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六

2. 瀉門

3.

飲食入胃,脾與運化水穀之精,以養百骸,渣滓、濁者下降而為便溺。若脾氣被傷,運動無力,水穀之氣不得四布,則混流於下而為瀉症。先哲分氣、濕、寒、熱四者之異,大意因濕為多。經云:濕勝則瀉泄。叔和云:濕多成五泄是也。其風、寒、熱三者,不過挾症而已矣,於中挾熱尤多,風、寒二症間有也。

總其大要,盡因中氣虧敗,舒布不健,以致水液不及四布,蓄於腸胃,鬱而成熱,而為瀉泄,是以挾熱為多。言風者,亦是熱甚生風,助肝木以傷脾土,脾土被傷不能四布水液,以成此症。言寒者,乃脾胃素虛之人,啖食生冷過度,致使脾愈傷,藏府愈寒,不能克化水穀所致。

其始雖因於寒積,而日久亦郁成熱。是以先哲謂:暴泄非陽,久泄非陰是也。且河間亦云:雖完穀不化,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若穀雖不化而小便赤澀,及穀消化,無問及他症,皆認為熱。以此觀之,熱多寒少,煥然明矣。雖其症一出於熱,而治之又當分其所因,不可無分。

如因脾氣不磨而致泄者,法當補中益氣,使中氣升騰而泄自止,如補中益氣之類;如因風而生飧泄者,法當散風而泄自除,如機要防風芍藥湯、白朮防風湯之類;如因痰積中焦而作溏瀉者,法當逐去痰積而泄自愈,如二陳導痰湯之類;如因食傷太陰,以致水液不能四布而為泄者,法當逐去宿食,而泄自止;如因藏府虛寒而泄不止者,法當溫中散寒而泄自瘳,如理中湯、機要漿水散之類。學者務在臨症詳因加減施治可也。

白話文:

[討論]食物進入胃部後,由脾臟進行消化吸收,轉化為營養物質來滋養全身,無法吸收的部分則向下排泄成為糞便。如果脾臟功能受損,消化能力下降,食物的營養無法充分分佈全身,就會混雜著向下流動,造成腹瀉。古人將腹瀉分為氣滯、濕重、寒涼、熱盛四種類型,其中濕重的情況最為常見。古籍記載:濕氣過重會導致瀉泄。張仲景也說:濕氣過重會形成五種不同類型的瀉泄。至於風、寒、熱這三種情況,只是附帶的症狀,其中以熱性瀉泄最為常見,風、寒兩種情況則較少出現。

歸納總結,所有瀉泄的原因都是因為中氣(脾胃的功能)衰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水分無法均勻分佈全身,反而在腸胃中積聚,產生熱氣,進而引發瀉泄,所以熱性瀉泄是最常見的。提到風,其實是熱度過高產生風象,助長肝氣來侵害脾臟,脾臟受損後無法正常分佈水分,導致瀉泄。提到寒,指的是脾胃本就虛弱的人,過度食用生冷食物,使得脾臟更受損,內臟更加寒冷,無法有效消化食物。

起初可能是因為寒涼的累積,但時間久了也會轉變為熱性。因此古人認為:突然發生的瀉泄不是陽性,持續性的瀉泄不是陰性。並且劉完素也表示:即使食物未消化,小便清澈無刺痛感的是寒性;但如果食物雖未消化,小便卻呈現紅色且有刺痛感,或者食物已消化,無論其他症狀如何,都應視為熱性。由此可知,熱性瀉泄比寒性瀉泄更為常見,這一點非常明確。儘管這些症狀都源自熱性,但在治療時仍需根據具體原因區別對待。

例如,因脾氣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的瀉泄,應該通過補中益氣的方式,提升中氣,瀉泄自然會停止,像是補中益氣湯這類的方劑;如果是因風邪引起的餐後瀉泄,應該通過祛風的方式來治療,像是防風芍藥湯、白朮防風湯這類的方劑;如果是因中焦有痰積導致的瀉泄,應該通過化痰的方式來治療,像是二陳導痰湯這類的方劑;如果是因食物傷害脾臟,導致水分無法均勻分佈全身而引起瀉泄,應該通過去除宿食的方式來治療;如果是因內臟虛寒導致瀉泄不止,應該通過溫中散寒的方式來治療,像是理中湯、漿水散這類的方劑。學習醫術的人必須在診斷時詳細分析原因,靈活運用方劑治療。

