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0)
1. 治傷寒方
桃花湯
治少陰症下痢膿血。此乃里寒,下焦不約所致。治宜扶胃、固脫、散寒可也。是以用粳米以扶胃,赤石脂以固脫,乾薑以散寒。
粳米(甘溫,二合),赤石脂(甘溫,七錢),乾薑(辛熱,五錢),水二大盅,煎一盅,溫服。
豬膚湯
治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蓋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而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由其經客熱不散,是以咽痛,胸滿,心煩。治宜清少陰之熱可也。故用豬膚以解少陰之熱。豬乃水畜,其氣入腎,是以用其寒性,以勝腎經之客熱。
豬膚(剝豬皮上痞味,甘寒,一斤),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滓,和白蜜一斤、白粉五合,熬相得。溫分六服。
白通湯
治少陰腎水客寒自利。治宜通陽氣,溫中散寒可也。故用蔥白通氣,助乾薑、附子溫中散寒。
蔥白(辛溫,四莖),乾薑(辛熱,二錢),附子(辛熱,三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本方加人尿、豬膽汁,苦寒為從治,使熱藥不為寒氣所格,名白通加豬膽汁湯。乃《內經》所謂甚者從之是也。
真武湯
治少陰症四五日,脈緩,腹痛,四肢沉重,頭疼,小便不利,大便自利,或嘔。夫少陰屬腎,腎司水寒,腎不能司其水寒,是以腹與肢體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大便自利,皆寒濕之為害。治宜勝濕散寒可也。故用白朮、茯苓以勝濕,芍藥以收陰濕,附子、生薑以散寒濕。
白朮(苦甘溫,四錢),茯苓(甘平,五錢),芍藥(苦酸寒,一錢),附子(辛熱,一錢),生薑(辛熱,五大片),水兩大盅,煎一盅。溫服。
如嗽,加五味子、細辛、乾薑。蓋水寒相搏則咳逆,故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細辛、乾薑之辛以散水寒。
如小便利,內多伏水。去茯苓。
如下利甚,乃陰寒盛。芍藥益陰非其所宜,當減芍藥而加乾薑。
如嘔,乃氣上逆。附子補氣非其所宜,當去附子加生薑,散逆氣以止嘔。
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症,下利清穀,手足厥冷逆,或腹痛,身反熱,面反赤,不惡寒,或咽痛,乾嘔。此乃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兩不相通。治宜散陰以通陽氣。是以用乾薑、附子以散中寒,蔥白以通陽氣,炙甘草以緩裡急。
乾薑(辛熱,五錢),附子(辛熱,二錢),蔥白(辛溫,七莖),炙草(甘溫,一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如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脈不出,加人參。
白頭翁湯
治挾熱下利腸垢。乃濕熱所鬱而成。治宜勝熱除濕。經云:苦可以去濕,寒可以勝熱。故用白頭翁、黃柏、黃連、陳皮諸溫寒勝濕除熱。
白頭翁(苦寒,五錢),黃柏(苦寒,三錢),陳皮(苦寒,七錢),水四升,煎二升。溫分再服。
白話文:
治傷寒方
桃花湯
治療少陰症下痢膿血。這是因為裡寒,下焦失約導致的。治療應當扶助胃氣、固澀止脫、散寒。因此使用粳米來扶助胃氣,赤石脂來固澀止脫,乾薑來散寒。
粳米(甘溫,二合),赤石脂(甘溫,七錢),乾薑(辛熱,五錢),水二大盅,煎成一盅,溫溫服下。
豬膚湯
治療少陰下痢,咽喉疼痛,胸部滿悶,心煩。因為少陰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膈肌,進入肺臟,並沿著喉嚨,其分支從肺臟出來,絡於心臟,注於胸中。由於經脈受客邪熱邪侵襲而不散,所以咽喉疼痛,胸部滿悶,心煩。治療應當清泄少陰經的熱邪。所以用豬皮來解少陰經的熱邪。豬是水生動物,其性味歸入腎經,因此利用其寒性,以克服腎經的客邪熱邪。
豬皮(去除豬皮上的腥味,甘寒,一斤),水一斗,煮至五升,去除渣滓,加入白蜜一斤、白麵粉五合,熬煮至混合均勻。溫熱分六次服用。
白通湯
治療少陰腎臟水液受寒邪侵襲而自行腹瀉。治療應當通達陽氣,溫暖中焦,散寒。所以用蔥白通達氣機,輔助乾薑、附子溫暖中焦,散寒。
蔥白(辛溫,四莖),乾薑(辛熱,二錢),附子(辛熱,三錢),水二盅,煎成一盅。溫溫服下。此方加入人尿、豬膽汁,苦寒之性為從治之法,使溫熱藥物不被寒邪所阻礙,名為白通加豬膽汁湯。這是《內經》所說的“甚者從之”的道理。
真武湯
治療少陰症四五天,脈象緩弱,腹部疼痛,四肢沉重,頭痛,小便不利,大便溏瀉,或嘔吐。因為少陰屬腎,腎臟主水液,腎臟不能主導水液寒邪,所以腹部和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大便溏瀉,都是寒濕邪氣的危害。治療應當祛除濕邪,散寒。所以用白朮、茯苓來祛除濕邪,芍藥來收斂陰液,附子、生薑來散寒濕。
白朮(苦甘溫,四錢),茯苓(甘平,五錢),芍藥(苦酸寒,一錢),附子(辛熱,一錢),生薑(辛熱,五大片),水兩大盅,煎成一盅。溫溫服下。
如果咳嗽,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因為水寒相搏則會咳嗽氣逆,所以加五味子之酸味來收斂逆氣,細辛、乾薑的辛味來散寒濕。
如果小便不利,體內積聚較多水分,去掉茯苓。
如果下痢嚴重,是陰寒盛邪,芍藥益陰不是適宜的,應當減少芍藥而增加乾薑。
如果嘔吐,是氣逆上衝,附子溫補元氣不是適宜的,應當去掉附子而增加生薑,散解逆氣以止嘔。
通脈四逆湯
治療少陰症,下痢清穀,手足厥冷,或腹部疼痛,身體反而發熱,面部反而發紅,不惡寒,或咽喉疼痛,乾嘔。這是因為陰寒內盛,格拒陽氣於外,陰陽兩不相通。治療應當散解陰寒以通達陽氣。所以用乾薑、附子來散寒,蔥白來通達陽氣,炙甘草來緩解裡急。
乾薑(辛熱,五錢),附子(辛熱,二錢),蔥白(辛溫,七莖),炙甘草(甘溫,一錢),水二盅,煎成一盅。溫溫服下。
如果嘔吐,加生薑;咽喉疼痛,加桔梗;脈象摸不到,加人參。
白頭翁湯
治療夾雜熱邪的下痢,排出腸垢。這是濕熱鬱積而成的。治療應當清熱除濕。經書上說:苦味可以去濕,寒味可以清熱。所以用白頭翁、黃柏、黃連、陳皮等苦寒之品來清熱除濕。
白頭翁(苦寒,五錢),黃柏(苦寒,三錢),陳皮(苦寒,七錢),水四升,煎成二升。溫熱分二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