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3)
1. 治傷寒方
附子(辛熱,二錢),芍藥(苦酸寒,二錢),炙草(甘溫,一錢),水盅半,煎七分。溫服。
茯苓四逆湯
治汗下後,病不解,愈煩者。乃虛之故也。是以用人參、茯苓、甘草以補中氣,乾薑、附子以復陽。《金匱》言:虛煩可補是也。
茯苓(甘平,二錢),人參(甘溫,五錢),炙草(甘溫,一錢),乾薑(辛熱,錢半),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五苓散
治傷寒小便不利。經云:甘緩而淡滲。是以用白朮健脾輸津液,官桂和榮衛以通血脈,茯苓、豬苓、澤瀉滲水而利小便。
白朮(苦甘溫,一錢),官桂(辛甘熱,六分),茯苓(甘平,二錢),豬苓(淡平,一錢),澤瀉(鹹寒,錢半),水二盅,煎一盅。空心服之。
茯苓甘草湯
治傷寒邪氣在表,汗出不渴。經云:辛甘發散為陽。故用生薑、甘草合辛甘發散在表之邪,桂枝和榮衛通血脈,助茯苓以益氣。
茯苓(甘平,錢半),炙草(甘溫,三錢),桂枝(辛熱,三錢),生薑(辛溫,六片),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梔子豆豉湯
治邪熱客於胸中,煩熱鬱悶,心中懊憹。治法當吐去胸中之邪可也。經云:酸苦湧泄為陰。又云:苦以湧吐,寒以勝熱。故用梔子之苦以湧吐其邪,用豆豉之寒以勝熱。
山梔子(苦寒,炒,二錢),淡豆豉(苦甘寒,四錢),水一盅,煎七分。溫服。若不吐,再進一服。
如少氣,乃熱傷氣。加甘草以益氣。
如嘔者,乃邪氣上逆。加生薑以散之。
梔子厚朴湯
治傷寒下後,心煩,腹脹,起臥不安。乃邪氣壅於胸腹之間故也。故用梔子之苦以湧胸分之煩,枳實、厚朴以泄腹中之滿。
梔子(苦寒,二錢),枳實(苦辛寒,一錢),厚朴(苦辛溫,三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只以吐為度。
小柴胡湯
治邪居表裡之間,往來潮熱,胸膈滿痛,煩而喜嘔。經云: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是以用黃芩、柴胡之苦寒,以解半表半裡之熱。又云:里不足者,緩之以甘。故用人參、甘草之甘,補托中氣。邪半入里,則裡氣逆,宜辛散之。故用半夏之辛,散逆氣而除嘔煩。經云:辛甘發散為陽。是以用薑、棗合辛甘發散半表之邪。
柴胡(苦寒,三錢),黃芩(苦寒,三錢),人參(甘溫,錢半),甘草(甘溫,七分),半夏(苦辛溫,八分),生薑(辛溫,三大片),大棗(甘溫,三枚),水盅半,煎八分。溫服。
如胸中滿而不嘔者,去人參、半夏,加瓜蔞一錢。蓋熱方聚,無用人參之補,且參味甘,愈動中滿,故去之;半夏之辛散逆氣,既無嘔逆,故亦除之。熱宜寒療,聚宜苦發,故加瓜蔞之苦寒,以泄胸中蘊熱。如腹中痛者,減黃芩,加芍藥。如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蓋大棗之甘,愈助痞滿,故去之;牡蠣之寒可以軟堅,故加之。
白話文:
治傷寒方
附子二錢、芍藥二錢、炙甘草一錢,加半盅水,煎至七分,溫服。
茯苓四逆湯
治療汗出後,病情未解,更加煩躁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因此使用人參、茯苓、甘草來補益中氣,用乾薑、附子來恢復陽氣。《金匱要略》記載:虛煩可以補益。
茯苓二錢、人參五錢、炙甘草一錢、乾薑一錢半,加二盅水,煎成一盅,溫服。
五苓散
治療傷寒導致小便不利。經典醫籍記載:甘味緩和,淡味滲透。因此使用白朮健脾益氣,促進津液運轉;官桂溫通經脈,調和營衛;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促進小便排出。
白朮一錢、官桂六分、茯苓二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半,加二盅水,煎成一盅,空腹服用。
茯苓甘草湯
治療傷寒邪氣在表,汗出不渴的症狀。經典醫籍記載:辛甘之味具有發散之效,屬陽性。因此使用生薑、甘草,辛甘發散表邪;桂枝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並輔助茯苓益氣。
茯苓一錢半、炙甘草三錢、桂枝三錢、生薑六片,加二盅水,煎成一盅,溫服。
梔子豆豉湯
治療邪熱侵入胸中,煩熱鬱悶,心中煩躁的症狀。治療方法應當是吐出胸中邪氣。經典醫籍記載:酸苦之味具有湧泄之效,屬陰性;苦味可以湧吐,寒味可以清熱。因此使用山梔子的苦味湧吐邪氣,用豆豉的寒味清熱。
炒山梔子二錢、淡豆豉四錢,加一盅水,煎至七分,溫服。如果未吐,可以再服用一劑。
如果氣少,這是熱傷氣所致,可以加甘草益氣。
如果嘔吐,這是邪氣上逆所致,可以加生薑散之。
梔子厚朴湯
治療傷寒下利後,心煩,腹脹,坐臥不安的症狀。這是因為邪氣壅滯於胸腹部所致。因此使用山梔子的苦味湧吐胸中煩悶之氣,用枳實、厚朴瀉通腹中脹滿。
山梔子二錢、枳實一錢、厚朴三錢,加二盅水,煎成一盅,溫服,只以吐出為度。
小柴胡湯
治療邪氣滯留在表裡之間,往來寒熱,胸膈滿悶疼痛,煩躁並伴有嘔吐的症狀。經典醫籍記載:內熱可用苦味藥物發散。因此使用黃芩、柴胡的苦寒之性,來解表裡之熱。又記載:裡虛可用甘味藥物緩解。因此使用人參、甘草的甘味,補益中氣。邪氣半入裡,則裡氣逆,宜用辛味藥物疏散。因此使用半夏的辛味,散解逆氣,以除嘔逆煩躁。經典醫籍記載:辛甘之味具有發散之效,屬陽性。因此使用生薑、大棗的辛甘之性,發散半表之邪。
柴胡三錢、黃芩三錢、人參一錢半、甘草七分、半夏八分、生薑三大片、大棗三枚,加半盅水,煎至八分,溫服。
如果胸中滿悶而不嘔吐,去掉人參、半夏,加瓜蔞一錢。因為熱邪聚集,不需要人參的補益,而且人參味甘,反而會加重胸滿,所以去掉;半夏辛味散解逆氣,既然沒有嘔逆,所以也去掉。熱邪宜用寒涼治療,聚集宜用苦味藥物發散,所以加瓜蔞的苦寒之性,來瀉去胸中鬱熱。如果腹部疼痛,減少黃芩,增加芍藥。如果脅下痞塊堅硬,去掉大棗,增加牡蠣。因為大棗味甘,會加重痞滿,所以去掉;牡蠣味寒,可以軟堅散結,所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