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6)

1. 附方

小青龍湯,治外感風寒致嗽,心下有水氣,或喘。

人參白虎湯,治暑熱傷肺咳嗽。並傷寒門。

白話文: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因感受風寒引起的咳嗽,胸口有水氣,或伴有喘息。

人參白虎湯,用於治療因暑熱損傷肺部所導致的咳嗽。同時也用於治療傷寒症狀。

清暑益氣湯,黃連香薷飲,俱治暑熱傷肺咳嗽。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黃連香薷飲,都用於治療暑熱傷肺引起的咳嗽。

梔子仁湯,麥門冬湯,治熱傷肺咳嗽。

白話文:

梔子仁湯、麥門冬湯,用來治療因暑熱傷肺導致的咳嗽。

參蘇飲,二陳湯,治痰咳嗽。

麻黃湯,治風寒外束咳嗽。

加減小柴胡湯,治咳嗽,寒熱往來。

金匱腎氣湯,治腎氣虛敗,津液不降,陰火上炎,以致咳嗽。

四物湯,治血虛咳嗽。

白話文:

參蘇飲和二陳湯,可以治療痰咳。

麻黃湯,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

加減小柴胡湯,可以治療伴隨寒熱交替的咳嗽。

金匱腎氣湯,可以治療腎氣虛弱,津液不能下降,陰火上炎引起的咳嗽。

四物湯,可以治療血虛引起的咳嗽。

2.

痰本人之津液,蓋由榮衛不清,凝結而成。中有二因、五氣之異。夫二因者,內外也;五氣者,風寒暑濕味也。若因七情汩亂,藏氣不行,與其飲食不節,色欲過度,以致中氣虛乏,運動失常所致,使津液不得舒布,凝聚而成痰者,乃內因也若因六陰傷胃,以致玄府不通,當汗不汗,蓄而成痰,乃外因也。其二因之中又必挾風、寒、濕、熱、味五氣。

白話文:

痰液是由人體津液形成的,主要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津液凝結所致。痰液中包含兩種致病因素和五種不同的氣。

兩種致病因素指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五種不同的氣指風、寒、暑、濕、味。

內在因素是情緒波動、臟腑氣血運行失常、飲食不節制、縱慾過度等導致中氣不足,津液運行失常,聚積成痰。外在因素是外邪傷胃,導致胃氣不通,不能發汗,積聚成痰。

不管是內在因素還是外在因素,痰液的形成必定伴隨著風、寒、濕、熱、味這五種氣。

外邪而動,其挾風者,乃風寒外束也,治宜參蘇飲、大小青龍湯之類加減;挾寒者,乃形寒飲冷也,宜丁香半夏丸之類加減;挾濕者,乃停飲所致也,宜沖和湯、茯苓湯之類加減;挾熱者,乃火乘肺也,宜小黃丸、黃芩利膈散之類加減;挾味者,乃肥甘過度也,宜丹溪治食積痰丸之類加減。

白話文:

當外來的邪氣侵入人體時,如果同時挾帶了風邪,就是風寒外束的證候,治療時宜選用參蘇飲、大小青龍湯等方劑,並適當加減;如果挾帶了寒邪,是因為感受了寒氣或飲用了冰冷的食物,宜選用丁香半夏丸等方劑,並適當加減;如果挾帶了濕邪,是因為水飲停滯所致,宜選用沖和湯、茯苓湯等方劑,並適當加減;如果挾帶了熱邪,是因為邪火侵犯肺部,宜選用小黃丸、黃芩利膈散等方劑,並適當加減;如果挾帶了濕熱,是因為肥甘飲食過度所致,宜選用丹溪治食積痰丸等方劑,並適當加減。

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嘔、為瀉、為眩暈、嘈雜、驚悸不安、寒熱、痛、癖、腫滿、攣痹、癃閉、痞膈、如風、如癲,症狀多端,治難執一。是以因氣鬱而生痰者,宜先和氣而痰自降;有因痰塞經隧,妨礙升降者,宜先逐痰而氣自行;如因中氣不運,致生痰者,宜補中氣,使其健運而痰自愈。

白話文:

這種病症,表現為喘息、咳嗽、嘔吐、腹瀉、頭暈目眩、煩躁不安、心悸驚恐、寒熱交替、疼痛、結塊、腫脹、抽搐麻痺、小便不利、胸悶腹脹,症狀繁多,治療方法難以一概而論。因此,對於因氣鬱而生痰的情況,應先調和氣機,痰液自然會消散;如果痰液阻塞經絡,影響氣機升降,應先排除痰液,氣機自然會暢行;而對於因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生痰的情況,應補益脾胃,使其運行正常,痰液自然會消退。

