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六 (4)
卷之六 (4)
1. 治痢方
香連丸
白話文:
香連丸是由黃連和木香等中藥材製成的藥丸,主要用於治療腹瀉、腸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此乃濕熱壅鬱。經云:苦可去濕,寒可勝熱。又云:辛以散之。故用黃連之苦寒勝濕熱,為君;木香之苦辛疏滯散郁,為臣。
白話文:
用於治療拉肚子伴有膿血、裡急後重。這是因為濕熱內停所致。醫書上說:苦味能除濕,寒性可勝熱。又說:辛味能疏散。因此,使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勝除濕熱,為君藥;木香的苦辛味能疏通散結,為臣藥。
黃連(淨,二十兩,以吳茱萸十兩共炒褐色,去茱萸不用,苦寒),木香(苦辛溫,四兩),為末,以醋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或食前米湯下五十丸。一本加石蓮肉、石菖蒲,治噤口痢極妙。
芍藥湯
白話文:
用純淨黃連 20 兩,和吳茱萸 10 兩一起炒成深褐色,取出吳茱萸不用(藥性苦寒)。加入木香 4 兩(藥性苦辛溫)。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汁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空腹或飯前,用米湯送服 50 顆丸劑。
另一種書本記載的方劑中,還加入了石蓮肉和石菖蒲,對於治療噤口痢疾(無法言語的腹瀉)非常有效。
治濕熱壅鬱,氣血不得宣通,下痢膿血。治宜清熱,行滯,活血。是以用芩、連之苦寒以清濕熱,木香、檳榔之辛溫以行滯氣,白芍、歸尾活血養血,大黃下濕熱之鬱積,桂心通和榮衛,甘草緩中和藥。
白話文:
治療濕熱積聚堵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大便帶膿帶血。治療方法應當是清熱、利氣、活血。因此使用苦寒的黃芩、黃連來清熱除濕,辛溫的木香、檳榔來疏通氣滯,白芍、歸尾活血養血,大黃瀉下濕熱積聚,桂心通調氣血,甘草調和藥性,緩和藥力。
黃連(苦寒,一錢),黃芩(苦寒,一錢),木香(苦辛溫,六分),檳榔(辛溫,六分),白芍(苦酸寒,八分),歸尾(辛甘溫,二錢),大黃(苦寒,一錢),桂心(辛溫,五分),生草(甘寒,五分),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黃連(苦寒,1錢)
黃芩(苦寒,1錢)
木香(苦辛溫,6分)
檳榔(辛溫,6分)
白芍(苦酸寒,8分)
歸尾(辛甘溫,2錢)
大黃(苦寒,1錢)
桂心(辛溫,5分)
生草(甘寒,5分)
用水煎煮。在吃飯前服用。
如病窘迫甚,倍大黃,加芒硝一錢,痞滿加枳實一錢,藏毒下血加黃柏、地榆。
又方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危急,可加倍使用大黃,並加入一錢芒硝。如果是痞滿積滯,可加一錢枳實。如果是藏有毒素而導致便血,可加入黃柏和地榆。
治久痢不止,滑脫不固,四肢倦怠,精神短少,飲食不消。此乃中氣下陷,脾胃虛敗所致。法當補中益氣,溫養脾胃。故用人參、白朮、炙草等補中益氣,砂仁、白蔻溫脾和胃,陳皮、木香行滯氣,地榆涼下焦之血,澤瀉利小便以滲濕,升麻升提清氣上騰,佐罌粟殼以固滑脫,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
白話文:
治療長期的痢疾,大便滑瀉不止,四肢疲倦無力,精神萎靡,不能飲食。這是因為體內中氣下陷,脾胃虛弱所導致。治療的方法應當是補益中氣,溫養脾胃。所以使用人參、白朮、炙草等藥物補益中氣,砂仁、白蔻溫暖脾胃,陳皮、木香疏通氣滯,地榆涼血下行,澤瀉利尿滲濕,升麻提升清氣,佐用罌粟殼固攝滑脫,當歸舒通氣血,讓氣血各自歸於其位。
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五分),白蔻(苦辛溫,八分),陳皮(苦辛溫,七分),木香(苦辛溫,一錢),地榆(苦寒,一錢),升麻(苦寒,一錢),粟殼(苦澀溫,八分),當歸(辛甘溫,全用,一錢),砂仁(辛溫,七分),澤瀉(甘鹹寒,八分),水煎。溫服。
白頭翁湯
白話文:
人參(溫和,三錢),黃耆(溫和,二錢),白朮(苦味溫和,二錢),炙草(溫和,五分),白蔻仁(苦辣溫和,八分),陳皮(苦辣溫和,七分),木香(苦辣溫和,一錢),地榆(微寒,一錢),升麻(微寒,一錢),粟殼(苦澀溫和,八分),當歸(溫和,全部用,一錢),砂仁(溫和,七分),澤瀉(鹹味微寒,八分),加水煎煮。趁溫熱時服用。
治一切濕熱痢疾。法當清理濕熱為主。經云:苦可以勝熱。是以用白頭翁、黃連、黃柏、陳皮等諸苦寒之劑,以勝濕清熱。
白話文:
治療各種濕熱型腹瀉。治療方法應以清熱祛濕為主。中醫經書說:苦味可以勝過熱邪。因此使用白頭翁、黃連、黃柏、陳皮等苦寒藥物,以祛濕清熱。
白頭翁(苦寒,二兩),黃連(苦寒,三兩),黃柏(辛寒苦,二兩),陳皮(辛溫,二兩),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每服一升。
白話文:
白頭翁(味苦性寒,兩錢)
黃連(味苦性寒,三錢)
黃柏(味辛、寒、苦,兩錢)
陳皮(味辛、溫,兩錢)
水一斗(約1.5公升),煮沸後取五升(約0.75公升)
過濾渣滓
每次服用一杯(約250毫升)
黃芩芍藥湯
治瀉痢,腹痛,身熱。用黃芩清熱,白芍益陰以止腹痛,甘草緩中和藥。
苦芩(苦寒,三錢),白芍(苦酸寒,五錢),甘草(甘溫,二錢),水煎。溫服。
黃連湯
治一切痢。用黃連清濕熱,為主;下多不無亡陰,故加當歸益陰血,為臣。
黃連(苦寒,五錢),當歸(辛甘溫,三錢),水煎。溫服。
固腸丸
白話文:
黃芩芍藥湯用於治療腹瀉、腹痛、發熱。黃芩清熱,白芍滋陰止痛,甘草緩和藥性。苦寒的黃芩三錢,苦酸寒的白芍五錢,甘溫的甘草二錢,用水煎服,溫熱服用。
黃連湯用於治療各種痢疾。黃連清熱除濕,是主藥;因為痢疾耗損陰液,所以加入當歸滋陰補血,輔助黃連。苦寒的黃連五錢,辛甘溫的當歸三錢,用水煎服,溫熱服用。
固腸丸... (缺少配方內容)
治久滑痢不止,此乃大腸不固。法當收斂大腸為主。經云:酸以收之,澀以止之。是以用樗根皮之酸澀收斂大腸,以止滑脫。
白話文:
治療慢性腹瀉不止,是因為大腸無法固攝。治療方法應以收斂大腸為主。醫經上說:酸能收斂,澀能止泄。因此,使用樗根皮的酸澀收斂性質來收斂大腸,以止住滑脫。
樗根白皮(苦酸澀溫),不拘多少,為末,以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以陳倉米飲下五七十丸;或以芍藥、炒芩、炒白朮、炙甘草煎湯送下,尤妙。
和中飲
白話文:
樗樹根部白色的樹皮(味道苦、酸、澀,性溫),用量不限,研磨成粉末,加水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時,用陳年倉米煮的水送服五七十粒藥丸;或者用芍藥、炒製過的黃芩、炒製過的白朮、炙烤過的甘草煎煮湯汁送服,效果更好。
