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附方

補中益氣湯,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泄瀉,發熱,自汗。

理中湯,治寒泄。並見傷寒門。

五苓散,治暑泄,小便不利。濕門。

桂苓甘露飲香薷飲,並治暑泄。暑門。

白話文:

  • 桂苓甘露飲:用於治療暑邪導致的腹瀉。

  • 香薷飲:也用於治療暑邪導致的腹瀉。(適用於「暑門」證,即暑邪侵襲人體時出現的症狀,包括發熱、頭痛、口渴、乏力等。)

枳實導滯丸,治食積泄。內傷門。

木香檳榔丸四君子湯,並氣門。

附:小兒水瀉方,遍地錦(一兩),酸梅草(一兩),赤石脂(一兩),官粉(一兩),共為細末,以醋打糊丸如梧子大。大人三丸,小兒二丸,至小者一丸,好酒送下。

白話文:

小兒腹瀉偏方

材料:

  • 遍地錦 一兩
  • 酸梅草 一兩
  • 赤石脂 一兩
  • 官粉 一兩

作法:

將以上材料全部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和成糊狀,搓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 大人 服用三顆
  • 小兒 服用兩顆
  • 幼兒 服用一顆

以好酒送服。

2.

痢之為病,悉因藏府不和,濕熱鬱於腸胃不能克化;又因風、寒、暑、濕之邪,干之而動中。有在血、在氣之分,是以色有赤、白之異。其赤者,血分受傷,屬於小腸;白者,氣分受傷,屬於大腸。血傷宜潤血為主,氣傷宜理氣為先。如赤白相雜者,乃氣血俱傷,法當兼治,參其形色孰多孰少而療。

白話文:

痢疾是因臟腑功能失調,濕熱積聚在腸胃而無法消化所致。也有因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而誘發。痢疾分為血痢和氣痢,症狀表現為糞便呈紅色或白色。紅色痢疾是血分受損,主要影響小腸;白色痢疾是氣分受損,主要影響大腸。血痢以滋潤養血為主,氣痢以理氣為先。若紅白痢疾同時出現,說明氣血併傷,治療時應兼顧,根據症狀表現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法。

如血分重,則當調血為本,理氣之劑佐之。又有干風,純下清流血,乃肝病也,蓋風喜傳肝,肝主血,是以純下清血,治宜散風涼血。又有乾溼,下痢豆汁色者,乃脾病也,蓋濕喜傷脾,脾為五藏之本,故症兼五藏,色如豆汁,治療之法宜燥濕清熱、兼解鬱結以調其內,參之運氣以平其外。

白話文:

如果血分過重,治療首先應調節氣血,其次再輔以疏通氣滯的藥物。此外,如果出現「幹風」,導致清淨血液下流,這是肝臟疾病所致,因為風邪容易侵犯肝臟,而肝臟主管血液,因此會導致清血下流。治療應以疏散風邪、涼血化瘀為主。

如果出現「乾溼」,大便呈豆汁樣者,這是脾臟疾病所致,因為溼邪容易損傷脾臟,而脾臟是五臟的根本,因此症狀會涉及五臟,大便色如豆汁。治療方法應以燥溼清熱為主,同時疏通鬱結以調節體內,配合補益氣血以調和體外。

如病機所云: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除濕,脈弦治風,盛者隨之,過者逆之,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是也。故仲景治諸痢症,必先以苦寒之劑疏滌藏府之邪,仍後隨虛實而療。多用黃連之苦寒驅濕熱,為君;當歸木香檳榔等諸辛溫,調氣理血,為臣;兼詳挾症以加減。是以河間謂:調血則便膿自已,行氣則後重自除,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治療原則:

  • 如果病情是後部沉重,應以降氣藥治療。
  • 如果有腹痛,應和解藥治療。
  • 如果身體沉重,應除濕。
  • 如果脈象弦緊,應治風。
  • 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輕重,順應或逆轉病情。
  • 避開病情來勢兇猛時出手,在病情衰退時進行治療。

因此,仲景在治療各種痢疾時,會先用苦寒的藥物清除臟腑中的邪氣,然後再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

