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治瀉方

防風蒼朮湯

白話文:

防風、白朮、薑黃、甘草、陳皮、半夏、茯苓、澤瀉、豬苓、桂枝、木瓜、滑石,煎水服用。

治風傷脾,飧泄,身熱,脈弦,腰重,微汗,頭痛。皆風壅肝木,損傷脾土,不能輸布水濕,是以飧泄,風為陽邪,是以身熱;風助肝木為患,是以脈弦,蓋弦乃肝脈,脾濕壅盛,是以腰重;風熱熏蒸脾濕,故用微汗;經云:風先傷於上,是以頭痛。治宜散風邪,健脾,疏壅濕。是以用麻黃解熱助表,防風以散風邪,蒼朮、白朮補中健脾,疏壅濕以止泄。

白話文:

用於治療風氣損傷脾臟,導致腹瀉、體溫升高、脈搏細弦、腰部沉重、輕微出汗、頭痛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出現,都是因為風氣積滯在肝臟,損害了脾胃,導致脾胃無法運化水濕,從而出現腹瀉。而風氣為陽邪,所以會導致體溫升高;風氣助長肝臟的影響,所以脈搏才會細弦,因為細弦是肝脈的表現;脾臟濕氣過盛,所以會導致腰部沉重。風熱燻蒸脾臟的濕氣,所以會出現輕微出汗。經雲:「風邪先傷於上」,所以會出現頭痛。治療應當以驅散風邪、健脾、祛除濕氣為主。因此,方中使用麻黃解熱助陽,防風散風邪,蒼朮、白朮健脾補中,祛除濕氣以止瀉。

麻黃(辛甘溫,八分),防風(辛溫,一錢),蒼朮(苦辛溫,二錢),白朮(甘溫,三錢),水煎。熱服取汗。

小半夏湯

白話文:

用麻黃(辛辣溫和,8 分)、防風(辛辣溫和,1 錢)、蒼朮(苦辣溫和,2 錢)、白朮(甘味溫和,3 錢)用水煎。趁熱喝,以發汗。

治中氣虧敗,以致津液凝聚成痰,阻塞經絡,妨礙升降,以致水液不能四滲,獨流大腸而為溏泄、小便短少。法當補中健脾,豁痰飲,利小便。是以用白朮補中健脾,生薑、半夏豁痰開鬱,茯苓、澤瀉利小便,分消水濕。

白話文:

當身體中心力量虛弱時,會導致體液凝聚成痰,阻塞經絡,影響氣血升降,造成水分無法均勻分佈,只流向大腸,形成腹瀉,小便量也會減少。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脾胃,化痰利水。所以,使用白朮補脾健脾,生薑、半夏化痰解鬱,茯苓、澤瀉利尿,分別消除水濕。

白朮(苦甘溫,三錢),生薑(辛溫,三片),半夏(苦辛溫,八分),茯苓(甘平,一錢),澤瀉(甘鹹寒,八分),水煎。空心服。

導痰湯

白話文:

**白朮:**苦甘溫(使用三錢)

生薑: 辛溫(使用三片) 半夏: 苦辛溫(使用八分) 茯苓: 甘平(使用一錢) 澤瀉: 甘鹹寒(使用八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空腹時服用。

治過食傷脾,健運無力,致食不得消化,鬱於腸胃之間而為泄瀉。法當消宿食,下鬱積。是以用神麯快脾消宿食,枳實疏鬱滯,大黃下腸胃中之宿積,此乃通因通用之義也。

白話文:

治療因為過度飲食而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衰弱,食物無法消化,堆積在腸胃之中,引起腹瀉的情況。治療方法應當消散積聚的腐敗食物,清除積滯。因此,使用神曲來健脾消食,枳實來疏導鬱滯,大黃來瀉下腸胃中的積蓄,這符合「通因通用」的治療原則。

神麯(苦辛溫,三錢),枳實(苦辛溫,二錢),大黃(苦寒,二錢),先以水煎,臨熟下大黃,滾一二沸。空心服。如利之後,以人參、白朮等劑補之。

升陽除濕湯

白話文:

