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附方

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失節,致傷中氣。內傷門。

四君子湯,氣門。

四物湯,血門。

八味丸

加減八味丸

2.

勞瘵之病盡因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以致真陰虛敗,陰火上炎,而發蒸蒸之熱,或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或咳,或咯,或白濁,或白淋,或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若婦人或月水不通,日漸羸瘦。盡由陰虛生內熱所致。熱鬱積久變蟲,奇形異狀,傳染親屬。治宜先殺蟲以絕其根,次宜補陰以復其元。患者藥外必自寡欲內觀,方可獲效,不然必致不救。

白話文:

勞碌成疾是因過度縱慾和作息失常,導致真陰虛弱,虛火上炎,所以會有蒸熱感,或寒熱交替像瘧疾卻不是瘧疾,或咳嗽、咯血、白濁、白淋、遺精、盜汗,或神智恍惚、夢中與鬼交,女性可能月經不調,漸漸消瘦憔悴。這些都是陰虛生內熱所致。內熱積久不消就會化為奇形怪狀的蟲子,傳染給親屬。治療應先殺蟲以斷其根,再補陰以恢復元氣。患者除了服藥,還必須自我剋制慾望,內心反省,才能見效,否則必定無藥可救。

3. 癆瘵脈法

《脈經》曰:平人脈大為癆,極虛亦為癆。

又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白話文:

另有說法:脈象如琴絃般緊而強大,緊表示損傷,強大表示虛腫,損傷表示寒氣入侵,虛腫表示身體虛弱,虛弱與寒氣交錯作用,稱為「革」。對於女性,會導致流產或漏下;對於男性,會導致失血或元氣受損。

4. 治癆瘵大法

癆瘵之症盡由嗜欲過度,勞傷心腎所致。蓋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相火滋蔓,熏蒸藏府,煎熬津液。治宜四物加黃柏知母竹瀝、童便等,滋陰降火。經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至於熱甚肉脫者,難治。

白話文:

肺結核這種疾病,完全是由於過度縱慾和勞累傷及心腎所導致的。因為心臟主導血液,腎臟主導精氣,精氣枯竭,血液乾涸,體內虛火旺盛,向上燻蒸損害內臟,消耗津液。治療這種疾病,應該使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黃柏、知母、竹瀝、小兒尿液等藥物,以滋陰降火。醫經上說:用補益水液的藥物,來剋制陽虛火旺的病症。至於熱性很嚴重,已經出現肌肉萎縮的患者,就比較難以治療。

若傳屍所致癆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者。先以三拗湯蓮心散服。

白話文:

如果久咳咯血,身體虛弱消瘦,是由傳染給你的屍體引起的肺結核,即肺癆,出現發熱、發冷交替發生的症狀,先用三拗湯合用蓮心散服用。

5. 丹溪治癆瘵活套

癆瘵之症五,藏必歸於一經,治宜分經而療。

如足酸,腰疼,背拘急,遺白濁,面帶黧色,耳輪焦枯,脈沉細數,此乃腎經受傷。宜四物加黃柏知母、五味、麥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熟入童便、韭汁、竹瀝

白話文:

如果腳痠痛、腰部痠痛、背部僵硬緊繃,小便帶有白色濁物,臉色暗沉發黑、耳廓乾枯變黑,脈象沉細而跳動較快,這些是腎經受損傷的徵兆。此時應服用四物湯,再加上黃柏、知母、五味子、麥冬、澤瀉、杜仲、肉桂等藥材,煎煮後加入童便、韭汁、竹瀝服用。

如心神驚悸怔忡,無時盜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咯血面赤,脈洪而數,乃心經受傷,以前方去杜仲、澤瀉、肉桂,加茯神、蓮心、黃連遠志、菖蒲、硃砂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心神慌亂、無時無刻盜汗、心煩熱悶、口腔潰瘍、咯血面紅的情況,脈搏強而快,說明心經受損,先前的藥方中應去掉杜仲、澤瀉、肉桂,加入茯神、蓮子心、黃連、遠志、菖蒲、硃砂等藥材。

如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燥槁,鼻息聲沉,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乃肺經受傷。宜四物加沙參、麥冬、五味、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茸、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熟加童便、竹瀝、薑汁。

白話文:

如果出現咳嗽氣喘、流鼻血或咳嗽帶血、皮膚乾燥粗糙、呼吸聲沉重、偶爾咳出痰沫,脈搏微弱、無力且跳動快,則是肺部受傷所致。

此時,應使用四物湯,再加入沙參、麥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茸、馬兜鈴、百合、百部等藥物,煎煮後加入童便、竹瀝、薑汁一同服用。

如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恐,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乃肝經受病。宜四物加竹茹龍膽草柴胡黃芩青皮竹葉之類。

