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8)
卷之三 (8)
1. 治傷寒大法
即病傷寒無內傷者,遵仲景法。表,汗之。中,和之。在裡,下之,傷寒若挾內傷者,宜以補中益氣為主,從六經所見之症加減用之。若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
兩感傷寒,表裡受邪,仲景無治法,當用東垣九味羌活治之,然當視其內、外孰重,加減可也。
白話文:
[治療流感的大原則]
如果得了流感而沒有其他的內傷,應遵循張仲景的治療方法。若是初期在皮表階段,應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若疾病發展到中期,則應採用調和的方式來處理。若是病情已經深入體內,則應使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但若是流感同時伴有內傷,則應以補中益氣為主要的治療方向,並根據六經辨證的具體症狀來增減藥物的使用。若是氣虛的情況非常嚴重,可以少量加入附子,以增強人參和黃耆的功效。
若是同時感染兩種流感病毒,表裡都受到病邪影響,張仲景並未提供明確的治療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李東垣的九味羌活湯來治療。然而,我們必須觀察內傷與外感哪一方較為嚴重,再進行適當的藥物調整。
2. 丹溪治傷寒活套
凡傷寒傳經之症,初得太陽經,病惡寒,發熱,頭項痛,腰脊強,無汗,急用東垣九味羌活湯表之而愈。或諸惡悉除,亦不惡寒,但發熱不解,或微汗濈濈然出,此乃挾虛之症,宜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加減。有汗加桂枝、芍藥。如汗未通,脈尚浮緊,加羌活、蒼朮、防風、葛根,倍升麻、柴胡。
滿悶者,本方去參、耆。仍頭痛未除,加川芎、白芷、薄荷、荊芥、細辛、葛根。如渴者,加五味、麥冬、天花粉。
若在三四日之間,不宜前藥,當以小柴胡湯驗症加減。
如寒熱往來,脅痛,少陽外症悉具,只以小柴胡湯服之。
若兼腹滿,自利,已見太陰症,而少陽症猶未除者,宜小柴胡加五苓散,名柴苓湯。若熱甚者,去桂,倍黃芩。渴甚者,去半夏,加五味、天花粉。如五六日不大便者,去人參、甘草,加芍藥、枳殼、大黃、厚朴,甚者加芒硝,或用河間三一承氣湯。七八日過經不解,熱不退者,或用黃連解毒、涼膈散選而用之,或仍用小柴胡看症調治。
或愈後勞役復作者,仍用補中益氣湯。若愈後因飲食復作者,切不可輕用大黃、芒硝之類下之。蓋病後氣血大虛,若復下之必死。若傷寒下後譫語,不能認人,三五日後妄言不休,此乃神不守舍。切勿復下。脈多沉細,足冷氣促,面青褐色,口中燥,宜用補中益氣湯,倍人參,加竹葉三十片。
若內本弱,得汗下後太虛,脈細數,熱如火灸而氣促者,宜用人參、白朮、當歸、黃耆、甘草、五味、知母,加竹葉五七片煎熟,入童便半盞服。大便下後虛脫,本是陰虛。宜灸丹田補陽,陽生陰自長矣。不可用附子,只可多用參耆為佳。傷寒已經汗、吐、下誤治後,三焦生熱,脈洪數,譫語,不顧形體,晝夜喘息不休,衄血,熱不解,身目俱黃,狂叫欲走。宜用三黃石膏湯,連進三四服而愈。
如怯弱人因感寒溫,發熱不食,數日後不省人事,言語亂妄,神思昏迷,面青齒黑,脈沉細。宜用小柴胡湯。不愈,急用四君子加附子一片溫服之,俟脈息神思回覆,再以別藥調治,此陰症傷寒。傷寒怫鬱不解,三陽併入三陰,藏府結燥,面赤,口渴,心驚,譫語,內熱多而外熱少。
宜三一承氣湯送木香檳榔丸三五十粒,下燥糞而安。如汗下後熱未能除者,宜梔子豆豉湯,或東垣涼膈散加減。如身體痛,惡風寒,遇暖則喜,脈浮而速,必得大汗而愈,不問日數,皆用六神通解散。如譫語,神思不寧,乃熱邪入里,不能盡解。本方加人參、黃連則安。如汗不透,更加蘇葉、葛根、白芷等藥助之。
如傷寒發斑,面赤,昏固,譫語,脈洪而虛,按之無力,或絕不見,用人參、生地各五錢,炮附子一錢,大黃二錢半。
發斑身熱,用黃瓜根搗汁,調伏龍肝以服之。去紅點甚妙。
白話文:
[丹溪治療傷寒的靈活方法]
