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卷之十一

2. 癰疽瘡瘍門

3.

外科方脈,有疽,有瘍,有癘。名狀多端,不能盡舉。原其所由,因亦非一。是以有肥甘過度而致者,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是也;有因氣血虧敗,不能充榮經絡,以致隧道窒塞,氣血凝滯而成者,經云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也;有因濕氣客於經絡之間,妨礙升降,以致氣血濁亂鬱結而成者,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經脈是也。因狀雖殊,不越乎熱。

經云:諸痛瘡瘍,皆屬心火。又云:熱甚則肉腐是也。其形之大小,由熱之微甚也。治療之法,宜詳各經氣血孰多孰少而療。如毒發於少陽、少陰、太陰,皆多氣少血;如毒發於厥陰、太陽,皆少氣多血;如發於陽明,則氣血俱多。仍分在內在外在經之殊。如自外而之內者,宜先托裡,以防內攻之變,如自內而之外者,宜先疏通其內以絕其源;如在經者,宜和榮衛,或汗或下,合宜而用。又有膿潰之後,邪氣已去,正氣已虛,又不可執於汗下,宜乎補養為主。

經云:腫瘍為實,潰瘍為虛是也。又有毒氣已成,但膿未潰,又不可專執補藥,法當排膿潰毒為先,或以針砭,或以艾焫,速毒速潰,不使毒攻其內。經云:砭焫可以攻毒是也。大抵毒之初起,不越疏通、托裡、和榮衛三者;已成,不越排膿潰毒;潰後;不越補。此特論其大概,微妙之際,全在認證施治,茲不盡述。

學者宜致意焉。

白話文:

[討論],內容如下:

在外科的診斷和治療中,我們會遇到各種病狀,如疽、瘍、癘等,種類繁多,無法一一列舉。這些病症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樣化的。有些人是因為過度攝取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導致的,正如古籍所言,“過食肥甘厚味,易引發嚴重疾病”。有些人是因為身體氣血不足,不能充分滋養經絡,進而導致經絡阻塞,氣血凝滯,形成腫瘤。古籍亦記載,“如果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在肌肉組織中產生腫塊”。另外,有些人是因為濕氣侵入經絡,影響正常的氣血循環,導致氣血混亂,結成病竈。無論病因如何,都離不開“熱”這個核心。

古籍提到:“所有疼痛、創傷,都是心火過旺所致。”又說:“熱度過高,則會使肉體腐爛。”病竈的大小,往往與體內的熱度成正比。治療時,應根據各個經絡的氣血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案。例如,若病竈出現在少陽、少陰、太陰經絡,這些部位通常氣多血少;若出現在厥陰、太陽經絡,則氣少血多;而出現在陽明經絡,則氣血兩旺。此外,還需區分病竈是在體表、體內,還是沿著經絡擴散。若病竈從外向內發展,應先固本培元,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若病竈從內向外發展,應先清理體內病竈,斬斷病根;若病竈沿著經絡擴散,則應調節體內氣血,通過出汗或排便的方式來治療。

在病竈形成膿包後,邪氣已被排出,但正氣已經耗損,這時就不能再用出汗或排便的方式治療,而應以滋補為主。古籍指出:“腫瘤是實症,膿包是虛症。”若病竈已形成,但尚未破潰,也不能單純使用滋補藥物,而應優先排膿排毒,必要時可用針灸或艾灸的方法,加速毒素排出,避免毒素深入體內。古籍亦提到:“針灸和艾灸可以有效排毒。”

總體來說,在病竈初期,主要採取疏通、固本培元、調節氣血三種方法;在病竈形成後,主要採取排膿排毒的方法;在病竈破潰後,主要採取滋補的方法。這裡只是簡單概述,具體的治療細節,還需根據病情來決定,這裡不再詳細敘述。

學習者應深入研究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