白話文:

如果肋骨疼痛,眼睛發紅,臉色青綠、顴骨發紅,常常感到恐懼,是虛陽外越導致無法收斂,夢境中和鬼神交合,嚴重時還會導致陰莖縮小和肌肉痙攣,脈象細而快,這是肝經受病的表現。應選擇四物湯加竹茹、龍膽草、柴胡、黃芩、青皮、竹葉等藥材治療。

如面色痿黃,唇乾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痢,四肢倦怠,脈虛濡數,乃脾經受傷。宜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蓮肉、薏苡、山藥白扁豆、澤瀉、豬苓之類。

白話文:

如果臉色發黃,嘴脣乾裂,食物吃起來沒有味道,肚子疼痛和腸鳴,腹瀉,四肢無力,脈搏虛弱快速,表示脾經受傷。適合服用四君子湯,並加入酒炒白芍、蓮肉、薏苡仁、山藥、白扁豆、澤瀉、豬苓等藥材。

凡骨蒸勞熱,元氣未脫,灸四花穴亦效。

6. 治癆瘵方

治火動發熱。用青蒿解骨蒸熱,童便、豬膽降火,檳榔殺蟲,辰砂鎮心墜痰,粉草瀉火和藥。

白話文:

治療熱火引起的發熱。

使用青蒿來解除骨蒸潮熱,尿液和豬膽來降火,檳榔來殺蟲,硃砂來鎮定心神和化痰,粉草來瀉火並調和藥物。

青蒿(苦辛寒,取汁,一斗五升),童便(鹹寒,三斗),豬膽(苦寒,七個),辰砂(甘涼,另研,五錢),檳榔(苦辛溫,另研,五錢),粉草(甘溫,五錢),先以童便三斗熬至二斗,入蒿汁再熬至一斗,入豬膽、檳榔末,再熬一二沸,入辰砂、甘草末,收貯磁罐內。每早以清湯點服三五匙。

白話文:

青蒿(苦、辛、寒,榨汁,15升),童便(鹹、寒,30升),豬膽(苦、寒,7個),硃砂(甘、涼,另研磨,5克),檳榔(苦、辛、溫,另研磨,5克),甘草(甘、溫,5克)

  1. 先用童便(30升)熬煮至剩20升。

  2. 加入青蒿汁,繼續熬煮至剩10升。

  3. 加入豬膽、檳榔粉末,再熬煮一兩次。

  4. 加入硃砂、甘草粉末,攪拌均勻。

  5. 將藥液收存於磁罐中。

每天早上用清湯沖服3-5匙。

蓮心飲

治虛怯勞役,及大病後遺精、盜汗、咳嗽、不食、壅悶等症。此皆中氣不充,心脾受病,氣血虛損所致。治宜補中益氣養血為主。故用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甘草、山藥、蓮肉、扁豆等,補中健脾益元氣,當歸白芷百合理血,丁香、神麯溫胃進食,薏苡、桔梗桑白皮杏仁、五味等清肺止嗽,半夏豁痰,乾葛解肌生津,佐乾薑引血引經,木香順氣。

白話文:

此藥方適用於氣血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包括體虛無力、疲勞過度、大病後遺精、盜汗、咳嗽、食慾不振、胸悶等。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中氣不足,心脾受損,氣血虛損所造成的。

治療上應以補中益氣養血為主。因此,藥方使用了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甘草、山藥、蓮肉、扁豆等補中健脾益元氣的藥物;當歸、白芷、百合活血;丁香、神麯溫胃進食;薏苡、桔梗、桑白皮、杏仁、五味等清肺止咳;半夏豁痰;乾葛解肌生津;佐乾薑引血引經;木香順氣。

人參(甘溫,三錢),黃耆(甘溫,五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白朮(甘溫,二錢),甘草(甘溫,五分),山藥(甘涼,二錢),蓮肉(甘溫,二錢),扁豆(甘溫,一錢),川歸(辛甘溫,三錢),白芷(辛溫,一錢),百合(甘鹹寒,一錢),丁香(辛熱,五分),神麯(苦辛溫.六分),薏苡(甘溫,一錢),桔梗(苦辛溫,七分),桑皮(酸平,五分),杏仁(苦辛溫,五分),五味(甘酸平,五分),半夏(苦辛溫,七分),乾葛(辛涼,七分),乾薑(辛熱,炒,五分),木香(苦辛溫,五分),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二大碗,煎一碗服。

白話文:

人參(中藥味甘、性溫,三錢),黃耆(中藥味甘、性溫,五錢),白茯苓(中藥味甘、性淡平,一錢),白朮(中藥味甘、性溫,二錢),甘草(中藥味甘、性溫,五分),山藥(中藥味甘、性涼,二錢),蓮子(中藥味甘、性溫,二錢),扁豆(中藥味甘、性溫,一錢),川芎(中藥味辛、甘、性溫,三錢),白芷(中藥味辛、溫,一錢),百合(中藥味甘、鹹、性寒,一錢),丁香(中藥味辛、熱,五分),神麴(中藥味苦、辛、溫,六分),薏米(中藥味甘、溫,一錢),桔梗(中藥味苦、辛、溫,七分),桑皮(中藥味酸、性平,五分),杏仁(中藥味苦、辛、溫,五分),五味子(中藥味甘、酸、性平,五分),半夏(中藥味苦、辛、溫,七分),葛根(中藥味辛、涼,七分),乾薑(中藥味辛、熱,炒過,五分),木香(中藥味苦、辛、溫,五分),另外加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水二大碗,煎煮成一碗湯服用。

治癆瘵,咳嗽咯血,心神煩躁熱悶。此皆元陽、真陰虛敗,相火熾炎所致。治宜益元陽,補真陰,除火熱為主。故用紫河車益元陽,黃柏知母、秋石益真陰,助膽草、苦參大黃犀角、硝石、胡黃連等折火熱,佐桔梗、貝母豁痰止嗽,莪朮輔大黃以下腸胃中惡積,鱉甲、鼓心皮驅勞熱,殺傳屍蟲,辰砂安鎮心神,甘草和藥。

白話文:

治療肺結核、咳嗽咳血、心煩氣躁、發熱煩悶。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元陽(指身體的陽氣)和真陰(指身體的陰液)虛弱,火熱旺盛造成的。所以治療應該以扶助元陽,滋補真陰,清除火熱為主。因此使用紫河車來滋補元陽,黃柏、知母、秋石來滋補真陰,膽草、苦參、大黃、犀角、硝石、胡黃連等來抑制火熱,再配合桔梗、貝母來化痰止咳,莪朮輔助大黃瀉出腸胃中的積滯,鱉甲、鼓心皮驅除勞熱,殺死傳染屍蟲,辰砂安神鎮靜,甘草調和藥性。

紫河車(甘鹹,溫補元陽,米醋浸一宿,焙乾,研末,一具),黃柏(苦辛寒,益真陰,降火解勞熱,四兩),知母(苦辛寒,益真陰,補虛勞,鹽水拌,三兩),秋石(甘鹹涼,滋陰降火,解勞熱,二兩),膽草(苦寒,殺蠱蟲,除伏熱,泄肝火,一兩),苦參(苦寒,殺蟲除熱,七錢),炙草(甘溫,五錢),硝石(苦鹹寒,除五藏中之積熱,七錢),犀角(苦酸寒,清火熱,止吐血,另研末,一兩),胡黃連(苦寒,解骨蒸之勞熱,一兩),桔梗(苦辛溫,利肺氣,止嗽豁痰,七錢),貝母(苦辛寒,消痰止嗽,一兩半),莪朮(苦辛溫,破瘀汙惡積,七錢),大黃(苦寒,下腸胃中之實熱,五錢),鱉甲(甘辛寒,殺蟲解熱蒸,酥炙黃,一個),鼓心皮(酸鹹平,取其震逐飛屍鬼注,一兩),辰砂(甘辛涼,補藏氣,鎮心神,另研,七錢),內除辰砂末外,余共研細末,煉蜜丸,辰砂為衣。每溫酒送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現代

  • 紫河車(甘鹹溫,溫補元陽。用米醋浸泡一晚,焙乾後研成粉末,一份)

  • 黃柏(苦辛寒,滋養真陰。降火退熱,四兩)

  • 知母(苦辛寒,滋養真陰。補虛勞,用鹽水拌勻,三兩)

  • 秋石(甘鹹涼,滋陰降火。退熱,二兩)

  • 膽草(苦寒,殺死蠱蟲,消除潛熱。洩肝火,一兩)

  • 苦參(苦寒,殺蟲退熱,七錢)

  • 炙草(甘溫,五錢)

  • 硝石(苦鹹寒,清除五臟積熱,七錢)

  • 犀角(苦酸寒,清火熱,止吐血。另研成粉末,一兩)

  • 胡黃連(苦寒,退骨蒸之熱,一兩)

  • 桔梗(苦辛溫,通肺氣,止咳化痰,七錢)

  • 貝母(苦辛寒,化痰止咳,一兩半)

  • 莪朮(苦辛溫,破除血瘀雜垢,七錢)

  • 大黃(苦寒,瀉下腸胃實熱,五錢)

  • 鱉甲(甘辛寒,殺蟲退熱,用酥炙黃,一個)

