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5)

1. 丹溪治咳嗽活套

咳嗽之症有風寒、有痰飲、有火鬱、有勞嗽、有肺脹,數者不同,大法以二陳湯為主加減。

如血虛痰嗽者,本方合四物,加五味、麥冬、瓜蔞之類。

白話文:

咳嗽的病因有很多種,包括風寒、痰飲、火鬱、勞嗽、肺脹等等,不同的病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治療咳嗽的原則是使用二陳湯為基礎,再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其他藥物。

如傷風邪咳嗽者,本方加南星、枳殼、防風、荊芥、前胡、金沸草、細辛之類。

白話文:

對於因受風寒而咳嗽的患者,可在原方中添加南星、枳殼、防風、荊芥、前胡、金沸草、細辛等藥材。

如傷寒邪而咳嗽者,宜本方加麻黃、杏仁、紫蘇、桔梗、乾薑、桂枝之類。

白話文:

如果因為受寒邪而引發咳嗽,可以在原來的方劑中加入麻黃、杏仁、紫蘇、桔梗、乾薑、桂枝等藥材。

如傷熱邪咳嗽,本方加黃芩、知母、薄荷、石膏、桔梗之類。

白話文:

如果因外傷引起熱邪導致咳嗽,可在原來方劑中加入黃芩、知母、薄荷、石膏、桔梗等藥物。

如先因傷風寒,鬱熱於內,咳嗽不已,欲成勞者,本方加貝母、知母、款冬、紫菀、五味、二門冬、兜鈴、歸、地之類。

白話文:

如果之前因受寒而生病,體內鬱熱,咳嗽不止,有演變成勞疾的跡象,可以在原方加減貝母、知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門冬、天南星、當歸、生地黃等藥物。

如傷風寒喘嗽並作者,本方加麻黃、杏仁、防風、荊芥、桑白皮、枳殼、桔梗、地骨皮、紫蘇之類。

白話文:

如果感冒、咳嗽、喘鳴同時發生,在原本的方劑中加入麻黃、杏仁、防風、荊芥、桑白皮、枳殼、桔梗、地骨皮、紫蘇等藥材。

如咳嗽聲嘶,引兩脅,疼痛不可忍者,本方加芎、歸、芍藥、青皮、黃芩、柴胡、膽草、竹茹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咳嗽、聲音嘶啞,並且延伸到兩側肋骨,疼痛劇烈難忍,則在原方中加入川芎、當歸、芍藥、青皮、黃芩、柴胡、膽草、竹茹等藥材。

凡不問風寒、鬱熱、癆嗽、久嗽,曾先服麻黃、杏仁、防風等劑,病症須減,病根未除,本方加粟殼、烏梅、阿膠、五味、瓜蔞仁之類,可一服絕根。虛嗽者,人參膏、阿膠為主。

白話文:

對於任何不論是風寒、鬱熱、肺癆或久咳的病症,如果先前已經服用了麻黃、杏仁、防風等藥劑,症狀可能會減輕,但病根尚未根除。可以在原本的藥方中加入粟殼、烏梅、阿膠、五味子、瓜子仁等藥材,一劑即可斷根。如果是虛咳,則以人參膏、阿膠為主要藥材。

如濕痰帶風嗽者,宜千緡湯。

如痰積嗽者,非青黛、瓜蔞仁不除。

如咳逆嗽者,非蛤粉、青黛、瓜蔞仁、貝母不除。

白話文:

如果咳嗽伴有濕痰和風邪,應該使用千緡湯。

如果咳嗽是由痰積引起的,必須使用青黛和瓜蔞仁才能消除。

如果咳嗽並且伴有氣逆,必須使用蛤粉、青黛、瓜蔞仁和貝母才能消除。

如口燥咽乾痰嗽者,不可用南星、半夏,宜以瓜蔞、貝母、天花粉之類代之。

白話文:

如果感到口乾、喉嚨乾澀、咳嗽有痰,不要使用南星、半夏,應該以冬瓜、貝母、天花粉等藥材代替。

凡因氣寒致嗽者,其症鼻塞聲重,且惡風寒。

凡因火盛而嗽者,聲多痰少,其面色赤。

凡癆嗽者,多出盜汗兼痰,且作寒熱。

凡肺脹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

大抵咳嗽之症,春是春升之時,夏是火炎之時,秋是濕熱之時,冬是風寒外束。

白話文:

如果咳嗽是因为体内寒气导致的,症状会表现为鼻塞、声音沉重,而且怕风寒。

如果咳嗽是因为体内火气旺盛导致的,症状会表现为声音多、痰少,面色发红。

如果咳嗽是因为肺痨导致的,症状会表现为经常出盗汗,伴有痰液,而且容易发寒发热。

如果咳嗽是因为肺部积滞导致的,症状会表现为咳嗽时伴有痰声,吐出痰后咳嗽就会停止。

总的来说,咳嗽的症状与季节有关,春季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夏季是火热旺盛的时候,秋季是湿热盛行的时候,冬季是风寒外束的时候。

