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7)
1. 附方
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失節,致傷中氣。內傷門。
四君子湯,氣門。
四物湯,血門。
八味丸
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附方]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導致中氣受損的情況。在內傷治療範疇內使用。
四君子湯:用於調理氣虛的情況。
四物湯:針對血虛的問題進行治療。
八味丸:一種綜合性調理藥方。
加減八味丸:在八味丸基礎上根據具體病情增減藥材配比的藥方。
2. 癆瘵門
3. 論
勞瘵之病盡因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以致真陰虛敗,陰火上炎,而發蒸蒸之熱,或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或咳,或咯,或白濁,或白淋,或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若婦人或月水不通,日漸羸瘦。盡由陰虛生內熱所致。熱鬱積久變蟲,奇形異狀,傳染親屬。治宜先殺蟲以絕其根,次宜補陰以復其元。患者藥外必自寡欲內觀,方可獲效,不然必致不救。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勞瘵(肺結核)的病因及治療方法。主要是因為過度的慾望和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身體的真陰(即陰氣,是身體營養物質的總稱)虛弱,陰火(指體內的虛火)上升,從而產生持續的高熱,或是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寒熱交替現象,或是咳嗽,或是吐血,或是尿液混濁,或是頻繁的尿意,或是遺精和盜汗,或是精神恍惚,甚至在夢中與鬼魂交合。如果病人是女性,可能月經不調,整個人逐漸消瘦。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陰虛導致體內產生熱氣所造成的。
如果熱氣長期積聚在體內,可能會變成寄生蟲,這些蟲子形狀奇特,會傳染給親屬。治療上首先應該殺死這些蟲子,斷絕其根源,其次應補充陰氣,恢復身體的本源。病人除了吃藥之外,必須要節制慾望,保持內心平靜,這樣纔有可能痊癒,否則病情可能無法挽回。
4. 癆瘵脈法
《脈經》曰:平人脈大為癆,極虛亦為癆。
又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正常人的脈象如果顯得過大,可能是患有癆病,脈象極其虛弱同樣也指示可能有癆病。
又說,脈象如果呈現弦且大的特徵,弦象顯示身體機能在衰減,大的脈象表示空虛,衰減象徵寒氣,空虛表示體虛,體虛與寒氣交纏,這種脈象被稱為革脈。女性可能會出現半產或漏下(流產或月經過多)的情況,男性則可能有血虛或精虧的問題。
5. 治癆瘵大法
癆瘵之症盡由嗜欲過度,勞傷心腎所致。蓋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相火滋蔓,熏蒸藏府,煎熬津液。治宜四物加黃柏、知母、竹瀝、童便等,滋陰降火。經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至於熱甚肉脫者,難治。
若傳屍所致癆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者。先以三拗湯合蓮心散服。
白話文:
[治療肺結核的大法]
肺結核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過度的慾望,導致心臟和腎臟的勞損所引起。心臟主管血液,腎臟主管精氣,當精氣耗盡,血液乾燥,身體內的虛火就會蔓延,燻蒸內臟,煎熬體內的津液。治療上應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竹瀝、童便等藥材,以滋養陰分,降低虛火。這就是古籍中所說的:增強體內陰性力量,以控制過旺的陽性力量。