凡是感染傷寒,疾病傳遞到不同階段的症狀,剛開始會影響到太陽經絡,表現出怕冷、發燒、頭痛、頸部和腰部僵硬,且沒有出汗的情況,這時應立即使用東垣的九味羌活湯來發汗,疾病就會好轉。如果所有的不良症狀都消除了,不再感到寒冷,但仍然持續發燒,或者微微地一直出汗,這可能是虛弱的症狀,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作為主要治療手段,並根據病情進行增減。如果有出汗,可以添加桂枝和芍藥。如果汗液未完全排出,脈搏仍然浮緊,可以增加羌活、蒼朮、防風和葛根,加倍升麻和柴胡。
如果感覺胸悶,可以在原方中去掉人參和黃耆。如果頭痛未消除,可以加入川芎、白芷、薄荷、荊芥、細辛和葛根。如果口渴,可以加入五味子、麥冬和天花粉。
如果病程在三四天之間,不適合前面提到的藥物,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驗證症狀,並根據病情進行調整。
如果出現寒熱交錯,肋骨疼痛,且少陽的所有外在症狀都存在,只需服用小柴胡湯。
如果同時伴有腹部脹滿,自發性腹瀉,已經出現太陰的症狀,但少陽的症狀仍未消除,應使用小柴胡湯加上五苓散,這被稱為柴苓湯。如果熱度很高,可以去掉桂枝,加倍黃芩。如果口渴非常嚴重,可以去掉半夏,加入五味子和天花粉。如果五六天沒有排便,去掉人參和甘草,加入芍藥、枳實、大黃和厚朴,情況嚴重者可以加入芒硝,或者使用河間的三一承氣湯。如果七八天過後,症狀還未改善,熱度未降,可以考慮使用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或者再次使用小柴胡湯來調理。
如果恢復後因勞累而再次發作,應繼續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恢復後因飲食問題而再次發作,千萬不要輕易使用大黃、芒硝這類的瀉藥。因為病後的身體非常虛弱,如果再次瀉下,可能會致命。如果傷寒後瀉下,患者出現說胡話,無法辨認人的症狀,在三五天後仍然持續,這表明神志失常。切記不要再使用瀉下藥。脈搏多呈現沉細,腳冷呼吸急促,面色青褐,口乾,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參,加入三十片竹葉。
如果體質本來就弱,出汗或瀉下後極度虛弱,脈搏細數,身體像被火燒一樣熱,呼吸急促,應使用人參、白朮、當歸、黃耆、甘草、五味子、知母,加入五至七片竹葉煮熟,加入半杯兒童尿液服用。大便瀉下後虛脫,這是陰虛所致。應灸丹田以補陽,陽氣充沛陰氣自然增長。不應使用附子,最好多使用人參和黃耆。傷寒經過汗、吐、下等錯誤治療後,三焦產生熱量,脈搏洪大且數,說胡話,對自身形體漠不關心,日夜喘息不止,鼻出血,熱度不降,身體和眼睛均變黃,狂躁尖叫想逃跑。應使用三黃石膏湯,連續服用三四次就能痊癒。
對於膽小體弱的人,因感受寒冷和溫度變化而發燒,幾天後失去意識,言語混亂,神志不清,面色青黑,脈搏沉細。應使用小柴胡湯。如果不見好轉,應立即使用四君子湯加上一片附子溫和服用,等到脈搏、呼吸和神智恢復,再使用其他藥物調理,這是陰性傷寒。傷寒鬱結未解,三陽併入三陰,臟腑結燥,面色紅潤,口渴,心悸,說胡話,內熱多而外熱少。
應使用三一承氣湯送服木香檳榔丸三五十粒,排除乾燥的大便後就能安穩。如果出汗或瀉下後熱度未完全消除,應使用梔子豆豉湯,或東垣涼膈散進行增減。如果身體疼痛,畏風寒,遇到暖和環境就舒服,脈搏浮而快,必然會大量出汗才能痊癒,無論多少天,都使用六神通解散。如果說胡話,神志不安,這是由於熱邪進入體內,未能完全清除。在原方中加入人參和黃連就能平靜下來。如果汗液未完全排出,可以增加蘇葉、葛根、白芷等藥物來幫助。
如果傷寒引發皮膚出斑,面色紅潤,昏睡,說胡話,脈搏洪大卻虛弱,按壓無力,或完全消失,使用人參、生地各五錢,炮附子一錢,大黃二錢半。
皮膚出斑伴隨身體發熱,使用黃瓜根搗碎的汁液,調和伏龍肝服用,能有效去除紅點。
皮膚出斑類似傷寒,這是痰熱的疾病在體外爆發,應微汗散去。應使用防風通聖散,根據病情適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