神曲(苦辛溫,三錢),枳實(苦辛溫,二錢),大黃(苦寒,二錢),先用水煎煮,快熟時加入大黃,煮沸一到兩分鐘。空腹服用。如服藥後腹瀉,可以使用人參、白朮等滋補藥材補虛。

治泄瀉無度,不思飲食,腸鳴腹痛,四肢無力。此乃中氣虧敗,脾濕壅盛,抑遏陽氣不得上升所致。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是也。法當補中,疏壅濕,升陽氣。是以用白朮、陳皮、炙草、麥芽、神麯、益智等,以補中健脾,和胃化宿食,進飲食;防風、羌活、蒼朮等,以疏壅濕;升麻、柴胡升引清陽之氣上騰;豬苓、澤瀉利小便滲濕,導濁陰之氣下降;半夏以降逆氣。

白話文:

治療持續性腹瀉,沒有食慾,腸鳴腹痛,四肢無力。這是因為中氣虛弱、脾濕過盛,阻擋陽氣上升所導致的。經典醫書上說:清氣下沉,就會產生溏瀉。

治療方法應該是補中氣、疏通濕氣、升發陽氣。因此使用白朮、陳皮、炙甘草、麥芽、神曲、益智等藥材,以補中健脾、調理腸胃、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增進食慾;防風、羌活、蒼朮等藥材,以疏通濕氣;升麻、柴胡升提清陽之氣向上;豬苓、澤瀉利尿除濕,引導濁陰之氣向下;半夏以降逆之氣。

白朮(苦甘溫,三錢),陳皮(苦辛溫,一錢),炙草(甘溫,七分),麥芽(甘溫,七分),神麯(苦辛溫,七分),益智(苦辛溫,八分),防風(辛溫,八分),羌活(辛溫,八分),蒼朮(苦辛溫,一錢),升麻(苦寒,七分),柴胡(苦寒,七分),豬苓(淡平,一錢),澤瀉(甘鹹寒,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水煎。食後服。

漿水飲

白話文:

藥方:

白朮 (苦、甜、溫,3錢)** 陳皮 (苦、辛、溫,1錢)** 炙甘草 (甜、溫,7分)** 麥芽 (甜、溫,7分)** 神曲 (苦、辛、溫,7分)** 益智 (苦、辛、溫,8分)** 防風 (辛、溫,8分)** 羌活 (辛、溫,8分)** 蒼朮 (苦、辛、溫,1錢)** 升麻 (苦、涼,7分)** 柴胡 (苦、涼,7分)** 豬苓 (平淡,1錢)** 澤瀉 (甜、鹹、涼,1錢)** 半夏 (苦、辛、溫,8分)**

用法:

將藥材用水煎煮,於飯後服用。

治藏寒之人過食冷物,以致腹中陰寒之氣忒甚,暴注如水,周身出汗,渾身通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言語,甚至嘔吐。此皆陽氣虧敗,不勝陰寒所致。其周身汗出者,陽氣外脫也;一身通冷者,陰寒所勝也;脈微,氣少不能言語者,陽衰也。法當溫復陽氣以散陰寒。經云:辛甘為陽。

白話文:

治療患有內臟虛寒的人過度食用寒涼食物,導致腹中陰寒之氣過盛,突然腹瀉如水,全身出汗,全身冰冷,脈象微弱,氣息微弱無法言語,甚至嘔吐。這些都是陽氣虧乏,不勝陰寒所致。全身出汗是陽氣外泄的表現;全身冰冷是陰寒盛的表現;脈象微弱,氣息微弱無法言語是陽氣衰弱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陽氣來祛散陰寒。經上記錄:辛味和甘味具有陽性。

故用乾薑、肉桂、附子、良薑、炙草等,合辛甘溫中散寒,以復陽氣;半夏散逆氣以止嘔。

白話文:

因此使用乾薑、肉桂、附子、良薑、炙草等藥材,結合它們辛辣甘甜溫暖中焦並驅散寒氣的功效,以恢復陽氣;再用半夏化解逆氣來制止嘔吐。

乾薑(辛熱,一錢),肉桂(辛甘熱,一錢),附子(辛熱,一錢),良薑(辛熱,八分),炙草(甘溫,五分),半夏(苦辛溫,八分),水煎。溫服。

白朮芍藥湯

白話文:

將乾薑、肉桂、附子、良薑各一錢,炙草五分,半夏八分,加水煎煮,溫熱服用。

治水泄注下,困弱無力,腹痛。此乃中氣虧敗,不能舒布水濕,以致流於大腸。法當補中健脾為主。是以用白朮、甘草補中健脾,舒布水濕,為本;白芍收斂陰濕以止腹痛,為標。

白話文:

治療因腹瀉而導致虛弱無力、腹痛。這主要是由於中氣不足、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導致水濕停留在大腸內。治療方法應以補中健脾為主。因此,使用白朮和甘草來補中健脾,疏通水濕,為根本;白芍收斂陰濕以止腹痛,為對症治療。

白朮(苦甘溫,土炒,五錢),炙草(甘溫,一錢),白芍(苦酸寒,炒,三錢),水煎。溫服。

茯苓湯

白話文:

白術五錢,經過土炒處理;炙甘草一錢;白芍三錢,需要炒過。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溫服。

治中氣虛敗,不能舒布水濕,以致流於大腸而為泄瀉。治宜補脾土以勝水濕。故用白朮健脾土補中氣,為君;茯苓利小便滲濕,為臣。

白話文:

治療中焦氣虛衰弱,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導致流入大腸形成腹瀉。治療方法應當補益脾胃以勝過水濕。因此使用白朮健脾補中氣,作為君藥;茯苓利小便、滲濕,作為臣藥。

白朮(苦甘溫,七錢),茯苓(甘淡平,五錢),水煎。溫服。

蒼朮芍藥湯

白話文:

白朮七錢,茯苓五錢,用水煎煮。溫熱時服用。

治夏月感受濕熱,而作腹痛、泄瀉。治宜燥濕清熱為主。故用蒼朮燥濕,黃芩清熱,白芍益陰以止腹痛,桂枝和榮衛以通血脈。

白話文:

在夏天因濕熱造成腹痛、腹瀉時,治療方法應著重在祛濕化熱。因此可以使用蒼朮來祛濕,黃芩來化熱,白芍來滋陰以止腹痛,桂枝來調和氣血,使血脈通暢。

蒼朮(苦辛溫,五錢),黃芩(苦寒,二錢),白芍(苦酸寒,一錢),桂枝(甘溫,五分),水煎。溫服。

神朮散

白話文:

蒼術(味道苦辛性溫,用量五錢),黃芩(味道苦性寒,用量二錢),白芍(味道苦酸性寒,用量一錢),桂枝(味道甘性溫,用量五分),用水煎煮。溫熱時服用。

治春傷於風,至夏生飧泄,頭與肢節疼痛。治宜散風疏濕為主。故用羌活、藁本、細辛、川芎等,驅風以除肢節與頭疼痛,兼助蒼朮疏壅濕,粉草補脾土。

白話文:

在春天受到風寒後,到了夏天會出現腹瀉(飧泄),頭部和四肢關節疼痛。治療方法應該是散風祛濕為主。所以使用羌活、藁本、細辛、川芎等藥物,驅散風寒,去除風寒帶來的關節和頭部疼痛,同時配伍蒼朮疏通滯留的濕氣,粉草補益脾胃。

羌活(辛溫,一錢),藁本(苦辛溫,七分),細辛(辛溫,五分),川芎(辛溫,八分),蒼朮(苦辛溫,一錢),粉草(甘溫,八分),加姜,水煎服。如欲汗,加蔥白三根同煎。

錢氏白朮散

白話文:

羌活(辛溫,6 克),藁本(苦辛溫,4.2 克),細辛(辛溫,3 克),川芎(辛溫,4.8 克),蒼朮(苦辛溫,6 克),粉草(甘溫,4.8 克),加入生薑,用清水煎煮服用。如果想出汗,再加入三根蔥白一起煎煮。

治吐瀉,發熱,咽乾,口渴,此皆中氣虛敗所致。蓋水穀入胃,脾與行其水液,為津、為溺,脾氣既虛,胃中水液不能四布,是以獨流大腸而為泄矣;泄多則亡陰,陰虛則陽盛,陽盛則上炎,是以嘔吐、發熱之症作;其水飲下流,津液不得上達,是以咽乾、口渴。治宜補中益氣為主。