至於那些熱毒非常嚴重,以致身體肌肉脫落的患者,病情就比較難以治療。
如果肺結核是由於感染了死者的病菌所引起的,會有冷熱交替的現象,長期咳嗽,咯血,而且逐漸消瘦。這種情況下,應先服用三拗湯與蓮心散的組合來進行治療。
6. 丹溪治癆瘵活套
癆瘵之症五,藏必歸於一經,治宜分經而療。
如足酸,腰疼,背拘急,遺白濁,面帶黧色,耳輪焦枯,脈沉細數,此乃腎經受傷。宜四物加黃柏、知母、五味、麥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熟入童便、韭汁、竹瀝。
如心神驚悸怔忡,無時盜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咯血面赤,脈洪而數,乃心經受傷,以前方去杜仲、澤瀉、肉桂,加茯神、蓮心、黃連、遠志、菖蒲、硃砂之類。
如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燥槁,鼻息聲沉,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乃肺經受傷。宜四物加沙參、麥冬、五味、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茸、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熟加童便、竹瀝、薑汁。
如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恐,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乃肝經受病。宜四物加竹茹,龍膽草、柴胡、黃芩、青皮、竹葉之類。
如面色痿黃,唇乾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痢,四肢倦怠,脈虛濡數,乃脾經受傷。宜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蓮肉、薏苡、山藥、白扁豆、澤瀉、豬苓之類。
凡骨蒸勞熱,元氣未脫,灸四花穴亦效。
白話文:
以下是丹溪治療肺結核(癆瘵)的靈活療法:
-
若出現腳酸、腰痛、背部拘緊、遺精、臉色暗黑、耳朵乾枯、脈搏細弱且頻率快,這表明腎臟受到損傷。治療上應使用四物湯,並加入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澤瀉、杜仲、肉桂等藥材,煮好後再加入孩童尿液、韭菜汁和竹瀝。
-
如心神不安、驚慌、無緣無故流汗、心中煩躁、口舌長潰瘍、咳血臉紅、脈搏強大且頻率快,這是心臟受損的徵兆。用前一個處方去掉杜仲、澤瀉、肉桂,再加入茯神、蓮子心、黃連、遠志、菖蒲、硃砂等。
-
若有劇烈咳嗽、呼吸困難、鼻出血、口吐鮮血、皮膚乾燥、鼻子呼吸聲音低沉、時常吐出泡沫痰、脈搏微弱且頻率快,顯示肺部受到傷害。應使用四物湯,再加入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苑茸、馬兜鈴、百合、百部等,煮好後再加入孩童尿液、竹瀝、薑汁。
-
若兩側腹部疼痛、眼睛紅、臉色青且臉頰紅、常恐懼、虛弱的陽氣無法收斂、夢中與鬼交、甚至睪丸縮小、筋脈緊繃、脈搏緊且頻率快,這是肝臟受損。應使用四物湯,再加入竹茹、龍膽草、柴胡、黃芩、青皮、竹葉等。
-
若臉色萎黃、嘴脣乾燥、飲食無味、腹部疼痛、腸胃咕嚕作響、拉肚子、四肢疲憊、脈搏虛弱且頻率快,這顯示脾臟受損。應使用四君子湯,再加入炒過的白芍、蓮子肉、薏仁、山藥、白扁豆、澤瀉、豬苓等。
-
總的來說,若骨頭發燒、勞累發熱,但元氣尚未流失,針灸四花穴也有療效。
7. 治癆瘵方
青蒿飲
治火動發熱。用青蒿解骨蒸熱,童便、豬膽降火,檳榔殺蟲,辰砂鎮心墜痰,粉草瀉火和藥。
