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丹溪治傷寒活套
發斑似傷寒,乃痰熱之病發於外,當微汗散之。宜用防風通聖散,消息而用之。
白話文:
患者發燒出疹子,看起來像傷寒,但實際上是痰熱內蘊,導致病邪外發的症狀,應該用微微出汗的方法來散邪。建議服用防風通聖散,少量多次服用。
2. 治傷寒方
桂枝湯
治太陽傷風,發熱,自汗,惡風,鼻塞不利。蓋風傷陽,陽為衛,衛傷則不能顧護皮毛,以致腠理疏豁,汗出而惡風;鼻乃肺之竅,肺乃脾之司,邪氣客於皮毛,而肺竅為之不利。經云:風宜辛散,寒宜甘發。又云:辛甘發散為陽。是以用桂枝、甘草、大棗、生薑發散在表之風寒,芍藥收失散之陽氣以斂腠理。
桂枝(辛熱,四錢),炙草(甘溫,錢半),白芍(苦酸寒,二錢),大棗(甘溫,三枚),生薑(辛溫,五片),水盅半,煎七分。
此方冬月、春初天氣尚寒之時可用,否則必須加減。如春末、夏至前,加黃芩一錢。夏至後,再加知母八分,石膏一錢,升麻五分。如病者素稟虛寒,只以本方,不必加減。如發汗過多,心下悸而欲按者,去芍、棗、姜三味。傷風,項背強,有汗不惡風,變為柔痙,本方加葛根一錢。
如風濕,身痛,脈浮虛澀,多汗,本方加附子五分。如汗後身痛脈沉,加人參一錢。關脈沉實,大便秘而腹痛,本方加大黃錢半,倍白芍一錢,甘草減至五分。如太陽症下之太早,成協熱利不止,心下痞,表裡不解者。本方去芍藥,加人參、白朮、乾薑各一錢。如太陽症汗多成柔痙,本方再加桂、芍、甘草各五分,乾葛根五分,天花粉一錢。
如太陽脈浮而腹痛者,本方倍白芍一錢,加飴糖一匙,名小建中湯。如傷寒汗後,身痛脈弱者,本方加黃耆一錢,飴糖一匙,名黃耆建中湯。如太陽發熱無汗,惡寒,脈微弱者,本方加麻黃八分,石膏一錢,名桂枝二越婢一湯。
如服桂枝後,形似瘧,日再發,或身癢而汗不出,本方加麻黃錢半,杏仁十粒,名桂枝麻黃各半湯。
甘草乾薑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惡寒。此皆陽氣不足之故。經云:辛甘之味為陽。故用甘草、乾薑,合辛甘以復陽氣。或問此症既謂陽虛,何不用參耆補之?蓋因邪客於中,不宜甘溫實補,必兼辛味,是以不用參、耆而用乾薑、甘草也。
炙甘草(甘溫,二兩),乾薑(辛熱,一兩),水三升,煎至升半。分二,溫服。
芍藥甘草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惡寒,心煩,腳攣。乃陰陽之氣不足。本甘草乾薑湯症,醫誤投桂枝湯攻表,以致厥冷,後服甘草乾姜復其陽,厥還症解,但心煩,腳攣不伸,此乃陰氣未復。經云:酸苦為陰。又云:甘以緩之。故用白芍復陰,甘草緩急。或問:既云陰血不足,何不用歸、地、川芎而獨芍藥者?蓋歸、芎俱兼辛味不純,地黃性滯不速,是以不用歸、地、芎,而用芍藥。
白芍(苦酸寒,煨,二兩),甘草(炙,甘溫,一兩),水三升,煎升半。分再,溫服。
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三五日,不大便,譫語。乃熱結於內。宜通大便以下其熱。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酸寒,佐以甘苦。故用大黃、芒硝通大便以瀉熱,甘草緩急和中。
白話文:
[治傷寒方]
桂枝湯
這個方子治療太陽經的傷風,症狀是發燒、自己出汗、怕風、鼻塞不通暢。這是因為風邪傷了陽氣,陽氣是身體的衛護力量,衛氣受傷就不能保護皮膚毛孔,導致毛孔鬆散,汗液流出,因此怕風;鼻子是肺的通道,肺與脾相關,邪氣侵犯皮膚毛孔,導致肺的通道不通暢。醫書上說:風邪要用辛味來疏散,寒邪要用甘味來發散。又說:辛味和甘味可以發散陽氣。所以用桂枝、甘草、大棗、生薑來發散在表的風寒,用芍藥來收斂散失的陽氣,收緊毛孔。