參之挾濕、挾寒、挾風、挾熱、挾味之兼症,或汗、或下、或溫、或清、或導、或散、或補、或瀉以治之。雖然,丹溪又云: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不可卒攻,若攻劫太過,以致中氣虧乏,則痰愈盛。學者須要識此,不可不辯。

白話文:

加上水濕、寒氣、風邪、熱邪、飲食引起的合併症狀,可以是發汗、瀉下、溫補、清熱、疏通、祛散、補益、瀉治等方法來治療。雖然如此,丹溪又說:中焦有痰液,胃氣也需要營養,不可突然攻伐。如果過於攻伐,導致中氣不足,則痰液會更加嚴重。學者們需要了解這一點,不可不辨明。

3. 痰症脈法

《要略》云:脈雙弦者,寒飲也。又云:飲脈不弦,但苦喘當氣。

又云: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春夏難治。

又云: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又云:短氣,四肢歷節走痛,脈沉者,留飲。陳無擇又云:飲脈皆弦微沉滑。

白話文:

脉搏摸起来像两根弦一样,说明体内有寒饮。如果脉搏不紧,只感觉呼吸困难,说明是寒饮引起的喘气。

如果脉搏浮而细滑,是伤寒导致的饮邪入侵。如果脉搏紧而快,说明有寒饮,在春夏更难治疗。

如果脉搏沉而紧,说明是悬饮或内痛。如果呼吸短促,四肢关节疼痛,脉搏沉,说明是留饮。陈无择也说,饮邪入侵的脉象通常是弦微沉滑。

又云: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乃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而愈。又云:滑者,痰也。眼胞及目下如煙燻者,亦痰也。

丹溪云: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卒難得升,必須調理。

白話文:

  • 左手關前脈浮弦,又大又實的,是因為膈膜上有厚重的痰液,需要催吐才能痊癒。

  • 滑脈代表有痰液。眼皮和眼睛下方如果有一層霧氣,也表示有痰液。

4. 治痰飲大法

痰飲之症,丹溪分而為七,曰酒痰,曰食積痰,曰風痰,日寒痰,曰熱痰,曰老痰,曰濕痰,故此治法亦異。

白話文:

痰飲的症狀,丹溪將其分為七類,分別是酒引起的痰、食積造成的痰、風邪引起的痰、寒痰、熱痰、久病形成的痰、以及濕氣引起的痰,因此治療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如酒痰,用青黛、瓜蔞、葛花蜜丸,噙化。

白話文:

如果痰像酒那麼濃稠,可用青黛、瓜蔞、葛花等製成的丸劑噙化在口中化開服用。

如食積痰,用神麯、麥芽、山楂之類,或化痰丸及消積之藥攻之,極妙。

如風痰,宜用南星、白附子之類。

白話文:

如果飲食積滯、痰多,可以使用神麴、麥芽、山楂等消積化痰的中藥,或服用化痰丸和消積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非常好。

如熱痰,宜用青黛、黃連、及青礞石丸之類。

如寒痰,宜用南星、姜半夏、及諸辛涼藥之類。

白話文:

對於熱痰,可以使用青黛、黃連以及青礞石丸之類的藥物。

如老痰,宜海石、香附、半夏、瓜蔞、五倍子之類。丹溪云:五倍子佐他藥,大能治頑痰。

白話文:

如果痰液粘稠、沉積已久,應使用海石、香附、半夏、瓜蔞、五倍子等藥物治療。丹溪醫學家說:五倍子作為輔助藥物,能很好地治療頑固的痰液。

如濕痰,身多軟而重,宜蒼朮、白朮、黃芩、香附、半夏、貝母,或加青黛、瓜蔞。

白話文:

如果痰濕嚴重,身體會感到極度無力和沉重,建議使用蒼朮、白朮、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等中藥材治療。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再加入青黛、瓜蔞。

如痰結核在咽喉間,嗽不出,咽不下,宜化痰,加咸能軟堅之劑,如瓜蔞、杏仁、海石、連翹、桔梗等,少佐朴硝,蜜丸,噙化。

白話文:

如果痰液積聚在咽喉之間,咳不出來,咽不下去,應適當化痰,加入能夠軟化堅硬藥材的鹹味藥物,例如瓜蔞、杏仁、海石、連翹、桔梗等,再酌量加入一些朴硝,做成蜜丸,含著慢慢化解。

如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如痰在四肢,非竹瀝、薑汁不能行。

白話文:

如果痰在肋骨兩側,非得用白芥子才能到達。

如果痰在四肢,非得用竹瀝和薑汁才能使之通行。

如痰在腸胃間,下之而愈。蓋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症脈浮,當吐痰:在膈上,亦宜吐;痰膠固稠濁,亦宜吐;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蓋吐中就有發散之義,其吐法必先升提其氣,用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之類,或就以此探吐,吐須用布勒腰腹,於不通風處行之。

白話文:

如果痰液在腸胃中,通過瀉下治療而痊癒。痰作為一種物質,隨著氣的升降,無處不在。痰症脈象浮起,應該吐痰:痰液在膈肌以上,也適合吐出;痰液黏稠濁重,也適合吐出;痰液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痰的方法中就有疏散的作用,吐痰的方法必須先升提氣,使用防風、梔子、川芎、桔梗、薑芽茶、生薑之類的藥物,或者直接使用這些藥物探吐,吐痰時必須用布勒住腰腹,在通風不暢的地方進行。

其法用蘿菔子半升,擂,和漿水一碗,去渣,少入油與蜜,溫服;或用蝦半斤,入醬、蔥、姜等料,水煮,先吃蝦,後飲汁,少時以鵝毛探吐,其翎毛先以桐油浸,後以皂角水洗,曬乾待用。如服瓜蒂、藜蘆等藥即吐,不必用吐法。姜煎半夏,大治濕痰,又有治喘心痛。粥丸生薑湯下。

白話文:

這方法是用蘿蔔子半升,搗碎後,加一碗水,過濾掉渣子,再加入少許油和蜂蜜,溫服。或用蝦半斤,加入醬油、蔥、姜等調味料,水煮,先吃蝦,後喝湯。過一會兒用鵝毛探吐,這鵝毛事先用桐油浸泡,後用皁角水清洗,曬乾備用。如果服用了瓜蒂、藜蘆等藥物,就會嘔吐,就不必再用這種催吐方法。姜煎半夏,可以治療濕痰,還有治療喘息、心痛的功效。粥丸用生薑湯送下。

如枳實泄痰,如沖牆倒壁。黃芩治痰,假其下行也。天花粉大能降上焦熱痰。

白話文:

就好比用枳實來瀉痰,就像沖倒牆壁一般(迅速有效)。黃芩可以治療痰症,是因為它能使痰液向下運行。天花粉具有極強的清降上焦熱痰的作用。

海粉治痰大有力,以其熱痰能降,濕痰能燥,頑痰能消。

人中黃大能降火消痰,又能治食積痰。用飯搗丸如綠豆大,每服十數丸,效。

凡痰因火盛逆上者,法當治火為先,宜白朮、黃芩、石膏之類。

凡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者,宜補陰血、制相火其痰自降,其藥必薑汁製,以助傳送。

凡痰成塊,吐咯不出,氣鬱滯者,難治。

凡痰症多有作遏者,蓋由津液凝滯,積聚成痰,不能榮潤三焦之故。

白話文:

海粉治療痰症非常有效,因為它能降熱痰、燥濕痰、消頑痰。

人中黃能降火消痰,也能治療食積痰。將人中黃與米飯搗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幾顆,效果顯著。

凡是因火盛逆上而導致痰症的,必須先治火,適合使用白朮、黃芩、石膏等藥物。

凡是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卻不生血的,需要補陰血、制相火,痰自然會下降。這些藥物一定要用薑汁製成,以助傳送藥力。

凡是痰形成塊,吐也吐不出來,氣鬱滯的,難以治療。

凡是痰症經常發作的,都是因為津液凝滯,積聚成痰,無法滋潤三焦造成的。

凡痰在左同肥氣,在右同息賁,入肺則咳,流大腸則瀉,入腎為湧水,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跗腫,在中則肢滿痞膈,隔於經隧則偏枯,寒於肉分則麻木不仁。

凡痰藥中多用利氣藥者,正先哲所謂順氣則痰自行之意。

白話文:

痰液如果在身體左側,就像堵塞氣道的肥氣,在右側則阻礙呼吸,導致氣喘。

痰液進入肺部,會導致咳嗽;流入大腸,則會引起腹瀉;進入腎臟,則會導致水腫;

痰液停留在上半身,會導致臉部浮腫;在下半身,則會導致腳部腫脹;在身體中間,則會造成肢體腫脹和胸悶腹脹。

如果痰液堵塞經絡,就會導致半身不遂;如果痰液阻滯在肌肉組織中,就會造成麻木不仁。

大抵痰症多生於濕,是以古方多用燥藥為君,利氣為臣,如二朮、南星、半夏、橘紅之類。

白話文:

一般來說,痰液過多是由於濕氣所致,因此古方中多用乾燥的藥物為君藥,利氣的藥物為臣藥,如茯苓、白朮、南星、半夏、橘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