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三 (1)
卷之十三 (1)
1. 小兒脈法
小兒症候,難以手太陰尺寸診候,惟以男左女右,食指三節,分為三關,以察其病。
第一節為風關,無紅紫經絡,則無病;有則病輕易治。第二節為氣關,有紅紫經絡,病雖重,仍尚可治。第三節為命關,有紅紫經絡者,病極深劇,十難一生。七歲以上者,則不取決於三關,而以一指後攔掌尺關寸,一息七八至為數,一息五六至為平。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浮則為虛為風,沉則為實為積,浮而數者為乳癇,牢而革者為便秘,沉而弦者為食積,為腹病;緊而弦者為氣急,為風寒;洪數者為熱,伏結者為傷食;軟細者為蟲蝕、癇,若散無倫次者,死不治。業幼者,可不盡心於此乎?
白話文:
【小兒脈法】
對於小兒的病情判斷,因為他們的手太小,無法像成人一樣用傳統的方式在手腕的內側進行診脈。我們通常採用的是看小兒食指的三個部位,也就是所謂的三關,來觀察他們的健康狀況。
食指的第一節被稱為風關,如果這部分沒有出現紅色或紫色的血管,表示孩子是健康的;一旦出現這些顏色的血管,代表孩子可能生病了,但這種情況一般比較輕微,容易治療。
食指的第二節叫做氣關,如果這裡出現紅色或紫色的血管,說明孩子的病情相對嚴重一些,但還是有治療的機會。
食指的第三節叫做命關,如果這裡出現紅色或紫色的血管,那孩子的病情就非常嚴重,生存率極低,十分危險。
然而,對於七歲以上的兒童,就不只看食指的三關,而是會檢查他們手腕內側的脈搏,根據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來判斷。如果每分鐘脈搏跳動七八次,可能是有熱症;如果脈搏跳動五六次,則是正常的。
脈搏跳動過快可能是熱症,跳動緩慢可能是寒症;脈搏輕微浮起可能是虛弱或是風邪入侵;脈搏深沉可能是體內有實熱或積食;脈搏輕微且頻率高可能是乳腺炎;脈搏堅硬可能是便祕;脈搏深沉且緊繃可能是消化不良或腹部疾病;脈搏緊繃且頻率快可能是呼吸困難或受風寒;脈搏大且頻率高可能是熱症;脈搏深沉且結實可能是消化不良;脈搏軟弱且細微可能是腸胃道寄生蟲或癲癇;脈搏散亂無序,通常代表病情嚴重,甚至可能無法救治。
作為照顧小孩的人,怎能不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呢?
2. 論小兒大法
凡看小兒,宜先觀形症神色,然後察脈。假如肝之為病,則面青,心之為病則面赤,脾之為病則面黃,肺之為病則面白,腎之為病則面黑。先要分別五藏形症,次看稟受盈虧,胎氣虛實,審其標本,施治可也。如錢氏謂:面之症: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為心,鼻為脾,頦為腎。
如目內之症: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必在分經理治。
如肝主風,實則目嗔,大叫呵欠,項急煩悶。虛則咬牙多欠。
如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滿,瀉白散主之。
如肝主風,目連劄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一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劄也。若熱入目,牽其筋脈,兩背皆緊,不能轉視,故目直視也。其得心熱則喘者,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又云:脾木心火二藏交爭,故發驚搐。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
心病多叫哭,手足動搖,驚悸。心氣熱,則心胸亦熱。又言不能答,面臥有就涼之意。
脾主病困,病則困睡,泄瀉不思飲食。實則困睡,虛則吐瀉,主風,心熱飲水。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肺熱,手掐眉目面,鼻寒。肺虛熱,唇潤紅色,治宜散虛。肺盛傷風寒,胸滿短氣。肺口傷寒,則不胸滿。
肺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逆,後散風寒。
肺藏怯,唇色白,當補。若悶亂,氣粗硬,喘促硬氣者,難治。由肺虛損也。腎主虛,無實。
心主熱,目病或大熱,瀉心湯主之。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主之,虛則熱驚悸,生犀散主之。
肝乘心為虛邪,乃風熱也,宜大羌活湯送下大青丸。
肺乘心為微邪,其症喘而壯熱,宜瀉白散。
