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虛損者,元氣、真陰虧敗之謂也。原其所由,盡因飲食起居、情欲勞役失宜,而真元走泄所致。是以經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房色勞役,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持重遠行,汗出於脾。此皆汗出走泄真元也。又云:勞則氣耗,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白話文:

虛損是指身體的原氣和真陰(精氣)虧損。這是由於不良的飲食、作息、情慾和勞動過度,導致真元外泄所致。

因此,經書上說:

  • 吃得太飽,汗液會從胃中流出;
  • 受到驚嚇時,汗液會從心中流出;
  • 過度房事或勞作,汗液會從腎中流出;
  • 快速奔跑或恐懼時,汗液會從肝中流出;
  • 負重或長途跋涉時,汗液會從脾中流出。
  • 這些都是真元外泄的表現。

經書還說:

  • 勞累會耗氣;
  • 長時間看東西會傷血;
  • 長時間躺著會傷氣;
  • 長時間坐著會傷肉;
  • 長時間站立會傷骨;
  • 長時間走路會傷筋。

與夫情欲飛越,此皆火動消爍真陰也。虛損之症,由此基焉,但中有陰陽二者之別。蓋陽者,氣也,衛於外,陰者,血也,榮於內。若攝養失宜,以致元陽虧敗,則不能禦寒,而畏寒之症作矣。經云:陽虛生外寒。寒邪則損陽。

白話文:

如果情慾過度,這都是因為火氣旺盛,消耗了真正的陰分。虛損的症狀,就從這裡開始。但其中有陰陽兩方面的區別。陽,就是氣,保護在身體外部;陰,就是血,滋養在身體內部。如果攝養不得當,導致元陽虧損,就不能抵禦寒冷,就會產生畏寒的症狀。經書上說:陽虛會產生外感風寒。而外來的寒邪會損傷陽氣。

肺為氣之本,是以其病發於肺,起漸下而終於腎,故《難經》云: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藏府;三損損於脾,肌肉消爍,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肝,筋脈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而終焉。若情欲過度,以致真陰虧敗,陽失其配,亢而為火,其煩燥之症作矣。

白話文:

肺臟是氣的根源,因此肺部的疾病會逐漸從肺開始發作,影響到腎臟,所以《難經》中說:第一次受損會影響肺,皮膚乾燥、毛髮脫落;第二次受損會影響心臟,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第三次受損會影響脾臟,肌肉萎縮消瘦,飲食無法轉化為脂肪;第四次受損會影響肝臟,筋脈無法自我收縮;第五次受損會影響腎臟,骨骼痿弱,無法起牀,最後死亡。如果情慾過度,會導致身體真陰虧損,陽氣失去平衡,亢盛化火,就會出現煩躁的症狀。

經云:陰虛生內熱。熱邪則損陰。腎為陰之根,是以其病發於腎,起漸上而終於肺。故《難經》云: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胃,飲食不能消克;四損損於心,血脈不能榮養藏府;五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終焉。治療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益其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白話文:

原文:經雲:陰虛生內熱。熱邪則損陰。腎為陰之根,是以其病發於腎,起漸上而終於肺。故《難經》雲: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牀;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胃,飲食不能消克;四損損於心,血脈不能榮養藏府;五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終焉。治療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益其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中醫典籍中記載:陰虛會導致內熱。熱邪會損傷陰液。腎臟是陰液的根源,因此損傷從腎臟開始,逐漸向上發展,直到影響肺部。因此《難經》中說:第一個損傷了腎臟,就會骨頭萎縮,無法起身;第二個損傷了肝臟,就會筋脈鬆弛,無法自由收縮;第三個損傷了胃,就會無法消磨食物;第四個損傷了心臟,就會血脈失養,無法滋養五臟六腑;第五個損傷了肺臟,就會皮膚乾燥,毛髮脫落。治療的方法:對於肺部受損,要補充氣血;對於心臟受損,要補充血液;對於脾臟受損,要調整飲食,適應寒熱;對於肝臟受損,要緩和其氣血運行;對於腎臟受損,要補充精氣。

2. 虛損脈法

《脈經》云:脈來緩者為虛,軟者為虛,微者為虛,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者氣血俱虛,脈小者氣血俱少。

白話文:

《脈經》上說:脈搏來得緩慢的是虛證,柔軟無力的也是虛證,細小的也是虛證,微弱的也是虛證,像琴絃一樣繃緊的是中虛,細小且微弱的氣血都很虛,脈搏很小的氣血都很少。

《要略》云:芤者為血虛,遲小沉者脫氣。又云:血虛脈大如蔥管。又云:脈大而芤者脫血。

3. 治虛損大法

虛損之病乃不足之症,當以保養為主,如八物湯十全大補湯之類為主加減。

白話文:

虛損疾病是身體虛弱造成的症狀,治療應以調養為主,常用八物湯和十全大補湯等方劑,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用藥。

如血分虛重,宜補血藥倍於補氣藥;如氣分虛重,宜補氣藥倍於補血藥。兼參天時為之佐使。

4. 丹溪治虛損活套

虛損之症,有氣虛血損、陽虛陰虛、胃氣虛、精氣虛,有氣血兩虛之症,為治不同,隨症用藥。

如氣虛者,宜以四君子湯為主加減。

如血虛者,宜以四物湯為主加減。

若氣血兩虛者,則以八物湯為主加減。

陽虛生外寒者,宜乾薑附子之類益陽。

陰虛生內熱者,知母黃柏之類補陰。

如年老之人內已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參、術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秋加當歸,冬加肉桂。一日一貼或二貼,使小水之長若舊乃止,此卻病之捷法也。

白話文:

如果老年人身體虛弱,小便量減少,說明病情加重了。治療時,應當以人參、白朮為主藥,用牛膝、芍藥為輔助藥;陳皮、茯苓為佐藥。春天加入川芎,夏天加入黃芩,秋天加入當歸,冬天加入肉桂。每天服用一帖或兩帖藥,直到小便量恢復到正常水平後再停止治療,這是治療這種疾病的快速方法。

凡虛勞之症不受補者,不治。

凡補氣雖用人參,然黑瘦之人不宜多服,恐反助火邪,以燥其真陰,宜以白朮代之。若肥白之人多服最妙,須陳皮同用為妙極也。

白話文:

使用人蔘來補氣,但是對於膚色較黑且消瘦的人來說,不適合大量服用,因爲人蔘容易助長火邪,損耗其真陰。這時應該改用白朮來代替。而如果膚色較白且肥胖的人,則非常適合大量服用人蔘,最好搭配陳皮一起使用,效果極佳。

5. 治虛損方

八物湯

治氣血兩虛之症。故用歸、芎、地、芍以補血,參、朮、苓、草以補氣。

當歸(辛甘溫,三錢),川芎(辛溫,六分),熟地(甘寒,一錢),白芍(酸寒,錢半),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當歸(辛甘溫,三錢),川芎(辛溫,六分),熟地(甘寒,一錢),白芍(酸寒,錢半),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炙甘草(甘溫,五分),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

治氣血兩虧。用參、耆、朮、草、茯苓等補氣,歸、芎、地、芍等補血,肉桂和榮衛,通血脈。

白話文:

治療氣血兩虛。使用參、耆、朮、草、茯苓等藥材補氣,歸、芎、地、芍等藥材補血,肉桂幫助氣血運行,通暢血脈。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茯苓(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川歸(辛甘溫,二錢),川芎(辛溫,六分),熟地(甘寒,一錢),白芍(苦酸寒,一錢),肉桂(辛甘溫,七分),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參(甜溫,二錢),黃耆(甜溫,二錢),白朮(苦甜溫,一錢),茯苓(淡平,一錢),炙甘草(甜溫,五分),川芎(辛甜溫,二錢),川芎(辛溫,六分),熟地黃(甜寒,一錢),白芍(苦酸寒,一錢),肉桂(辛甜溫,七分),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治氣虛挾痰。是以用參、苓、朮、草補中益氣,橘紅利滯氣,助半夏豁痰。

白話文:

治療氣虛同時又有痰症,因此使用黨參、茯苓、白朮、甘草等藥材來補益中氣,橘紅來理肺氣,輔助半夏化痰。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二錢),茯苓(甘淡平,一錢),炙草(苦溫,五分),橘紅(苦辛溫,錢半),半夏(苦辛溫,一錢),加姜三片,水煎。溫服。

白話文:

人參(味道甘甜,溫和,二錢)

白朮(味道苦甘,溫和,二錢)

茯苓(味道甘淡,平穩,一錢)

炙甘草(味道苦,溫和,五分)

橘紅(味道苦辛,溫和,半錢)

半夏(味道苦辛,溫和,一錢)

另加生薑三片,用水煎煮。

趁溫熱時服用。

治腎虧敗,陰火沸騰。法宜補腎陰以降火。故用知母、熟地、龜板黃柏等補真陰以瀉火。

白話文:

治療腎臟虛弱,體內陰火旺盛。治療方法應該補腎陰來降火。因此使用知母、熟地、龜板、黃柏等藥材來滋補真實的陰液,排掉虛火。

知母(苦辛寒,酒浸,焙,三兩),熟地黃(苦甘寒,酒浸,焙乾,四兩),龜板(甘酸溫,酥炙黃,二兩),黃柏(苦辛寒,酒拌炒,三兩),共為末,加豬脊髓,搗爛為丸如梧子大。每空心以淡鹽薑湯下七八十丸。

白話文:

知母(味苦、辛、寒性,用酒浸泡,焙乾後,用量三兩)

熟地黃(味苦、甘、寒性,用酒浸泡,焙乾後,用量四兩)

龜板(味甘、酸、溫性,用酥油慢火炙烤至黃色,用量二兩)

黃柏(味苦、辛、寒性,用酒拌炒後,用量三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豬脊髓搗爛,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空腹時,用淡鹽薑湯送服七八十粒。

治腎元虧敗,陰血虛耗,筋骨無力。治宜滋腎元、益陰血,牡筋骨。故用黃柏、知母、龜板、鎖陽滋腎元,歸、地、白芍益陰血,牛膝、虎脛骨壯筋骨,陳皮行氣導血。

白話文:

治療腎氣衰竭、陰血耗損、筋骨無力。治療方法是滋補腎氣、補充陰血、強壯筋骨。因此,使用黃柏、知母、龜板、鎖陽來滋補腎氣,用當歸、生地、白芍來補充陰血,用牛膝、虎脛骨來強壯筋骨,用陳皮來促進氣血運行。

黃柏(苦辛寒,三兩),龜板(甘酸寒,香油炙,二兩),知母(辛苦寒,三兩),當歸(辛甘溫,三兩),熟地(苦甘寒,補真陰,四兩),鎖陽(甘酸溫,益精補腎,二兩),白芍(苦酸寒,一兩),虎脛骨(甘酸溫,酥炙,一兩),牛膝(甘酸溫,一兩),陳皮(苦辛溫,一兩),共為末,以酒煮羯羊肉,搗爛,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滾白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材料:

  • 黃柏(苦、辛、寒,3 兩)
  • 龜板(甘、酸、寒,用香油炙過,2 兩)
  • 知母(苦、辛、寒,3 兩)
  • 當歸(辛、甘、溫,3 兩)
  • 熟地(苦、甘、寒,補養真陰,4 兩)
  • 鎖陽(甘、酸、溫,補益精腎,2 兩)
  • 白芍(苦、酸、寒,1 兩)
  • 虎脛骨(甘、酸、溫,用酥炙過,1 兩)
  • 牛膝(甘、酸、溫,1 兩)
  • 陳皮(苦、辛、溫,1 兩)

做法:

  •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
  • 用米酒煮羊骨湯,將羊骨搗爛。
  • 將粉末加入羊骨湯中,攪拌成丸子,大小約為梧桐子。
  • 每於空腹時,用熱開水送服 50-70 顆丸子。

滋陰大補丸

治筋骨無力,心神恍惚。此皆腎元虧敗,精氣虛乏所致。蓋腎主骨而藏精,是以腎乃骨之司,精乃神之本。夫腎元不足,故筋骨無力;精氣虛敗,故精神恍惚。治當補腎元,益精氣。

白話文:

用來治療筋骨無力、心神恍惚的疾病。這些都是腎臟功能下降,精氣不足所造成的。因為腎臟主導骨骼並儲藏精氣,所以腎臟是骨骼的管理者,精氣是精神的根基。腎臟功能不足,就會導致筋骨無力;精氣虛弱,就會導致精神恍惚。治療應當補腎臟功能,增強精氣。

是以用枸杞子肉蓯蓉、熟地、茴香山藥山茱萸巴戟天等益精補腎,為本;牛膝、杜仲壯筋骨,遠志、茯苓、石菖蒲安心神,二者為標;佐以五味,補肺金以滋腎水之上源,為使。

白話文:

因此,使用枸杞子、肉蓯蓉、熟地、茴香、山藥、山茱萸、巴戟天等藥材來滋養精氣,補益腎臟,作為根本;牛膝、杜仲用於強健筋骨;遠志、茯苓、石菖蒲用於安撫神經,以上兩者為輔助;再加上五味藥材,補充肺氣以滋養腎水的來源,作為調和。

