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7)
卷之三 (7)
1. 傷寒脈法
傷寒之脈,先辨人迎及傳而變,次別諸經。少陽則弦,陽明則長,浮緩乃厥陰,浮緊乃太陽,太陰則沉細之域,少陰則俱沉之鄉。
瘟病之脈散而難名,如長之類則屬陽明。沉澀細小則死,洪大有力則寧。
經云:陽浮而陰弱,謂之傷風;脈緊而無汗,謂之傷寒。
脈浮,頭項痛,腰脊強,病在太陽。
脈長,身熱,鼻乾,目疼,不得臥,病在陽明。
脈弦,胸脅痛,耳聾,往來寒熱,病在少陽。
脈沉細,咽乾,腹滿,自利,病在太陰。
脈微緩,口舌燥干而渴,病在少陰。
脈沉澀,煩滿,囊縮,病在厥陰。
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而緊澀,變為溫瘧。
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更遇於寒,變為風濕。
脈沉細,病發熱,表症太陽,名曰痙病。脈沉細,病似太陽,關節疼痛而煩,名曰濕痛。
脈微弱芤弦,病似太陽,身熱疼痛,名曰中暍。若發汗已,身猶灼熱,名曰風溫。
脈沉細而疾,身涼四肢冷,煩躁,不欲飲水,狂悶,名曰陰毒。
脈陽洪數,陰實大,身大熱,變為溫毒。
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病。
白話文:
【傷寒脈法】
在診斷傷寒病症時,我們首先要判斷人迎脈的變化,再進一步看脈象如何轉變,接著區分各個經絡的狀況。如果脈象呈現弦狀,那可能屬於少陽病;若是長而有力的脈象,通常和陽明病相關;浮且緩的脈象,可能是厥陰病的徵兆;浮而緊的脈象,通常顯示太陽病的存在;太陰病的脈象往往沉而細;少陰病的脈象則是全面性的沉。
至於瘟病的脈象,其特徵較為複雜且不易定義,但若脈象呈現長而有力,通常和陽明病有關係。然而,若脈象顯得沉澀細小,則是病情危急的信號;反之,如果脈象洪大有力,則表示病況穩定。
根據古籍記載,陽脈浮動而陰脈弱,這種情況被稱為傷風;若脈象緊繃且無汗,則被診斷為傷寒。
若脈象浮動,伴有頭部、頸部疼痛,以及腰背僵硬,這表示病症在太陽經上。
若脈象長且有力,身體發熱,鼻腔乾燥,眼睛疼痛,並且無法安睡,這顯示病症在陽明經上。
若脈象呈弦狀,胸部及側腹部疼痛,耳朵聽力下降,伴隨忽冷忽熱的情況,這代表病症在少陽經上。
若脈象沉而細,咽喉乾燥,腹部飽脹,伴有自發性排泄,病症可能出現在太陰經上。
若脈象微弱且緩慢,口舌乾燥且口渴,這顯示病症在少陰經上。
若脈象沉澀,伴有腹部脹滿,以及縮陰的現象,這可能是病症在厥陰經上。
若脈象陰陽兩極都顯得旺盛,再次受到寒氣影響而變得緊澀,這可能轉變為溫瘧。
若脈象陽面浮動且滑順,陰面則濡軟而弱,若再受到寒氣影響,可能轉變為風濕病。
若脈象沉而細,且跳動迅速,身體雖涼但四肢冰冷,伴有煩躁,不想喝水,精神混亂,這可能是陰毒的徵兆。
若脈象陽面洪大且頻率快,陰面則實而大,身體高熱,可能轉變為溫毒。
若脈象陽面濡軟而弱,陰面則緊且弦,若再受到溫暖氣候影響,可能轉變為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