2. 治咳嗽方

三拗湯

白話文:

三拗湯是由麻黃、苦杏仁、甘草三味藥物組成的方劑,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所引起的症狀,如咳嗽、喉嚨痛、頭痛等。使用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劑量。

治咳嗽聲重,惡風寒等症。此乃風寒外束,以致肺氣不得舒泄,鬱而為熱,熏烙於肺,而致咳嗽。夫鼻乃肺之竅,肺受賊邪,故鼻亦為不利而聲重作病,是以畏惡風寒。治宜發表疏肺、散風寒。經云:風寒外束,散之以辛。又云:辛甘發散為陽。故用麻黃之辛,發表開腠理,助杏仁、甘草、大棗、生薑,合辛甘發散肺中之風寒。

白話文:

用來治療聲音沙啞、怕風怕冷等症狀。這是因為風寒在外邪襲擊,導致肺氣無法舒展發散,鬱積而化為熱,灼傷於肺,因而導致咳嗽。鼻子是肺部通向外界的管道,肺部受到邪氣侵犯,所以鼻子也會受到影響,出現聲重疼痛的症狀,因此會畏懼風寒。治療應當發散肺中風寒之氣。經書上說:風寒包圍在外,用辛味藥物來驅散。又說:辛甘發散為陽氣。因此使用麻黃的辛味,發散開通腠理,配合杏仁、甘草、大棗、生薑的辛甘藥性,發散肺中的風寒。

麻黃(苦辛熱,連節,二錢),生草(甘寒,七分),生薑(辛溫,三片),大棗(甘溫,三枚),杏仁(苦辛溫,不去皮、尖、一錢),水煎。溫服。

人參杏子湯

白話文:

  • 麻黃:苦、辛、熱,10克
  • 生石膏:甘、寒,3.5克
  • 生薑:辛、溫,3片
  • 大棗:甘、溫,3顆
  • 杏仁:苦、辛、溫,10克(不去皮、尖)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治感風寒傷肺,以致痰喘咳嗽。治宜散風寒,豁痰喘。經云:風寒外襲,散之以辛。是以用桂枝、細辛、乾薑等,散風寒以清肺金,半夏、茯苓以豁痰喘,人參、五味潤肺止嗽,甘草和藥性。

白話文:

治療因感受風寒而損傷肺部,導致痰多、喘息、咳嗽。治療方法應以驅散風寒、化解痰喘為主。

《醫經》說:風寒外侵,用辛味藥物發散。因此,使用桂枝、細辛、乾薑等辛溫發散藥物,散去風寒,清利肺部。半夏、茯苓化解痰喘。人參、五味子滋潤肺部,止咳平喘。甘草調和藥性。

桂枝(辛甘溫,七分),細辛(辛熱,七分),乾薑(辛熱,五分),半夏(辛溫,一錢),茯苓(甘淡平,一錢),人參(甘溫,二錢),五味(甘酸平,七分),甘草(甘溫,五分),白芍(苦酸寒,用其酸收斂肺邪用其寒佐薑桂之熱,七分),加姜三片,水煎服,取汗。

華蓋散

白話文:

  • 桂枝(溫暖辛甘,7 分)
  • 細辛(溫熱辛辣,7 分)
  • 乾薑(溫熱辛辣,5 分)
  • 半夏(溫辛,1 錢)
  • 茯苓(平淡甘味,1 錢)
  • 人參(溫甘,2 錢)
  • 五味子(平甘酸,7 分)
  • 甘草(溫甘,5 分)
  • 白芍(寒苦酸,用它的酸味收斂肺部的邪氣,寒味輔助生薑桂枝的溫熱,7 分)

加入薑片 3 片,水煎服用,以發汗為原則。

治因寒外束,以致肺氣不得舒暢,鬱熱生痰,聲重咳嗽,胸滿。治宜發散表寒,泄肺熱,豁痰結。夫皮膚乃肺之合,且肺主氣,苟寒冷外持,則膚閉密,肺氣不得舒越,鬱而成火,則烙肺金,是以咳嗽聲重;胸為肺之部,肺被寒邪干擾,是以胸滿。故用麻黃髮散表邪,為本;桑白皮、生甘草泄肺火,為標;佐陳皮、蘇子、赤茯,利氣豁痰。

白話文:

用於治療由於寒邪侵襲體表,導致肺氣不暢,鬱結熱氣產生痰液,聲音沙啞、咳嗽,胸悶的疾病。治療方法應當疏散體表寒邪,宣洩肺中熱氣,化解痰液凝聚。由於皮膚與肺相通,肺主導氣,如果寒邪在體錶停留,皮膚就會閉塞緻密,肺氣無法順暢運行,鬱結而化為火熱,灼燒肺部的金氣,因此導致咳嗽聲音沙啞;胸部是肺的部位,肺遇到寒邪侵擾,因此胸悶。所以,治療時以麻黃宣散表邪為根本,桑白皮、生甘草清瀉肺火為輔助;再搭配陳皮、蘇子、赤茯苓,以幫助氣機通暢、化解痰液。

麻黃(苦辛溫,二錢),桑白(苦酸平,一錢),甘草(甘寒,六分),陳皮(辛溫,一錢),蘇子(辛溫,潤肺下氣,利痰,八分),赤茯(甘淡平,散結氣,一錢),加姜三片,水煎。熱服,取汗。

射干麻黃湯

白話文:

藥材:

  • 麻黃:苦辛溫,2 錢
  • 桑白皮:苦酸平,1 錢
  • 甘草:甘寒,6 分
  • 陳皮:辛溫,1 錢
  • 蘇子:辛溫,潤肺下氣,化痰,8 分
  • 赤茯苓:甘淡平,散結氣,1 錢

做法:

  • 加入 3 片薑片,加水煎煮。
  • 熱飲,發汗。

治外寒包內熱,嗽喘胸高,喉中如水雞聲。其用與華蓋散同,但此邪稍甚,故此治法亦宜散外寒為主。是以用麻黃、生薑、細辛等,以散在表之風邪,射干以散胸中之結熱,助半夏豁痰以定喘,紫菀茸、五味子、款冬花等潤肺止嗽。

白話文:

治療外感寒邪包裹著內熱,出現咳嗽氣喘、胸部高聳,喉嚨裡發出像水雞叫聲的症狀。它的用藥原則與華蓋散相同,但這種情況的病邪略為嚴重,因此治療方法也應以驅散外感寒邪為主。

所以要使用麻黃、生薑、細辛等藥物來驅散表面的風邪,用射干來化解胸中的鬱熱,配合半夏化痰以平定氣喘,再用紫菀茸、五味子、款冬花等藥物滋潤肺部、止咳。

麻黃(苦辛溫,錢半),細辛(辛溫,七分),生薑(辛溫,三片),射干(辛寒,一錢),紫菀(苦辛平,一錢),五味(甘酸平,五分),款冬(辛甘溫,一錢),半夏(辛溫,八分),加棗二枚,水煎。溫服,取汗。

款氣丸

白話文:

材料:

  • 麻黃(苦、辛、溫,半錢)
  • 細辛(辛、溫,七分)
  • 生薑(辛、溫,三片)
  • 射干(辛、寒,一錢)
  • 紫菀(苦、辛、平,一錢)
  • 五味子(甘、酸、平,五分)
  • 款冬花(辛、甘、溫,一錢)
  • 半夏(辛、溫,八分)
  • 紅棗兩顆

做法:

  1. 將上述所有材料放入水中煎煮。

  2. 取出藥液,溫熱後服用。

  3. 喝完藥後,蓋上棉被,發汗。

治中氣不健,輸運失常,以致水蓄上焦不散,損傷肺氣,遂使痰喘咳嗽,肢體浮腫。治宜補氣健脾,行滯逐水為主。是以用人參、茯苓補中健脾,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行導滯氣,助澤瀉、葶藶、防風、牽牛、郁李仁,逐水散飲以消浮腫,杏仁、兜鈴理肺止嗽,川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

白話文:

治療中焦氣運不順,導致水液積聚在上焦無法散去,損傷肺氣,引起痰喘咳嗽、肢體水腫。治療方針應以補氣健脾、行氣利水為主。因此使用人參、茯苓補氣健脾;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行氣導滯;澤瀉、葶藶、防風、牽牛、郁李仁利尿消水腫;杏仁、兜鈴理肺止咳;川歸分理氣血,使各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人參(甘溫,四兩),茯苓(甘平,三兩),陳皮(苦辛溫,二兩),青皮(辛寒,一兩),木香(苦辛溫,五錢),檳榔(辛溫,一兩),澤瀉(甘鹹寒,一兩),葶藶(辛寒,七錢),防己(苦辛寒,八錢),黑醜(苦辛烈,七錢),郁李(苦辛平,一兩),杏仁(苦辛平,一兩),兜鈴(苦辛平,一兩),川歸(甘溫,二兩),為末,以薑汁糊丸,每薑湯下三五十丸。

子和神功丸

白話文:

人參、茯苓、陳皮、青皮、木香、檳榔、澤瀉、葶藶、防己、黑醜、郁李、杏仁、兜鈴、川歸,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做成丸子,每次用薑湯送服三、五十丸。

治久嗽痰唾過多,津液枯涸,以致皮膚燥揭,大便艱難。治宜生津液,潤秘燥。是以用人參生津液;訶子斂肺火,止嗽;佐大黃潤大便,下腸胃實熱,麻仁去風熱,潤皮膚燥揭。

白話文:

用於治療長期咳嗽、痰液過多,津液耗盡,導致皮膚乾燥脫皮,大便困難。治療方法以生津潤燥為主。

因此使用人參生津液;訶子收斂肺火,止咳;輔以大黃潤大便,瀉下腸胃實熱,麻仁祛除風熱,滋潤皮膚乾燥。

人參(甘溫,四兩),訶子肉(酸溫,三兩),大黃(苦寒,一兩),麻仁(研泥,二兩),為末,煉蜜丸。每白湯下五七十丸。

地骨皮散

白話文:

人參(甘甜溫和,四兩)訶子肉(酸性溫和,三兩)大黃(苦寒,一兩)麻仁(研磨成泥,二兩)

將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丸子。每次以溫開水服用五十到七十顆。

治元氣虛敗,陰火沸騰,潮熱咳嗽。治宜益元氣,降陰火,退蒸熱,豁痰結。是以用人參益元氣,知母降陰火以止嗽,柴胡、地骨皮解骨蒸潮熱,半夏、茯苓豁痰,甘草泄火和藥。

白話文:

治療元氣衰敗、陰火旺盛、潮熱咳嗽。治療方法應當補益元氣、降伏陰火、消除蒸熱、化解痰結。因此,使用人參來補益元氣,用知母來降伏陰火並止咳,用柴胡和地骨皮來解除骨蒸潮熱,用半夏和茯苓來化解痰液,用甘草來清熱調和藥性。

人參(甘溫,二錢),知母(苦辛寒,二錢),柴胡(苦寒,一錢),半夏(辛溫,八分),地骨皮(苦寒,一錢),茯苓(甘平,一錢),生草(甘寒,五分),加姜三片,水煎。食後,日三服。

寶鑑加減瀉白湯

白話文:

中藥配方:

  • 人參:甘溫,2錢
  • 知母:苦辛寒,2錢
  • 柴胡:苦寒,1錢
  • 半夏:辛溫,8分
  • 地骨皮:苦寒,1錢
  • 茯苓:甘平,1錢
  • 生草:甘寒,5分
  • 另外加入3片生薑

服用方法:

用水煎服,餐後每日3次。

治乾咳嗽,喘促,胸膈不利,蒸熱。此乃肺中鬱熱所致。治宜泄肺火為主。是以用黃芩、桑白皮泄肺火,清肺金,為本;知母、地骨皮解蒸熱,為標;佐青、陳、桔梗利胸膈間氣,以除喘促,生草泄火和藥。

白話文:

治療乾咳、氣喘、胸口鬱悶、燥熱。這是因為肺部有鬱熱所致。治療以宣洩肺火為主。因此,使用黃芩、桑白皮來宣洩肺火,清肺,為根本;知母、地骨皮來解除燥熱,為表面症狀;輔以青皮、陳皮、桔梗疏通胸膈之氣,以消除氣喘,生地黃清熱和藥。

黃芩(苦寒,二錢),桑白(苦酸平,一錢),知母(苦辛寒,一錢),地骨(苦寒,一錢),陳皮(苦辛溫,八分),青皮(苦辛溫,七分),桔梗(苦辛溫,七分),甘草(甘寒,五分),水煎。食後服。

海藏紫菀散

白話文:

黃芩(苦寒,兩錢),桑白皮(苦酸平,一錢),知母(苦辛寒,一錢),地骨皮(苦寒,一錢),陳皮(苦辛溫,八分),青皮(苦辛溫,七分),桔梗(苦辛溫,七分),甘草(甘寒,五分),用清水煎煮。在飯後服用。

治虛勞肺痿,咳嗽有血,時發蒸熱。治宜補肺清熱。是以用人參、紫菀、五味、阿膠等以補肺潤肺,除嗽止血;茯苓、桔梗、貝母等利氣豁痰,知母滋陰退熱,佐甘草泄火和藥。

白話文:

治療虛弱癆病,咳嗽帶血,偶有潮熱。治療方法宜滋補肺部、清熱。因此使用人參、紫苑、五味子、阿膠等來補益肺部、滋潤肺部,止咳止血;茯苓、桔梗、貝母等利氣消痰,知母滋陰退熱,佐以甘草清熱調和藥性。