  • 鼓心皮(酸鹹平,取其震懾飛屍鬼注,一兩)

  • 辰砂(甘辛涼,補益臟腑之氣,鎮定心神。另研,七錢)

  • 除去辰砂粉末外,其餘藥材共研成細末,加入蜂蜜煉製成丸劑。用辰砂粉末作為外衣。

  • 每服用時,以溫酒送服三五十丸。

治氣血虛,潮熱,咳嗽,發怒。治宜補氣血,清肺金,抑肝火。故用參、苓、甘草以補氣,川歸、白芍以補血,桔梗、麥冬止嗽,柴胡退潮熱,青皮抑肝火止怒。

白話文:

用於治療氣血虛弱、潮熱、咳嗽、情緒易怒的情況。治療方針是滋補氣血,清肺化燥,平熄肝火。因此使用人參、茯苓、甘草來補氣,川芎、白芍來補血,桔梗、麥冬止咳,柴胡退潮熱,青皮平肝清火,止怒。

人參(甘溫,一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歸身(辛甘溫,一錢),白芍(苦酸寒,一錢),桔梗(苦辛寒,七分),麥冬(苦甘涼,八分),柴胡(苦寒,八分),青皮(苦辛寒,七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參(甘甜溫和,一錢)

白茯苓(甘甜平淡,一錢)

炙甘草(甘甜溫和,五分)

當歸(辛甜溫和,一錢)

白芍藥(苦酸寒涼,一錢)

桔梗(苦辛寒涼,七分)

麥冬(苦甘微涼,八分)

柴胡(苦寒,八分)

陳皮(苦辛寒涼,七分)

治骨蒸癆瘵,咳嗽等症。治宜清熱泄火潤肺止嗽。故用知母益真陰,助胡連、柴胡等解骨蒸之熱,梔子清肺金,桔梗、貝母豁痰,人參、杏仁、阿膠潤肺止嗽,烏梅收肺熱,佐鱉甲、秦艽等以殺蟲,龍膽草泄肝經之火以抑怒,甘草和藥瀉火。

白話文:

治療骨蒸、癆瘵、咳嗽等症狀。治療原則為清熱瀉火、潤肺止咳。因此使用知母滋補陰液,協助胡連、柴胡等藥材解除骨蒸發熱,梔子清肺金,桔梗、貝母化痰,人參、杏仁、阿膠潤肺止咳,烏梅收斂肺熱,佐以鱉甲、秦艽等驅蟲,龍膽草瀉肝經之火以抑制怒氣,甘草調和藥性,瀉火。

知母(苦辛寒,四兩),胡連(苦寒,五錢),柴胡(苦寒,二兩),青蒿(苦寒,取汁,三斗),梔子(苦寒,二兩),桔梗(苦辛溫,一兩),貝母(苦辛寒,二兩),人參(甘溫,二兩),杏仁(苦辛溫,二兩),阿膠(甘鹹平,三兩),烏梅(甘酸平,二兩),膽草(苦寒,一兩),鱉甲(甘鹹平,一兩),秦艽(苦辛溫,一兩),甘草(甘溫,一兩),為末,作餅子,以好京墨,用井花水一鍾,磨化為膏,捏之如指頭大,置通風處陰乾。

白話文:

知母(十錢)苦味微辛、寒性

烏連(一錢五分)苦味、寒性

柴胡(五錢)苦味、寒性

青蒿(九百毫升,取汁)苦味、寒性

梔子(五錢)苦味、寒性

桔梗(二錢五分)苦味微辛、溫性

貝母(五錢)苦味微辛、寒性

人參(五錢)甘味、溫性

杏仁(五錢)苦味微辛、溫性

阿膠(七錢五分)甘味微鹹、平性

烏梅(五錢)甘味微酸、平性

膽草(二錢五分)苦味、寒性

鱉甲(二錢五分)甘味微鹹、平性

秦艽(二錢五分)苦味微辛、溫性

甘草(二錢五分)甘味、溫性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小丸子,用上好的墨汁和一碗井水研磨成膏狀,捏成手指頭般大小,放在通風陰涼處晾乾。

每服一二餅,用井花水磨化,加沒藥五分、黃柏末二錢,同煎一二沸,於五更時頓服,服後仰枕就臥,不過三服見效。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到兩份藥餅,用井水研磨成細粉,加入五分沒藥粉,二錢黃柏末,一起煮沸一兩分鐘,於凌晨五點時分一次服用。服用後仰躺休息,通常服用三次後就會見效。

治元陽、真陰虛敗,虛火蒸熾,咳嗽煩躁。治宜益元陽,補真陰,降虛火。是以用人參、茯苓、粳米、炙草等以扶中氣,知母、生地益真陰,石膏黃芩竹葉等清熱降火除煩,佐葛根生津止渴。