4. 瀉症脈法

《內經》曰: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為五虛,死。其漿粥入胃,瀉注止,則虛者生。

《脈經》云:泄注,脈緩時小弦者,生;浮大數者,死。又云: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留連者生,勁急者死。

《脈訣》云:下痢,微小則生;若浮大洪,無差日。

白話文:

【瀉症脈診方法】

根據《內經》所述:如果病人出現脈搏細弱、皮膚冰冷、呼吸淺短、持續性腹瀉、飲食難以下嚥等五種虛弱症狀,這種情況預示生命危在旦夕。然而,如果病人能進食米湯或稀飯,且腹瀉得以停止,那麼代表虛弱的狀態有機會得到改善,病人有可能康復。

《脈經》提到:對於瀉利不止的情況,如果脈搏呈現緩慢且偶爾帶有小弦的特徵,這表示病人有康復的希望;反之,如果脈象呈現浮大且頻率過快,則表示病情嚴重,可能有生命危險。另外,《脈經》也提及:若是嚴重腹瀉,食物無法消化吸收,甚至排出膿血,如果脈象微弱細小且呈現延續狀態,這表示還有生存的機會;但若脈象緊繃且急促,則表示情況危急,生命堪憂。

《脈訣》指出:對於下痢的情況,如果脈象微弱細小,這表示尚有康復的可能性;但如果脈象浮大且強烈,那麼病情將無法好轉。

5. 治瀉大法

凡瀉症因水濕而成,宜補中健脾土,以勝水濕為主。切不可遽用澀藥,即阻水濕不得宣泄,必變他症,為禍不小,慎之。

大凡治泄之藥俱宜丸、散,少用湯、飲。蓋湯乃與水濕同類,恐愈助水濕為患。其症東垣又謂有七因,曰寒,曰濕,曰火,曰痰,曰中氣虛,曰食積,曰脾胃不和,有此數者之異,是以治法亦當各分所因。

如因寒而泄者,其症腹痛,肢體厥冷,脈微,完穀不化,小便清白不澀。宜乾薑、附子、肉桂、良薑之類。

如因濕而泄者,其症肢體重,脈沉緩,而腹不痛。治宜五苓散加蒼朮、厚朴、木通之類。

如因火而泄者,其症暴迫,腹痛腸鳴,痛一陣,瀉一陣,或完穀不化,小便赤澀。治宜泄火利小便。以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之類。

如因痰而泄者,其症或瀉,或不泄,作止無常,或多或少不一。治宜泄痰為主。宜海石、青黛、神麯、黃芩為丸服,或用升吐之劑,以提其氣。

如因中氣虛陷而作泄者,其症飲食入胃即出,完穀不化。治宜用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等以補之,或稍加升麻以提其氣。

如因脾胃不和,其症或嘔,或泄,不思飲食。宜以胃苓湯加肉豆蔻之類。

如因食積不化而泄者,其症腹痛則泄,泄後痛減。治法當導去宿積為主,乃《內經》所謂通因通用之義。宜大黃、枳實、神麯之類。

凡濕熱泄屬陽,其症身多重,目睛不了,飲食不下,脈沉而緩,完穀不化,小便清白不澀。其熱亦有完穀泄者,由火熱之性急速,傳化失常所致,其穀雖不化,其小便必赤澀,以此為類。

凡七情感動,藏氣不平,亦令水瀉。治宜調理七情為先。

白話文:

[治療腹瀉的大原則]

基本上,腹瀉是由於身體內水分過多,應著重在補充中氣和強健脾胃,以對抗過多的水分。切記不可隨便使用收澀的藥物,否則會阻止身體排出過多的水分,可能導致其他病症,後果嚴重,需特別小心。

