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4)

1. 治癰疽大法

凡治大毒,藥無全功,必須針灸。蓋灼艾之功甚大,能使毒散滯行,是以謂大毒。若不針灸,則毒氣無由而散,膿瘀無從而泄,故此必假火力始能成功。是以灸法治未潰,能拔引郁毒,行散滯氣,使毒易潰;已潰,能接引陽氣,祛散寒邪,使瘡口易合。

凡疽毒始發,必先當頭灸之,以開其戶,次詳所發分野,屬何經脈,則內用所屬經藥引經以發其表,外刺所屬之經俞穴以泄其邪。

如從背出,當太陽經五穴選用:至陰(在小指外側,去爪甲間如韭葉許。),通谷(在小指本節前陷中是。),束骨(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委中(在膝後膕中央約紋間動脈。)

如從鬢出,當於足少陽五穴選用:竅陰(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俠谿(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如從髭出,宜於足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間如韭葉。),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陷中(在足大指間本節後陷中。),衝陽(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是。)

如從腦出者,則以絕骨一穴: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凡附骨疽,乃流注之敗症,切不可用苦寒藥。蓋苦寒之劑,內傷脾胃,外冰血脈。脾胃傷則飲食減,血脈冰則經脈澀,惟宜甘溫理中之藥,令氣血充實,其毒自消,肌肉自平。

凡諸毒不潰,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如內托復煎散之類。

如腫硬痛,脈沉者,邪在內,宜下之,如黃連內疏湯、仙方活命飲、苦參丸之類。

如外無焮腫,內不便秘,乃邪氣在經絡,宜調和榮衛,如托裡榮衛湯、白芷升麻湯。

如焮腫煩躁,或咽乾作渴者,宜降火,如黃連解毒湯。如焮腫發熱,或胸急,或頭痛,邪在表也,宜散之,如荊防敗毒散、人參敗毒散之類。

如大痛,或不痛,乃邪氣實也,宜隔蒜灸之,更宜解毒,如仙方活命飲之類。

如煩躁飲冷,焮腫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如清涼散、金銀花散之類。

如惡寒而不潰,乃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補之,如十宣散之類。

如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秘,譫語,乃結陽症,宜黃連內疏湯及破棺散之類。

如膿勢不潰者,陽氣虛也,宜補之,如聖愈湯之類。

凡諸毒已潰而瘀肉不腐者,宜大補氣血為主,如參、耆、歸、術之類,更以桑柴火灸之。

如膿清,補之不應,及不痛,或木悶,或堅硬者,俱不冶。如膿清或不斂,皆由氣血大虛,宜大補之,如八物湯及十全大補湯之類。

白話文:

治癰疽大法

治療嚴重感染,單靠藥物無法完全奏效,必須配合針灸。因為艾灸效果非常顯著,能使毒氣散開流通,所以被認為是治療嚴重感染的重要方法。如果不針灸,毒氣就無法散去,膿液也無法排出,因此必須借助灸火的熱力才能成功治療。灸法用於癰疽尚未潰爛時,能引導鬱積的毒氣排出,使毒氣更容易潰破;癰疽已潰爛時,則能補充陽氣,驅散寒邪,使傷口更容易癒合。

癰疽剛開始發作時,必須先在患處施灸,以打開經脈通道,然後仔細觀察發病部位屬於哪條經脈,內服與該經脈相應的藥物以疏通表層,外用針刺該經脈的相關穴位以排出邪氣。

如果癰疽從背部長出,應選擇太陽經的五個穴位進行治療:至陰(在小指外側,指甲邊緣附近,像韭菜葉那麼寬)、通谷(在小指末節前面凹陷處)、束骨(在小指外側末節後面凹陷處)、崑崙(在足外踝後面跟骨上方凹陷處)、委中(在膝蓋後窩中央,股二頭肌腱之間)。

如果癰疽從鬢角長出,應選擇足少陽經的五個穴位進行治療:竅陰(在足小指次指尖端,指甲邊緣附近,像韭菜葉那麼寬)、俠谿(在足小指次指骨間,末節前面凹陷處)、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末節後面凹陷處)、陽輔(在足外踝向上四寸,腓骨前緣突出骨端前三分之一處)、陽陵泉(在膝蓋下方一寸,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如果癰疽從鬍鬚部位長出,應選擇足陽明經的五個穴位進行治療:厲兌(在足大拇指次指指甲邊緣附近,像韭菜葉那麼寬)、內庭(在足大拇指次指之間凹陷處)、陷谷(在足大拇指次指末節後面凹陷處)、衝陽(在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距陷谷穴二寸)、解谿(在衝陽穴後一寸五分,腕上凹陷處)。

如果癰疽從腦部長出,則只用絕骨一個穴位:絕骨(在外踝向上三寸動脈處)。

附骨疽是毒邪流注所致的嚴重病症,絕對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苦寒藥物會損傷脾胃,使血液循環受阻。脾胃受損則飲食減少,血液循環受阻則經脈阻塞,所以應該使用甘溫的補中藥物,使氣血充盈,癰疽自然會消退,肌肉也會恢復平整。

各種癰疽如果沒有潰爛,腫脹高聳紅腫疼痛,脈象浮的,邪氣在表,應該使用發散的藥物,例如托裡復煎散等。

如果腫脹堅硬疼痛,脈象沉的,邪氣在裡,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例如黃連內疏湯、仙方活命飲、苦參丸等。

如果沒有明顯紅腫,內無便秘,是邪氣在經絡,應該調和營衛,例如托裡榮衛湯、白芷升麻湯。

如果紅腫煩躁,或咽乾口渴,應該清熱瀉火,例如黃連解毒湯。如果紅腫發熱,或胸悶,或頭痛,邪氣在表,應該發散,例如荊防敗毒散、人參敗毒散等。

如果疼痛劇烈,或不痛,都是邪氣盛的表現,應該隔蒜灸,並且服用解毒藥物,例如仙方活命飲等。

如果煩躁想喝冷飲,紅腫疼痛,脈象數的,邪氣在上,應該清熱,例如清涼散、金銀花散等。

如果惡寒且不潰爛,是氣盛兼寒邪,應該宣通補益,例如十宣散等。

如果紅腫疼痛,發熱,多汗,口渴,便秘,神志不清,是陽氣亢盛的表現,應該服用黃連內疏湯和破棺散等。

如果膿液不能排出,是陽氣虛弱,應該補益,例如聖愈湯等。

各種癰疽已經潰爛,但腐肉未脫落,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例如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並配合桑柴火灸。

如果膿液清稀,補益無效,或不痛,或腫塊堅硬,則不宜治療。如果膿液清稀或癒合不良,都是氣血大虛所致,應該大補,例如八物湯和十全大補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