藥方組成:桂枝(辛熱,四錢),炙甘草(甘溫,一錢半),白芍(苦酸寒,二錢),大棗(甘溫,三枚),生薑(辛溫,五片),用水半盅,煎煮到剩七分。
這個方子在冬天和初春天氣寒冷的時候可以用,否則必須要根據情況加減藥材。比如在春末、夏至前,可以加入黃芩一錢。夏至之後,再加入知母八分,石膏一錢,升麻五分。如果病人本身體質虛寒,就用原方,不必加減。如果發汗過多,出現心悸而且按壓會舒服,就去掉芍藥、大棗、生薑這三味藥。如果是傷風,脖子和背部僵硬,有汗但不怕風,變成柔痙,就在原方中加入葛根一錢。
如果是由於風濕引起的,全身疼痛,脈象浮虛而澀,出汗多,就在原方中加入附子五分。如果出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就加入人參一錢。如果關脈沉實,大便不通暢而且腹痛,就在原方中加大黃一錢半,白芍加倍到二錢,甘草減到五分。如果太陽病的症狀太早使用攻下法,造成協熱下利不止,心下痞塞,表裡都沒有解決,就在原方中去掉芍藥,加入人參、白朮、乾薑各一錢。如果太陽病出汗過多導致柔痙,就在原方中再加入桂枝、芍藥、甘草各五分,乾葛根五分,天花粉一錢。
如果太陽病的脈象浮而且腹痛,就在原方中白芍加倍到四錢,加入飴糖一匙,這個方子就叫小建中湯。如果傷寒出汗後,身體疼痛,脈象虛弱,就在原方中加入黃耆一錢,飴糖一匙,這個方子就叫黃耆建中湯。如果太陽病發燒但沒有汗,怕冷,脈象微弱,就在原方中加入麻黃八分,石膏一錢,這個方子就叫桂枝二越婢一湯。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身體好像瘧疾一樣,每天反覆發作,或者身體發癢而汗出不來,就在原方中加入麻黃一錢半,杏仁十粒,這個方子就叫桂枝麻黃各半湯。
甘草乾薑湯
這個方子治療傷寒,脈象浮,自己出汗,小便頻繁,怕冷。這些都是陽氣不足引起的。醫書上說:辛味和甘味屬於陽。所以用甘草和乾薑,合用辛甘的味道來恢復陽氣。有人問,這個症狀既然說是陽虛,為什麼不用人參和黃耆來補呢?這是因為邪氣侵入身體中,不適合用甘溫藥來補益,必須要兼有辛味,所以不用人參和黃耆,而用乾薑和甘草。
藥方組成:炙甘草(甘溫,二兩),乾薑(辛熱,一兩),用水三升,煎煮到剩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芍藥甘草湯
這個方子治療傷寒,脈象浮,自己出汗,小便頻繁,怕冷,心煩,腳抽筋。這是陰陽之氣都不足的表現。本來應該是甘草乾薑湯的症狀,但醫生誤用了桂枝湯來攻表,導致手腳冰冷,後來服用甘草乾薑湯恢復了陽氣,手腳冰冷的情況也解除了,但是仍然心煩、腳抽筋,這是因為陰氣還沒有恢復。醫書上說:酸味和苦味屬於陰。又說:甘味可以緩和症狀。所以用白芍來恢復陰氣,用甘草來緩解抽筋。有人問:既然說是陰血不足,為什麼不用當歸、地黃、川芎,而只用芍藥呢?這是因為當歸、川芎都兼有辛味,藥性不純,地黃藥性黏膩,不迅速,所以不用當歸、地黃、川芎,而用芍藥。
藥方組成:白芍(苦酸寒,煨過,二兩),甘草(炙,甘溫,一兩),用水三升,煎煮到剩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調胃承氣湯
這個方子治療傷寒三五天,大便不通暢,胡言亂語。這是因為熱邪結在身體裡面。應該用通大便的方法來清除熱邪。醫書上說:熱邪過盛在身體內,要用酸味和寒性的藥來治療,輔以甘味和苦味的藥。所以用大黃、芒硝來通大便以瀉熱,用甘草來緩解症狀,調和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