他經常使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清除濕熱,作為主藥;使用當歸、木香、檳榔等辛溫藥物來調氣理血,作為輔助藥物;並根據具體症狀酌情加減藥物。

河間先生說:調血則便膿自然排出,行氣則後重也會消除,這就是這個道理。

又有噤口痢,其症甚惡,蓋由上焦胃口邪熱鬱甚,壅遏胃氣不通,忤食不下,治宜急散上焦濕熱以通利。胃之氣,當用石菖蒲石蓮肉、人參、黃連濃煎湯,時時呷服,但得一口下咽,遂有生意,學者宜自究焉。

白話文:

另有噤口痢,它的症狀非常嚴重,這是因為上焦胃口邪熱鬱結過度,導致胃氣不通,食物無法順利下降。治療時應急於疏散上焦濕熱以暢通胃氣。胃氣方面,可以使用石菖蒲、石蓮肉、人參、黃連濃煎成湯,隨時少量服用。只要能嚥下小小一口,就能保住性命。學習中醫的學者應自行深入研究。

3. 痢脈法

經曰:腸癖,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

又云:腸癖,筋攣,脈細小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4. 治痢大法

凡痢症盡由濕熱甚於陽胃,怫鬱而成。治法必以苦寒之劑,燥濕勝熱為主,如黃連之類;少佐辛溫之劑,升郁行滯,如木香檳榔之類;再當分其新久施治。

白話文:

所有痢疾都是因為體內濕熱過盛,鬱積於胃陽而發生的。治療方法必須以苦寒的藥物為主,以祛除濕熱為主,比如黃連等藥物;輔佐少量的辛溫藥物,以疏通鬱氣,行氣化滯,比如木香、檳榔等藥物;同時要根據痢疾的新舊程度來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若初起一二日前後,必須用仲景法,承氣湯之類滌盪脾胃中積垢,而後用參、術之類補之。若久痢滑脫不禁,先以固腸丸,或粟殼、訶子之類止澀之,仍用溫補藥中兼以升舉之劑可也。

白話文:

如果痢疾剛發作一兩天,必須按照仲景的方法,使用承氣湯等藥物清除脾胃積滯,然後再用人參、白術等藥物補益。如果痢疾時間長了,滑脫難以控制,先用固腸丸或粟殼、訶子等藥物收斂止瀉,同時在溫補藥中加入升舉之劑即可。

如凡一方、一家皆病痢,乃時疫痢。法當推其歲運而療。

如下痢而嘔者,其因有四,曰胃虛,曰火逆,曰毒氣上攻,曰陰虛火炎,必在詳因而療。

凡下痢腹痛,皆由內氣鬱結不通所致,理宜行氣散郁為先。亦有挾虛、挾火而痛者,不可不求其所原。

凡下痢大孔痛者,乃因火熱之氣流於下也。

5. 丹溪治痢活套

凡痢之為病,乃外感挾內傷之候,有氣虛,有濕熱,有食積,有風邪。感受不一,法當分治,大要在乎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清熱勝濕而已。不可遽用肉蔻、訶子白朮等,補助其邪;亦不可用龍骨、粟殼等閉澀腸胃,窒邪於內,不得外泄,變症百出,為禍甚大。學者不可執一,必須分因而療。

白話文:

痢疾是一種受外邪侵襲,又合併內傷的疾病,可能出現氣虛、濕熱、食積、風邪等症狀。根據不同的致病因素,治療方法也需要區分。總的原則是:散發風邪、疏通滯氣、開胃健脾、清熱除濕。不能急著使用肉蔻、訶子、白朮等補虛藥物,以免助長邪氣;也不能用龍骨、粟殼等收斂腸胃的藥物,讓邪氣堵塞在體內無法排出,這會導致各種症狀變化,危害很大。學習中醫的人不能只執著於單一病因,必須分析清楚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如表邪盛,必惡寒發熱,身手俱痛。宜小柴胡去參,加二朮、川芎白芍陳皮等,微汗以散之。

白話文:

如果表邪入侵很盛,一定會惡寒發熱,全身痠痛。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上白朮、蒼朮、川芎、白芍、陳皮等藥材,微微出汗來驅散邪氣。

