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2)

1. 治癰疽大法

凡疽之毒深者,其邪內壅五藏,而不專攻於外,是以身無熱毒,或不高腫,甚者聲嘶色脫,眼黑青小,及十指腫黑,其症必死,不治。

如癰初生,當以潔古法治之為主,表者陷之,里者下之,聚者散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

凡疽初發,當以涓子法為主填補藏府,令實,勿令下陷之邪延蔓。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便有所歸而不亂攻。

凡癤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至大不過二寸,少有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如出清水後,自破膿出;如不破,用替針丸:乳香、巴豆、白丁香。

凡癰初生,紅腫突起,闊三四寸,發熱,煩渴,惡寒,或不熱,抽掣疼痛,四五日後按之微軟,此症毒氣浮淺,宜防風敗毒散散(即荊防敗毒散)。如春夏加蔥、薑、棗,秋冬去蔥、薑、棗加丁香、瓜蔞。又有皮色不變,但肌肉微腫痛,甚則發熱,惡寒,煩渴,此乃熱毒深沉,日久按之中心微軟。膿成,用火烙烙開以決其膿,再宜服托裡藥。

凡疽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覺癢痛。觸著,其痛應心。或即微赤腫,痛三四日後,腳根赤暈展開,渾身壯熱,微渴,瘡上亦熱。如疽上或漸白粒如黍米,逐個用銀篦挑去,勿令見血,或見少血亦不妨,不見血更好,卻用老皮散敷之,五七日瘡頭如蜂房,膿不肯出。冬用五香連翹湯:沉香、木香、丁香、麝香、乳香、連翹、射干、升麻、獨活、甘草、大黃、木通、桑寄生。

夏用黃連羌活散:黃連、羌活、黃芩、黃柏、生地、知母、獨活、防風、當歸尾、連翹、蘇木、藁本、桔梗、陳皮、澤瀉、漢防己、黃耆、甘草。

夏初,用荊防敗毒散加蔥、棗;秋去蔥棗加木香。若形質實,脈洪滑有力,痛腫焮開便秘,宜五和大黃湯:大黃、升麻、黃芩、朴硝。復元通氣散:木香、茴香、穿山甲、青皮、陳皮、白芷、甘草、漏蘆之類,選而用之。如初白粒,誤觸後便覺情思不暢,背重如石,身體煩痛,胸膈痞滿,怕聞食氣,此乃外如麻,里如爪,其毒極惡,內連藏府,十難活一。如疽白粒如數十,則有大如蓮子蜂房者。

以手抹之,有膿。不流時,有清水。微腫不突,腳根紅暈,漸漸展開,或癢痛,或不痛,疽不甚熱,瘡反陷下,形如牛項皮,漸變黑色,恍惚沉重,脈似虛弱,宜用大料參、耆、白朮、當歸,濃煎湯服。

凡諸癰疽,發於何經上,當求治何經,不可干擾別外余經。

凡患瘡毒昏冒者,此乃毒氣上攻,宜汗之可愈。

凡瘤有氣血之分,如瘤軟不痛者,曰血瘤;如發瘤,日漸增長而不火熱,時時牽痛者,曰氣瘤。久而不消後,亦成膿。

凡諸癃瘤疣贅等,至年衰時,皆自內潰,急當治於年壯時。

凡瘡疽,痛息自寧,飲食知味,脈症俱緩,可以王道平和之藥徐而治之,以理其本。設脈實焮腫,煩躁寒熱,脈症俱實者,又非王道所宜,當用硝黃猛烈霸藥以攻其標。如若聚腫不潰,或潰而腫膿,水清稀或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或手足並冷,此乃極虛之症,當以大補之劑為主,不可誤用硝黃,全在詳其表裡虛實,庶得萬全。

白話文:

治癰疽大法

癰疽毒性深入者,邪氣阻塞五臟,不單純表現在外,所以身體可能沒有發熱、中毒的症狀,腫脹也不明顯,嚴重者聲音嘶啞、面色萎靡、眼珠黑而小、手指腫黑,這種情況預後極差,難以治療。