白話文:

治療元陽和真陰虛弱衰敗,虛火旺盛,導致咳嗽煩躁。治療應以補益元陽,滋補真陰,降低虛火為主。因此,使用人參、茯苓、粳米、炙草等藥材來扶助中氣,知母、生地黃來滋補真陰,石膏、黃芩、竹葉等藥材來清熱降火,去除煩躁,並佐以葛根來生津止渴。

人參(甘溫,二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粳米(甘溫,二錢),知母(苦辛寒,二錢),生地(甘寒,一錢),石膏(辛寒,一錢),黃芩(甘寒,八分),竹葉(甘淡,二十片),葛根(甘涼,一錢),水三鍾,小麥二合,煎至二鍾,入前藥,再煎至一鍾。溫服。

白話文:

人參(溫和甘甜,兩錢),白茯苓(平淡甘甜,一錢),炙甘草(溫和甘甜,五分),粳米(溫和甘甜,兩錢),知母(苦辛寒冷,兩錢),生地(寒涼甘甜,一錢),石膏(辛寒,一錢),黃芩(寒涼甘甜,八分),竹葉(平淡甘甜,二十片),葛根(寒涼甘甜,一錢),水三碗,小麥一小把,煎至兩碗,加入上述藥材,再次煎煮至一碗。溫熱服用。

加減法具後。

如實熱者,加黃柏、黃連、大黃。

如虛熱,加烏梅、秦艽、柴胡、蛤蚧、青蒿、牡丹皮、鱉甲。

白話文:

如果出現虛熱症狀,可加入烏梅、秦艽、柴胡、蛤蚧、青蒿、牡丹皮、鱉甲等藥材。

肺蒸熱則鼻乾,蓋鼻乃肺竅也。加烏梅、二門冬、紫菀

大腸蒸熱則右鼻乾痛,大便閉結燥。加大黃、芒硝

皮蒸熱則舌白,蓋白乃肺之色。唾血加石膏、桑白皮

如膚蒸熱則鼻乾喘促,遍身氣熱。加人參、黃芩、梔子。

已上五症皆肺經傷重。

如心經蒸熱則舌乾,蓋舌乃心之苗。加黃連、生地。

如小腸蒸熱則唇焦。加赤茯、生地、木通之類。

如血蒸熱則血焦槁。加生地、川歸、桂心、童便。

如肺蒸熱則唾白沫,浪語,脈絡澀,脈緩急不調者。加當歸、生地。

已上四症皆心經傷重。

如脾經蒸熱則唇焦,蓋唇乃脾之外候也。加白芍藥、木瓜、苦參。

如胃蒸熱則舌下痛,蓋胃脈緊舌本,走舌下。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乾葛。

如肉蒸熱則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白芍。

已上三症皆脾傷重。

如肝經蒸熱則眼昏黑,蓋肝脈散於目。加歸、芎、前胡

如膽蒸熱則眼色白,蓋膽脈附肝而散於目。加柴胡、瓜蔞

如筋蒸熱則甲焦,蓋甲乃筋之餘。加當歸、川芎

如三焦蒸熱則乍寒乍熱。加石膏、竹葉。

已上四症皆肝傷重。

如腎經蒸熱則兩耳焦,蓋耳乃腎之竅。加石膏、生地黃寒水石、竹葉。

白話文:

如果腎經出現過熱症狀,兩隻耳朵就會發燙,因為耳朵是腎臟的外在開口。此時可用石膏、生地黃、寒水石、竹葉等藥材來治療。

如膀胱蒸熱則右耳焦,蓋膀胱乃腎之府,是以移熱於腎竅也。加澤瀉、茯苓、滑石

白話文:

如果膀胱感到灼熱,就會導致右耳發熱,因為膀胱是腎臟的儲存庫,所以會將熱氣轉移到腎臟的孔竅。此時可以加入澤瀉、茯苓和滑石等藥物來治療。

如腦蒸熱則頭眩熱悶。加生地、防風羌活

如髓蒸熱則髓淋、骨蒸熱,蓋腎主骨、藏精髓也。加地骨皮、生地、當歸、天門冬

白話文:

如果骨髓過於溼熱,就會導致骨髓流出,也就是「髓淋」;而骨頭過於溼熱,稱為「骨蒸」。這是因為腎臟負責管理骨頭、儲藏骨髓的精華。因此,治療方法是加入地骨皮、生地、當歸和天門冬這些中藥材。

