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九 (3)
卷之九 (3)
1. 治疝方
煉蜜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用薑棗湯下五七十丸或百丸。
寶鑑蒺藜湯
治外寒束鬱熱於內。治當清熱鬱為本,散寒氣為標,用梔子、蒺藜清鬱熱,附子散寒氣。
梔子(苦寒,炒,七錢),蒺藜(苦辛平,七錢),附子(辛熱,一錢),水煎,溫服。
橘核散
治一切疝症。蓋疝症由鬱熱為寒氣所束而致。法當疏鬱熱為本,散寒濕為標。是以用橘核之辛,輔梔子之寒以疏鬱熱,吳茱萸、川烏等以散寒滯,寒束則血泣,故加桃仁以行澀血。一本有柴胡、牡丹皮。
橘核(苦辛溫,二兩,另研末),梔子(苦寒,炒,五錢),桃仁(苦甘平,五錢,另研成泥),吳茱萸(苦辛熱,一兩),川烏(辛熱,五錢),共為末,每空心用薑湯調三五錢服。
腎氣丸
治腎虛疝作。法當溫補腎元。是以用胡蘆巴、破故紙溫補腎元,茴香、吳茱萸、木香等以疏鬱滯。
胡蘆巴(苦甘辛溫,一兩),破故紙(苦甘辛溫,一兩),茴香(辛甘溫,兩半),吳茱萸(苦辛熱,一兩),木香(苦辛溫,五錢),共為末,以蘿蔔汁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用鹽湯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食積濕痰鬱結為症。法當疏豁痰濕,消導食積。是以用南星、半夏、蒼朮、白芷以燥濕痰,神麯、山楂導食積,用昆布、海藻軟堅疝,吳茱萸、橘核以疏鬱滯。
南星(苦辛溫,二兩),半夏(苦辛溫,一兩),白芷(辛溫,一兩),蒼朮(辛溫,兩半),神麯(苦辛溫,二兩),山楂肉(甘平,一兩),昆布(鹹平,七錢),海藻(鹹平,七錢),吳萸(苦辛溫,兩半),橘核(苦辛溫,三兩),共為末,酒糊丸服。
又方
治木腎。此乃腎元虧敗,不能疏導,水濕鬱聚而成。法當補腎疏郁以導積濕。是以用黃柏、枸杞益腎,蒼朮、南星、半夏燥濕,山楂、神麯導積,白芷、吳萸散郁,昆布軟堅,滑石利竅。
黃柏(苦辛寒,四兩),枸杞(甘溫,三兩),蒼朮(辛甘溫,一兩),南星(辛溫,一兩),半夏(辛溫,兩半),山楂肉(甘酸,二兩),神麯(苦辛溫,一兩),白芷(辛溫,一兩),吳萸(苦辛熱二兩),昆布(鹹平,一兩),滑石(甘寒,二兩),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鹽湯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治疝方
蜂蜜丸,製成梧子般大小,每次空腹服用,用薑棗湯送服五七十丸或一百丸。
寶鑑蒺藜湯
治療外感寒邪,內有鬱熱之症。治療應以清熱解鬱為根本,散寒為輔,用梔子、蒺藜清解鬱熱,附子散寒。
處方:梔子(炒,七錢)、蒺藜(七錢)、附子(一錢),水煎服,溫服。
橘核散
治療各種疝氣。疝氣是由於鬱熱被寒邪束縛所致。治療方法應以疏通鬱熱為根本,散寒濕為輔。因此使用橘核的辛味,輔以梔子的寒性來疏通鬱熱,吳茱萸、川烏等藥物散寒滯,寒邪束縛則導致血液瘀滯,故添加桃仁以活血化瘀。另有一個方劑包含柴胡、牡丹皮。
處方:橘核(研末,二兩)、梔子(炒,五錢)、桃仁(研泥,五錢)、吳茱萸(一兩)、川烏(五錢),共研為末,每次空腹用薑湯調服三五錢。
腎氣丸
治療腎虛引起的疝氣。治療方法應溫補腎元。因此使用胡蘆巴、破故紙溫補腎元,茴香、吳茱萸、木香等疏通鬱滯。
處方:胡蘆巴(一兩)、破故紙(一兩)、茴香(半兩)、吳茱萸(一兩)、木香(五錢),共研為末,用蘿蔔汁製成梧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用鹽湯送服五七十丸。
又一方
治療飲食積滯、濕痰鬱結引起的疝氣。治療方法應疏通痰濕,消導積滯。因此使用南星、半夏、蒼朮、白芷燥濕化痰,神麴、山楂消導積滯,昆布、海藻軟堅散結,吳茱萸、橘核疏通鬱滯。
處方:南星(二兩)、半夏(一兩)、白芷(一兩)、蒼朮(半兩)、神麴(二兩)、山楂肉(一兩)、昆布(七錢)、海藻(七錢)、吳茱萸(半兩)、橘核(三兩),共研為末,用酒糊製成丸藥服用。
又一方
治療木腎(腎虛)。這是由於腎元虧虛,不能疏導,水濕鬱結而成。治療方法應補腎疏鬱,以利水濕。因此使用黃柏、枸杞益腎,蒼朮、南星、半夏燥濕,山楂、神麴消導積滯,白芷、吳茱萸散鬱,昆布軟堅,滑石利竅。
處方:黃柏(四兩)、枸杞(三兩)、蒼朮(一兩)、南星(一兩)、半夏(半兩)、山楂肉(二兩)、神麴(一兩)、白芷(一兩)、吳茱萸(二兩)、昆布(一兩)、滑石(二兩),共研為末,用酒糊製成梧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用鹽湯送服五七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