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附方

二陳湯,痰門。

烏頭桂枝湯,烏頭,桂心(各八兩),共為末,每用一兩,水二鍾,煎一鍾服。

沉香桂附丸,沉香,附子,川烏,乾薑,良薑,官桂,茴香,吳萸(各一兩),共為末,用醋糊為丸,每空心飲湯下一百丸。

白話文:

[附方]

二陳湯,適用於痰多的情況。

烏頭桂枝湯,使用烏頭和桂心各八兩,磨成粉末後混合,每次取一兩,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水量後服用。

沉香桂附丸,成分包括沉香、附子、川烏、乾薑、良薑、官桂、茴香、吳萸各一兩,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後,用醋和糊狀物製成藥丸,每天空腹時以飲湯的方式服用一百粒。

2. 汗門

3.

汗乃津液之屬,非濕不成,非熱不作,由甑中燒酒相似,非湯火蒸淘,不能成液,必以濕熱為主,隨其何經濕熱則作是經之汗。經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是也。共中又有自汗、盜汗之症。

自汗者,由胃氣虛敗不能榮護皮毛,以致腠理疏豁,津液外泄,名曰自汗;盜汗者,由陰血虧敗,陽氣乘之,陷入陰中蒸淘所致。蓋人寤則陽氣浮於肌表,寐則陽氣內行,乘陰之虛下入陰中,蒸逼汗出,名曰盜汗,寤則陽氣返表而汗亦收。治療之法,自汗宜補陽益胃為主,盜汗宜補陰清熱為主。

又有心虛冷,汗自出者,理宜補心元以清陰翳。又有陰虛火動而汗出者,法當壯腎水以制陽光,學者宜各究詳,毋執一端。

白話文:

[討論] 汗是身體津液的一種,它的生成需藉由濕度與溫度,就像釀酒必須有水和火的蒸騰才能形成,所以汗的產生主要是濕熱作用,根據哪條經絡有濕熱,就會在那條經絡上產生汗。

古籍上說:吃得太飽,汗從胃部出;受到驚嚇,汗從心臟出;扛重物或長途跋涉,汗從腎臟出;快速奔跑或感到恐懼,汗從肝臟出;身體搖晃或勞累,汗從脾臟出。再進一步分類,汗還可分為自汗和盜汗。

自汗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滋養保護皮膚,導致毛孔過於開闊,使津液外流,被稱為自汗;盜汗是因為陰血虧損,陽氣趁機深入陰部蒸騰造成的。人在清醒時,陽氣浮在肌表,睡著後,陽氣往內行,趁陰虛下入陰部,蒸騰逼出汗來,被稱為盜汗,醒來後,陽氣回到表面,汗也就停止了。治療方法上,自汗應以補陽和養胃為主,盜汗應以補陰和清熱為主。

另外,也有因心臟虛弱且寒涼導致出汗的情況,應補充心臟的能量以清除陰影。還有因陰虛火旺而出汗的,應該強化腎臟的水氣來控制過盛的陽氣。學習者應詳細研究,不要固守一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