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卷之十三

2. 小兒門

3.

小兒藏府脆嫩,不勝藥力,且又患苦難,以詢問不堪,診視最難,周折必在,觀形察色,辨其病原。大抵赤子,內無七情六淫之交感,外無大風大寒之侵襲,不過乳食所傷,胎毒內作,是以吐瀉、黃疸、五疳、腹脹、水腫、霍痢等症,盡由乳食內傷所致。其變麻痘斑疹爛、驚悸、風癇、發喘痰壅、赤瘤白禿、解顱、重舌、木舌等症,皆胎毒內攻而成。其外感時寒時暑,十惟二三而已。

故全在觀形察色。如額赤,乃心熱;鼻紅,乃脾熱;左腮青,為肝有餘;右臉白,乃肺不足;頦白,為腎虛之類。更參虎口三關之脈,則小兒之情病,知過半矣。又有嬰兒初生,血氣未足,陰陽未實,藏府未備,骨骼未全,而變蒸之候,每三十二日一發,或作熱,或惡寒,或吐瀉,或汗出,或呻吟不等,此皆長血脈全智意之常候,不治自愈。每變生一藏或一府,十變藏府始完,胎毒由是以散,為小兒。

醫者不可不知。亦有胎元壯實,暗變而不發作者,又不可不審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小兒疾病的特性和診斷方式。大意如下:

小兒的臟腑較脆弱,承受不了太強的藥力,且他們無法清楚表達病情,因此診斷非常困難。醫生必須透過觀察小孩的外表和臉色,來判斷病因。通常小兒不會受到情緒或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的疾病多源自飲食過度或胎毒的影響,像是嘔吐、腹瀉、黃疸、腹脹、水腫、霍亂等,都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的。而像麻疹、痘疹、驚嚇、哮喘、痰多、紅腫、禿頭、頭骨未合、舌頭問題等,則是由胎毒引起的。至於外感疾病,如寒熱交錯,只佔所有疾病的少數。

因此,醫生必須學會觀察孩子的外表和臉色。例如,額頭泛紅表示心火旺盛;鼻子紅表示脾臟有熱;左臉泛青表示肝臟功能過盛;右臉蒼白表示肺部虛弱;下巴蒼白表示腎臟虛弱。再配合檢查手背虎口部位的脈搏,就能掌握小兒病情的大半了。

此外,新生兒血氣未足,陰陽未定,臟腑未全,骨骼未固,他們會經歷每32天一次的生長變化,可能會出現發熱、畏寒、嘔吐、腹瀉、出汗、呻吟等症狀,這是正常成長的現象,無需特別治療,會自行康復。每次變化代表一個臟腑的成熟,當十次變化完成,胎毒就會消散,小孩也就能健康成長。

醫生必須瞭解這些知識,但也有些胎兒本質健壯,成長過程平穩,沒有明顯的生長變化,這種情況也需要醫生細心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