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3)

1. 治胎前藥方

治胎動不安及下血方

艾葉,阿膠,川歸,川芎(各二錢),甘草(七分),水煎服,去渣,納阿膠攪令化服。(一方加秦艽、糯米。)

治胎妊內熱口乾或胎動不安方

麥門,防風,茯苓,人參(各一錢),水煎服。若血虛有熱,用逍遙散。若氣虛有熱,用四君子加黃芩、紫蘇。

澤瀉散

治妊娠氣壅成濕,以致身體腹脅浮腫,喘急氣促,小便閉澀不利,謂之子滿。法當疏壅氣,行水濕。是以用枳殼、檳榔以疏壅滯之氣,桑白皮、木通、茯苓、澤瀉以到水濕。

枳殼(苦辛溫,一錢),檳榔(辛溫,八分),桑白皮(苦甘酸,七分),木通(苦甘,八分),澤瀉(甘鹹寒,一錢),赤茯(甘淡平,一錢),水二盅,煎一盅,空心服。

天仙藤散

治妊娠胎,兩足脛漸腫至膝,若水腫狀。甚則足指間有黃水出,謂之子氣。此乃中氣聚養胎元,壅鬱不得升發所致。法當疏壅鬱行滯氣。是以用天仙藤、香附、陳皮、烏藥、木香、紫蘇、甘草諸辛之劑行滯散郁,甘草緩藥和中。

天仙藤(即清木香,苦辛溫,一兩),香附(辛溫,八錢),陳皮(苦辛溫,一兩),烏藥(辛溫),術香(苦辛溫,五錢),紫蘇(辛溫,七分),甘草(甘溫,二錢),共為細末,每以沸薑湯調泡三五錢。

安榮散

治妊娠小便澀少,遂成淋瀝,謂之子淋。此乃氣血聚養胎元,不及敷榮滲導,遂使膀胱郁所致。法當養氣血以榮滲道,利小便以導鬱熱。是以用歸、芎調血,人參養氣,麥門清肺經以滋腎水之元,滑石、燈草、通草利小便以導鬱滯。

當歸(辛甘溫,二兩),川芎(辛溫,一兩),人參(甘溫,三兩),麥門(甘寒,二兩),通草(甘辛淡,一兩),滑石(甘寒,一兩),燈心(甘淡平,一兩),共為細末,每以麥門湯服二三錢。愚意此方內滑石乃重墜之劑,恐致胎墜,若臨月極妙,如在七八個月前,宜去此味加梔子、萹蓄、石斛最穩。瞿麥亦能損胎,慎之!

葛根湯

治胎妊臨月,忽發中風,至悶亂不省人事,少時醒後復發,謂之子癇。此因氣血內榮胎元,表上衛氣不足,風邪易於外襲,濕熱易於內攻。法當驅外邪清內熱。是以用葛根、防己、防風、獨活、桂皮等以散外邪,黃芩、石膏、貝母、牡丹皮清內熱,茯苓、澤瀉利小便滲濕熱,歸、芎調血,人參養氣,甘草泄火和藥。

葛根(苦甘涼,一錢),防己(苦甘淡平,八分),黃芩(苦寒,一錢),桂枝(辛甘溫,五分),防風(辛溫,七分),石膏(甘辛寒,八分),獨活(辛溫,七分),牡丹皮(辛苦寒,八分),茯苓(甘淡平,一錢),澤瀉(甘淡平,一錢),貝母(苦辛寒,八分),川歸(甘溫,錢半),人參(甘溫,一錢),甘草(甘溫,炙,五分),川芎(辛溫,七分),水二盅,煎一盅,日三服。(貝母且令人易產,未臨月,去此一味,以升麻代之。

白話文:

治胎前藥方

治胎動不安及下血方

艾葉、阿膠、川芎、川歸各兩錢,甘草七分,水煎服,去渣,加入阿膠攪拌至溶化後服用。(另一方加秦艽、糯米。)