一般來說,治療腹瀉的藥物應以丸、散為主,少用湯、飲。因為湯和過多的水分屬於同一類型,可能會加重水分過多的情況。腹瀉的原因東垣認為有七種,分別是:寒冷、濕氣、火氣、痰濕、中氣虛弱、食物積滯、脾胃不協調。因為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應相對應。

如果腹瀉是由寒冷引起,症狀包括腹痛,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食物無法消化,小便清白不澀。應該使用乾薑、附子、肉桂、良薑等藥物。

如果是濕氣引起的腹瀉,症狀包括身體沉重,脈搏沈緩,但腹部不會痛。治療上可使用五苓散加上蒼朮、厚朴、木通等藥物。

若是由火氣導致的腹瀉,症狀包括急迫感,腹痛,腸鳴,痛一陣瀉一陣,食物無法消化,小便赤色且澀。治療上應使用清火利尿的藥物,如四苓散加上滑石、黃芩、梔子、木通等。

若腹瀉是由痰濕引起,可能時瀉時停,瀉的量不一定。治療上應以排除痰濕為主,可以使用海石、青黛、神麯、黃芩做成丸藥服用,或者使用提升氣機的藥物。

如果腹瀉是由中氣虛弱引起,症狀包括食物進入胃部後立刻排出,食物無法消化。治療上應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等藥物來補氣,或者稍微添加升麻以提升氣機。

若腹瀉是由脾胃不協調引起,症狀可能包括嘔吐、腹瀉,不想吃東西。治療上可使用胃苓湯加上肉豆蔻等藥物。

如果腹瀉是由食物積滯未消化引起,症狀包括腹痛時瀉,瀉後疼痛減輕。治療上應以清除舊的食物積滯為主,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通因通用的原則。可以使用大黃、枳實、神麯等藥物。

所有的濕熱性腹瀉都屬於陽性,症狀包括身體沉重,視力模糊,無法進食,脈搏沈緩,食物無法消化,小便清白不澀。即使熱性腹瀉也會有食物無法消化的情形,這是因為火熱的特性快速,導致正常的消化功能失調。雖然食物無法消化,但小便一定會呈現赤色且澀。

所有因情緒波動導致臟腑運行不順,也可能導致腹瀉。治療上應先調整情緒。

6. 丹溪治泄活套

如泄症,腸胃中病。當以參、苓、白朮散為主,治宜分寒、熱、陰、陽等因加減。

若寒、熱、濕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中雷鳴,米飲不化者,宜以理中湯主之,或吞大巳寒丸,或附子桂香丸。裹食者,八物湯之類。

如熱泄,糞色赤黃,肛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澆,煩渴,小便不利。宜四苓散、吞香連丸之類。

如濕瀉者,蓋由久坐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剋水。梅雨久陰之月,多有此病。治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如朮附湯之類。

如因飲食過度,致傷脾氣,遂成泄瀉,其人必嘔,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或敢感丸,尤妙。

如因中氣大虧,不愛飲食,食畢則腹鳴腸急,盡下所食,才方覺快,不食即無事,俗名漏食泄。經年而不愈者,宜用快脾丸三五粒,效。

如因傷於酒侵,晨作泄者,宜以理中湯加乾葛,或吞酒煮黃連丸之類。

如因傷面而作泄者,宜養胃湯加蘿菔子炒,研碎,一錢。痛者,加木香五分,去藿香,加炮姜。

如每日五更初洞泄,服止泄藥無效,此乃脾泄。宜米飲下五味丸,或專用五味子煎湯服,或分水飲與二神丸及椒附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虛甚,宜椒附湯。

如暑泄,因中暑熱而作泄者,宜以胃苓湯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少許,效。

如泄注下如水,宜生料五苓散為主,倍白朮,加蒼朮、車前末,米飲調服。

如因濕熱甚,下注如熱湯者,宜以五苓散去桂,加滑石、黃芩、木通之類。

如腹中疼痛,下泄清冷,喜熱物盪熨者,乃寒泄也。宜以五苓散倍官桂,加肉豆蔻。有氣刺痛,加木香,甚者加丁香、附子,作丸服。

如久泄穀道不合或脫肛,此乃元氣下陷,大腸不行收令而致。宜用白朮、白芍、神麯、陳皮、肉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丸,以四君子加防風、升麻,煎湯下。

