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1)
1. 癰瘍脈法
《脈經》曰: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
又云:腹無積聚,身熱脈數,此為腸中有膿,宜薏苡敗醬附子湯主之。
又云:諸浮數脈,應當發熱,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膿。
又云:脈微而遲,反發熱;弱而數,反振寒,當發癰腫。
又云:脈浮而熱,身體無熱,形嘿嘿,胸中微燥,不知痛之所在,此人當發癰腫。
又云:脈滑而數,數則為熱,滑則為實;數則主衛,滑則主榮;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膿也。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如果脈搏頻繁但身體並無發熱現象,這可能是體內有癰瘍。
又說,若腹部沒有明顯的積塊,但身體發熱且脈搏頻繁,這表示腸道可能有膿瘍,適合用薏苡仁、敗醬草和附子熬製的藥湯來治療。
再說,所有浮動且頻繁的脈象,本該伴隨發熱,但反而出現寒戰或畏寒,且身體某處有痛感,這預示著可能會形成癰瘍或膿包。
再者,脈象細微且緩慢,反而發熱;或脈象弱且頻繁,反而感到寒冷,這預示著可能會出現癰腫。
另提,脈象浮動且有熱感,但身體其他部位無熱感,面色晦暗,胸口有些許燥熱,無法確定疼痛源頭,這種人可能會發生癰腫。
最後,脈象滑順且頻繁,頻繁意味著熱象,滑順則表示實證;頻繁通常與衛氣相關,滑順則與營氣相關;當營氣與衛氣相遇時,就可能形成癰瘍。熱力所及之處,就會形成膿液。
2. 治癰疽大法
癰疽由陰陽相滯而生。蓋氣,陽也;血,陰也。氣行脈外,血行脈內,相併周流,循環不息。若寒與濕搏之,則凝澀而行遲,乃為不及;若寒與火搏之,則沸騰而行速,乃為太過;若氣得邪而鬱,則津液稠黏,為疼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於陽也。若血得邪而鬱,則隧道阻隔,或滯或結,積久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滯於陰也。
陽滯於陰,其脈浮洪弦數;陰滯於陽,其脈沉弱細澀。陽滯,以寒治之;陰滯,以熱治之。百病皆由是而生,不特癰疽而已,在乎臨症細詳,不可拘於一法。
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如膏粱之變,其源在內而發於外,皆是從虛而出。如太陽經虛從鬢而出,陽明經虛從髭而出,督脈經虛從腦而出之類,法當疏通為主。
如感地之濕氣而癰腫者,其源在外,盛則外行。如脈沉實,當先疏內以絕其源;若脈浮大,當先托裡以防邪氣內侵。
如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者,其源在表裡之間,法當和榮衛為本。
凡內之外者,其脈沉實,其症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在內,乃邪氣沉於裡也,故先疏通以絕其源。如內疏黃連湯之類:黃連、當歸、芍藥、木香、檳榔、黃芩、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
凡外之內者,其脈浮數,其症焮腫在外。邪既外顯,熱則內行。或汗,或托裡以防入內。如荊芥敗毒散:荊芥、防風、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甘草、川芎。或內托復煎散之類:地骨皮、黃芩、茯苓、人參、白芍、黃耆、白朮、肉桂、甘草、防風、漢防己、川歸。先以蒼朮一束,水五升,煎三升,去朮入藥,再煎至二升,終日飲之。
凡內外之中者,外無焮熱之氣,內則藏府宣通,乃邪氣在於經。法當和榮衛,如當歸黃耆湯:當歸、川芎,黃耆、芍藥、防風、生地、荊芥、白蒺藜、何首烏、甘草。
凡瘡疽有三種,如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如肉色不辨者,發於骨髓。
凡癰疽,以手按之,瘡腫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
凡毒初生,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欲飲冷者,毒必深也。如起居平和,飲食如常者,毒必淺也。
凡惡瘡初生,如頭似粟,微有痛癢,誤觸破之即焮展。凡毒高腫,五七日不平陷者,乃攻內之候,宜以托裡散: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朮、茯苓、芍藥、厚朴、白芷、甘草。
如內托湯之類:人參、黃耆、熟地、茯苓、麥門冬、甘草、白芍、川芎、官桂。
凡癰之毒淺者,其邪惟壅遏於經脈之間,而傳於外。是以初發身表便熱,其毒高腫外形,甚者縱欲下陷,緣正氣內固不密,是以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其骨髓終不焦枯,而藏府終無損壞。