人參(甘溫,三錢),紫菀(苦辛平,一錢),五味(甘酸平,七分),阿膠(甘溫,二錢),茯苓(甘淡平,一錢)桔梗(苦辛溫,七分),貝母(苦辛寒,一錢),知母(苦寒,一錢),甘草(甘寒,五分),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日進三服。

宣明知母茯苓湯

白話文:

人參(甘甜溫和,三錢),紫菀(苦、辛味,平性,一錢),五味子(甘、酸味,平性,七分),阿膠(甘甜溫和,二錢),茯苓(甘甜淡而平性,一錢),桔梗(苦、辛味,溫和,七分),貝母(苦、辛味,寒性,一錢),知母(苦味,寒性,一錢),甘草(甘甜,寒性,五分),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飯後服用,每天分三次服用。

治咳嗽不已,潮熱往來,自汗,肺痿。此乃中氣不足,運動失常,以致三焦陽氣不得舒越,鬱而成火,熏灼肺金所致。法當補中益氣為主。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中益氣,黃芩、麥冬清肺金,五味子、款冬花、阿膠潤肺益肺以止嗽,佐桔梗、半夏豁痰,知母、柴胡清熱,川芎引導清陽之氣。

白話文:

治療久咳不止、潮熱交替、自汗、肺結核。這是因為中氣不足,運作失常,導致三焦的陽氣無法舒展,鬱結而成火,上燻肺臟所致。治療方法應以補中益氣為主。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中益氣;黃芩、麥冬清肺潤肺;五味子、款冬花、阿膠滋潤肺氣,以止咳;輔以桔梗、半夏化痰;知母、柴胡清熱;川芎引導清陽之氣。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甘草(甘溫,五分),黃芩(苦寒,一錢),薄荷(辛涼,八分),麥冬(苦甘涼,一錢),五味(酸平,七分),款冬(辛甘溫,八分),阿膠(苦甘溫,錢半),桔梗(苦辛溫,七分),半夏(辛溫,七分),知母(苦辛寒,一錢),柴胡(苦寒,一錢),川芎(辛溫,六分),水煎,調阿膠末服。

局方款冬花散

白話文:

人參(溫和,3錢),白朮(微苦微甘溫和,2錢),茯苓(甘淡平,1錢),甘草(溫和,5分),黃芩(寒涼,1錢),薄荷(辛涼,8分),麥冬(微苦微甘涼,1錢),五味子(酸平,7分),款冬花(微辛微甘溫和,8分),阿膠(微苦微甘溫和,0.5錢),桔梗(微苦微辛溫,7分),半夏(溫和,7分),知母(微苦微辛寒,1錢),柴胡(寒,1錢),川芎(溫和,6分),水煎,與阿膠粉末混合服用。

治肺受火邪,咳嗽發熱。治宜瀉肺火,豁痰結。故用杏仁、桑皮泄肺火,款冬、阿膠潤肺止嗽,半夏、貝母豁痰,知母清熱,生草泄火,和藥。

白話文:

治療肺部受到火邪侵襲,導致咳嗽發熱。治療應以清肺火、化痰結為原則。因此使用杏仁、桑皮清肺火,款冬花、阿膠潤肺止咳,半夏、貝母化痰,知母清熱,生地黃清火,配伍諸藥。

杏仁(苦辛平,七分),桑白皮(苦酸平,七分),款冬(辛甘溫,一錢),阿膠(甘溫,二錢),半夏(苦辛溫,七分),貝母(苦辛溫,一錢),知母(苦寒,一錢),甘草(甘寒,五分),加姜三片,水煎。溫服。一本有麻黃,如新嗽者可加,久嗽者,宜去之,故錄於方中續著,以便加減。

東垣加減三奇湯

白話文:

杏仁(味苦辛,性平,用量七分),桑白皮(味苦酸,性平,用量七分),款冬花(味辛甘,性溫,用量一錢),阿膠(味甘,性溫,用量二錢),半夏(味苦辛,性溫,用量七分),貝母(味苦辛,性溫,用量一錢),知母(味苦寒,用量一錢),甘草(味甘,性寒,用量五分),再加上三片生薑,用水煎煮。趁溫熱時服用。

另有一種版本,加有麻黃。如果咳嗽剛剛發生,可以加入麻黃;如果咳嗽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應該去掉麻黃,所以把麻黃附寫在方劑的最後面,方便需要時加減藥材。

治肺氣虛敗,火邪上乘,以致咳嗽喘促,胸膈不利。治宜益肺清金為主。是以用人參、紫菀、五味,益肺潤肺以止嗽;杏仁、桑白泄肺火,清肺金;陳、青、紫蘇利氣;半夏豁痰,佐生草泄火。

白話文:

治療肺氣虛弱,導致火邪上攻,引發咳嗽氣喘,胸口悶塞不適。治療原則以滋補肺氣,清熱降火為主。因此,方中使用人參、紫菀、五味子滋補肺氣,潤肺止咳;杏仁、桑白皮宣泄肺火,清肺降火;陳皮、青皮、紫蘇葉理氣化痰;半夏化痰,輔以生石膏清熱降火。

人參(甘溫,二錢),紫菀(苦辛溫,一錢),五味(甘酸平,七分),杏仁(苦平,七分),桑白(苦甘酸,七分),橘紅(苦辛溫,一錢),青皮(苦辛寒,七分),紫蘇(辛溫,七分),半夏(苦辛溫,七分),甘草(甘寒,六分)加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

室鑑人參膏

白話文:

人參(甘溫,2 錢),紫菀(苦辛溫,1 錢),五味子(甘酸平,7 分),杏仁(苦平,7 分),桑白皮(苦甘酸,7 分),橘紅(苦辛溫,1 錢),青皮(苦辛寒,7 分),紫蘇葉(辛溫,7 分),半夏(苦辛溫,7 分),甘草(甘寒,6 分)加上薑片 3 片,水 2 碗,煎到剩 1 碗。飯後服用。

治肺虛受邪,咳嗽滿悶。治宜益肺氣,瀉肺邪。是以用款冬花、五味、杏仁、紫菀等,補肺潤肺以止嗽,兼助桑白皮以泄肺火,木香、檳榔、紫蘇等以行滯氣,輔半夏以豁痰。

白話文:

治療肺虛受邪導致的咳嗽、胸悶。治療原則是益肺氣,瀉肺邪。因此使用款冬花、五味子、杏仁、紫菀等藥材,補肺潤肺以止咳;同時加入桑白皮來清瀉肺火;木香、檳榔、紫蘇等藥材來疏通停滯的氣;輔以半夏來化痰。

人參(甘溫,五兩),款冬(辛甘溫,二兩),五味(甘酸平,二兩),杏仁(去皮尖,兩半),紫菀(甘辛溫,三兩),桑白(苦甘酸,兩半),木香(甘辛溫,一兩),檳榔(辛溫,一兩),紫蘇(辛溫,一兩),半夏(苦辛溫,二兩),為末,以水五升熬成膏,或煉蜜丸如芡實大。每食後臨臥噙化三丸,以薑湯嚥下。

人參清肺湯

白話文:

人參(甘、溫,500 克),款冬花(辛、甘、溫,200 克),五味子(甘、酸、平,200 克),杏仁(去皮尖,兩半),紫菀(甘、辛、溫,300 克),桑白皮(苦、甘、酸,兩半),木香(甘、辛、溫,100 克),檳榔(辛、溫,100 克),紫蘇(辛、溫,100 克),半夏(苦、辛、溫,200 克),研成細末後,以 5 升水熬煮成膏狀,或加入蜂蜜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劑。每餐飯後和睡前含服 3 丸,用生薑湯送服。

治肺金虛敗,火邪上乘,以致胸滿煩熱,喘嗽聲喑。治宜補肺泄火為主。故用人參、阿膠補肺潤肺止嗽;助桑白泄肺火,烏梅、粟殼收肺熱以開喑,知母、地骨滋陰退熱,生草泄火和藥。

白話文:

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損傷,邪火上侵,導致胸部發悶發熱,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的情況。治療以補肺瀉火為主。因此使用人參、阿膠來補益肺臟、滋潤肺部、止咳平喘;配合桑白皮來瀉肺火,烏梅、粟殼來收斂肺熱、開音利咽,知母、地骨皮來滋補陰液、退熱,生草來瀉火協調藥性。

人參(甘溫,二錢),杏仁(苦辛溫,七分),阿膠(甘溫,三錢),桑白(酸平,七分),烏梅(甘酸平,三枚),粟殼(苦酸澀,七分),知母(苦辛寒,錢半),地骨(苦寒,二錢),生草(甘寒,五分),水煎。溫服,臨臥再服。

人參定喘湯

白話文:

人參(溫熱,兩錢)

杏仁(苦、辛、溫熱,七分)

阿膠(溫熱,三錢)

桑白皮(平,七分)

烏梅(甘、酸、平,三枚)

粟殼(苦、酸、澀,七分)

知母(辛、苦、寒,半錢)

地骨皮(寒,兩錢)

生草(寒,五分)

水煎服,溫熱服下。睡前再服一次。

治新感外邪傷風寒,咳嗽喘促。夫皮毛乃肺之合,是以皮毛受邪而肺益傷,肺傷故喘嗽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人參補肺,為君;麻黃髮表,為臣;桑白皮、粟殼收肺邪;五味潤肺止嗽;半夏降氣豁痰喘;甘草泄火,和藥性。

白話文:

用於治療由外來邪氣引起的新感冒、風寒、咳嗽和喘息。皮膚和毛髮與肺部相連,所以當皮膚和毛髮受到邪氣侵襲時,肺部也會受到更大的傷害。肺部受傷,就會引起喘息和咳嗽。經文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會虛弱。所以用人參補肺,作為君藥;麻黃髮散表邪,作為臣藥;桑白皮和粟殼收斂肺部邪氣;五味子潤肺止咳;半夏降氣化痰;甘草清熱,調和藥性。

人參(甘溫,三錢),麻黃(苦辛溫,一錢),桑白(苦酸平,七分),阿膠(甘溫,二錢),粟殼(苦酸澀,七分),五味(甘酸平,七分),半夏(苦辛溫,七分),甘草(甘寒,五分),姜三片,水煎。溫服,取汗。

良方補肺湯

白話文:

人參(溫熱的,三錢),麻黃(苦、辛、溫的,一錢),桑白皮(苦、酸、平和的,七分),阿膠(溫熱的,二錢),粟殼(苦、酸、澀的,七分),五味子(甘、酸、平和的,七分),半夏(苦、辛、溫的,七分),甘草(甘、涼的,五分),薑三片,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並發汗。

治勞役過度,致傷元氣,亢而成火,熏灼肺金。咳嗽,發熱,自汗等症。法當益元氣為主。是以用人參、黃耆益元氣,止自汗,為本;紫菀、五味、桑白理肺泄火止嗽;熟地益真陰退熱。

白話文:

治療過度勞累,導致元氣受損,亢奮成火,灼傷肺金。出現咳嗽、發燒、自汗等症狀。治療方法以益補元氣為主。因此使用人參、黃耆來增益元氣,止住自汗,為治療的根本;紫菀、五味子、桑白皮清肺降火止咳;熟地滋補真陰退熱。

人參(甘溫,一錢),黃耆(甘溫,二錢),紫菀(苦甘平,一錢),桑白(苦酸,五分),熟地(甘寒,一錢),五味(甘酸平,七分),水二鍾,煎一鍾,入白蜜少許。食後服。

白朮丸

白話文:

人參(甘溫,10克),黃耆(甘溫,20克),紫菀(苦甘平,10克),桑白皮(苦酸,5克),熟地黃(甘寒,10克),五味子(甘酸平,7克),水二碗,煎成一碗,加入少許蜂蜜。飯後服用。

治脈緩,身重,痰嗽等症。此乃濕鬱成痰所致。法當健脾燥濕為主。是以用白朮健脾燥濕,為君;以南星、半夏豁痰;為臣。

白話文:

治療脈搏緩慢、身體沉重、痰多咳嗽等症狀。這些症狀是由於濕氣鬱結化痰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以健脾化濕為主。因此,使用白朮健脾化濕,作為君藥;用南星、半夏化痰,作為臣藥。

白朮(苦甘溫,八兩),南星(苦辛寒,二兩),半夏(苦辛溫,二兩),為末,以薑汁浸,蒸餅丸。每食後以薑湯下五七十丸。

烏梅丸

白話文:

用白朮(味苦甘、性溫,八兩)、南星(味苦辛、性寒,二兩)、半夏(味苦辛、性溫,二兩)研成細末,加入薑汁浸泡,蒸製成餅丸。每次飯後用薑湯送服五七十丸。

治氣血不充,胃中虛寒,遏大腸濕熱於內,而作咳嗽者。蓋大腸與肺相為表裡。治宜益氣血,散胃寒為主。是以用人參補氣,當歸益血,二者為本,乾薑、附子、桂枝、細辛、川椒等以散胃寒,為標,烏梅收肺中餘熱,黃連、黃柏勝下焦之熱。

白話文:

針對氣血不足、胃部虛寒,導致大腸濕熱積滯於體內而引起咳嗽的情況。由於大腸與肺部表裡相合,所以治療應以補氣血、散胃寒為重點。因此,採用人參補氣,當歸益血作為基礎,乾薑、附子、桂枝、細辛、川椒等藥物散胃寒,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烏梅清除肺部餘熱,黃連、黃柏抑制下焦濕熱。

人參(甘溫,三兩),川歸(辛甘溫,二兩),乾薑(辛熱,五錢),附子(辛熱,五錢),桂枝(辛甘熱,六錢),川椒(辛熱,七錢),烏梅(甘酸平,十個),黃連(苦寒,一兩),黃柏(苦辛寒,一兩),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以白湯下二三十丸。

清化丸

白話文:

人參(甘溫,三兩)、川歸(辛甘溫,二兩)、乾薑(辛熱,五錢)、附子(辛熱,五錢)、桂枝(辛甘熱,六錢)、川椒(辛熱,七錢)、烏梅(甘酸平,十顆)、黃連(苦寒,一兩)、黃柏(苦辛寒,一兩)。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開水送服二三十丸。