治胎妊內熱口乾或胎動不安方

麥門冬、防風、茯苓、人參各一錢,水煎服。若血虛有熱,用逍遙散;若氣虛有熱,用四君子湯加黃芩、紫蘇。

澤瀉散

治療妊娠期間氣機壅塞導致水濕停聚,出現身體、腹部、脅肋浮腫,呼吸急促,小便不利,稱為「子滿」。此方旨在疏通壅塞之氣,排出水濕。因此使用枳殼、檳榔疏通壅滯之氣;桑白皮、木通、茯苓、澤瀉利水滲濕。

枳殼(苦辛溫,一錢)、檳榔(辛溫,八分)、桑白皮(苦甘酸,七分)、木通(苦甘,八分)、澤瀉(甘鹹寒,一錢)、茯苓(甘淡平,一錢),水二盅,煎一盅,空腹服用。

天仙藤散

治療妊娠期間,兩足脛部腫脹逐漸向上蔓延至膝蓋,如同水腫,嚴重者足趾間還會滲出黃色水液,稱為「子氣」。這是因為中氣聚集以滋養胎元,壅塞不通而無法上升所致。此方旨在疏通壅塞之氣,行氣止痛。因此使用天仙藤、香附、陳皮、烏藥、木香、紫蘇、甘草等辛香之品行氣散滯,甘草則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天仙藤(即清木香,苦辛溫,一兩)、香附(辛溫,八錢)、陳皮(苦辛溫,一兩)、烏藥(辛溫)、木香(苦辛溫,五錢)、紫蘇(辛溫,七分)、甘草(甘溫,二錢),研磨成細粉,每次用沸水沖泡三到五錢服用。

安榮散

治療妊娠期間小便澀少,排尿淋漓不盡,稱為「子淋」。這是因為氣血聚集滋養胎元,不足以濡養膀胱,導致膀胱氣機鬱滯所致。此方旨在養血、利水,以濡養膀胱,通利水道。因此使用當歸、川芎活血調經;人參補氣;麥門冬滋陰潤肺,滋養腎水;滑石、燈草、通草利尿通淋,以導泄鬱滯。

當歸(辛甘溫,二兩)、川芎(辛溫,一兩)、人參(甘溫,三兩)、麥門冬(甘寒,二兩)、通草(甘辛淡,一兩)、滑石(甘寒,一兩)、燈心草(甘淡平,一兩),研磨成細粉,每次用麥門冬湯沖服二到三錢。 個人認為此方中滑石為峻下之品,恐有墮胎之虞,臨產前服用最佳,若在妊娠七八個月前服用,宜去滑石,改加梔子、萹蓄、石斛較為穩妥。瞿麥也有損傷胎兒的可能,需謹慎使用!

葛根湯

治療妊娠臨產時,突然發作中風,神志昏迷,短時間清醒後又復發,稱為「子癇」。這是由於氣血內聚以養胎元,表層衛氣不足,風邪容易外襲,濕熱容易內侵所致。此方旨在驅除外邪,清泄內熱。因此使用葛根、防己、防風、獨活、桂枝等散風寒,黃芩、石膏、貝母、牡丹皮清熱解毒;茯苓、澤瀉利水滲濕;當歸、川芎活血;人參補氣;甘草調和藥性。

葛根(苦甘涼,一錢)、防己(苦甘淡平,八分)、黃芩(苦寒,一錢)、桂枝(辛甘溫,五分)、防風(辛溫,七分)、石膏(甘辛寒,八分)、獨活(辛溫,七分)、牡丹皮(辛苦寒,八分)、茯苓(甘淡平,一錢)、澤瀉(甘淡平,一錢)、貝母(苦辛寒,八分)、川芎(辛溫,七分)、人參(甘溫,一錢)、甘草(甘溫,炙,五分),水二盅,煎一盅,每日三次服用。(貝母易導致早產,妊娠未臨產者,應去除此味,以升麻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