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4)

1. 附方

二陳湯,治風痰壅滯。見痰門。

清暑益氣湯,治熱傷元氣,食少體倦。見暑門。

白話文:

[附方]

二陳湯,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痰多,呼吸不暢。此病症可在痰症相關的療法中找到更多資訊。

清暑益氣湯,適用於高溫導致身體能量損耗,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無力的情況。在關於暑熱防護及調理的部分可以找到更詳細的說明。

2. 血門

3.

血者,榮也,水穀之精也,陽氣之配也。生於心,統於脾,藏於肝,附於氣。是以氣升血升,氣降血降,氣寒血寒,氣熱血熱,氣清血清,氣亂血亂,氣行血行,氣止血止。經云:氣引血行,血隨氣轉是也。隨氣轉運,宣布於百骸,灌溉於九竅,是以經云: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足得血而能步,手得血而能握,脈得血而能充。運用無窮,常藉飲食之氣日滋,經云:水氣入胃,其血乃成是也。

其為病也,有虛,有滯,有熱,有寒。夫血虛則陽盛,陽盛則火動,火動則載血上行,越出諸竅而為吐血、嘔血、鼽血等症;血熱者,陽氣陷入血中,血因而熱,隨氣下流而為溺血、便血、崩血、腸風下血等症,血寒則凝於藏府之間,而為癥瘕之病;血滯則蓄於皮膚之間,而為壅膿之毒。治療之法宜以四物湯為主加減。

如血虛者,倍歸、地,加人參等劑以補之;血熱者,易生地,加黃連、地骨皮以涼之;血寒者,或加薑、附以散寒,或倍川芎活凝結;血滯者,或加牛膝、香附子以開鬱,或佐水蛭、虻蟲破積瘀。全在圓機,不可拘執。是以先哲治血症,除傷寒見血,乃是邪熱熾盛,壅遏於經,不得伸越,迫血妄行,上出而為嘔、衄,下出而為便、溺,血出熱散而愈。

餘症見血,上出者,乃是火載血上,宜以滋陰降火為主,下出者,乃是陽氣陷入血中,熱血隨氣下脫,宜以提氣涼血為先。詳其血在何經,佐以本經引導之藥,如心經咯血,瀉火加麥門冬,清血加黃連;肺經咯血,泄火以石膏,清血用片芩,肝經嘔血,泄火用柴胡,清血以條芩;腎經咳血,泄火用知母,清血以黃柏;脾經涎血,瀉火以芍藥,清血以生地,胃經吐血,泄火以大黃,清血用梔子;三焦經湧血,瀉火用連翹,清血以地骨皮;膀胱經淋血,瀉火以琥珀、滑石,清血用黃柏、車前;心包絡嗽血,瀉火以麥門冬,清血用牡丹皮。大腸下血,泄火用連翹,清血以條芩;小腸溺血,瀉火以木通,清血用梔子。

如瘀血,宜韭汁、藕汁、茅根、桃仁之類,如行血宜歸尾、川芎、紅花之類,補血宜當歸、熟地之類,涼血,宜犀角、生地、玄參、黃連之類,止血蒲黃、京墨、樗根、棕櫚灰之類。全在詳其虛實,不可縱膽妄施,以致夭人天命。

白話文:

內容如下:

血液,是身體的養分,是食物精華的一部分,與體內的陽氣相輔相成。它在心臟生成,在脾臟統管,在肝臟儲存,並依附於氣。因此,氣上升,血也上升;氣下降,血也下降;氣冷,血也冷;氣熱,血也熱;氣清淨,血也清淨;氣紊亂,血也紊亂;氣運行,血也運行;氣停止,血也停止。古人說:「氣能帶領血液運行,血會跟著氣轉動」,這就是道理。血液隨著氣運轉,宣佈於全身各處,滋潤著九竅,所以古人又說:「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見,耳朵得到血液才能聽到,腳得到血液才能走路,手得到血液才能抓握,脈絡得到血液才能充盈。」

血液的功能無窮無盡,通常需靠飲食中的營養來每日滋養,古人也說:「水和食物進入胃裡,血液就形成了。」

血液生病時,可能出現虛弱、淤滯、過熱或過冷的情況。血液虛弱,陽氣就會過剩,陽氣過剩就會產生火氣,火氣讓血液向上行,超出正常的範圍,造成吐血、嘔血、鼻血等症狀;血液過熱,是因為陽氣進入血液中,使血液發熱,隨著氣向下流,導致尿血、便血、月經失調、痔瘡出血等症狀;血液過冷,會在臟腑間凝結,形成腫瘤;血液淤滯,會在皮膚間堆積,形成膿腫。治療時,應以四物湯為基礎,根據病情增減藥材。