如骨蒸熱則齒槁、腰痛,蓋齒乃骨之餘,腰痛乃腎之府病也。加鱉甲、地骨皮、牡丹皮、當歸、生地黃。

如臀蒸熱則股細、肢重。加石膏、黃柏。

如胞蒸熱則小便黃赤。加澤瀉、茯苓、生地黃、滑石、沉香

已上七症皆腎傷重。

藥令建中湯

治勞怯,身體消瘦,潮熱自汗等症。此皆氣血兩虛之故。治宜補氣血為本,退潮熱為標。是以用人參、黃耆、茯苓、甘草、大棗等以補中氣,當歸、白芍養氣血,為本;佐以細辛陳皮、生薑、半夏、利氣豁痰,前胡清熱;麥冬救肺金;官桂通血脈。

白話文:

治療體力衰弱、身體消瘦、潮熱出汗等症狀。這些都是氣血兩虛造成的。治療宜補氣血為主,退潮熱為輔。因此,用人參、黃耆、茯苓、甘草、大棗等補益中氣,當歸、白芍滋養氣血,作為根本;佐以細辛、陳皮、生薑、半夏,利氣化痰;前胡清熱;麥冬滋養肺金;官桂疏通血脈。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三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川歸(辛甘溫,二錢),白芍(苦酸寒,八分),大棗(甘溫,三枚),細辛(辛溫,四分),橘紅(苦辛溫,八分),生薑(辛溫,製半夏毒,二錢),前胡(苦辛涼,解熱,治痰結,六分),半夏(苦辛溫,六分),麥冬(苦甘寒,清肺金,八分),官桂(辛甘溫,四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參(味甘性溫,二錢)

黃耆(味甘性溫,三錢)

茯苓(味甘性淡平和,一錢)

炙甘草(味甘性溫,五分)

川芎(味辛甘性溫,二錢)

白芍(味苦性酸寒,八分)

大棗(味甘性溫,三枚)

細辛(味辛性溫,四分)

橘紅(味苦性辛溫,八分)

生薑(味辛性溫,用於解製半夏之毒,二錢)

前胡(味苦性辛涼,解熱化痰,六分)

半夏(味苦性辛溫,六分)

麥冬(味苦甘性寒,清肺潤肺,八分)

肉桂(味辛甘性溫,四分)

加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煩熱心悸,咳嗽,減食,盜汗。此皆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膻中陽氣不得舒布,鬱而為火,煎熬真陰,續又陰血隨虛,癆瘵成矣。蓋脾主肌肉四肢,脾病是以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夫心肺俱上,而心惡熱、肺畏火,火熱上炎,是以煩熱心悸,咳嗽;陽盛陰虛,是以睡則汗出。經云:補可以去弱。

白話文:

治療虛勞造成的發熱、肌肉消瘦、四肢乏力、煩熱心悸、咳嗽、飲食減少、盜汗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中氣虛弱,運化失常所致,導致胸中陽氣不能舒展,鬱積化火,煎熬真陰,進而陰血隨虛而耗,最終形成癆瘵。脾主肌肉四肢,因此脾病會導致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心肺都位於胸腔上方,而心臟厭惡熱,肺部畏懼火,火熱向上燻蒸,於是出現煩熱心悸、咳嗽;陽氣盛而陰血虛,所以睡著後就會出汗。經典醫書上說:補益可以消除虛弱。

故用人參、黃耆、茯苓、炙草等補中氣,知母、地黃、赤芍等以益陰血,二者為本;桑白皮、天門冬、紫菀茸清肺止嗽,地骨皮、柴胡、秦艽、鱉甲等以解蒸熱,桔梗、半夏治痰,三者為標;佐以肉桂通血脈,為引使。

白話文:

因此,用人參、黃耆、茯苓、炙草等藥物補益中氣,用知母、地黃、赤芍等藥物滋養陰血,這兩者是治療的根本;用桑白皮、天門冬、紫菀茸清肺止咳,用地骨皮、柴胡、秦艽、鱉甲等藥物消除熱氣,用桔梗、半夏治療痰液,這三者是對症治療;再輔以肉桂疏通血脈,作為引導。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三錢),茯苓(甘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知母(苦辛寒,一錢),生地黃(甘寒,一錢),赤芍(苦酸寒,七分),桑皮(酸寒,七分),天門冬(甘寒,七分),紫菀(甘辛寒,七分),地骨(苦平寒,一錢),柴胡(苦寒,七分),秦艽(苦辛平,七分),鱉甲(甘平寒,七分),桔梗(苦辛溫,七分),半夏(辛溫,七分),肉桂(辛甘溫,三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參(甜性溫和,兩錢),黃耆(甜性溫和,三錢),茯苓(甜性平淡,一錢),炙甘草(甜性溫和,五分),知母(苦辛性寒,一錢),生地黃(甜性寒,一錢),赤芍藥(苦酸性寒,七分),桑白皮(酸性寒,七分),天門冬(甜性寒,七分),紫菀(甜辛性寒,七分),地骨皮(苦性平淡寒,一錢),柴胡(苦性寒,七分),秦艽(苦辛性平淡,七分),鱉甲(甜性平淡寒,七分),桔梗(苦辛性溫和,七分),半夏(辛性溫和,七分),肉桂(辛甜性溫和,三分)。以上藥物用水煎煮。趁溫熱時服用。