白話文:

治療嘔吐、腹瀉、發熱、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中氣虛弱、功能衰敗造成的。

水和食物進入胃部後,脾臟會運化其中的水分,轉化為津液和尿液。如果脾氣虛弱,胃中的水分不能均勻分佈,就會單方面流向大腸而引起腹瀉;腹瀉過多就會損傷陰液,陰虛就會導致陽氣亢盛,陽氣亢盛就會向上發炎,所以就會出現嘔吐、發熱等症狀;水分向下流失,津液無法上達,所以就會出現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

治療的原則主要是補中益氣。

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中健脾,為主;藿香、木香調氣和胃氣止嘔吐,為標;佐乾葛輕揚之劑,鼓舞胃氣上行,以生津解熱。

白話文:

因此,主要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藥材來補益中氣和健脾胃。藿香和木香用來理氣和胃,止住嘔吐,是主要的症狀。輔助使用乾葛這種能輕微升揚的藥材,促進胃氣上行,從而生津解熱。

人參(甘溫,三兩),白朮(苦甘溫,五兩),茯苓(甘平,二兩),炙草(甘溫,五錢),藿香(辛甘溫,五錢),木香(苦辛溫,五錢),葛根(苦甘涼,一兩),共為末,每米飲調下三五錢。一本去木香,加白扁豆一兩、蓮肉二兩,妙。

白話文:

人參(甘味溫和,三兩),白朮(苦甘溫和,五兩),茯苓(甘味平性,二兩),甘草(甘味溫和,五錢),藿香(辛甘溫和,五錢),木香(苦辛溫和,五錢),葛根(苦甘涼性,一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用米湯沖服三到五錢。

另一種配方: 去除木香,加入白扁豆一兩、蓮肉二兩,效果更佳。

肉豆蔻丸

治腎虛不能攝水,以成泄瀉。用肉蔻溫補脾胃,破故紙補腎攝水。

白話文:

治療腎虛無法固攝水分而造成的腹瀉。使用肉豆蔻來溫補脾胃,並用破故紙來補腎固攝水分。

肉豆蔻(苦辛溫,麵包,煨),破故紙(苦辛溫,炒),等分,為末,以棗肉搗膏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

加味茯苓湯

白話文:

肉豆蔻(味苦、辛,性溫;研末,煨服)、破故紙(味苦、辛,性溫;炒服)。兩種藥材等量混合研成細粉。用棗肉搗碎成膏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五十至七十丸。

治水泄注下,日夜無度,小便短少,口渴咽乾,腹中疼痛,或變成赤白痢疾。此乃中氣不充,脾濕壅盛,郁遏陽氣不得上達,以致水液不得舒布,獨流大腸,是以水泄注下,日夜無度;注泄則津液下流,不得上達,是以咽乾,口渴;陽氣鬱久,變成火熱,腹中濕氣並熱蒸搏,是以肚腹疼痛,或下痢膿血。治法當補中健脾,疏壅濕熱。

白話文:

治療腹瀉和夜間遺尿 ,這種情況日夜不止,小便量少,口乾舌燥,腹痛,或者變成帶有膿血的腹瀉。這是因為中氣不足,脾臟濕邪旺盛,阻礙陽氣上升,導致水液無法正常運行,而只流入大腸,因此腹瀉不止,日夜難以控制;腹瀉會導致津液下流,難以上升,從而導致咽乾、口渴;陽氣鬱結過久,會化為火熱之邪,腹中的濕氣與熱氣交蒸搏擊,因此腹痛或腹瀉膿血。治療方法應當是補中健脾,疏通濕熱。

故用蒼朮、白朮、茯苓、炙草等補中健脾,豬苓、澤瀉利小便,分消水濕,升麻升陽氣上行,兼助柴胡、黃芩清熱,生草泄火,下多則亡陰,故佐歸、芍以救陰血。

白話文:

因此使用蒼朮、白朮、茯苓、炙甘草等補益脾胃,豬苓、澤瀉利尿,分消體內的水濕,升麻讓陽氣上升,同時輔助柴胡、黃芩清熱,生薑瀉火,如果瀉的太多會導致陰血不足,因此使用當歸、芍藥來補益陰血。

