯送服五十至七十粒丸子,一天服用兩次。

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小便混濁。此由陰血不足,陽火熾盛,膀胱蘊熱所致。治宜補陰瀉陽。是以用人參助生、熟地補益陰血,黃芩助天麥門冬、枇杷葉清肺金以滋腎水之源,生甘草助石斛、澤瀉以泄膀胱經火,佐枳殼疏壅滯之氣。

白話文:

用於治療口乾舌燥、臉紅、煩躁、小便混濁。這種病症是由於陰血不足、陽火旺盛、膀胱積熱導致的。治療時應滋陰降陽。所以使用人參幫助熟地黃滋補陰血,黃芩與天麥門冬、枇杷葉清肺滋腎水之源,生甘草與石斛、澤瀉瀉膀胱經火,輔以枳殼疏通壅滯之氣。

人參(甘溫,二錢),生地(苦甘寒,一錢),熟地(甘寒,一錢),黃芩(苦寒,錢半),枳殼(苦辛溫,七分),枇杷葉(苦平,七分),生草(甘寒,五分),澤瀉(鹹寒,一錢),石斛(甘平,七分),麥冬(苦甘涼,八分),天冬(苦甘寒,七分),水煎。日五服。

硃砂黃連丸

白話文:

材料:

  • 人參 2 錢(性質溫和)
  • 生地黃 1 錢(性質苦寒)
  • 熟地黃 1 錢(性質甘寒)
  • 黃芩 半錢(性質苦寒)
  • 枳殼 7 分(性質苦辛溫)
  • 枇杷葉 7 分(性質苦平)
  • 生草 烏 5 分(性質甘寒)
  • 澤瀉 1 錢(性質鹹寒)
  • 石斛 7 分(性質甘平)
  • 麥冬 8 分(性質苦甘涼)
  • 天冬 7 分(性質苦甘寒)

做法:

用上述材料煎煮成藥水。

服用方法:

每日服用 5 次。

治心經蘊熱,煩躁恍惚,口燥咽乾,消渴引飲。法當清心泄火為主。故用黃連泄心火以滌煩躁,硃砂安心神以定恍惚,生地益陰寒以除熱。

白話文:

治療心經鬱熱,表現為煩躁不安、神志昏迷、口脣乾燥、咽喉乾渴、口渴多飲水。治療方法應以清心瀉火為主。因此,使用黃連瀉心火以消除煩躁,硃砂安神定志以消除恍惚,生地滋陰清熱。

黃連(苦辛寒,四兩),硃砂(辛涼,一兩),生地黃(甘寒,二兩),為末,煉蜜丸。以燈心、棗湯下五七丸,日三服。

宣明麥冬飲子

白話文:

黃連(苦味、辛味、寒性,四兩),硃砂(辛味、涼性,一兩),生地黃(甘味、寒性,二兩),研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用燈草芯子和棗湯送服五至七粒丸劑,一天三次。

治津液枯涸,短氣消渴等症,此乃肺火熱熾所致。蓋熱則傷肺是以用知母、地黃滋陰降火,人參、茯苓補中蓋氣,助麥門冬、五味子、葛根、天花粉潤肺生津,佐甘草泄火。

白話文:

治療津液乾枯、呼吸短促、口渴等症狀,這是因為肺火過旺引起的。因為熱氣會損傷肺部,所以使用知母和地黃滋陰降火,人參和茯苓補中益氣,幫助麥門冬、五味子、葛根和天花粉潤肺生津,再佐以甘草瀉火。

知母(苦辛寒,三兩),生地(甘寒,四兩),人參(甘溫,三兩),茯苓(甘平,二兩),麥冬(甘涼二兩),五味(甘酸平,一兩),葛根(苦甘涼,二兩),生草(甘寒,一兩),天花粉(苦甘涼,二兩),水二斗,煎一斗。不拘時服。

宣明大黃甘草飲

白話文:

知母(苦、辛、寒性,三兩)

生地黃 (甘、寒性,四兩) 人參 (甘、溫性,三兩) 茯苓 (甘、平性,二兩) 麥冬 (甘、涼性,二兩) 五味子 (甘、酸、平性,一兩) 葛根 (苦、甘、涼性,二兩) 生草 (甘、寒性,一兩) 天花粉 (苦、甘、涼性,二兩)