治久痢不禁,乃虛脫之故。治宜補中健脾為主。故用甘草、白朮、草果、砂糖諸甘溫補中健脾,芍藥、烏梅、粟殼諸酸澀以止滑脫,蒼朮燥濕,橘紅導滯。
白話文:
對於長期腹瀉不止的情況,是身體虛弱所致,宜以補養中脾胃為主。因此使用甘草、白朮、草果、砂糖等甘溫性藥材,補養中氣、健脾胃;芍藥、烏梅、粟殼等酸澀性藥材,止住不穩定的狀況;蒼朮祛除濕氣,橘紅導出停滯。
炙草(甘溫,五分),白朮(苦甘溫,三錢),茯苓(甘平,一錢),草果(辛溫,一錢),砂糖(甘溫,一錢),芍藥(苦酸寒,八分),烏梅(甘酸平,二枚),粟殼(苦澀,七分),蒼朮(苦辛溫,一錢),橘紅(苦辛溫,八分),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三根飲
白話文:
甘草(溫熱,5 克),白朮(微苦甘溫,3 克),茯苓(甘涼,1 克),草果(微辛溫,1 克),砂糖(甘溫,1 克),芍藥(微苦酸寒,8 克),烏梅(甘酸涼,2 枚),粟殼(苦澀,7 克),蒼朮(苦辛溫,1 克),橘紅(苦辛溫,8 克)
另外加入:薑片 3 片、紅棗 2 枚,加水煎煮。藥湯溫熱後服用。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此乃大腸不固所致。法當收斂大腸。經云:酸以收之,澀以止之。故用五倍子根、臭樗木根酸澀固腸以止滑脫,蒼耳草以清濕熱。
白話文:
治療久治不癒的腹瀉,這是因為大腸功能不固所造成的。方法應該收斂大腸。經典中記載:酸性物質可以收斂,澀性物質可以止瀉。因此,可以使用五倍子根、臭樗木根的酸澀來固腸止瀉,蒼耳草來清除濕熱。
五倍子(苦酸澀),臭樗木根(苦酸澀),蒼耳根草(苦甘寒,各三錢),加姜三片、棗三枚、大黑豆三十九粒、糯米四十九粒,水煎。溫服。
二防飲
白話文:
五倍子(味苦、酸、澀),臭樗木根(味苦、酸、澀),蒼耳根草(味苦、甘、寒,各取三錢),加入薑片三片、紅棗三枚、黑豆三十九粒、糯米四十九粒,用水煎煮。煮好後溫熱服用。
治痢後涉水、履霜,以致兩足痛痹,膝臏腫大不能行步,名鶴膝風。此因久痢氣血兩虛,風濕乘虛內襲所致。法當補益氣血為主。經云:養正而邪自除是也。故用人參、白朮、黃耆、炙草以補氣,歸、芎、地、芍以補血,防風、防己、萆薢、羌活驅風散濕,附子行經絡,且散風寒,佐牛膝、杜仲壯筋骨以健行步。
白話文:
腹瀉後如果涉水或踩到霜雪,導致雙腳疼痛麻痺,膝蓋腫大,無法走路,這種病症稱為鶴膝風。這是因為長期腹瀉,導致氣血兩虛,風濕邪氣趁虛而入造成的。治療方法應以補益氣血為主。經典醫書說:「養強正氣,邪氣自然消除。」因此使用人參、白朮、黃耆、炙甘草補氣,歸尾、川芎、生地黃、芍藥補血,防風、防己、獨活、羌活驅除風濕,附子疏通經絡,並驅散風寒,再搭配牛膝、杜仲強健筋骨,以恢復行走能力。
人參(甘溫,五錢),黃耆(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三錢),炙草(甘溫,五分),川歸(辛甘溫,五錢),川芎(辛溫,七分),熟地(甘寒,二錢半),白芍(酸寒,八分),防風(辛溫,一錢),防己(辛溫,八分),萆薢(苦甘寒,一錢),羌活(辛溫,一錢),附子(辛熱,六分),牛膝(甘酸平,八分),杜仲(苦辛溫,一錢),加姜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鱉糖湯
白話文:
人參(甘味溫性,五錢),黃耆(甘味溫性,三錢),白朮(苦味甘味溫性,三錢),甘草(甘味溫性,五分),川芎(辛味甘味溫性,五錢),川芎(辛味溫性,七分),熟地(甘味寒性,二錢半),白芍(酸味寒性,八分),防風(辛味溫性,一錢),防己(辛味溫性,八分),萆薢(苦味甘味寒性,一錢),羌活(辛味溫性,一錢),附子(辛味熱性,六分),牛膝(甘味酸味平性,八分),杜仲(苦味辛味溫性,一錢),加入薑片三片、紅棗三枚,水煎煮。服藥時溫熱。