青蒿(苦辛寒,取汁,一斗五升),童便(鹹寒,三斗),豬膽(苦寒,七個),辰砂(甘涼,另研,五錢),檳榔(苦辛溫,另研,五錢),粉草(甘溫,五錢),先以童便三斗熬至二斗,入蒿汁再熬至一斗,入豬膽、檳榔末,再熬一二沸,入辰砂、甘草末,收貯磁罐內。每早以清湯點服三五匙。
蓮心飲
治虛怯勞役,及大病後遺精、盜汗、咳嗽、不食、壅悶等症。此皆中氣不充,心脾受病,氣血虛損所致。治宜補中益氣養血為主。故用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甘草、山藥、蓮肉、扁豆等,補中健脾益元氣,當歸、白芷、百合理血,丁香、神麯溫胃進食,薏苡、桔梗、桑白皮、杏仁、五味等清肺止嗽,半夏豁痰,乾葛解肌生津,佐乾薑引血引經,木香順氣。
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五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白朮(甘溫,二錢),甘草(甘溫,五分),山藥(甘涼,二錢),蓮肉(甘溫,二錢),扁豆(甘溫,一錢),川歸(辛甘溫,三錢),白芷(辛溫,一錢),百合(甘鹹寒,一錢),丁香(辛熱,五分),神麯(苦辛溫.六分),薏苡(甘溫,一錢),桔梗(苦辛溫,七分),桑皮(酸平,五分),杏仁(苦辛溫,五分),五味(甘酸平,五分),半夏(苦辛溫,七分),乾葛(辛涼,七分),乾薑(辛熱,炒,五分),木香(苦辛溫,五分),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二大碗,煎一碗服。
無比丸
治癆瘵,咳嗽咯血,心神煩躁熱悶。此皆元陽、真陰虛敗,相火熾炎所致。治宜益元陽,補真陰,除火熱為主。故用紫河車益元陽,黃柏、知母、秋石益真陰,助膽草、苦參、大黃、犀角、硝石、胡黃連等折火熱,佐桔梗、貝母豁痰止嗽,莪朮輔大黃以下腸胃中惡積,鱉甲、鼓心皮驅勞熱,殺傳屍蟲,辰砂安鎮心神,甘草和藥。
紫河車(甘鹹,溫補元陽,米醋浸一宿,焙乾,研末,一具),黃柏(苦辛寒,益真陰,降火解勞熱,四兩),知母(苦辛寒,益真陰,補虛勞,鹽水拌,三兩),秋石(甘鹹涼,滋陰降火,解勞熱,二兩),膽草(苦寒,殺蠱蟲,除伏熱,泄肝火,一兩),苦參(苦寒,殺蟲除熱,七錢),炙草(甘溫,五錢),硝石(苦鹹寒,除五藏中之積熱,七錢),犀角(苦酸寒,清火熱,止吐血,另研末,一兩),胡黃連(苦寒,解骨蒸之勞熱,一兩),桔梗(苦辛溫,利肺氣,止嗽豁痰,七錢),貝母(苦辛寒,消痰止嗽,一兩半),莪朮(苦辛溫,破瘀汙惡積,七錢),大黃(苦寒,下腸胃中之實熱,五錢),鱉甲(甘辛寒,殺蟲解熱蒸,酥炙黃,一個),鼓心皮(酸鹹平,取其震逐飛屍鬼注,一兩),辰砂(甘辛涼,補藏氣,鎮心神,另研,七錢),內除辰砂末外,余共研細末,煉蜜丸,辰砂為衣。每溫酒送下三五十丸。
柴胡散
治氣血虛,潮熱,咳嗽,發怒。治宜補氣血,清肺金,抑肝火。故用參、苓、甘草以補氣,川歸、白芍以補血,桔梗、麥冬止嗽,柴胡退潮熱,青皮抑肝火止怒。
人參(甘溫,一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歸身(辛甘溫,一錢),白芍(苦酸寒,一錢),桔梗(苦辛寒,七分),麥冬(苦甘涼,八分),柴胡(苦寒,八分),青皮(苦辛寒,七分),水煎。溫服。
輕骨散
治骨蒸癆瘵,咳嗽等症。治宜清熱泄火潤肺止嗽。故用知母益真陰,助胡連、柴胡等解骨蒸之熱,梔子清肺金,桔梗、貝母豁痰,人參、杏仁、阿膠潤肺止嗽,烏梅收肺熱,佐鱉甲、秦艽等以殺蟲,龍膽草泄肝經之火以抑怒,甘草和藥瀉火。
知母(苦辛寒,四兩),胡連(苦寒,五錢),柴胡(苦寒,二兩),青蒿(苦寒,取汁,三斗),梔子(苦寒,二兩),桔梗(苦辛溫,一兩),貝母(苦辛寒,二兩),人參(甘溫,二兩),杏仁(苦辛溫,二兩),阿膠(甘鹹平,三兩),烏梅(甘酸平,二兩),膽草(苦寒,一兩),鱉甲(甘鹹平,一兩),秦艽(苦辛溫,一兩),甘草(甘溫,一兩),為末,作餅子,以好京墨,用井花水一鍾,磨化為膏,捏之如指頭大,置通風處陰乾。
每服一二餅,用井花水磨化,加沒藥五分、黃柏末二錢,同煎一二沸,於五更時頓服,服後仰枕就臥,不過三服見效。
五蒸湯