枸杞子(甘溫,補勞傷、益精強陰、濟虛弱,三兩),蓯蓉(甘酸溫,益精補腎,酒浸洗,瓦焙乾,二兩),熟地黃(甘寒,滋腎水、益真陰、補血,四兩),巴戟(辛甘溫,益精氣,去心,七分),茴香(辛甘溫,通腎氣,七錢),遠志(苦溫,安心神,定恍惚,補虛勞,去心,甘草水煮,七錢),山藥(甘溫,補中、益精氣,二兩),牛膝(苦酸平,行血、益精、壯筋,二兩),杜仲(辛甘溫,益腎填精,炒,去絲,二兩),白茯苓(甘淡平,止驚悸,去皮,二兩),五味子(甘酸平,五錢),石菖蒲(苦辛平,開心氣、通心神,八錢),山茱萸(甘酸澀,益元陽、補腎添精,去核,二兩),共為細末,以紅棗四兩蒸爛去核搗膏,和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淡鹽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枸杞子(性質甘溫,可以補益虛損、精氣不足、陰虛體質,用量三兩),

蓯蓉(性質甘酸溫,可以補益精氣、滋養腎臟,用酒浸泡後洗淨,瓦片上焙乾,用量二兩),

熟地黃(性質甘寒,可以滋養腎水、益氣養陰、補血,用量四兩),

巴戟(性質辛甘溫,可以益精氣,去除心部,用量七分),

茴香(性質辛甘溫,可以疏通腎氣,用量七錢),

遠志(性質苦溫,可以安神定志、緩解恍惚、補益虛損,去除心部,用甘草水煮製,用量七錢),

山藥(性質甘溫,可以補中益氣,用量二兩),

牛膝(性質苦酸平,可以活血益精、強健筋骨,用量二兩),

杜仲(性質辛甘溫,可以益腎填精,炒製後去除木質纖維,用量二兩),

白茯苓(性質甘淡平,可以安神止悸,去除外皮,用量二兩),

五味子(性質甘酸平,用量五錢),

石菖蒲(性質苦辛平,可以疏通心氣、醒腦開竅,用量八錢),

山茱萸(性質甘酸澀,可以益氣養陽、補腎益精,去除果核,用量二兩),

將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加入四兩紅棗蒸至軟爛後去除果核搗成膏,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空腹以淡鹽湯服下五十到七十丸。

治腎元不足,瘦弱虛損,骨蒸痿弱。治宜益腎元以壯筋骨,退火解虛煩骨蒸。是以用山萸、澤瀉、熟地,滋腎陰、益精氣以壯筋骨,白茯、山藥益氣強陰,牡丹皮補虛勞以除骨蒸煩熱。

白話文:

治療腎氣不足、身體瘦弱虛損、發燒疲軟無力。治療原則是滋補腎氣以強健筋骨,清熱解虛火及發燒。因此使用山茱萸、澤瀉、熟地,滋養腎陰、補充精氣以強健筋骨;白茯苓、山藥益氣補陰;牡丹皮補虛損,以緩解發燒煩熱。

山萸(甘酸澀,去核,四兩),澤瀉(甘鹹寒,為腎引使,二兩),熟地(甘寒,八兩),白茯(甘淡平,三兩),山藥(甘溫,四兩),丹皮(苦辛寒,衄血、吐血必用之藥。三兩),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淡鹽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山茱萸(酸甜帶澀,去掉核,四兩),澤瀉(甜鹹寒涼,引導腎氣,二兩),熟地(甜寒,八兩),白茯苓(甘淡平,三兩),山藥(甘溫,四兩),丹皮(苦辛寒,鼻血、吐血必用藥,三兩),將以上藥材煉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空腹以淡鹽湯送服,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

治元氣虧敗,陰火上炎,熏爍肺金,以致發熱,咳嗽。治宜滋陰制火為本,清肺止嗽為標。故用生熟地益真陰以制火熱,天麥二冬、人參清肺、止嗽、潤肺。

白話文:

治療元氣虛弱,體內陰虛火旺,上衝肺部,導致發熱、咳嗽。治療的重點是滋陰降火,緩解肺部不適為輔。因此,使用生地黃、熟地黃來滋養陰精,以抑制火熱;天麥冬、天冬、人參清肺、止咳、潤肺。

生地黃(甘寒,四兩),熟地(甘寒,四兩),天麥門冬(甘寒,清肺金、止嗽定喘,各二兩),人參(甘溫,潤肺止嗽,三兩),先將人參另研末,餘四味以童便浸,搗膏和參末為丸。每以鹽薑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生地黃(味甘性涼,四兩),熟地黃(味甘性涼,四兩),天門冬(味甘性涼,清肺金,止咳定喘,各二兩),人參(味甘性溫,潤肺止咳,三兩)。

