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附方

四君子湯,見氣門。

四物湯,血門。

二陳湯,見痰門。

茯苓湯,治痰飲作痹。即二陳加枳實、桔梗。

白話文:

[附方]

四君子湯,這是用來調理脾胃,增強體力的方子,可在中醫的氣虛治療中找到相關資訊。

四物湯,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生理機能,以及補血,可在中醫的血虛治療中找到相關資訊。

二陳湯,這是專門用來治療痰多的方子,可在中醫的痰濕治療中找到相關資訊。

茯苓湯,用於治療因痰飲引起的痹症。其配方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再加入枳實和桔梗。

2. 吞酸門

3.

吞酸之症,有因中氣不健,以致胃中痰飲宿食鬱成濕熱,遂作酸水吐出,名曰吐酸;有因胃中濕熱壅鬱,以致中氣虧敗,不能輸布,伏於脾胃之間,因值風寒外束,腠理閉密,濕熱愈滋,遂作酸味刺心;有因飲食過度,脾胃不及傳化,郁成酸氣上嘔,名曰吞酸。數者名雖不同,其實屬一濕熱。

是以河間謂:酸者,肝木之味,因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盛所致,猶熱物覆蓋於器而成酸者是也。治法宜以苦辛寒之劑散郁以清濕熱,如芩、連、茱萸之類,或佐以消導之劑,如山楂、神麯之輩,或加南星、半夏、橘紅等以燥濕痰藥,外更宜薄滋味以自養,無有不瘳矣。

白話文:

關於「吞酸」這種症狀,有時候是因為中氣不足,導致胃裡的痰飲和食物殘渣積聚形成濕熱,然後產生酸水被吐出來,這被稱為「吐酸」;也有時是因為胃中的濕熱過多,使得中氣損耗,無法正常運作,這些濕熱就潛藏在脾胃之間,當遇上外界的風寒束縛,毛孔緊閉,濕熱更加旺盛,於是產生刺痛心口的酸味;還有可能是因為飲食過量,脾胃來不及消化吸收,積聚成酸氣往上反嘔,也被稱為「吞酸」。這幾種情況雖然名稱不同,但實質上都是濕熱所導致。

因此,河間學派認為:酸,是肝臟的特徵味道,因為火氣太盛抑制了金的平衡功能,無法調節肝木,導致肝氣過盛,就像熱的食物蓋著器皿會變酸一樣。治療方法應使用苦辛寒的藥物,如黃芩、黃連、吳茱萸等,用以疏解濕熱,或輔以幫助消化的藥物,如山楂、神麯等,或加入南星、半夏、橘紅等祛除濕痰的藥物。此外,還應該清淡飲食,自我調養,這樣病癥就能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