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此皆陰虛生內熱所致。治宜益真陰血為主。故用人參生熟地、赤芍等益陰血,為主;秦艽、胡黃連、北柴胡解蒸熱,為標;佐以防風、薄荷之辛,行地黃之滯,為引使。

白話文:

用於治療男性和女性五心煩熱。這些都是由於陰虛導致的內熱所引起的。治療應以滋補真陰血為主。所以主要使用人蔘、生熟地、赤芍等補益陰血;秦艽、胡黃連、北柴胡來解熱清熱,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配以防風、薄荷辛散之性,引 مسیر地黃的滯澀,作為引導的藥物。

人參(甘溫,二錢),生地黃(甘寒,五錢),熟地(甘寒,五錢),赤芍(酸寒,一錢),秦艽(苦辛平,七分),北柴胡(苦寒,七分),胡連(苦寒,一錢),防風(辛溫,七分),薄荷(辛涼,七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參(甘溫,2錢),生地黃(甘寒,5錢),熟地(甘寒,5錢),赤芍(酸寒,1錢),秦艽(苦辛平,7分),北柴胡(苦寒,7分),胡連(苦寒,1錢),防風(辛溫,7分),薄荷(辛涼,7分)。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治癆症嘔血、咯血等症,血來不止者,以此止遏。此皆火盛載血上行所致,蓋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治宜清熱涼血為是。經云:寒可以勝熱。故用大小薊、牡丹皮、棕櫚灰、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等諸寒涼以清熱,燒灰存性,取黑色以止血。

白話文:

治療肺癆引起的嘔血、咯血等症狀,血流不止的,用這種方法來止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導致血液上行所致。因為血液熱了就會流動,血液冷了就會凝固,看到黑色就能止血。治療應以清熱涼血為主。醫書上說:寒能勝熱。因此使用大小薊草、牡丹皮、棕櫚灰、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等寒涼藥材來清熱,燒成灰後保留其藥性,取其黑色來止血。

大小薊(苦辛涼),牡丹皮(苦辛寒),棕櫚灰(苦甘涼),側柏葉(苦澀寒),荷葉(苦辛澀寒),茅根(苦甘涼,止血),茜根(苦寒,止血),大黃(苦寒,泄火),山梔(苦寒,降上焦火),共燒灰存性,研為細末,置土地上一宿,令出火毒,以藕汁或以蘿菔汁磨京墨半盞,調服五錢。輕者一服,重者再服,無不效也。

白話文:

大小薊(味苦辛,性涼)

牡丹皮(味苦辛,性寒)

棕櫚灰(味苦甘,性涼)

側柏葉(味苦澀,性寒)

荷葉(味苦辛澀,性寒)

茅根(味苦甘,性涼,能止血)

茜根(味苦寒,能止血)

大黃(味苦寒,能瀉火)

山梔(味苦寒,能降上焦之火)

以上藥材研磨至細末,放置地面一整夜,讓火毒散發。

使用藕汁或蘿蔔汁將半盞的墨汁磨開,調和五錢的藥末服用。病情較輕者服用一次,病情較重者服用兩次,通常都會有效。

治肺經受邪,癆嗽成痿。治宜滋陰、降火、潤肺為是。故用知母、地黃益真陰,款冬花、紫菀、薏苡、阿膠、天麥冬、百合、兜鈴、杏仁、五味等潤肺以止嗽,桔梗、貝母、天花粉等以清痰,紫蘇、薄荷利氣,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佐甘草泄火和藥。

白話文:

用於治療肺經受邪氣,導致肺癆咳嗽發展為身體虛弱的疾病。治療應以滋養陰分、清降虛火、潤肺止咳為原則。因此使用知母、地黃滋養腎陰,款冬花、紫菀、薏苡、阿膠、天麥冬、百合、兜鈴、杏仁、五味等潤肺止咳,桔梗、貝母、天花粉等清痰,紫蘇、薄荷疏通氣鬱,當歸調和氣血,使氣血各歸其位,輔以甘草清熱協調藥性。

