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一 (5)
卷之十一 (5)
1. 治癰疽大法
如倦怠懶言,少食不睡,亦虛也,宜補之,如黃耆人參湯之類。如有膿,或脂膜間隔不得出而作脹痛者,去之宜用針引之,或用利刀剪之,腐肉填塞者去之。
凡膿血大泄後,當大補氣血為先。須有他症當末治之。
凡瘰癧,皆由食味之厚、鬱氣之積所致,其始必起於少陽一經,若不守禁忌,則延及陽明。治療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難理,蓋由其經屬膽,主決斷,寓相火,且又氣多血少,若婦人見此症而月水不調,寒熱變生,久而轉為潮熱,則多危矣。不斷欲,神仙弗治。
凡流注之症,多由抑鬱氣結,或暴怒,或脾虛,或濕氣逆於肉理,或腠理不密,寒邪客於經絡,或挫閃,或產後瘀血流注關節,或傷寒餘邪未盡,因而為患。皆緣真氣不足,邪氣乘之。治療之法:郁者開之,怒者平之,瘀血散之,脾虛及腠豁者驅而補之,傷寒餘邪調而解之。雖然,又必固元氣為主,佐以見症之藥。
凡囊癰下疳,皆由下元虛敗,濕熱之毒乘虛下陷所致,治法宜疏肝經鬱滯,兼以導濕清熱,及補下元為主。
凡婦人乳癰之症,多由暴怒所致,或兒口氣所吹而成,治法宜疏肝行氣為主。
白話文:
治癰疽大法
如果病人倦怠懶言、食慾不振、睡眠不足,這是虛症,應該補益身體,例如服用黃耆人參湯等。如果有膿液,或因筋膜阻隔而無法排出,造成腫脹疼痛的,應該用針引流膿液,或用鋒利的刀子切開排膿,清除填充的腐肉。
膿血大量排出後,應當優先大補氣血。其他症狀應在之後治療。
瘰癧都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味、鬱氣積聚所導致,一開始通常會出現在少陽經,如果不忌口,就會蔓延到陽明經。治療要區分虛實,實證容易治療,虛證則難以處理,因為這與膽經相關,膽主決斷,又藏有相火,而且多氣少血。如果婦女出現這種病症,同時月經不調、寒熱交替,久而久之變成潮熱,則病情危急,必須戒除慾望,否則神仙也難以治療。
流注的症狀,大多是由於氣機鬱結、暴怒、脾虛、濕氣逆行於肌肉組織、腠理疏鬆、寒邪侵入經絡、挫傷閃傷、產後瘀血流注關節,或傷寒餘邪未盡等原因導致。都是因為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治療方法:鬱結的要疏通它,暴怒的要平息它,瘀血的要散它,脾虛和腠理疏鬆的要驅邪補虛,傷寒餘邪要調和它並把它清除。但都必須以固護元氣為主,再根據具體症狀輔以相應的藥物。
囊癰、下疳都是因為下元虧虛,濕熱之毒乘虛而入所致,治療方法應該疏通肝經鬱滯,同時導濕清熱,並以補益下元為主。
婦女乳癰,大多是由於暴怒,或嬰兒口氣吹襲所致,治療方法應以疏肝理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