如因食積,時常腹痛作泄,先宜木香、檳榔丸,或東垣枳實導滯丸推逐之,後以四苓湯加厚朴、蒼朮、神麯、麥芽之類作丸服之,以安胃氣。

如氣虛作泄者,宜以四君子倍白朮,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而提之。

凡諸澀藥,若久泄虛弱者亦宜用之,但不可用於初作之時。

白話文:

對於腹瀉的情況,這通常是由腸胃系統的問題所導致。治療上,我們會主要使用黨參、茯苓和白朮製成的散劑。然而,具體的藥方還需根據病因的不同(如寒、熱、陰、陽)來增減。

如果患者腹部有冷熱濕氣,感到劇烈疼痛,排泄物為清水,腸鳴音明顯,且食物消化不良,這時候應該使用理中湯作為主方,或者吞服大巳寒丸,又或者是附子桂香丸。如果是包裝食品造成的,可以使用八物湯之類的藥方。

對於熱性腹瀉,排泄物顏色為紅黃色,肛門灼熱疼痛,排便時像被熱湯澆一樣,且伴有口渴、小便不通暢的症狀,適合使用四苓散,或者吞服香連丸。

濕性瀉痢,通常是因為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導致濕氣損傷脾臟,脾胃功能下降。這種情況在梅雨季節特別常見。治療上,應該使用除濕湯吞服戊己丸,再輔以胃苓湯。嚴重的可以使用術附湯之類的藥方。

過量飲食導致脾氣受損,進而引起腹瀉,患者可能會有噁心、嘔吐,打嗝帶有酸臭味。治療上,可使用治中湯加上砂仁,或者使用敢感丸,效果會更好。

如果由於中氣大量虧損,對食物失去興趣,吃完飯後腹部會發出響聲,腸胃緊張,隨即把剛吃的食物全部排出,只有不吃東西纔不會有事,這就是所謂的漏食泄。對於這種長期無法痊癒的情況,可以服用快脾丸三到五粒,通常會有效果。

如果因為酒精影響,早上就開始腹瀉,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上乾葛,或者吞服酒煮黃連丸。

因為麵食導致的腹瀉,可以使用養胃湯加上蘿蔔子,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一錢。如果伴有疼痛,可以加上五分的木香,去掉藿香,再加上炮製的薑。

每天凌晨五點左右就開始腹瀉,一般的止瀉藥物無效,這就是脾虛型的腹瀉。可以使用米湯送服五味丸,或者單獨使用五味子煎湯服用,或者分水飲與二神丸及椒附丸,或者使用平胃散送服小茴香丸。病情如果很重,且持續很久,人體虛弱,可以使用椒附湯。

對於暑熱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胃苓湯或五苓散加上少量車前子末。

對於像熱湯一樣的水樣腹瀉,可以使用生料五苓散,增加白朮,再加入蒼朮和車前子末,用米湯調和服用。

如果腹痛並伴有清冷的排泄,喜歡用熱物熨燙腹部的,這是寒性腹瀉。可以使用五苓散加倍官桂,再加上肉豆蔻。如果氣痛劇烈,可以再加入木香,嚴重的可以再加上丁香和附子,製成丸服用。

對於長期腹瀉,導致穀道不合或者出現脫肛的情況,這是由於元氣下陷,大腸不能正常收縮所致。可以使用白朮、白芍、神麯、陳皮、肉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製成的丸,再以四君子湯加上防風、升麻煎湯送服。

如果因為食物積滯,經常腹痛並伴有腹瀉,可以先使用木香、檳榔丸,或者東垣的枳實導滯丸進行治療,然後再使用四苓湯加上厚朴、蒼朮、神麯、麥芽製成的丸,以安撫胃氣。

對於氣虛導致的腹瀉,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倍白朮,再加上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來補氣提神。

對於所有止瀉藥物,如果患者是長期虛弱的慢性腹瀉,也可以使用,但不能在初次發病的時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