加入二斗水,煎到剩下一斗。

不限服用的時間。

治腸胃結熱成消。法當泄熱。故用大黃泄腸胃結熱,生草泄火,綠豆解熱。

白話文:

治療腸胃發熱導致消耗。治療方法應當是清熱。因此使用大黃清泄腸胃的熱,生草清泄火氣,綠豆解熱。

大黃(苦寒,四兩),生草(甘寒,六兩),綠豆(苦甘平,一斗),先以大黃、甘草銼碎,用絹袋盛置綠豆中,以水五斗煎至二斗五升,去袋,取去渣不用,以磁碙盛綠豆及汁,候冷,令病者渴飲汁,飢食豆。病未愈,再服。

丹溪乳汁膏

治一切消渴。用黃連泄心火,生地汁、生藕汁、天花粉,清熱生津以止渴。

白話文:

大黃(味苦性寒,用四兩),生甘草(味甘性寒,用六兩),綠豆(味苦甘性平,用一斗)。

先把大黃、甘草切碎,放入絹布袋中,再把綠豆裝入絹布袋中。倒入五斗水,煮沸後煎煮成二斗五升。取出絹布袋,去除綠豆渣,不要。把煮好的綠豆和湯汁倒入瓷碗中,待湯汁冷卻。讓病人感到口渴時飲用湯汁,感到飢餓時食用綠豆。如果病情未癒,可以再次服用。

黃連(苦寒,研末,四兩),生地汁(甘寒),生藕汁(苦甘涼),天花粉(苦甘涼,三汁各二斗),將連末入三汁中,加牛乳二升、生薑汁半升,煉蜜十兩,攪勻,重湯頓成膏。每以一兩留舌上,徐徐噙化,白湯吸下,日五七服。

豬肚丸

白話文:

黃連(四兩,研磨成粉,性寒苦),生地黃汁(性寒甘),生藕汁(性寒、苦甘),天花粉(性寒、苦甘,三種汁各兩鬥),將黃連粉末加入三種汁液中,再加入牛乳兩升、生薑汁半升,加入蜂蜜十兩,攪拌均勻,用大火煮沸後用文火熬製成膏狀。每次取一兩放在舌頭上,慢慢含化,用白開水送服,每天服用五到七次。

治腸胃結熱,一切消症。用豬肚為腸胃之引使,黃連清熱,知母、麥冬、天花粉生津止渴。

白話文:

用於治療腸胃熱證,各種消瘦症狀。使用豬肚作為腸胃的引路藥,黃連清熱,知母、麥冬、天花粉生津止渴。

豬肚(甘溫,男用雄、女用雌,一具),黃連(苦寒,六兩),知母(苦辛寒,四兩),麥冬(苦甘涼,四兩),天花粉(苦甘涼,八兩),為細末,入豬肚中,以線縫合,蒸爛,加煉蜜,石臼內杵成泥,丸如梧子大。每米飲下百丸,日三服。

人參散

白話文:

豬肚(性味甘溫,男性用雄肚,女性用雌肚,一個)

黃連(性味苦寒,六兩)

知母(性味苦辛寒,四兩)

麥冬(性味苦甘涼,四兩)

天花粉(性味苦甘涼,八兩)

將上述五種藥材磨成細末,放入豬肚中,用線縫合封口,蒸熟。加入蜂蜜,用石臼搗成泥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每次服用 100 顆,每日服用三次。

治中氣虧敗,虛火內燔,消渴善食,小便頻數,混濁如膏。法當補益中氣為本。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以補中氣,黃連、石膏以清腸胃火熱,澤瀉、寒水石、滑石等瀉膀胱火而清小便,葛根、天花粉生津止渴。

白話文:

治療中氣虛弱、虛熱上炎、口渴多食、尿頻、小便混濁如油脂的症狀。方法應以補益中氣為根本。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來補益中氣,黃連、石膏來清除腸胃火熱,澤瀉、寒水石、滑石等來利尿、清熱,葛根、天花粉來生津止渴。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石膏(辛寒,二錢),黃連(苦寒,一錢),澤瀉(鹹寒,一錢),滑石(甘寒,錢半),寒水石(辛寒,八分),葛根(苦甘涼,一錢),天花粉(苦甘涼,二錢),水三大盞,煎至二盞,入蜜少許。不拘時,日三服。

加味錢氏白朮散

白話文:

人參(溫熱,三錢),白朮(溫熱微苦,二錢),茯苓(平微甜,一錢),甘草(溫熱微甜,五分),石膏(微寒微辛,二錢),黃連(苦寒,一錢),澤瀉(微寒微鹹,一錢),滑石(微寒微甜,半錢),寒水石(微寒微辛,八分),葛根(微寒微苦,一錢),天花粉(微涼微苦,二錢)。

加水三碗,煎煮至剩下兩碗,加入少許蜂蜜。

不限時間,一天三次服用。

治消渴,不能食。此乃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不能舒越中焦陽氣,以致鬱而成熱。是以熱甚雖多飲水,由中氣衰敗,不能消食。法當補益中氣為本。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中氣,五味、乾葛、柴胡清熱生津,藿香、木香、枳殼等以疏壅滯。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飲食困難。這是因為中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導致中焦陽氣不能暢達,鬱積成熱。因此儘管飲水很多,但由於中氣衰敗,依然不能消化食物。治療方法應該以補益中氣為根本。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藥材來補中氣,用五味、乾葛、柴胡來清熱生津,用藿香、木香、枳殼等藥材來疏通鬱滯。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一錢),茯苓(甘淡平,八分),甘草(甘溫,五分),五味(甘酸平,七分),乾葛(苦甘涼,二錢),柴胡(苦寒,一錢),藿香(辛溫,七分),木香(苦辛溫,七分),枳殼(辛溫,八分),水煎。日三服。

玉泉丸

白話文:

人參(甘甜溫和,3錢),白朮(苦甘溫和,1錢),茯苓(甘淡平和,8分),甘草(甘甜溫和,5分),五味子(甘酸平和,7分),乾葛(苦甘涼性,2錢),柴胡(苦寒,1錢),藿香(辛辣溫暖,7分),木香(苦辛溫暖,7分),枳殼(辛辣溫暖,8分)。用水煎服。一天喝三次。

治一切口乾煩渴。此乃虛火上炎所致。經云:虛火宜補。又云:甘溫能除大熱。是以用人參、黃耆、茯苓、甘草諸甘溫以除虛熱,助麥門冬、烏梅肉、乾葛、天花粉以生津止渴。

白話文:

治療各種口乾舌燥。

這種情況是由於體內虛火上升引起的。醫書上說:虛火宜補。又說:甘溫之藥能消除大熱。因此,我們使用人參、黃耆、茯苓和甘草等甘溫之藥來消除虛熱,輔以麥門冬、烏梅肉、乾葛和天花粉等藥材來生津止渴。

人參(甘溫,三兩),黃耆(甘溫,二兩),茯苓(甘平,二兩),炙草(甘溫,七錢),天花粉(苦甘,四兩),麥冬(甘涼,一兩),乾葛(苦甘涼,二兩),烏梅(甘酸,一兩),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溫白湯嚼下一丸,日三服。

白話文:

人參(溫和甘甜,三兩),黃耆(溫和甘甜,二兩),茯苓(平淡甘甜,二兩),甘草(溫和甘甜,七錢),天花粉(苦甘,四兩),麥冬(涼爽甘甜,一兩),乾葛(苦甘涼爽,二兩),烏梅(酸甜,一兩),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彈珠大小的丸藥。每次用溫熱白開水送服一丸,一天三次。

繭絲湯

治一切消渴,其效如神。

繅絲湯(甘寒,陳久者良,不拘多少,蓋此湯由水火交濟而成,有陰陽交濟之用,大能升水降火),不拘時服。

白話文:

治療所有類型的口渴症,效果非常顯著。

繭絲湯(性味甘寒,存放時間長的效果更好,用量不受限制,因為這湯是由水火相濟而成,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升水分代謝,降伏火氣),可隨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