治元陽、真陰虛敗,虛火蒸熾,咳嗽煩躁。治宜益元陽,補真陰,降虛火。是以用人參、茯苓、粳米、炙草等以扶中氣,知母、生地益真陰,石膏、黃芩、竹葉等清熱降火除煩,佐葛根生津止渴。
人參(甘溫,二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粳米(甘溫,二錢),知母(苦辛寒,二錢),生地(甘寒,一錢),石膏(辛寒,一錢),黃芩(甘寒,八分),竹葉(甘淡,二十片),葛根(甘涼,一錢),水三鍾,小麥二合,煎至二鍾,入前藥,再煎至一鍾。溫服。
加減法具後。
如實熱者,加黃柏、黃連、大黃。
如虛熱,加烏梅、秦艽、柴胡、蛤蚧、青蒿、牡丹皮、鱉甲。
肺蒸熱則鼻乾,蓋鼻乃肺竅也。加烏梅、二門冬、紫菀。
大腸蒸熱則右鼻乾痛,大便閉結燥。加大黃、芒硝。
皮蒸熱則舌白,蓋白乃肺之色。唾血加石膏、桑白皮。
如膚蒸熱則鼻乾喘促,遍身氣熱。加人參、黃芩、梔子。
已上五症皆肺經傷重。
如心經蒸熱則舌乾,蓋舌乃心之苗。加黃連、生地。
如小腸蒸熱則唇焦。加赤茯、生地、木通之類。
如血蒸熱則血焦槁。加生地、川歸、桂心、童便。
如肺蒸熱則唾白沫,浪語,脈絡澀,脈緩急不調者。加當歸、生地。
已上四症皆心經傷重。
如脾經蒸熱則唇焦,蓋唇乃脾之外候也。加白芍藥、木瓜、苦參。
如胃蒸熱則舌下痛,蓋胃脈緊舌本,走舌下。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乾葛。
如肉蒸熱則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白芍。
已上三症皆脾傷重。
如肝經蒸熱則眼昏黑,蓋肝脈散於目。加歸、芎、前胡。
如膽蒸熱則眼色白,蓋膽脈附肝而散於目。加柴胡、瓜蔞。
如筋蒸熱則甲焦,蓋甲乃筋之餘。加當歸、川芎。
如三焦蒸熱則乍寒乍熱。加石膏、竹葉。
已上四症皆肝傷重。
如腎經蒸熱則兩耳焦,蓋耳乃腎之竅。加石膏、生地黃、寒水石、竹葉。
如膀胱蒸熱則右耳焦,蓋膀胱乃腎之府,是以移熱於腎竅也。加澤瀉、茯苓、滑石。
如腦蒸熱則頭眩熱悶。加生地、防風、羌活。
如髓蒸熱則髓淋、骨蒸熱,蓋腎主骨、藏精髓也。加地骨皮、生地、當歸、天門冬。
如骨蒸熱則齒槁、腰痛,蓋齒乃骨之餘,腰痛乃腎之府病也。加鱉甲、地骨皮、牡丹皮、當歸、生地黃。
如臀蒸熱則股細、肢重。加石膏、黃柏。
如胞蒸熱則小便黃赤。加澤瀉、茯苓、生地黃、滑石、沉香。
已上七症皆腎傷重。
藥令建中湯
治勞怯,身體消瘦,潮熱自汗等症。此皆氣血兩虛之故。治宜補氣血為本,退潮熱為標。是以用人參、黃耆、茯苓、甘草、大棗等以補中氣,當歸、白芍養氣血,為本;佐以細辛、陳皮、生薑、半夏、利氣豁痰,前胡清熱;麥冬救肺金;官桂通血脈。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三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川歸(辛甘溫,二錢),白芍(苦酸寒,八分),大棗(甘溫,三枚),細辛(辛溫,四分),橘紅(苦辛溫,八分),生薑(辛溫,製半夏毒,二錢),前胡(苦辛涼,解熱,治痰結,六分),半夏(苦辛溫,六分),麥冬(苦甘寒,清肺金,八分),官桂(辛甘溫,四分),水煎。溫服。
黃耆鱉甲湯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煩熱心悸,咳嗽,減食,盜汗。此皆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膻中陽氣不得舒布,鬱而為火,煎熬真陰,續又陰血隨虛,癆瘵成矣。蓋脾主肌肉四肢,脾病是以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夫心肺俱上,而心惡熱、肺畏火,火熱上炎,是以煩熱心悸,咳嗽;陽盛陰虛,是以睡則汗出。經云:補可以去弱。