先將人參研磨成粉末。其餘四味藥材用小便浸泡,搗碎成糊狀,再加入人參粉末揉成丸子。

每次服用五七十顆丸子,用鹽薑湯送服。

治口淡無味,不思飲食,宿食不化,發熱汗出。此乃中氣不足,胃氣下陷所致。口乃脾之竅,脾病是以口淡無味;脾主化熟水穀,因脾病不能輸化水穀,是以宿食不消,不思飲食,胃氣下溜,以致陰火乘虛上蒸脾濕,是以發熱汗出。治宜補中健脾為本,升胃氣、化宿食二者為標。

白話文:

治療口淡無味、不想吃東西、食物消化不良、發燒出汗的症狀。這是因為中氣不足,導致胃氣下陷。口是脾的竅,脾臟有病就會口淡無味;脾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營養,脾臟有病就無法消化食物,導致食物堆積不化,不想吃東西,胃氣下垂,導致陰火趁虛侵犯脾濕,形成發燒出汗。治療應該以補中健脾為根本,升胃氣、化積食為輔。

故用參耆、白朮、炙草等補中健脾土,為君;神麯溫胃化宿食,升麻升胃氣,二者為臣;柴胡黃芩清熱,為佐;當歸分定氣血,各歸其所,陳皮行滯氣,二者為使。

白話文:

因此使用人參、白術、炙甘草等補益脾土,作為君藥;使用神曲溫暖胃部消化積食,升麻提升胃氣,作為臣藥;使用柴胡、黃芩清熱,作為佐藥;使用當歸調和氣血,使各歸其位,陳皮行通停滯的氣,作為使藥。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七分),神麯(苦辛溫,一錢),升麻(苦寒,五分),柴胡(苦寒,五分),黃芩(苦寒,一錢),川歸(辛甘溫,一錢),陳皮(去白,八分),水煎,溫服。如腹痛,加白芍五分、肉桂三分。如渴或口燥者,加葛根五分。

白話文:

藥方:

  • 人參:2錢(溫熱,味甘)
  • 黃耆:2錢(溫熱,味甘)
  • 白朮:2錢(溫熱,味甘苦)
  • 甘草(炙):7分(溫熱,味甘)
  • 神曲:1錢(溫熱,味苦辛)
  • 升麻:5分(寒涼,味苦)
  • 柴胡:5分(寒涼,味苦)
  • 黃芩:1錢(寒涼,味苦)
  • 川芎:1錢(溫熱,味辛甘)
  • 陳皮(去白色):8分

使用方法:

將藥材用水煎服,溫熱服用。

加味:

  • 如果有腹痛,加白芍5分、肉桂3分。
  • 如果口渴或口乾,加葛根5分。

治咳嗽引心胸痛,頭眩,恍惚不寧,喉中腫痛,小便澀數,六脈濡小。此乃中氣虧敗,令三焦氣亢而成火,熏爍肺金所致。肺絡繫心,肺被火侮,是以引心胸痛;經云心惡熱,火熱上炎,是以心神恍惚,頭眩,咽喉腫痛,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受火邪熾盛,移熱小腸,是以小便澀數,正氣衰敗,是以六脈濡小。經云:虛火宜補。

白話文:

治療咳嗽導致胸痛、頭暈、神志恍惚不安、喉中腫痛、小便短赤頻數、脈象細弱濡滑。這是因為中氣虛弱,導致三焦之氣過於旺盛而化火,灼傷肺金所致。肺與心相連,肺被火邪侵襲,所以引發心胸疼痛;《內經》說心惡熱,火熱向上蒸騰,所以導致心神恍惚,頭暈目眩,咽喉腫痛,心和小腸是表裡關係,心受火邪熾盛,熱邪傳播到小腸,所以小便短赤頻數,正氣衰敗,所以脈象細弱濡滑。《內經》說:虛火宜補。

法當益元氣以勝虛火為本,清肺、利小便以泄火邪為標。是以用參、耆益元氣以勝虛火,五味、麥冬清肺金止咳嗽,木通利小水,桔梗甘草療痛,遠志、茯神定恍惚。

白話文:

治療原則以增強元氣以剋制虛火為根本,清肺、利尿以排出火邪為目標。因此,使用黨參、黃耆增強元氣以剋制虛火,五味子、麥冬清肺金止咳,木通利尿,桔梗、甘草緩解疼痛,遠志、茯神安神定志。