知母(苦辛寒,二錢),生地黃(甘寒,三錢),款冬(苦甘溫,八分),紫菀(苦辛平,一錢),薏苡仁(甘溫,七分),阿膠(甘鹹寒,一錢),天冬(苦甘寒,七分),麥冬(甘涼,一錢),百合(甘溫,七分),兜鈴(苦辛平,七分),杏仁(苦甘平,六分),五味(甘酸,五分),桔梗(苦辛溫,七分),貝母(苦辛寒,一錢),天花粉(甘寒,一錢),紫蘇(辛溫,七分),薄荷(辛涼,一錢),當歸(辛甘溫,一錢),生草(甘寒,七分),水二鍾,煎一鍾,溶化阿膠末,食後服。

白話文:

知母(苦、辛、寒,兩錢),生地黃(甘、寒,三錢),款冬(苦、甘、溫,八分),紫菀(苦、辛、平,一錢),薏苡仁(甘、溫,七分),阿膠(甘、鹹、寒,一錢),天冬(苦、甘、寒,七分),麥冬(甘、涼,一錢),百合(甘、溫,七分),兜鈴(苦、辛、平,七分),杏仁(苦、甘、平,六分),五味(甘、酸,五分),桔梗(苦、辛、溫,七分),貝母(苦、辛、寒,一錢),天花粉(甘、寒,一錢),紫蘇(辛、溫,七分),薄荷(辛、涼,一錢),當歸(辛、甘、溫,一錢),生草(甘、寒,七分),水二碗,煎煮成一碗,溶解阿膠末,飯後服用。

治氣血虛敗已極,以致相火熾盛,煎熬真陰而成癆瘵、骨蒸發熱、盜汗、遺精、咳嗽等症。治宜補益氣血,滋陰制火為本,清熱止嗽,固精為標。故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大棗等以補氣,歸、芍、赤茯以益血,黃柏、知母、熟地補益真陰,柴胡、地骨皮以解蒸熱,天麥冬、北五味清肺金以止嗽,蓮蕊固精,陳皮、生薑散逆氣,以導地黃之滯。

白話文:

對於因氣血極度虛弱導致相火過旺,灼燒真陰而引起的肺結核、骨蒸發熱、盜汗、遺精、咳嗽等症狀的治療。治療原則應以補益氣血、滋陰降火為根本,清熱止咳、固精為輔。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大棗等藥材來補氣,歸、芍、赤茯來益血,黃柏、知母、熟地來補益真陰,柴胡、地骨皮來緩解發熱,天麥冬、北五味來清肺止咳,蓮蕊來固精,陳皮、生薑來散發逆氣,以幫助地黃藥效的吸收。

人參(甘溫,四錢),白朮(苦甘溫,二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黃耆(甘溫,五錢),大棗(甘溫,三枚),當歸(辛甘溫,二錢),生地(甘寒,二錢),熟地(甘寒,五錢),白芍(苦酸寒,一錢),赤茯苓(甘平,八分),黃柏(苦寒,一錢),知母(苦辛寒,一錢),柴胡(苦寒,一錢),地骨皮(苦寒,一錢),天門(甘寒,一錢),麥門冬(甘涼,一錢),五味(甘酸平,七分),蓮蕊(苦甘平,一錢),陳皮(去白,一錢),生薑(辛溫,三片),水五盅,煎二盅半。溫服。

白話文:

人參(性質甘溫,四錢重),白術(性質苦甘溫,二錢重),白茯苓(性質甘淡平,一錢重),炙甘草(性質甘溫,五分重),黃耆(性質甘溫,五錢重),大棗(性質甘溫,三枚),當歸(性質辛甘溫,二錢重),生地黃(性質甘寒,二錢重),熟地黃(性質甘寒,五錢重),白芍(性質苦酸寒,一錢重),赤茯苓(性質甘平,八分重),黃柏(性質苦寒,一錢重),知母(性質苦辛寒,一錢重),柴胡(性質苦寒,一錢重),地骨皮(性質苦寒,一錢重),天門冬(性質甘寒,一錢重),麥門冬(性質甘涼,一錢重),五味子(性質甘酸平,七分重),蓮蕊(性質苦甘平,一錢重),陳皮(去掉白色部分,一錢重),生薑(性質辛溫,三片),水(五盅),煎成濃縮的藥液(二盅半)。趁溫熱時服用。

如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白話文:

如果出現驚嚇後心悸的症狀,可以加入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等藥材。

如淋濁,加川萆薢烏藥豬苓、澤瀉。

白話文:

如果小便是渾濁的,可以加入川萆薢、烏藥、豬苓、澤瀉。

如小便澀,加木通、石韋、萹蓄

如遺精,加龍骨牡蠣

如燥熱,加石膏、滑石、青蒿、鱉甲。

如盜汗,加浮小麥、牡蠣、黃耆,倍加麻黃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