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1)

1. 治傷寒方

理中湯

治中氣不足,寒氣乘之腹痛。治宜補中散寒。是以用人參、白朮、甘草補中益氣,乾薑溫胃而散寒。

人參(甘溫,五錢),白朮(苦甘溫,三錢),炙草(甘溫,二錢),乾薑(辛熱,二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如臍上緊痛,乃腎氣凌心,欲作奔豚。加桂枝以瀉奔豚之氣。如多吐者,去甘草,加生薑一分。更多者,倍白朮。

中滿者,去甘草、白朮,加厚朴、生薑。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治症同前。

牡蠣澤瀉散

治大病後,脾虛不能制約腎水,以致水溢下焦,自腰下皆腫,小便不利。治宜利小便、散腫、導濕可也。故用牡蠣、澤瀉、海藻以泄水氣,蜀漆、葶藶、瓜蔞、商陸以導濕腫。

牡蠣(鹹寒,一錢),澤瀉(鹹寒,三錢),海藻(鹹寒,二錢),蜀漆(辛平,七分),葶藶(苦辛寒),商陸(鹹平,一錢),瓜蔞根(苦寒,二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或研末,白飲調服。小大便利,止後服。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解後,餘熱未盡,羸虛少氣,氣逆欲吐。蓋熱則傷氣,故氣少;氣少則餘熱上炎,是以氣逆欲吐,治宜益氣以散虛熱。故用粳米、甘草、人參以益氣,石膏、竹葉、麥門以清餘熱,半夏以降逆氣。

人參(甘溫,二錢),粳米(甘溫,一合),炙草(甘溫,二錢),竹葉(甘平,不拘),石膏(辛寒,三錢),麥門(苦甘溫,五錢),半夏(苦辛溫,錢半),白水煎。溫服。

九味羌活湯

治兩感風寒,表裡受邪,肢節疼痛。用羌活、防風、細辛、白芷、川芎,諸辛溫以散表邪之風寒;用生地、黃芩,以清在裡之邪熱;用蒼朮一分安太陰,使邪不納;用甘草緩里,和諸藥性。

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大無不通,小無不入,乃撥亂反正之主也。

防風治一身盡痛,聽君將命令而行,隨所使引。而蒼朮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氣,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脾經。

川芎治頭厥陰在腦。甘草緩裡急,和諸藥。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

生地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

細辛治少陰腎經苦頭痛。此方乃易老所致,凡見表症,悉宜服之,實解利之神藥也。

羌活(辛溫,三錢),防風(辛溫,治風火用),蒼朮(辛溫,行氣,一分),白芷(辛溫,理血,八分),細辛(辛溫,一錢),川芎(辛溫,理血,八分),生地(甘寒,八分),黃芩(苦寒,八分),甘草(甘溫,五分),水煎。溫服。如欲急汗,熱服,更以粥羹投之。

如脈浮不解,宜先急服,而後緩服。

如脈沉不解,宜先緩服,而後急服。

此藥不獨解利風寒,治雜病亦是有神。如中風行經,加附子。如中風秘者,加大黃。

如治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症,各隨十二經上下內外、寒濕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而用之。

白話文:

治傷寒方

理中湯:

治療中氣不足,寒邪入侵導致腹痛。治療方法是溫補脾胃,散寒止痛。因此使用人參、白朮、甘草補益中氣,乾薑溫暖脾胃並驅散寒邪。

如肚臍上方疼痛緊繃,是腎氣犯心,將要發生奔豚病症,則添加桂枝以瀉奔豚之氣。如果嘔吐較多,則去掉甘草,加入少量生薑。嘔吐更多,則加倍白朮用量。

如果腹脹滿,則去掉甘草、白朮,加入厚朴、生薑。

此方加入附子,稱為附子理中湯,治療症狀與前述相同。

牡蠣澤瀉散:

治療大病之後,脾虛不能約束腎水,導致水液溢於下焦,從腰部以下都腫脹,小便不利。治療方法是利尿消腫、祛除濕邪。因此使用牡蠣、澤瀉、海藻來泄去水氣,蜀漆、葶藶、瓜蔞、商陸來導除濕腫。

竹葉石膏湯:

治療傷寒痊癒後,餘熱未消,體虛氣弱,氣逆欲嘔。因為餘熱傷氣,所以氣虛;氣虛則餘熱上逆,因此氣逆欲嘔,治療方法是益氣以散除虛熱。因此使用粳米、甘草、人參來益氣,石膏、竹葉、麥門冬來清餘熱,半夏來降逆氣。

九味羌活湯:

治療感受風寒,表裡俱邪,肢節疼痛。使用羌活、防風、細辛、白芷、川芎等辛溫藥物來散發表邪的風寒;使用生地、黃芩來清裡面的邪熱;使用蒼朮來安撫太陰經,使邪氣不侵入;使用甘草來緩和裏證,調和諸藥的藥性。

羌活治療太陽經的肢節疼痛,無論大小關節都能治療,是調和陰陽、撥亂反正的主藥。

防風治療全身疼痛,如同將帥發號施令,引導藥力到達病灶。而蒼朮具有向上行氣的特性,能除濕氣,向下安撫太陰經,使邪氣不傳入脾經。

川芎治療頭部厥陰經的病症。甘草緩解裏急,調和諸藥。白芷治療陽明經的頭痛,疼痛部位在額頭。

生地黃治療少陰經的心熱。

黃芩治療太陰經的肺熱,疼痛部位在胸部。

細辛治療少陰經腎經引起的頭痛。此方為治療老年人疾病的方劑,凡是見到表證,都適合服用,是治療風寒表證的良方。

如脈象浮而症狀未解,宜先服用藥物濃度較高的湯劑,然後再服用藥物濃度較低的湯劑。

如脈象沉而症狀未解,宜先服用藥物濃度較低的湯劑,然後再服用藥物濃度較高的湯劑。

此藥不僅能治療風寒表證,治療其他雜病也有奇效。如中風伴有行經的症狀,可以加入附子;如中風伴有便秘,可以加入大黃。

如治療風寒濕三邪合而為痹症,則根據十二經脈的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等因素,加減藥物劑量,以達到補瀉平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