癰初起時,應以清潔的傳統療法為主,外在的要使其消退,內在的要使其排出,聚集的要使其分散,未成形的要使其消散,已成形的要使其潰破。

疽初發時,應以溫和的補益方法為主,填補臟腑,使其充實,避免邪氣下陷蔓延。外用火灸,引導邪氣透出,使其有宣洩的途徑,避免邪氣亂竄。

癤初起時,會突然出現紅腫,顏色鮮紅,沒有根部,腫脹僅限於皮膚,直徑不超過兩寸,疼痛較輕,幾天后腫塊會變軟,皮膚隆起,像要排出清水一樣,然後自行破潰流膿;如果沒有自行破潰,可用替針丸(乳香、巴豆、白丁香)治療。

癰初起時,紅腫隆起,直徑三、四寸,伴有發熱、口渴、惡寒,也可能不發熱,但會有抽搐樣疼痛,四五天后按壓腫塊會變軟,這說明毒氣淺表,宜用防風敗毒散(春夏加蔥薑棗,秋冬去蔥薑棗加丁香、瓜蔞)。如果皮膚顏色沒有改變,但肌肉輕微腫痛,嚴重者會發熱、惡寒、口渴,這是熱毒深伏的表現,時間久了按壓中心會變軟。膿液形成後,可用火烙開,使膿液排出,然後再服用內服藥。

疽初起時,會有像粟米一樣大小的白點,伴有瘙癢和疼痛,觸碰時疼痛會傳到心臟。或者一開始只是輕微紅腫疼痛,三四天后,紅暈會向周圍擴展,全身發熱,輕微口渴,患處也發熱。如果疽上出現像黍米一樣大小的白點,逐個用銀針挑除,不要出血,少量出血也無妨,不出血更好,然後用老皮散敷於患處,五七天後瘡頭會像蜂窩一樣,但膿液卻出不來。冬天用五香連翹湯(沉香、木香、丁香、麝香、乳香、連翹、射干、升麻、獨活、甘草、大黃、木通、桑寄生);夏天用黃連羌活散(黃連、羌活、黃芩、黃柏、生地、知母、獨活、防風、當歸尾、連翹、蘇木、藁本、桔梗、陳皮、澤瀉、漢防己、黃耆、甘草);初夏用荊防敗毒散加蔥棗;秋季去蔥棗加木香。如果體質實證,脈象洪滑有力,疼痛腫脹明顯,便秘,則應服用五和大黃湯(大黃、升麻、黃芩、朴硝);或者復元通氣散(木香、茴香、穿山甲、青皮、陳皮、白芷、甘草、漏蘆等,擇而用之)。如果初起時的白點被誤觸,會感到情緒不暢,背部沉重如石,身體疼痛,胸膈痞滿,聞到食物氣味就害怕,這是毒邪深入臟腑的表現,預後極差,十死九生。如果白點很多,則會形成像蓮子大小的蜂窩狀膿腫。

用手摸時會有膿液,不流膿時會有清水滲出。輕微腫脹,沒有明顯隆起,紅暈會逐漸擴散,可能有瘙癢或疼痛,疽不怎麼熱,瘡反而下陷,形似牛項皮,逐漸變黑,感覺沉重,脈象虛弱,宜用大棗、人參、黃耆、白朮、當歸濃煎服用。

各種癰疽,應根據其發病的經絡,對症治療,不要影響其他經絡。

患瘡毒昏迷者,是毒氣上攻所致,宜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瘤有氣血之分,如果瘤體柔軟不痛,稱為血瘤;如果瘤體逐漸增大,不發熱,時常牽拉疼痛,稱為氣瘤。久治不愈後,也會化膿。

各種癃、瘤、疣、贅等,到老年時都會自行潰破,應在壯年時及早治療。

瘡疽疼痛減輕,飲食可口,脈象平和,可以用平和的藥物緩慢治療,調理根本。如果脈象實證,腫脹明顯,煩躁、寒熱交替,脈象也實證,則不適用平和的藥物,應使用硝石、雄黃等峻猛的藥物攻邪。如果腫脹不潰破,或潰破後腫脹和膿液仍然存在,膿液稀薄清亮或伴有泄瀉、腸鳴、飲食不入、嘔吐、手足冰冷等症狀,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應以大補之劑為主,不可誤用硝石、雄黃等藥物,關鍵在於仔細辨別表裡虛實,才能獲得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