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附方
十全大補湯,虛損門。
四物湯,血門。
白話文:
在「補身良方」這個類別下,有「十全大補湯」,這主要是針對體虛損耗的情況。
另外,在「調理血液」的類別裡,則有「四物湯」這個處方。
2. 癘風門
3. 論
癘風者,乃天地間殺癘之氣也。人或感之,客於脈則氣亂血濁,榮衛不清,怫鬱為熱而生蟲,俗名為癩是也。經云:風氣與太陽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瘍。衛氣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此之謂也。又有血中伏火之人,或於夏月勞甚,以致血脈沸騰,輒入寒泉澡浴,或冬月酒後腠疏汗泄而輒踢水覆雪,或輒入水取魚,由是熱血為寒所遏,濕熱內郁不散,遂致潰肌腐肉。其始屬於足陽明腸胃為主,蓋腸胃為市,無物不包,且又多血多氣,濕熱易於攢聚。
內郁既久,續必潰皮腐肉而形於外,又屬手足太陰脾肺所主。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且與腸胃相為表裡,乃有諸中而形諸外。故先哲治法,先取陽明,後取太陰,正此意也。而丹溪治法又有在氣在血之分,謂上體先見,及上體多者,乃氣分受邪,宜醉仙散:胡麻子、苦參、瓜蔞、牛蒡子、蔓荊子、防風之類,取惡物於齒縫中出。
若下體先見,及下體多者,乃血分受邪,宜再造散:鬱金、皂角、黑醜、大黃之類,取汙物於穀道中出。若上下齊出及均多者,乃氣血俱受,甚為惡候,百難救一。古有刺法。經云:骨節重,眉毛墮,刺肌肉為故是也。子和亦云:有汗法,謂一汗抵千金。症狀不一,治法難拘,全在活法。
其毒出表,須是宜汗。若惡血凝滯,亦當刺其腫處,或委中穴去其惡血。如毒居腸胃之中,又須下之逐去穢汙。大抵治法在乎宣泄表裡鬱熱為主,患者在乎清心寡慾、恬淡內觀為先,否則難愈。然此又在患者而不在醫也,故醫與患兩致意焉。
白話文:
[討論]關於癆風,它是天地之間一種能致病的惡劣氣質。一旦人們感染了這種氣質,它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氣血混亂,身體機能失調,產生過熱現象並滋生細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癆病。根據古籍記載,風氣與太陽的能量在人體的脈絡中運行,散佈在肌肉組織間,與身體的保護性氣體相互作用,如果通道受阻,就會導致肌肉發炎形成傷口。當保護性氣體凝固無法流動時,肌肉就會失去知覺。這正是描述這種情況。
另一種情況是,對於那些體內藏有潛伏熱毒的人,如果在夏天勞累過度,導致血液沸騰,然後馬上進入冷水洗澡,或者在冬天喝酒後毛孔張開、汗水揮發時,突然接觸冷水或雪,或者立即下水捕魚,因此,熱血被冷空氣抑制,濕熱在體內積聚無法散發,最終導致肌肉潰爛,腐爛肉體。這種情況最初通常發生在足陽明腸胃部位,因為腸胃是身體的消化系統,可以吸收各種營養,而且富含血液和氣體,濕熱容易在此聚集。
當這種內部濕熱積壓時間過長,必然會從皮膚潰破,肉體腐爛,並在外顯現出來,這又歸屬於手足太陰脾肺管理範疇。因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而且與腸胃互為表裡,所以,身體內部的問題往往會在外顯現。因此,前輩的治療原則是,首先處理陽明,然後再處理太陰,正是這個道理。而丹溪的治療方法則區分氣血,如果上半身先出現症狀,或者上半身症狀較多,說明是氣分受到侵害,應該使用醉仙散,如芝麻籽、苦參、瓜萎、牛蒡子、蔓荊子、防風等,目的是將惡物從牙縫中排出。
如果下半身先出現症狀,或者下半身症狀較多,說明是血分受到侵害,應該使用再造散,如鬱金、皁角、黑醜、大黃等,目的是將污物從肛門排出。如果上下半身同時出現症狀,或者症狀均等,說明氣血都受到侵害,這是極為嚴重的情況,很難救治。古籍中有刺法的記錄,如骨節沉重,眉毛脫落,刺肌肉治療。張從正也提到出汗法,認為一次出汗值千金。癆風的症狀各異,治療方法難以固定,關鍵在於靈活運用。
如果毒素出現在表面,應該讓其發汗。如果惡血凝結,應當在腫塊處刺破,或者在委中穴刺出惡血。如果毒素存在腸胃中,必須要通過排泄的方式去除污垢。總體來說,治療癆風的核心在於宣泄體內的鬱熱,患者需要清心寡慾,保持內心平靜,否則難以痊癒。然而,這主要取決於患者本人,而不僅僅是醫生,所以醫生和患者都需要對此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