人參(甘溫,五錢),黃耆(甘溫,三錢),五味(甘酸平,七分),麥冬(甘涼,一錢),木通(淡平,一錢),桔梗(苦辛溫,八分),甘草(甘寒,七分),遠志(苦平,七分),茯神(甘淡平,八分),水煎。溫服。一本有生薑

白話文:

使用以下中藥材煎煮:

  • 人參(5錢,甘味溫性)
  • 黃耆(3錢,甘味溫性)
  • 五味子(7分,甘味、酸味,性平)
  • 麥冬(1錢,甘味、涼性)
  • 木通(1錢,淡味,性平)
  • 桔梗(8分,苦味、辛味,溫性)
  • 甘草(7分,甘味,寒性)
  • 遠志(7分,苦味,性平)
  • 茯神(8分,甘味、淡味,性平)

煎煮後趁溫熱飲用。另外,有些藥方中會加入生薑。

治骨痿不能起於床,筋緩不能自收持。此乃下元腎虧、肝緩所致。蓋腎主骨,腎虧是以骨痿不能起於床;肝主筋,肝緩故筋緩不能自收持。治宜補腎理肝。是以用補骨脂、菟絲子、肉蓯蓉、胡蘆巴等益精補腎,防風、蒺藜理肝,佐牛膝、杜仲、萆薢壯筋骨,肉桂通血脈。

白話文:

治療骨骼萎軟無法離牀,筋脈鬆弛無法自行收縮的病症。這是因為下半身腎臟虛弱、肝臟鬆弛所導致。

腎臟負責骨骼,腎臟虛弱導致骨骼萎軟無法離牀;肝臟負責筋脈,肝臟鬆弛導致筋脈鬆弛無法自行收縮。

治療方法應該補腎理肝。

因此,可以使用補骨脂、菟絲子、肉蓯蓉、胡蘆巴等藥材滋補腎精;防風、蒺藜等藥材理順肝氣;牛膝、杜仲、萆薢等藥材加強筋骨;肉桂等藥材通暢氣血。

補骨脂(苦辛溫,補腎,二兩),菟絲子(辛甘溫,四兩),肉蓯蓉(甘酸溫,二兩),胡蘆巴(辛甘溫,二兩),防風(辛溫,兩半),蒺藜(辛甘溫,一兩),牛膝(甘酸,二兩),杜仲(炒,去絲,三兩),萆薢(甘溫,三兩),肉桂(辛甘溫,一兩),為末,以酒煮羊肉,搗丸如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如冬月,加乾薑五錢。

白話文:

材料:

  • 補骨脂:2 兩(苦辛溫,補腎)
  • 菟絲子:4 兩(辛甘溫)
  • 肉蓯蓉:2 兩(甘酸溫)
  • 胡蘆巴:2 兩(辛甘溫)
  • 防風(半夏):半兩(辛溫)
  • 蒺藜:1 兩(辛甘溫)
  • 牛膝:2 兩(甘酸)
  • 杜仲(炒製後去絲):3 兩(甘溫)
  • 萆薢:3 兩(甘溫)
  • 肉桂:1 兩(辛甘溫)

做法: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倒入酒中燉煮羊肉。將羊肉搗成丸子,大小如梧桐果。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 8-90 顆丸子。

冬季服用注意事項:

冬季服用時,加入乾薑 5 錢。

補虛丸

治精氣不足。故用人參、白朮以補氣,山藥、枸杞子、鎖陽益陰精。

人參(甘溫,四兩),白朮(甘溫,三兩),山藥(苦甘涼,二兩),枸杞(甘溫,三兩),鎖陽(甘鹹溫,二兩),共為末,以麵糊丸如芡實大。每服五十丸,日二服。

白話文:

人參(甘性、溫熱,四兩)

白朮(甘性、溫熱,三兩)

山藥(苦甘性、涼性,二兩)

枸杞(甘性、溫熱,三兩)

鎖陽(甘鹹性、溫熱,二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粉糊製作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丸,每天服用兩次。

補陰丸

治陰虛火動吐血。治宜補陰降火。故用龜板、黃柏以補陰,兼助苦參黃連以降火,二者為本,烏藥順氣,側柏止血,二者為標。

白話文:

治療陰虛火旺造成的吐血。治療方法應該滋陰降火。所以使用龜板、黃柏來滋陰,同時配上苦參、黃連來降火,這兩種藥材是基礎。烏藥調氣,側柏止血,這兩種藥材是輔助。

龜板(甘鹹平,六兩),黃柏(苦寒,四兩),苦參(苦寒,二兩),黃連(苦寒,二兩),側柏葉(苦辛寒,三兩),烏藥(苦辛寒,兩半),共為末,用熟地黃八兩酒煮,搗膏丸如梧子大。如冬月加乾薑,夏加砂仁