治久痢大腸滑脫,肛門下墜,日夜十數次登廁。用鱉一個,或青魚亦可,用生薑、米粉作羹入砂糖一小塊,食之,良效。蓋此症乃由脾土虛敗,肺與大腸俱失,其源乃母能令子虛,是以大腸不行收斂之令所致。
白話文:
治療長期腹瀉,導致大腸脫垂、肛門下垂,一天要跑十幾次廁所。可用鱉一隻,或青魚也可,加上生薑、米粉煮成羹,放一小塊砂糖,食用後效果很好。這個症狀是由於脾胃虛弱,肺和大腸都失養所致,其根本原因是腎精虧虛,無法約束和固攝大腸,導致大腸無法正常收縮。
蓋鱉乃介蟲,屬金,而有土,其性溫,能補金、土二藏;況久痢不無過服苦寒之劑,是以加生薑之辛溫,以和苦寒,佐鱉、魚補大腸之表裡,用砂糖之甘溫,助鱉、魚以補脾胃,收化令行,其症自然安矣。
芍藥柏皮丸
白話文:
鱉是一種甲殼蟲,屬金,但也有土,它的性質溫和,能補金、土兩種臟腑。況且腹瀉時間長,難免會服用過多苦寒的藥物,所以加入辛溫的生薑來調和苦寒,配合鱉、魚來補大腸的表裡,再用甘溫的砂糖來幫助鱉、魚補脾胃,促進消化,這樣症狀自然就會緩解了。
治一切濕熱惡痢。法當清濕勝熱。經云:苦可以燥濕,寒可以勝熱。是以用黃柏、黃連之苦寒清濕熱,為君;下痢不無傷血,故加當歸、芍藥救陰血,為臣。
白話文:
治療各種由濕熱引起的痢疾。方法應以清濕勝熱為主。醫書上說:苦能燥濕,寒能勝熱。因此,使用黃柏、黃連這兩種苦寒藥物來清解濕熱,作為君藥;痢疾或多或少會傷及血氣,所以加入當歸、芍藥來補益陰血,作為臣藥。
黃柏(苦辛寒,二兩),黃連(苦寒,三兩),當歸(辛甘溫,兩半),白芍(酸寒,二兩),為末,以水丸如小豆大。每空心薑湯下五七十丸。
嚴氏當歸丸
白話文:
用黃柏(味苦、辛、性寒,二兩)、黃連(味苦、性寒,三兩)、當歸(味辛、甘、性溫,一兩半)、白芍(味酸、性寒,二兩)研磨成細末。用清水製成像小紅豆一樣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時,用薑湯送服五七十丸。
治下焦積冷,陽氣虛脫,滑利不禁。法當補中散寒為本。是以用白朮、甘草以補中,乾薑、附子以散寒。經云:酸以收之,澀以止之。是以用烏梅、蛤粉以收熱止脫,下多則傷血,是以倍歸、芍以益血,佐厚朴行滯氣,兼厚腸胃而止痢。
白話文:
用於治療下焦積累的寒氣,陽氣衰竭,滑瀉不止。治療方法應以補中散寒為原則。因此使用白朮、甘草來補中,乾薑、附子來散寒。經典中說:用酸味來收斂,用澀味來止瀉。因此使用烏梅、蛤粉來收斂熱氣,止住瀉脫。瀉下過多會損傷氣血,因此加倍用當歸、芍藥來益氣補血。佐用厚朴來疏通阻塞的氣,兼顧補益腸胃而止瀉。
白朮(苦甘溫,二兩),炙草(甘溫,七錢),乾薑(辛熱,五錢),附子(辛熱,一枚),烏梅(甘酸,去核,一兩),蛤粉(甘鹹澀,一兩),川歸(辛甘溫,二兩),白芍(酸寒,一兩),阿膠(甘鹹溫,兩半),厚朴(苦辛溫,薑汁炒,七錢),為末,醋糊丸。每食前米清下三五十丸。
秘藏訶子散
白話文:
白朮(苦味甘甜,溫熱,用二兩)
炙甘草(甘甜,溫熱,用七錢)
乾薑(辛辣,溫熱,用五錢)
附子(辛辣,溫熱,用一顆)
烏梅(甘酸,去核,用一兩)
蛤粉(甘鹹收澀,用一兩)
川芎(辛辣甘甜,溫熱,用二兩)
白芍(酸性寒涼,用一兩)
阿膠(甘鹹溫熱,用半兩)
厚朴(苦辛,溫熱,用薑汁炒過,用七錢)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用醋糊成丸子。
每次飯前用米湯送下三到五十顆藥丸。
治症同前。經云:熱可勝寒。又云:辛以散之,酸以收之,澀以止之。是以用乾薑之辛熱以散寒,粟殼、訶子之酸澀以固滑脫,若太澀,恐氣窒而不通,故佐橘紅以通窒氣。