蒼朮(苦辛溫,二錢),白朮(苦辛溫,三錢),茯苓(甘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豬苓(淡平,八分),澤瀉(甘鹹寒,八分),升麻(苦寒,五分),肉桂(甘溫,五分),柴胡(苦寒,六分),黃芩(苦寒,一錢),生草(甘寒,五分),川歸(辛溫,一錢),白芍(苦酸寒,七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蒼朮(苦、辛、溫,二錢)

白朮(苦、辛、溫,三錢)

茯苓(甘、平,一錢)

炙草(甘、溫,五分)

豬苓(淡、平,八分)

澤瀉(甘、鹹、寒,八分)

升麻(苦、寒,五分)

肉桂(甘、溫,五分)

柴胡(苦、寒,六分)

黃芩(苦、寒,一錢)

生草(甘、寒,五分)

川歸(辛、溫,一錢)

白芍(苦、酸、寒,七分)

做法:

將以上藥材水煎服。趁溫熱時服用。

大已寒丸

治一切寒泄。是以用蓽茇、乾薑、肉桂、良薑等諸辛熱,溫中散寒。

白話文:

治療所有的寒性腹瀉。因此使用了蓽茇、乾薑、肉桂、高良薑等多種辛熱藥材,來溫暖中焦並散除寒氣。

蓽茇(辛熱,四兩),乾薑(辛熱,四兩),肉桂(辛甘熱,四兩),良薑(辛熱,五兩),共末,以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

八味湯

白話文:

蓽茇(辛熱,240 公克),乾薑(辛熱,240 公克),肉桂(辛甘熱,240 公克),良薑(辛熱,300 公克),共打成粉末,加入糊狀物揉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30 到 50 顆。

治寒泄。經云:辛以散之,熱可以勝寒。是以用吳茱萸、乾薑、肉桂、丁香等諸辛熱以散寒,陳皮、木香行郁,人參補氣,當歸益血。

白話文:

治療寒性腹瀉。中醫經典《難經》記載:用辛辣的藥物驅散寒氣,用熱性藥物可以戰勝寒氣。因此,使用吳茱萸、乾薑、肉桂、丁香等辛熱藥物來驅散寒氣,陳皮、木香來疏通停滯,人參來補氣,當歸來補血。

吳萸(苦辛熱,二兩),乾薑(辛熱,二兩),肉桂(辛甘熱,兩半),人參(甘溫,三兩),丁香(辛熱,一兩),陳皮(苦辛溫,七錢),木香(苦辛溫,一兩),川歸(辛溫,一兩),共為末,每以五錢,水煎,溫服。

戊己丸

白話文:

吳茱萸(苦、辛,熱性,兩錢)

乾薑(辛、熱性,兩錢)

肉桂(辛、甘,熱性,半兩)

人參(甘,溫性,三錢)

丁香(辛,熱性,一錢)

陳皮(苦、辛,溫性,七錢)

木香(苦、辛,溫性,一錢)

川歸(辛,溫性,一錢)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用熱水煎服。

治濕熱鬱而為泄。法當除濕熱,疏鬱滯。經云:苦可以除濕,寒可以勝熱。又云:辛以散之,酸以收之。是以用黃連之苦寒以除濕勝熱,吳萸之苦辛以散郁,白芍之苦酸收陰以止腹痛。

白話文:

對於濕熱蘊積導致的腹瀉。治療法則應當祛除濕熱,疏通氣滯。經文中說:苦味可以去濕,寒涼可以剋制熱氣。又說:辛味可以疏散,酸味可以收斂。因此,採用黃連的苦寒性味來祛濕克熱,吳茱萸的苦辛性味來疏散鬱氣,白芍的苦酸性味來收斂陰血,以止腹痛。

黃連(苦寒,酒拌炒,四兩),吳萸(苦辛溫,二兩),白芍(苦酸寒,煨,一兩),共為末,以糊丸如梧子大。每米飲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黃連(苦寒,用酒拌炒,四兩)

吳茱萸(苦辛溫,二兩)

白芍藥(苦酸寒,用火煨過,一兩)

將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做成糊狀丸子,每個藥丸的大小如梧桐子。

每次用米湯吞服三十到五十顆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