脾乘心為實邪,泄心熱者,宜瀉黃散。
腎乘心為賊邪,其症恐怖惡寒,宜安神丸。
凡心得病,先調其肝腎。蓋腎,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於肝者,乃清其源而流自澄也。治其腎者,由五藏受病,必傳其所勝。蓋心,火也;腎,水也。水能勝火,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其先治腎者,逐其邪也,故有退腎邪益肝氣二方。或診其脈,肝腎二藏俱和,而心自生病者,則又當察其心家虛實治之。
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實則喘而氣盛,瀉白散。虛則喘而少氣,先益黃散,而後阿膠散。
心乘肺為賊邪,其症喘嗽,先地黃丸,中導赤散,後阿膠散。
肝乘肺為微邪,其症惡風,眩冒,昏憒,咳嗽,宜羌活膏。腎乘肺為實邪,其症增寒,嗽清利,宜百部丸。
白話文:
看小孩子生病,應該先觀察他的外形、症狀和精神氣色,然後再把脈。如果小孩是肝臟生病,臉色會發青;心臟生病,臉色會發紅;脾臟生病,臉色會發黃;肺臟生病,臉色會發白;腎臟生病,臉色會發黑。首先要分辨五臟的形狀和症狀,然後看小孩的先天體質是強還是弱,胎裡帶來的氣是虛還是實,仔細辨別病情的根本和表象,這樣才能適當治療。就像錢乙所說的:臉上的症狀,左邊臉頰代表肝,右邊臉頰代表肺;額頭代表心,鼻子代表脾,下巴代表腎。
眼睛裡面的症狀,如果是發紅,代表心有熱,用導赤散治療;淡紅色代表心虛,用生犀散治療;青色代表肝有熱,用瀉青丸治療;沒有神采光澤,代表腎虛,用地黃丸治療。必須要分辨是哪個經絡的問題,然後再進行治療。
肝臟主管風,如果肝實熱,眼睛會睜得很大,大聲叫喊,打哈欠,脖子僵硬,煩躁不安。如果肝虛,會咬牙,頻繁打哈欠。
如果肝有熱,手會去摸衣領或亂抓東西,用瀉青丸治療。如果發高燒,喝水,氣喘,胸悶,用瀉白散治療。
肝臟主管風,如果眼睛不停眨動但沒有抽搐,是心有熱造成的抽搐。治療肝,用瀉青丸;治療心,用導赤散。
所有疾病,不管是新病還是舊病,都會引發肝風,風邪會往頭部和眼睛跑。眼睛屬於肝,風邪進入眼睛會導致眼睛左右擺動,像被風吹一樣,力道不大也不小,小孩無法忍受,所以眼睛會不停眨動。如果熱邪進入眼睛,會牽動筋脈,導致兩邊背部都緊繃,眼睛無法轉動,所以會直視。如果因為心熱而氣喘,是因為母親和小孩都有實熱,風熱互相搏鬥導致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脾、木和心、火兩個臟器互相爭鬥,所以會發生驚厥抽搐。心主管驚,如果心實熱,會哭鬧發熱,喝水後抽搐;如果心虛,會疲倦想睡,心悸動不安。
心臟生病通常會哭鬧,手腳搖動,驚悸。心氣有熱,胸口也會發熱。還會不回答問題,喜歡臉朝下趴著,想要讓身體涼快一點。
脾臟生病會感到疲倦,想睡,腹瀉,不想吃東西。脾實熱會疲倦想睡,脾虛則會嘔吐腹瀉,也主風,心熱導致想喝水。
肺臟主管喘,如果肺實熱,會胸悶,煩躁,氣喘急促,有些人會想喝水,有些人不想喝水。如果肺虛,會哽氣,出長氣。
肺有熱,手會掐眉毛、眼睛和臉,鼻子發涼。肺虛有熱,嘴唇會濕潤發紅,應該用藥散虛熱。肺氣太盛,感受風寒,會胸悶,氣短。肺部受到風寒,則不會感到胸悶。
肺氣喘急,咳嗽,氣往上衝,應該先疏通肺氣的逆行,再散風寒。
肺氣怯弱,嘴唇會發白,應該補氣。如果感到胸悶、煩躁,氣息粗重,喘氣急促,這種情況很難治癒,是由於肺虛損造成的。腎臟主虛,沒有實證。
心有熱,眼睛生病或是發高燒,用瀉心湯治療。如果心實熱,會煩躁發熱,用黃連瀉心湯治療;如果心虛,會熱驚,心悸,用生犀散治療。
肝乘心是虛邪,也就是風熱,應該用大羌活湯送服大青丸。
肺乘心是微邪,症狀是氣喘,發高燒,應該用瀉白散治療。
脾乘心是實邪,泄心熱,應該用瀉黃散治療。
腎乘心是賊邪,症狀是恐懼怕冷,應該用安神丸治療。
凡是心臟生病,要先調理肝腎。因為腎是心臟的「鬼」,肝氣通暢,心氣就會平和,肝氣阻滯,心氣就會衰弱。這就是心病要先從肝治療的原因,是為了清除源頭,讓氣血自己清澈。治療腎臟,是因為五臟生病,必然會傳給它所克的臟器。因為心屬火,腎屬水,水能克火,所以腎受邪氣必定會傳到心。先治療腎臟,是為了驅逐邪氣。所以有退腎邪、益肝氣兩種治療方法。如果把脈發現肝腎兩臟都很平和,而只有心臟生病,那就要仔細觀察心臟的虛實來治療。
肺主管乾燥,如果肺自己生病,就會氣喘咳嗽,乾燥的話就要潤肺。肺實熱,會氣喘而且氣盛,用瀉白散治療。肺虛,會氣喘而且氣短,先用益黃散,然後用阿膠散。
心乘肺是賊邪,症狀是氣喘咳嗽,先用地黃丸,中間用導赤散,最後用阿膠散。
肝乘肺是微邪,症狀是怕風,頭暈眼花,昏昏沉沉,咳嗽,應該用羌活膏。腎乘肺是實邪,症狀是怕冷加重,咳嗽清痰,應該用百部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