白話文:
治療方法跟上面一樣。經典中說:熱可以戰勝寒。又說:辛味能疏散,酸味能收斂,澀味能止瀉。因此使用乾薑的辛熱來散寒,粟殼、訶子的酸澀來固攝滑脫之氣。但如果太澀,恐防氣機阻滯不通,所以加橘紅來疏通滯氣。
乾薑(辛熱,炒,六分),粟殼(苦酸澀,去筋膜、蒂,蜜炒,一錢),訶子(苦酸,七分),橘紅(苦辛溫,七分),水煎。空心服。
真人養藏湯
白話文:
-
乾薑(辛辣溫熱,乾炒,六分)
-
粟殼(苦澀酸,去除筋膜和蒂,用蜂蜜乾炒,一錢)
-
訶子(苦酸,七分)
-
橘紅(苦辛溫,七分)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治久下痢,欲行不行,時忽出,自出不同。此乃中氣虧敗,大腸不行收令之故。法當補中益氣為主。故用人參、白朮、甘草、肉桂等補益中氣,當歸、芍藥等補益陰血,木香理氣,豆蔻和胃,訶子、粟殼止滑固脫。
白話文:
治療長期的腹瀉,想排便又排不出來,有時突然排出,但每次排出的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大腸無法正常收縮所致。
治療方法應以補中益氣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白朮、甘草、肉桂等補益脾氣,當歸、芍藥等補益氣血,木香疏理氣機,豆蔻調和胃氣,訶子、粟殼止瀉固腸。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炙草(甘溫,五分),肉桂(辛熱,四分),川歸(辛甘溫,一錢),白芍(苦酸寒,八分),木香(苦辛溫,七分),肉蔻(辛溫,七分),訶子(苦酸寒,七分),粟殼(苦酸澀,五分),水煎。空心服。
嚴氏烏梅丸
白話文:
人參(甘溫,兩錢),白朮(苦甘溫,一錢),炙甘草(甘溫,五分),肉桂(辛熱,四分),川芎(辛甘溫,一錢),白芍(苦酸寒,八分),木香(苦辛溫,七分),肉蔻(辛溫,七分),訶子(苦酸寒,七分),粟殼(苦酸澀,五分)。用以上藥材水煎服用。空腹時服用。
治一切濕熱痢症,滑脫不禁等症。法當清理濕熱為主。經云:苦可以勝濕,寒可以勝熱。是以用黃連之苦寒清濕理熱,為君;當歸調血,枳殼理氣,二者為臣;烏梅收熱止滑,為使。
白話文:
用於治療一切濕熱痢疾、滑脫不禁等症狀。方法應該以清除濕熱為主。經書上說:苦味可以去除濕氣,寒性可以去除熱氣。因此使用苦寒的黃連清除濕氣和燥熱作為君藥;調血的當歸和理氣的枳殼作為臣藥;烏梅收斂熱氣和止滑脫作為佐藥。
黃連(苦寒,三兩),當歸(辛甘溫,二兩),枳殼(辛溫,一兩),烏梅(去核,一兩),為末,醋糊丸。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
良方加味四物湯
白話文:
黃連(苦寒,三錢),當歸(辛甘溫,二錢),枳殼(辛溫,一錢),烏梅(去核,一錢),研磨成粉,用醋糊成丸子。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五十丸。
治下痢鮮血不止,此乃大腸經血熱所致。法當清熱涼血為主。是以用黃連、槐花理大腸經熱,用歸、芎、地、芍以補血涼血,阿膠、艾葉以止下痢之血,粟殼以固脫滑。
白話文:
治療拉肚子出現鮮血且不停的情況,這是因為大腸經中的血液過熱所造成的。治療法則以清熱涼血為主。因此使用黃連、槐花來清除大腸經的熱氣,使用歸尾、川芎、生地黃、芍藥來補血涼血,阿膠、艾葉來止住拉肚子的血,粟殼來固攝脫滑。