白話文:

龜板(甘、鹹,平性,六兩)

黃柏(苦、寒,四兩)

苦參(苦、寒,二兩)

黃連(苦、寒,二兩)

側柏葉(苦、辛、寒,三兩)

烏藥(苦、辛、寒,兩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熟地黃八兩和酒煮沸後搗碎成膏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冬季時可加入乾薑,夏季時可加入砂仁。

又方

治精氣虛敗。是以用龜板、知母、黃柏、牛膝等益陰精,人參補元氣。

龜板(甘鹹平,酥炙,三兩),知母(苦辛寒,一兩),黃柏(苦辛溫,鹽、酒拌炒,一兩),牛膝(甘酸平,去蘆,一兩),人參(甘溫,四兩),共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白話文:

龜板(味道甘鹹,性平,炒酥後用,三兩),知母(味道苦辛,性寒,一兩),黃柏(味道苦辛,性溫,用鹽和酒炒過,一兩),牛膝(味道甘酸,性平,去除蘆頭,一兩),人參(味道甘,性溫,四兩),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粒。

八味定志丸

治中氣虛敗,以致心氣不足,邪熱上攻,恍惚驚悸,喘嗽不寧。治宜補中益心氣,清熱安心為主。故用參、苓、白朮等補中氣為本,麥冬清肺止嗽,牛黃硃砂退熱鎮心,佐菖蒲、遠志、茯神等安神定魄,以止驚悸恍惚。

白話文:

治療中焦氣虛衰敗,導致心氣不足,邪熱上衝,出現神志恍惚、驚悸、喘咳不止的症狀。治療原則以補益中氣、補強心氣、清熱安神為主。因此使用人蔘、茯苓、白朮等補益中氣為根本,再用麥冬清肺止咳,牛黃、硃砂清熱鎮心,輔助菖蒲、遠志、茯神等安神定魄,以緩解驚悸和恍惚。

人參(甘溫,四兩),白朮(苦甘溫,三兩),茯苓(甘淡平,三兩),牛黃(苦涼,三錢),麥冬(去心,一兩)硃砂(辛涼,三錢),菖蒲(苦辛溫,五錢),茯神(甘平,一兩),遠志(苦甘平,去心,五錢),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飲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人蔘(味甘性溫,四兩)、白朮(味苦而甘,性溫,三兩)、茯苓(味甘性平淡,三兩)、牛黃(味苦性寒涼,三錢)、麥冬(去心,一兩)、硃砂(味辛性寒涼,三錢)、菖蒲(味苦辛性溫,五錢)、茯神(味甘性平淡,一兩)、遠志(味苦而甘,性平淡,去心,五錢),一起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用米湯送服三五十丸。

治氣血虛敗,腎元失所,以致形體羸瘦,倦怠嗜臥。治宜益氣養血,補腎元。是以用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甘草等以補氣,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等以養血,肉蓯蓉、肉桂補腎,少佐附子以行參耆之功,麥冬清肺止嗽,半夏豁痰降逆氣。

白話文:

治療氣血衰敗、腎氣不足,導致身體消瘦、疲倦嗜睡。治療方法是補氣養血、補腎。因此,使用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甘草來補氣,當歸、川芎、熟地、白芍來養血,肉蓯蓉、肉桂來補腎,少量加入附子以促進人參和黃耆的功效,麥冬清肺止咳,半夏化痰降逆氣。

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二錢),白茯(甘淡平,一錢),炙草(甘溫,五分),蓯蓉(甘鹹溫,一錢),肉桂(辛甘溫,五分),麥冬(甘涼,一錢),附子(辛熱,五分),半夏(苦辛溫,七分),黃耆(甘溫,二錢),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日進二服。

白話文:

人參(味道甘,性溫,用量二錢)

白朮(味道苦甘,性溫,用量二錢)

白茯苓(味道甘淡,性平,用量一錢)

炙甘草(味道甘,性溫,用量五分)

蓯蓉(味道甘鹹,性溫,用量一錢)

肉桂(味道辛甘,性溫,用量五分)

麥冬(味道甘,性涼,用量一錢)

附子(味道辛,性熱,用量五分)

半夏(味道苦辛,性溫,用量七分)

黃耆(味道甘,性溫,用量二錢)