白話文:
癰疽這種疾病,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運行不順暢而產生的。氣屬陽,血屬陰。氣在脈絡之外運行,血在脈絡之內運行,兩者互相配合,循環不停。如果遇到寒氣和濕氣的侵襲,就會導致氣血凝滯運行緩慢,這是運行不及的情況;如果遇到寒氣和火熱之氣的侵襲,就會導致氣血沸騰運行過快,這是運行太過的情況;如果氣受到邪氣的侵擾而鬱結,就會導致津液變得黏稠,產生疼痛和積液,時間久了會滲入脈絡,使得血液變得污濁,這就是陰氣阻滯在陽氣之中。如果血受到邪氣的侵擾而鬱結,就會導致脈絡阻塞不通,或停滯或凝結,時間久了會滲出脈外,使得氣的運行紊亂,這就是陽氣阻滯在陰氣之中。
陽氣阻滯在陰氣之中,脈象會呈現浮、洪、弦、數的狀態;陰氣阻滯在陽氣之中,脈象會呈現沉、弱、細、澀的狀態。陽氣阻滯,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陰氣阻滯,就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各種疾病都是這樣產生的,不僅僅是癰疽而已,關鍵在於臨症時仔細辨別,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
瘡瘍這種疾病,屬於火熱之邪,必須分清病因是內在還是外在,來治療根本。比如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導致的疾病,病源在體內,而表現卻在體外,這些都是因為體內虛弱而發生的。例如太陽經脈虛弱,會在鬢角長瘡;陽明經脈虛弱,會在鬍鬚處長瘡;督脈經脈虛弱,會在頭頂長瘡。治療的方法應該以疏通經絡為主。
如果因為感受了地面的濕氣而導致癰腫,病源在體外,病邪盛行時會向外發展。如果脈象沉實,就應該先疏通體內,切斷病源;如果脈象浮大,就應該先扶助體內正氣,防止邪氣入侵。
如果榮氣運行不暢,逆向於肌肉紋理,導致癰腫的產生,病源就在表裡之間,治療的方法應該以調和營衛之氣為根本。
凡是病源在內的,脈象會呈現沉實,症狀表現為發熱、煩躁,體表沒有紅腫,疼痛部位較深在體內,這是因為邪氣沉伏在體內,所以要先疏通體內,切斷病源。可以選用例如疏通內部的黃連湯這類藥方:黃連、當歸、芍藥、木香、檳榔、黃芩、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
凡是病源在外的,脈象會呈現浮數,症狀表現為體表紅腫。邪氣已經顯露在外,發熱會向體內發展。可以發汗,或者托裡,來防止病邪入侵。可以選用例如荊芥敗毒散:荊芥、防風、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甘草、川芎。或者選用內托復煎散這類藥方:地骨皮、黃芩、茯苓、人參、白芍、黃耆、白朮、肉桂、甘草、防風、漢防己、川歸。先用蒼朮一束,加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蒼朮,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二升,整天服用。
凡是病源在內外之間的,體表沒有明顯的紅腫發熱,體內臟腑運行通暢,這是邪氣停留在經絡中。治療的方法應該以調和營衛之氣,可以選用例如當歸黃耆湯:當歸、川芎、黃耆、芍藥、防風、生地、荊芥、白蒺藜、何首烏、甘草。
癰疽有三種類型,腫塊高而柔軟的,是發生在血脈;腫塊在下而堅硬的,是發生在筋骨;腫塊的顏色和正常皮膚一樣難以分辨的,是發生在骨髓。
凡是癰疽,用手按壓,瘡腫根部牢固而且比較大的,是比較深的;根部小而且漂浮的,是比較淺的。
凡是毒瘡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就感覺到壯熱、怕冷、拘急、頭痛、精神不安、煩躁想喝冷飲的,毒一定很深。如果日常生活平和,飲食如常的,毒一定比較淺。
凡是惡瘡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像米粒一樣大小,稍微有些疼痛和瘙癢,不小心碰破了就會擴散開來。凡是毒瘡腫脹隆起,五七天都沒有消退或塌陷的,這是毒邪攻入體內的徵兆,應該用托裡散: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朮、茯苓、芍藥、厚朴、白芷、甘草。
或者選用內托湯這類藥方:人參、黃耆、熟地、茯苓、麥門冬、甘草、白芍、川芎、官桂。
凡是癰的毒邪比較淺的,邪氣只是壅塞在經脈之間,而向外發散。所以剛開始發病的時候,身體表面就會發熱,毒瘡腫脹隆起在體表,嚴重的還會向下陷落,這是因為體內正氣不夠堅固,所以可能會出現便秘、口渴、嘔吐等症狀來抵抗邪氣。但是骨髓最終不會焦枯,臟腑也不會受到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