例如,如果血液虛弱,可以加倍使用當歸、熟地黃,加入人參來補血;如果血液過熱,可以改用生地黃,加入黃連、地骨皮來降溫;如果血液過冷,可以加入生薑、附子來驅寒,或者加倍使用川芎來活血;如果血液淤滯,可以加入牛膝、香附子來解鬱,或者輔助使用水蛭、虻蟲來清除積血。

古人在治療血癥時,除了感冒出現血癥,是因為邪熱旺盛,阻塞了經絡,無法正常運行,迫使血液亂行,往上就吐血、鼻血,往下就便血、尿血,血出後熱氣散去,症狀就能緩解。

其他血癥,如果血液往上流,那是因為火氣帶動血液上行,應該滋陰降火;如果血液往下流,那是因為陽氣進入血液中,熱血隨氣向下流,應該提升氣力,涼血為先。詳細分析血液在哪個經絡,再輔以該經絡的引導藥物。

對於瘀血,可以使用韭菜汁、蓮藕汁、茅根、桃仁等;對於促進血液循環,可以使用當歸尾、川芎、紅花等;補血,可以使用當歸、熟地黃等;涼血,可以使用犀角、生地黃、玄參、黃連等;止血,可以使用蒲黃、京墨、椿根、棕櫚灰等。但要詳細判斷病情的虛實,不能輕率行事,以免造成病患生命的損失。

4. 血症脈法

《內經》曰:脈來如懸鉤為衄血。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癖下膿血,脈數則死,沉小則生。

《脈經》曰:諸澀濡弱為亡血;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凡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者死。

白話文:

【血癥脈法】

《黃帝內經》中提到:如果脈象呈現出像懸掛的鉤子一樣,這預示著可能會有鼻出血的情況。當脈搏強烈搏動,同時伴有鼻出血和身體發熱的症狀,這可能是致命的。若在腹部側邊有膿血的現象,脈搏急促的人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反之,脈象沉細的人可能有生存機會。

《脈經》中記載:各種脈象若顯得遲緩、濡弱,多表示血液流失。脈象芤則顯示失血,脈象澀則顯示血液量少。一般來說,對於出現嘔血或咳血的情況,如果脈象滑細且微弱,預後情況較好,但若脈象實硬,則預示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5. 治血大法

夫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以血盛則形盛,血衰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沒則陽亢,陽亢則陰愈虧矣。故凡血上出者,宜滋陰降火為本,下行者,提氣涼血為先。降火不越童便、韭汁,涼血不外生地、黃連。大法以四物湯為主加減。

山梔最能清胃脘之血。

川芎乃血中之氣藥,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

地黃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不足。

當歸乃血中之主藥,分三治。頭,止血;身,養血;梢,行血。性味辛溫,通肝經;全用能使氣血各歸其所,故以當歸名焉。

芍藥陰分血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血虛。腹痛血滯者,宜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之類加減於合四物湯。血崩者,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痛者,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虛者,宜當歸、熟地、蓯蓉、鎖陽、牛膝、枸杞、益母、夏枯、龜板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燥者,宜乳酪、白蜜、酥油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寒者,宜乾薑、肉桂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血熱者,宜生地、苦參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白話文:

[治療血液的大原則]

血液,是我們身體裡的精神性氣息,如果能好好保持,生命就能持續,一旦流失,生命就會消逝。因此,血液充沛,身體就強壯;血液衰弱,身體就衰弱。心神平靜,陰氣就會生長;身體衰弱,陽氣就會過剩,而陽氣過剩,陰氣就會更為虧損。

所以,對於血液往上流的狀況,應該以滋補陰氣,降低體內火氣為主要目標,對於血液往下流的情況,應先提升氣力,冷卻血液。降低火氣,不外乎使用童子尿或韭菜汁,冷卻血液,通常會使用生地或黃連。總的來說,以四物湯為基本方,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山梔子能有效清除胃部的血液。

川芎是血液中的氣藥,能疏通肝經,味道辛辣,能幫助血液在氣的作用下流動。

地黃是血液中的血藥,能疏通腎經,味道甘甜微寒,能滋補真陰的不足。

當歸是血液中的主藥,可以分為三部分使用。頭部,用來止血;身體部分,用來養血;尾部,用來促進血液流動。味道辛辣溫暖,能疏通肝經;整體使用,可以使氣血各自回到它們該在的地方,所以取名為當歸。

白芍是陰分的血藥,能疏通脾經,味道酸寒,能調和血液,治療血虛。如果有腹部疼痛,血液滯留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崩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液疼痛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虛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當歸、熟地、蓯蓉、鎖陽、牛膝、枸杞、益母、夏枯、龜板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液乾燥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乳酪、白蜜、酥油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液寒冷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乾薑、肉桂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對於血液過熱的情況,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生地、苦參等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