加上薑片三片、紅棗兩枚,用水煎煮。每天服用兩次。

治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呼吸短氣,面無顏色,恍惚,咳嗽等症。此皆中氣衰敗,心血虧欠,虛火上炎所致。蓋脾主四肢,統肌肉,司滋味,脾病是以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呼吸短氣;血生華澤皮膚,血不充實,是以面無顏色;心血既虛,痰火上乘,是以恍惚,咳嗽。治宜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白話文:

治療以下症狀:食慾不振,肌肉消瘦,四肢無力,呼吸急促,面色蒼白,神志恍惚,咳嗽。這些都是由於中氣虛弱,心血不足,虛火上炎引起的。脾主四肢,控制肌肉,司掌味覺。脾如果生病了,就會導致食慾不振,肌肉消瘦,四肢無力,呼吸急促;心血濡養皮膚,心血不足就會導致面色蒼白;心血虛弱,痰火上犯,就會導致神志恍惚,咳嗽。治療方法應該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故用參、苓、白朮、甘草等補中益氣,歸、芎、熟地、白芍以養血,二者為本;五味清肺止嗽,桂心通血脈,遠志定恍惚,三者為標。

白話文:

所以,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等藥物來補養身體、增強氣血,以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等藥物來滋養血液,這些是基本方子;五味子用於清肺、止咳,桂心用於疏通血脈,遠志用於治療神志恍惚,這些是從治療症狀出發的標本兼治之法。

人參(甘溫,二錢),黃耆(甘溫,二錢半),白朮(苦甘溫,二錢),炙草(甘溫,五分),川歸(辛甘溫,二錢),川芎(辛溫,八分),熟地(甘寒,二錢),白芍(酸寒,八分),五味(甘酸平,五分),桂心(辛甘溫,五分),遠志(苦平,七分),水煎。溫服。一本加薑、棗同煎。如遺精,加龍骨。咳血,加阿膠

白話文:

材料:

  • 人參(甘溫,2錢)
  • 黃耆(甘溫,2.5錢)
  • 白朮(苦甘溫,2錢)
  • 炙草(甘溫,0.5錢)
  • 川歸(辛甘溫,2錢)
  • 川芎(辛溫,0.8錢)
  • 熟地(甘寒,2錢)
  • 白芍(酸寒,0.8錢)
  • 五味子(甘酸平,0.5錢)
  • 桂心(辛甘溫,0.5錢)
  • 遠志(苦平,0.7錢)

製作方法:

用清水煎煮以上藥材,煎後趁溫熱服用。

注意事項:

  • 根據另一本醫書記載,可加入薑片和紅棗一起煎煮。
  • 如果遺精,可加入龍骨。
  • 如果咳血,可加入阿膠。

治心神恍惚,遺精滑泄。此乃腎陰虛敗,相火上炎所致。蓋陰虛則火動,火動則妄炎,是以心神恍惚等症作矣;夫腎藏精,苟腎元虛敗,不能攝精,又相火內攻,精氣愈滑,是以夢遺滑泄等症作矣。治宜滋補腎陰可也。故用黃柏、知母、芡實補陰降火,為本;經云:澀可以止滑脫,是以用牡蠣、龍骨、蓮蕊止精滑,為標;佐茯神、遠志以定恍惚。

白話文:

治療心神恍惚、遺精滑泄。這是因為腎陰虧虛衰敗,相火上炎引起的。因為陰虛就會導致火動,火動就會妄動上炎,所以出現心神恍惚等症狀;腎臟儲藏精氣,如果腎元虛敗,就不能攝納精氣,加上相火內攻,精氣就更加滑脫,所以出現遺精滑泄等症狀。治療應該滋補腎陰。因此使用黃柏、知母、芡實來滋補腎陰,降火,這是根本;經書上說:澀味可以停止滑脫,因此使用牡蠣、龍骨、蓮蕊來止住精滑,這是標本兼治;輔助使用茯神、遠志來安定心神。

黃柏(苦辛寒,四兩),知母(苦辛寒,四兩),芡實(甘平,一兩),牡蠣(澀寒,五錢),龍骨(酸澀平,五錢),蓮蕊(甘澀平,一兩),茯神(甘淡平,一兩),遠志(去心,五錢),共為末,以山藥磨粉,打糊為丸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

白話文:

黃柏(苦味辛辣、寒性,四兩)

知母(苦味辛辣、寒性,四兩)

芡實(甘味、平性,一兩)

牡蠣(澀味、寒性,五錢)

龍骨(酸味澀味、平性,五錢)

蓮蕊(甘味澀味、平性,一兩)

茯神(甘味淡味、平性,一兩)

遠志(去除中心,五錢)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山藥磨成粉末,製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以硃砂為外衣。

每次服用五到七顆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