故用人參、黃耆、茯苓、炙草等補中氣,知母、地黃、赤芍等以益陰血,二者為本;桑白皮、天門冬、紫菀茸清肺止嗽,地骨皮、柴胡、秦艽、鱉甲等以解蒸熱,桔梗、半夏治痰,三者為標;佐以肉桂通血脈,為引使。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三錢),茯苓(甘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知母(苦辛寒,一錢),生地黃(甘寒,一錢),赤芍(苦酸寒,七分),桑皮(酸寒,七分),天門冬(甘寒,七分),紫菀(甘辛寒,七分),地骨(苦平寒,一錢),柴胡(苦寒,七分),秦艽(苦辛平,七分),鱉甲(甘平寒,七分),桔梗(苦辛溫,七分),半夏(辛溫,七分),肉桂(辛甘溫,三分),水煎。溫服。
清骨散
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此皆陰虛生內熱所致。治宜益真陰血為主。故用人參生熟地、赤芍等益陰血,為主;秦艽、胡黃連、北柴胡解蒸熱,為標;佐以防風、薄荷之辛,行地黃之滯,為引使。
人參(甘溫,二錢),生地黃(甘寒,五錢),熟地黃(甘寒,五錢),赤芍(酸寒,一錢),秦艽(苦辛平,七分),北柴胡(苦寒,七分),胡連(苦寒,一錢),防風(辛溫,七分),薄荷(辛涼,七分),水煎。溫服。
十灰散
治癆症嘔血、咯血等症,血來不止者,以此止遏。此皆火盛載血上行所致,蓋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治宜清熱涼血為是。經云:寒可以勝熱。故用大小薊、牡丹皮、棕櫚灰、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等諸寒涼以清熱,燒灰存性,取黑色以止血。
大小薊(苦辛涼),牡丹皮(苦辛寒),棕櫚灰(苦甘涼),側柏葉(苦澀寒),荷葉(苦辛澀寒),茅根(苦甘涼,止血),茜根(苦寒,止血),大黃(苦寒,泄火),山梔(苦寒,降上焦火),共燒灰存性,研為細末,置土地上一宿,令出火毒,以藕汁或以蘿菔汁磨京墨半盞,調服五錢。輕者一服,重者再服,無不效也。
保和湯
治肺經受邪,癆嗽成痿。治宜滋陰、降火、潤肺為是。故用知母、地黃益真陰,款冬花、紫菀、薏苡、阿膠、天麥冬、百合、兜鈴、杏仁、五味等潤肺以止嗽,桔梗、貝母、天花粉等以清痰,紫蘇、薄荷利氣,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佐甘草泄火和藥。
知母(苦辛寒,二錢),生地黃(甘寒,三錢),款冬(苦甘溫,八分),紫菀(苦辛平,一錢),薏苡仁(甘溫,七分),阿膠(甘鹹寒,一錢),天冬(苦甘寒,七分),麥冬(甘涼,一錢),百合(甘溫,七分),兜鈴(苦辛平,七分),杏仁(苦甘平,六分),五味(甘酸,五分),桔梗(苦辛溫,七分),貝母(苦辛寒,一錢),天花粉(甘寒,一錢),紫蘇(辛溫,七分),薄荷(辛涼,一錢),當歸(辛甘溫,一錢),生草(甘寒,七分),水二鍾,煎一鍾,溶化阿膠末,食後服。
保真湯
治氣血虛敗已極,以致相火熾盛,煎熬真陰而成癆瘵、骨蒸發熱、盜汗、遺精、咳嗽等症。治宜補益氣血,滋陰制火為本,清熱止嗽,固精為標。故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大棗等以補氣,歸、芍、赤茯以益血,黃柏、知母、熟地補益真陰,柴胡、地骨皮以解蒸熱,天麥冬、北五味清肺金以止嗽,蓮蕊固精,陳皮、生薑散逆氣,以導地黃之滯。
人參(甘溫,四錢),白朮(苦甘溫,二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黃耆(甘溫,五錢),大棗(甘溫,三枚),當歸(辛甘溫,二錢),生地(甘寒,二錢),熟地(甘寒,五錢),白芍(苦酸寒,一錢),赤茯苓(甘平,八分),黃柏(苦寒,一錢),知母(苦辛寒,一錢),柴胡(苦寒,一錢),地骨皮(苦寒,一錢),天門(甘寒,一錢),麥門冬(甘涼,一錢),五味(甘酸平,七分),蓮蕊(苦甘平,一錢),陳皮(去白,一錢),生薑(辛溫,三片),水五盅,煎二盅半。溫服。
如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如淋濁,加川萆薢、烏藥、豬苓、澤瀉。
如小便澀,加木通、石韋、萹蓄。
如遺精,加龍骨、牡蠣。
如燥熱,加石膏、滑石、青蒿、鱉甲。
如盜汗,加浮小麥、牡蠣、黃耆,倍加麻黃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