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治傷寒方

如夏月得太陽症,無汗,發熱惡寒,頭痛,脈洪浮盛。宜以子和六神通解散代之。

如太陽症發熱無汗惡寒,漸變為剛痙者。本方中加赤芍六分,葛根一錢,豆豉、蔥白各三枚。

如傷寒中濕,身體痛,身目俱黃。本方中去桂枝,加連翹一錢,生梓皮、赤小豆各二錢,入生薑、大棗一同煎服。

如傷寒即病少陰經,脈沉微,身體痛,得汗即已。本方去桂枝、杏仁、甘草,加細辛錢半,附子一錢。

如下後脈沉遲,尺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厥逆,泄利不止,本方去杏仁,加升麻、當歸各一錢,知母、黃芩、葳蕤各五分,石膏、白朮、白芍藥、白茯苓、天門冬、乾薑各七分。次第取微汗而愈。

如即病少陰經,無表裡症。本方減去桂枝、杏仁,倍甘草,加附子一錢。二三服,得微汗而愈。

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本方減桂枝,加薏苡仁一錢。取微汗而愈。

大青龍湯

治傷風見寒症,脈浮緊,發熱惡寒,煩躁,身疼痛,不汗出。夫浮為風,緊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經云:風宜辛散,寒宜甘發。故用麻黃、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棗、生薑,合諸辛甘,以發散榮衛中之風寒。

桂枝(辛甘熱,錢半),生薑(辛溫,五片),大棗(甘溫,三枚),炙草(甘溫,錢半),麻黃(辛甘溫,錢半),石膏(辛寒,一錢),杏仁(苦甘平,八分),水盅半,煎一盅。熱服,覆取微汗。得汗,止後服。如未汗,再投一服,取汗為度。

小青龍湯

治傷寒太陽表症之時發熱,飲水停於心下不散,乾嘔,發熱而渴,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喘。夫傷寒,初邪在表,未成熱,不能勝其水寒,遂使水氣停於心胸之分而不散。肺為水寒所搏,是以煩擾於胸中;氣分不利,故有或噎,或嗽,或喘等症;水蓄上焦不行,不能成津成溺,以致腎燥而小便不利,咽乾,口渴。治宜發越寒水可也。

故寒邪在表,非辛甘不能散之。故用桂枝、麻黃、甘草之辛甘,以發散表邪。水停心下不行,故腎氣燥。經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故用乾薑、細辛、半夏諸辛,行水氣而潤腎。咳逆而喘,肺氣逆。經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藥、五味之酸而收逆氣,安其肺。

麻黃(苦辛溫,錢半),桂枝(辛甘熱,錢半),炙草(甘溫,五分),乾薑(辛熱,八分),細辛(辛溫,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白芍(苦酸寒,七分),五味(甘酸,八分),用水二盅,煎一盅。溫服,覆取微汗。若不得汗,連進二三劑。

如表症未解而渴甚者,本方去半夏,加瓜蔞根一錢。

如嘔而微利,熱而嗽,本方加芫花如龍眼大。

如太陽症欲水多而作喘嗽者,本方減去麻黃,倍加杏仁。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蓋麻黃髮津液於外,非其所宜,故去之;茯苓滲泄蓄水於下,乃其所宜,故加之。

白話文:

治傷寒方

若夏天患太陽病,無汗,發熱惡寒,頭痛,脈搏洪大有力,宜用子和六神通散加減治療。

若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逐漸發展成肢體強直痙攣,原方中需加入赤芍藥六分,葛根一錢,豆豉、蔥白各三枚。

若傷寒兼夾濕邪,全身疼痛,目身皆黃,原方中去除桂枝,加入連翹一錢,生梓白皮、赤小豆各二錢,再加入生薑、大棗一起煎服。

若傷寒初期即侵犯少陰經,脈搏沉弱,身體疼痛,出汗後症狀減輕,原方中去除桂枝、杏仁、甘草,加入細辛半錢,附子一錢。

若病後脈搏沉遲,寸脈弱,尺脈摸不到,咽喉不利,吐膿血,四肢厥冷,腹瀉不止,原方中去除杏仁,加入升麻、當歸各一錢,知母、黃芩、葳蕤各五分,石膏、白朮、白芍藥、白茯苓、天門冬、乾薑各七分。逐步使病人微微出汗而痊癒。

若初期即侵犯少陰經,無表裡症狀,原方中減少桂枝、杏仁用量,甘草加倍,加入附子一錢。服用二至三劑,微微出汗而痊癒。

若風濕夾雜,全身疼痛,原方中減少桂枝用量,加入薏苡仁一錢。微微出汗而痊癒。

大青龍湯

治療傷風感冒見寒症,脈搏浮緊,發熱惡寒,煩躁,全身疼痛,不出汗。浮脈為風,緊脈為寒,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經書說:風邪宜用辛味藥物疏散,寒邪宜用甘味藥物溫發。所以使用麻黃、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棗、生薑,結合辛甘藥物,以發散榮衛中的風寒。

桂枝(辛甘熱,一錢半),生薑(辛溫,五片),大棗(甘溫,三枚),炙甘草(甘溫,一錢半),麻黃(辛甘溫,一錢半),石膏(辛寒,一錢),杏仁(苦甘平,八分),水半碗,煎成一碗。熱服,蓋被取微微出汗。出汗後,停止服用。若未出汗,再服用一劑,以出汗為度。

小青龍湯

治療傷寒太陽表證,伴隨發熱,飲水停留在心下不散,乾嘔,發熱口渴,或咳嗽,或腹瀉,或咽喉梗塞,或小便不利,或喘息。傷寒初期邪氣在表,尚未化熱,不能克服水寒之邪,導致水氣停留在胸膈之間而不能散開。肺部受水寒之邪的侵襲,因此感到胸中煩悶;氣機不利,所以出現咽喉梗塞、咳嗽、喘息等症狀;水液停留在上焦,不能化為津液和尿液,導致腎陰不足而小便不利,咽喉乾燥,口渴。治療應當發散寒邪,利水消腫。

因為寒邪在表,非辛甘藥物不能散之。所以使用桂枝、麻黃、甘草等辛甘藥物,以發散表邪。水停留在心下不能運行,所以腎氣不足。經書說:腎臟怕乾燥,應當服用辛味藥物滋潤。所以使用乾薑、細辛、半夏等辛味藥物,通行水氣,滋潤腎臟。咳嗽逆氣而喘息,肺氣上逆。經書說:肺臟喜歡收斂,應當服用酸味藥物收斂。所以使用芍藥、五味子等酸味藥物收斂逆氣,安撫肺氣。

麻黃(苦辛溫,一錢半),桂枝(辛甘熱,一錢半),炙甘草(甘溫,五分),乾薑(辛熱,八分),細辛(辛溫,一錢),半夏(苦辛溫,八分),白芍藥(苦酸寒,七分),五味子(甘酸,八分),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蓋被取微微出汗。若未出汗,連續服用二至三劑。

若表證未解而口渴嚴重,原方中去除半夏,加入瓜蔞根一錢。

若嘔吐且輕度腹瀉,發熱咳嗽,原方中加入芫花,大小如龍眼。

若太陽病症狀表現為想喝大量的水,並伴有咳嗽喘息,原方中減少麻黃用量,增加杏仁用量。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除麻黃,加入茯苓。因為麻黃會使津液外洩,不利於病情,所以去除;茯苓能滲濕利水,利於病情,所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