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2)

1. 丹溪治痘疹活套

痘疹之病,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疼頭痛,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喘嗽痰涎。其作之由,有因感冒風寒而作者,有因時氣搏熱而動者,有因傷濕發熱嘔吐而作者,有因跌撲驚恐而動者,其症狀或目攛驚搐,或口舌喉咽乾燥,肚腹疼痛,或狂燥悶煩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惡寒。症狀多端,卒未易辨,必要詳究,不可猛浪。

治法俱不可妄汗妄下,但宜溫劑和之,不越解毒調中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是以先哲調此症,猶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鬆氣易通暢。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衛氣易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百出。毒根於內,如苟妄下,則氣易虛不能送,毒出外而反入焉,是以首尾不可妄汗下者,皆由此故也,學者當詳察焉。

如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宜犀角地黃湯、人參敗毒散或紫草飲。如秘結太甚,少與大黃亦不妨,但在斟酌,詳其熱於虛實,不可猛浪。

如小便赤澀,亦當分利小便,使熱氣隨所滲而出。且熱又不可驟遏,但宜輕解,若全無熱瘡,又不能發也。痘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多少何如。若稠密,急服消毒散,如山楂、酒芩、紫草,減食加人參。

痘初出色白者,便大補氣血,加參、耆、芎、桂、升麻、葛根、甘草、木香、丁皮、白芍,如大便瀉,加白朮、訶子、肉蔻。痘瘡初起,自汗無害,蓋濕熱熏蒸故也,但不宜過多甚,防其難靨,宜參耆等固表之劑調之。痘瘡初起,發時煩躁、譫語、狂渴飲水。若飲水多,恐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凡痘瘡已出,可少許化毒湯之類。

如出不快,宜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快斑湯、絲瓜湯之類。如稠密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痘瘡必須氣虛血虛,而用補藥。如氣虛用參、術加解毒湯藥,血虛用四物解毒藥(解毒藥即酒炒芩連是也。)

如氣血兩虛者,用八物。如氣虛者,補氣藥倍於補血藥;血虛者,補血藥倍於補氣藥。黑陷者,乃氣虛不能送毒出外,宜用制參、耆、紫草等藥,甚則用無病小兒糞,燒存性,蜜水調服。

凡癢塌,有虛實之分,當於脈上辨之,如實者,脈有力;虛者,脈無力。虛者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者大便不通,少加大黃等寒涼之藥下其結糞。若氣怯輕者,淡蜜水調滑石末,以鵝毛潤瘡上。如挾外邪而實者,少加防風。

凡痘瘡乾者,宜退火,止可用輕清之劑,如荊芥、薄荷、升麻、葛根之類。

凡痘瘡實者,乃肌表間有濕,宜瀉濕,加白芷、防風之類,風能勝濕故也。

如喉咽痛者,宜四聖散、鼠黏子湯。

如喘渴氣壅者,宜麻黃黃芩湯。

如煩渴者,宜甘草散、烏梅湯。

白話文:

痘疹這種病,跟傷寒很像,都會發燒、煩躁不安、臉色發紅、嘴唇紅潤、身體疼痛、頭痛、時而怕冷時而發熱、打噴嚏、打呵欠、咳嗽有痰。發病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感冒風寒引起的,有的是因為時令的熱氣侵襲引起的,有的是因為受潮濕導致發燒嘔吐引起的,有的是因為跌倒摔傷或受到驚嚇引起的。症狀可能出現眼睛上翻、抽搐,或者口乾舌燥、喉嚨痛,肚子痛,或者煩躁不安、昏睡,或者自己出汗,或者拉肚子,或者發燒,或者怕冷。症狀非常多,很難一下子分辨清楚,一定要仔細研究,不可以草率行事。

治療方法都不能隨便發汗或瀉下,只能用溫和的藥劑來調和,不超過解毒、調理脾胃、安穩體表而已。虛弱的要補益,強盛的要減損,寒冷的要溫熱,熱性的要清涼。所以古代的醫家調理這種病,就像廚師蒸東西一樣,只求疏通氣機,讓它順暢。因為毒素發在體表,如果隨意發汗,就會使衛氣虛弱,更加容易開泄,反而增加潰爛,這樣風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各種變症。毒素藏在體內,如果隨意瀉下,就會使氣虛弱而無法將毒素送出,反而讓毒素從體外又回到體內,所以說無論是開始還是結束都不能隨意發汗或瀉下,都是這個道理,學醫的人應當詳細觀察。

如果體內氣盛,煩躁發熱嚴重,大便秘結,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人參敗毒散或紫草飲。如果便秘太嚴重,稍微用一點大黃也可以,但要斟酌使用,詳細觀察是熱證還是虛證,不可以草率行事。

如果小便赤澀,也要利小便,讓熱氣隨著小便排出。而且熱也不能馬上遏制住,只能輕輕地疏解,如果沒有發熱,痘瘡也發不出來。痘瘡剛出現的時候,要看胸前痘瘡的數量和密集程度。如果很密集,要趕快服用消毒散,例如山楂、黃芩、紫草,減少飲食並加入人參。

痘瘡剛出來顏色是白色的,要大補氣血,加入人參、黃耆、川芎、桂枝、升麻、葛根、甘草、木香、丁香皮、白芍,如果拉肚子,要加入白朮、訶子、肉豆蔻。痘瘡剛開始發的時候,自己出汗是沒有害處的,因為這是濕熱蒸騰的緣故,但不宜出汗過多,要防止痘瘡難以收斂,可以用人參、黃耆等固表的藥來調理。痘瘡剛開始發的時候,如果煩躁、說胡話、口渴想喝水。如果喝水太多,恐怕痘瘡發不齊,要趕快用涼藥來解除這些表症,例如益元散之類。凡是痘瘡已經發出來的,可以用少許化毒湯之類的藥。

如果痘瘡發不出來,可以用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快斑湯、絲瓜湯之類的藥。如果痘瘡很密集,可以用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痘瘡必須是氣虛血虛的時候才用補藥。如果是氣虛,用人參、白朮加上解毒的藥;如果是血虛,用四物湯加上解毒的藥(解毒藥就是用酒炒過的黃芩、黃連)。

如果是氣血兩虛,用八物湯。如果是氣虛,補氣的藥要比補血的藥多;如果是血虛,補血的藥要比補氣的藥多。痘瘡顏色發黑凹陷,是因為氣虛不能把毒素送出來,要用製過的人參、黃耆、紫草等藥,嚴重的話可以用沒有生病的小孩的糞便,燒成灰,用蜂蜜水調服。

痘瘡搔癢塌陷,有虛實之分,要從脈象上分辨,如果是實證,脈象有力;如果是虛證,脈象無力。虛證要用補益體表的藥加上涼血的藥,實證是大便不通,稍微用一點大黃等寒涼的藥來瀉下積滯。如果氣虛比較輕微,可以用淡蜂蜜水調滑石粉,用鵝毛塗抹在瘡上。如果挾帶外邪而屬於實證,稍微加入防風。

凡是痘瘡乾燥的,要退火,只能用輕清的藥,例如荊芥、薄荷、升麻、葛根之類。

凡是痘瘡屬於實證的,是肌膚表面有濕氣,要瀉濕,加入白芷、防風之類,因為風可以勝過濕。

如果喉嚨痛,可以用四聖散、鼠黏子湯。

如果喘氣、口渴、氣機壅塞,可以用麻黃黃芩湯。

如果煩躁口渴,可以用甘草散、烏梅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