黃連(苦寒,三錢),槐花(苦寒,二錢),川歸(辛甘溫,一錢),川芎(辛溫,六分),粟殼(苦酸澀,七分),生地(甘寒,一錢),白芍(苦酸寒,八分),阿膠(甘鹹,一錢),艾葉(苦辛溫,七分),水煎。食前溫服。
導氣湯
白話文:
黃連(味道苦寒,用量三分錢)
槐花(味道苦寒,用量二錢)
川歸(味道辛甘溫,用量一錢)
川芎(味道辛溫,用量六分)
粟殼(味道苦酸澀,用量七分)
生地(味道甘寒,用量一錢)
白芍(味道苦酸寒,用量八分)
阿膠(味道甘鹹,用量一錢)
艾葉(味道苦辛溫,用量七分)
將這些藥材一起煎煮。在吃飯前將藥湯溫服。
治下痢血,腹脹,裡急後重。夫痢皆由腸胃濕熱而成。法當用苦寒之劑,以下腸胃中濕熱為主。經云:苦可以去濕,寒可以勝熱。劉河間云:調血則便膿自已,行氣則後重自除。故用黃連、大黃等諸苦寒,以清腸胃中濕氣,為本;佐歸、芍調血,木香、檳榔導氣,二者為標。
白話文:
治療便血腹瀉、腹脹、裡急後重。便血都是由腸胃濕熱過盛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是以清熱利濕瀉下的藥方為主。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說:苦味藥可以除濕,寒涼藥可以清熱。唐代名醫劉河間說:調血可以讓膿血自行流出,行氣可以消除裡急後重。
因此,使用黃連、大黃等苦寒藥物來清腸胃濕熱,是治療的根本;佐以歸脾、芍藥調血,木香、檳榔導氣,這兩部分作為輔助。
黃連(苦寒,一錢),黃芩(苦寒,一錢),大黃(苦寒,一錢),川歸(辛溫,錢半),白芍(苦酸寒,八分),木香(苦辛溫,五分),檳榔(苦辛溫,五分),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黃連(苦寒,一錢),黃芩(苦寒,一錢),大黃(苦寒,一錢),川芎(辛溫,半錢),白芍(苦酸寒,八分),木香(苦辛溫,五分),檳榔(苦辛溫,五分),加水煎煮。空腹服用。
黃連阿膠丸
治下痢血。夫痢由濕熱而成。法當清熱理濕為主。故用黃連清熱,茯苓滲濕,阿膠理血。
白話文:
治療下痢出血。下痢是由濕熱造成的,應該以清熱去濕為主要方法。所以使用黃連來清熱,茯苓來去濕,阿膠來調理血液。
黃連(苦寒,三兩),茯苓(甘平,二兩),阿膠(甘鹹溫,炒成珠,另研為末,二兩),先將滾水化開阿膠末,成糊,為丸。食前米湯下五十丸。
錢氏白朮散
白話文:
黃連(苦寒性質,三錢),茯苓(甘平性質,二錢),阿膠(甘鹹溫性質,炒成珠,磨成粉,二錢),先用熱水溶解阿膠粉,做成糊狀,搓成丸子。在吃飯前用米湯送服五十粒丸子。
治虛怯人久痢不止,嘔吐等症。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炙草等補中益氣以止痢,木香調氣,藿香、乾薑溫胃以止嘔。
白話文:
用於治療體虛怯弱的人長期腹瀉不止,伴有嘔吐症狀。所以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等補益脾胃氣血以止瀉,木香理氣,藿香、乾薑溫暖胃部以止嘔。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茯苓(甘平,八分),炙草(甘溫,五分),木香(苦辛溫,五分),藿香(辛溫,五分),乾薑(辛熱,五分),水煎。食後溫服。
白話文:
人參(味甘性溫,兩錢)
白朮(味苦甘性溫,一錢)
茯苓(味甘性平,八分)
炙甘草(味甘性溫,五分)
木香(味苦辛性溫,五分)
藿香(味辛性溫,五分)
乾薑(味辛性熱,五分)
將這些藥材用煎煮的方式製成湯藥。飯後服用,並保持溫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