治肺中鬱火,咳嗽痰喘。法當散郁清痰為主。故用青黛散鬱火,貝母清痰,杏仁降氣定喘。

白話文:

治療肺部的鬱熱,導致的咳嗽痰喘。治療方法應以疏散鬱熱、清解痰液為主。所以使用青黛來疏散鬱熱,貝母來清解痰液,杏仁來降氣平喘。

青黛(苦鹹寒,研末,三兩),貝母(苦辛寒,研末,三兩),杏仁(苦甘平,去皮尖,搗泥,二兩),以湯浸蒸餅丸。每薑湯送下。

二術丸

白話文:

青黛(苦、鹹、寒,磨成粉末,三兩)

貝母(苦、辛、寒,磨成粉末,三兩)

杏仁(苦、甘、平,去皮和尖頭,搗成泥,二兩)

將這些材料浸在湯中,製成蒸製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用薑湯送服。

治身重痰嗽而脈緩滑或急者。此乃濕鬱為痰,阻塞經隧,以致氣道不清,壅鬱成熱,刑賊肺金,是以身重,痰嗽,六脈緩滑或急。法當燥濕升郁為主。故用白朮、蒼朮燥濕,為君;香附升郁,半夏豁痰,二者為臣;黃芩清熱,杏仁定喘,二者為佐使。

白話文:

治療身子沉重、咳嗽頻繁,而脈搏緩慢滑動或急促。這是由於濕氣積聚形成痰液,阻塞經脈,導致氣道不通暢,鬱結生熱,損害肺金所致,所以表現為身子沉重、痰咳,六脈緩慢滑動或急促。治療方法應以燥濕升舉鬱滯為主。因此,使用白朮、蒼朮來燥濕,為君藥;香附升舉鬱滯,半夏化痰,這兩味藥為臣藥;黃芩清熱,杏仁平喘,這兩味藥為佐使藥。

白朮(苦甘溫,四兩),蒼朮(苦辛溫,三兩),香附(辛溫,三兩),半夏(辛溫,二錢),貝母(苦辛寒,二兩),黃芩(苦寒,二兩),杏仁(苦甘平,另研泥,二兩),共為末,以薑汁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米清下。

人參清肺散

白話文:

  • 白朮(苦甘溫,四錢重)
  • 蒼朮(苦辛溫,三錢重)
  • 香附(辛溫,三錢重)
  • 半夏(辛溫,二錢重)
  • 貝母(苦辛寒,二錢重)
  • 黃芩(苦寒,二錢重)
  • 杏仁(苦甘平,另磨成泥,二錢重)

以上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再用薑汁調成糊狀,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三五十分丸,飯後用米湯送服。

治中氣虛敗,運動失常所致,致腔中陽氣不得舒越,鬱而成火,刑擊肺金,咳嗽咽乾,煩燥蒸熱等症,法當補益中氣為主,清肺熱、利氣豁痰為標。是以用人參、茯苓、甘草補中氣以健運動,五味、麥冬、桑白皮、款冬花、杏仁清肺潤肺以止嗽,陳皮、桔梗、枳殼利氣,半夏、貝母豁痰,地骨皮、黃連、知母清熱。

白話文:

治療中氣虛弱、運動失常引起的疾病

當中氣虛弱、運動失常時,會導致體腔中的陽氣無法順利運行,鬱積成火,灼傷肺金,導致咳嗽、咽喉乾燥、煩躁發熱等症狀。治療原則應以補益中氣為主,清肺熱、利氣化痰為輔。

因此,使用人參、茯苓、甘草補益中氣,促進運動;五味子、麥冬、桑白皮、款冬花、杏仁清肺潤肺,止咳;陳皮、桔梗、枳殼利氣;半夏、貝母化痰;地骨皮、黃連、知母清熱。

人參(甘溫,三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甘草(甘溫,五分),五味(甘酸,七分),麥冬(苦甘涼,一錢),桑白(苦甘酸,七分),款冬(辛甘溫,七分),杏仁(苦甘,七分),陳皮(苦辛溫,一錢),桔梗(苦辛溫,七分),枳殼(苦辛溫,七分),半夏(辛溫,七分),貝母(苦辛寒,一錢),黃連(苦寒,七分),知母(苦辛寒,二錢),地骨(苦寒,一錢),加姜三片,水煎。溫服。

白話文:

將人參、茯苓、甘草、五味子、麥冬、桑白皮、款冬花、杏仁、陳皮、桔梗、枳殼、半夏、貝母、黃連、知母、地骨皮各適量,加入生薑三片,水煎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