如里邪盛,必後重窘迫,腹痛下積。宜仲景承氣湯,或河間酒煮大黃之類推蕩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邪氣過盛,就會導致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暢。這時,可以服用張仲景的承氣湯,或者按照河間方的做法將大黃煮酒服用,來推動邪氣排出體外。

如餘邪未盡,更用芍藥湯香連丸之類,以散其邪。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餘毒尚未清除,可以使用芍藥湯、香連丸等藥物,以驅散體內的餘毒。

如積汙已盡,而更衣不止者,此乃大腸不行收令故也。宜以固腸丸參香散之類,以止澀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積聚的毒素已經排盡,而腹瀉仍持續不止,這是因為大腸無法正常收澀所致。此時應服用固腸丸或參香散等藥物,以止瀉。

如或腹痛後重,小水短少不利。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甘草滑石,煎湯服。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痛伴有排便困難,小便短少不暢的情況。應當和中藥來疏通氣滯,可用炒過的枳殼、經過炮製的厚朴、芍藥、陳皮、甘草、滑石,煎煮後服用。

如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此乃血症。法當用陳皮、桃仁、滑石等以行之。如口渴燥辣者,是挾熱,加黃芩;如不口渴,身不熱,喜熱手熨燙者,是挾寒,加乾薑。當分別寒、熱、虛、實,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陷則提補之,汙露則行豁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某些部位異常下垂,積聚處有紫黑色的血,這就是血癥。可以使用陳皮、桃仁、滑石等藥材來治療。如果口乾舌燥,這是夾雜著熱邪,可以加上黃芩。如果沒有口乾舌燥,身體也不發熱,喜歡用熱手取暖,這是夾雜著寒邪,可以加上乾薑。治療時要區分寒熱虛實,寒證要溫補,熱證要清熱,虛陷證要提補,有汙穢或阻塞要疏通。

如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挾虛症。宜以白朮、當歸、陳皮,甚者再加人參,使虛回而痢自止。

白話文:

如果感到非常疲倦,覺得元氣不足,不思飲食,這屬於虛弱的證候。應該使用白朮、當歸、陳皮等藥材來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再添加人參,讓虛弱的元氣恢復,腹瀉的症狀就會自然停止。

如或氣血和,積止,但虛坐如漬者,此乃無血症。宜倍用當歸身為君,是以用白芍藥、生地黃、桃仁、陳皮之類,使血生自然安矣。

白話文:

如果氣血和順,積聚停止,但身體虛弱無力,就像被水泡過一樣,這是因為血虛造成的。治療時應該加倍使用當歸身作為君藥,搭配白芍藥、生地黃、桃仁、陳皮等藥材,讓氣血自然生長,身體自然就會健康。

凡痢後糟粕未實,或因食稍多,或因飢甚方食,以致腹中作痛者。當以陳皮、白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矣。

凡久痢不已,體氣虛弱,滑脫不止者。宜以訶子、肉蔻、白礬、龍骨、牡蠣等,選而用之,仍必以陳皮為佐,不然忒澀又能作痛。甚者灸天樞、氣海穴。

白話文:

凡是長期拉肚子,身體虛弱,拉肚子拉個不停的。應該選用訶子、肉蔻、白礬、龍骨、牡蠣,但一定要加陳皮,否則太乾燥反而會疼痛。嚴重的,可以灸天樞穴、氣海穴。

凡痢腹痛,宜以白芍為君,當歸、白朮為臣。惡寒痛者,加肉桂;惡熱痛者,加黃柏。達者更參以歲氣時令,則藥萬舉萬全,無有不愈者也。

白話文:

凡是腹痛腹瀉,用白芍作為君藥,當歸、白朮作為臣藥。如果又有怕冷、疼痛等症狀,加肉桂;如果有發熱、疼痛等症狀,加黃柏。此外,還要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時令來調整藥物,這樣用藥百發百中,沒有治不好的病。

凡後重,乃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清,宜木香檳榔丸之類。不愈,用蓁艽、皂角、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或煎湯,或作丸。若大腸氣盛,惟宜作丸。

白話文:

凡是便祕,都是因為積食和氣血下降所致。如果同時有氣滯和熱重的情況,建議服用木香檳榔丸之類的藥物。如果未見好轉,可以使用蓁艽、皁角、煨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等藥物,煎湯或製成藥丸服用。如果大腸氣血旺盛,則宜製成藥丸服用。

凡腹痛,乃肺金之邪鬱於大腸。如實者,以劉氏之法下之,虛則以苦梗之劑開之。然後用利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有熱用芩、芍,有寒用薑、桂。

白話文:

凡是肚子痛,都是肺金之氣鬱積在大腸。如果是實證,就用劉氏的瀉法來瀉下;如果是虛證,就用苦梗湯劑來疏通。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使用清熱降氣的藥物、補氣的藥物或補血的藥物。如果有熱,就用黃芩和芍藥;如果有寒,就用生薑和桂枝。

凡血痢久不愈者,乃屬陰虛。宜以四物湯為主,加以涼血和血之劑。

凡欲升散者,宜胃苓湯、或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湯敗毒散之類,皆可選用。

白話文:

凡是要提升和發散氣血的,建議選擇胃苓湯、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湯、敗毒散等。

凡欲攻裡因水濕者,宜導水丸。兼郁宜承氣湯、和中丸,有痰積宜聖餅子脾積丸,如冷積宜局方蘇感丸,如濕熱甚者宜玄明玄青膏

白話文:

任何需要治療體內水濕的疾病,都適合服用導水丸。如果同時有氣鬱,則宜搭配承氣湯、和中丸;如有痰積,則宜服用聖餅子脾積丸;如有寒積,則宜服用局方蘇感丸;如果濕熱嚴重,則宜外用玄明玄青膏。

凡下痢久發,乃下多亡陰,屬陰虛。宜以寒涼補陰藥為君,佐以升舉之劑。

凡濕熱下痢,小便短澀,煩渴,除食,脈洪大而緩,腹痛後重。宜行滯清熱。如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之類。若濕多熱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後重,夜多下痢。宜胃苓湯送下保和丸三十粒。若怯弱之人,下痢頻,並腹痛,脈細弱,或微汗時出。宜黃耆建中湯送下保和丸。

白話文:

凡是濕熱引起的腹瀉,小便短少且排尿困難,口渴,不想吃東西,脈象洪大而緩慢,腹痛伴有便意後排便仍不暢通。應以行氣化瘀、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例如:桂苓甘露飲送服保和丸類藥物。

若濕氣較重,熱氣較輕,脾胃功能不協調,食慾不振,腹痛,排便不暢,夜間腹瀉較多。應以胃苓湯送服保和丸三十粒。

若身體虛弱的人,腹瀉頻繁並伴有腹痛,脈象細弱,或有時出虛汗。應以黃耆建中湯送服保和丸。

若脾胃不和,食少,腹脹滿痛,後重,脈弦緊。宜平胃散加苓、朮、芍、桂、乾葛煎湯,送下保和丸。

白話文:

如果脾胃功能不協調,表現為食慾不振,腹部脹滿疼痛,大便困難,脈搏弦緊。此時適合使用平胃散,加入茯苓、白朮、芍藥、肉桂、乾葛煎煮成湯,服用後搭配保和丸。

凡小兒痢疾,用苓、連、大黃、甘草煎服。如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白話文:

小孩子得了痢疾,可用茯苓、黃連、大黃、甘草煎服。如果是紅色痢疾,加紅花、桃仁;如果是白色痢疾,加滑石粉末。

凡下痢純血如塵腐色者,或如屋漏水者,或大孔如竹筒不斂者,或唇如朱抹者,皆死不治;或如魚腦子,或身熱脈大,俱半死半生,難治;若身涼脈細者,主生。

白話文:

如果腹瀉時出現以下症狀,則預後不佳,難以救治:

  • 純粹排出血液,顏色像腐爛的泥土。
  • 像屋頂漏水一樣持續排出血液。
  • 大量失血,像竹筒一樣無法閉合。
  • 嘴脣呈朱紅色。

如果腹瀉時出現以下症狀,則病情危急,難以治療:

  • 排出的糞便像魚腦子。
  • 身體發熱,脈搏強而有力。

如果腹瀉時身體發涼,脈搏細小,則預後較好,較容易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