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2)

1. 治傷寒方

乾薑附子湯

治下後復發汗,以致晝間煩躁,夜間安靜,脈沉微。陰寒氣盛,元陽氣虛。夫晝日煩躁者,蓋晝乃陽氣旺,陽欲乘旺而發,陰陽交爭,故煩躁;夜則陰氣愈盛,陽不能與之爭,故安靜。治宜退陰復陽。經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故用乾薑、附子退陰益陽。

乾薑(辛熱,一兩),附子(辛熱,五錢),水三盅,煎盅半。溫服。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此乃邪氣壅盛於經。治宜散邪降氣可也。故用麻黃、石膏發表以驅邪,杏仁降逆氣而定喘,甘草和藥。

麻黃(辛溫,三錢),杏仁(苦甘溫,一錢),石膏(辛寒,二錢),甘草(甘溫,七分),水盅半,煎一盅。溫服,覆取微汗。

桂枝甘草湯

治汗過多,心下悸,病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夫發汗過多則亡陽,陽受氣於胸分,胸中陽氣不足,故心下悸,叉手冒心欲得按。治宜益氣緩中可也。故用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或問:陽氣不足,何不用參耆而用桂枝?蓋參耆乃虛症之劑,味甘溫善補中氣,不能補益上焦肺氣。此乃實邪之症,桂枝味辛以入肺,甘以益氣,故不用參耆而用桂枝也。

桂枝(辛甘熱,五錢),甘草(甘溫,二錢半),水盅半,煎八分。溫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治發汗後,臍下悸,故作奔豚。夫汗者,心之液,發汗過多,心氣虛憊,腎氣乘虛欲上凌心,而作奔豚。治宜助脾平腎。是以用茯苓伐腎邪,桂枝瀉奔豚之氣,甘草、大棗助脾土以平腎氣。

茯苓(甘淡平,五錢),桂枝(辛甘熱,一錢),甘草(甘溫,一錢),大棗(甘溫,三枚),用甘瀾水二盅,煎一盅。頓服。取甘瀾水法,用水一大盆,以物揚之,使起小泡珠者。乃取其水性無力,不助腎邪之故也。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治發汗後腹脹滿者。因脾胃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經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泄之。故用人參、甘草以益脾土,厚朴之苦以泄脹滿,佐半夏、生薑之辛以散滯氣。

人參(甘溫,三錢),炙草(甘溫,二錢),厚朴(苦辛溫,一錢),半夏(辛溫,八分),生薑(辛溫,五片),水盅半,煎七分。溫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此乃因吐下後以損中氣所致。經云:中不足者,補之以甘。是以用茯苓、白朮、甘草以補中氣,佐桂枝以行逆滿上衝之氣。再加人參,恐助逆滿間之逆氣也。

茯苓(甘平,三錢),桂枝(甘熱,二錢),甘草(甘溫,七分),白朮(苦甘溫,二錢),水盅半,煎七分。溫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

治發汗後,病不解,反惡寒,或作渴。蓋發汗亡陽損津液,陽虛故反惡寒,津液不足故或作渴。是以用附子以固陽氣,芍藥收斂津液,佐甘草,調和辛酸之味而安正氣。

白話文:

治傷寒方

乾薑附子湯

治療下痢痊癒後又發汗,導致白天煩躁,晚上安靜,脈象沉弱。這是因為陰寒之氣盛,元陽之氣虛弱。白天煩躁是因為白天陽氣旺盛,陽氣想趁勢發作,陰陽互相爭鬥,所以煩躁;晚上陰氣更盛,陽氣無法與之抗衡,所以安靜。治療方法應當是退去陰寒,恢復陽氣。《內經》說:「寒邪盛則用辛熱溫通。」所以用乾薑、附子來退去陰寒,益補陽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療汗出且喘息,沒有明顯發熱。這是因為邪氣壅塞於經絡。治療方法應當是散解邪氣,降逆氣機。所以用麻黃、石膏發表散邪,杏仁降逆氣以止喘,甘草調和諸藥。

桂枝甘草湯

治療汗出過多,心下悸動,病人叉手捂住胸口,想要按壓。汗出過多會耗損陽氣,陽氣依靠於胸中,胸中陽氣不足,所以心下悸動,叉手捂心想要按壓。治療方法應當是益氣和中。所以用桂枝辛溫走肺經以益氣,甘草甘溫入脾經以和中。有人問:陽氣不足,為何不用人參、黃耆而用桂枝?因為人參、黃耆是治療虛證的藥物,味甘溫善於補益中氣,但不能補益上焦的肺氣。這屬於實邪的症狀,桂枝辛溫入肺,甘味益氣,所以不用人參、黃耆而用桂枝。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治療發汗後,臍下悸動,有奔豚之感。汗液是心之津液,汗出過多,心氣虛弱,腎氣乘虛而上,侵犯心臟,所以出現奔豚。治療方法應當是補益脾土,平補腎氣。所以用茯苓瀉腎邪,桂枝瀉奔豚之氣,甘草、大棗補益脾土以平補腎氣。 使用甘瀾水煎煮,甘瀾水做法是取一大盆水,用東西攪動,使其產生細小氣泡,取其水性平和,不助長腎邪之故。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治療發汗後腹部脹滿。這是因為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壅滯而致脹滿。《內經》說:「脾喜緩,急則甘以緩之,苦以泄之。」所以用人參、甘草益補脾土,厚朴苦味瀉除脹滿,輔以半夏、生薑辛溫以散滯氣。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療傷寒吐瀉後,心下痞滿,氣逆衝胸,起身時頭暈,脈象沉緊。這是因為吐瀉損傷了中氣。經書說:「中氣不足,用甘味補之。」所以用茯苓、白朮、甘草補益中氣,輔以桂枝疏通氣逆上衝。不用再加人參,以免助長逆氣。

芍藥甘草附子湯

治療發汗後,病情未解,反而惡寒,或口渴。這是因為發汗耗損陽氣和津液,陽虛所以惡寒,津液不足所以口渴。所以用附子溫補陽氣,芍藥收斂津液,輔以甘草調和辛酸之味,以安定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