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治中風方
玄參(苦寒,二兩),天麻(苦辛溫,二兩),羌活(辛溫),當歸(辛甘溫,各三兩),生地(甘寒,三兩),牛膝(辛甘鹹,二兩),杜仲(辛甘,三兩),萆薢(苦甘辛,二兩),附子(辛熱,一兩),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用酒或白湯送下五七十丸,或百丸。服藥半月後,或壅塞,以七宣丸疏之。
小省風湯
治風熱痰涎壅盛,口噤或口眼喎斜,筋脈攣急,抽掣疼痛。用防風以治風,黃芩以理熱,南星、半夏以豁痰,生草泄火和藥,生薑制星、夏之毒。
防風(辛甘溫,二錢),黃芩(苦寒,三錢),南星(苦辛溫,二錢),半夏(辛溫,一錢),生草(甘寒,三錢),生薑(辛溫,三片),白水煎,溫服。
稀涎散
治中風口眼喎斜,乃風痰壅塞於經隧所致。以豬牙皂通經隧,佐明礬以豁風痰。
牙皂(辛鹹溫,一兩),明礬(酸澀,生、枯各一半,用一兩),二味為細末,每以溫水調下。
麻黃續命湯
治中風無汗惡風寒。蓋因風鬱皮膚之中,不得外泄所致。經云:「風宜辛散」。是以用麻黃開腠理,佐防風以散風。皮毛者,肺之合,風鬱皮表,肺亦受傷,故用杏仁救肺,以散在中之風熱。
麻黃(辛溫,錢半),防風(辛溫,一錢),杏仁(苦甘平,一錢),水鍾半,煎七分。稍熱服,覆取汗。
桂枝續命湯
治中風有汗惡風。經云:「風傷衛」。衛傷則不能固皮毛以通腠理,是以汗泄惡風。故用桂枝和榮衛、通血脈以充腠理;用芍藥收失散之陽,生津液以退熱;杏仁救肺以解肺間之風熱。
桂枝(辛甘熱),白芍(苦酸寒),杏仁(苦辛甘,各用三錢),水煎。不拘時,溫服。
此乃陽明經症。外有針法,宜刺陷谷,去陽明賊邪;刺厲兌,瀉陽明寒熱。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厲兌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葉許。
附子續命湯
治中風身冷無汗。此乃風寒直中陰經。故用附子、乾薑以散寒;甘草緩急,兼解薑、附之熱毒。
附子(辛熱,二錢),乾薑(苦辛熱,三錢),炙甘草(甘溫,二錢),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八味順氣散
治中風因中氣不足,運動失常,以致津液凝聚成痰,阻塞經隧而致者。理宜補中氣、行氣為主。是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以補中氣為本,白芷、臺烏、青皮、陳皮治風行氣為標。
人參(甘溫,二兩),白朮(苦辛溫,兩半),白茯(甘淡平,一兩),炙草(甘溫,五錢),白芷(辛溫,一兩),臺烏(苦辛溫,兩半),青皮(苦辛寒,七錢),陳皮(辛溫,八錢),共為末,每用薑湯調服。
白話文:
治中風方
玄參、天麻、羌活、當歸、生地、牛膝、杜仲、萆薢、附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日清晨空腹,用酒或溫水送服50-70丸,或100丸。服藥半個月後,如果出現壅塞不通的症狀,就服用七宣丸來疏通。
小省風湯
治療風熱痰涎壅盛,口噤或口眼歪斜,筋脈拘緊疼痛的方劑。使用防風治療風邪,黃芩清熱,南星、半夏化痰,生草清泄火熱,生薑則解南星、半夏的毒性。
稀涎散
治療中風導致口眼歪斜,因風痰阻塞經絡的方劑。用豬牙皂通暢經絡,輔以明礬化解風痰。
麻黃續命湯
治療中風無汗、惡寒的方劑。因為風邪鬱結於皮膚,無法向外排出,所以用麻黃疏通毛孔,輔以防風散風。由於皮膚與肺臟相關,風邪鬱結於皮表,肺也受損,因此用杏仁益肺,以散除肺部風熱。
桂枝續命湯
治療中風出汗、惡寒的方劑。因為風邪傷及衛氣,衛氣受損則無法固護皮膚,疏通毛孔,所以出汗惡寒。因此使用桂枝溫通衛氣、活血脈,充實肌膚;用芍藥收斂散失的陽氣,生津液以退熱;用杏仁益肺,以解肺部風熱。此為陽明經症候,可配合針灸陷谷穴(洩陽明經邪氣)和厲兌穴(瀉陽明經寒熱)。
附子續命湯
治療中風肢體冰冷、無汗的方劑。這是風寒直中陰經所致,因此使用附子、乾薑散寒;甘草緩和藥性,兼解附子、乾薑的熱毒。
八味順氣散
治療因中氣不足、氣機失調,導致津液凝聚成痰,阻塞經絡的中風方劑。治療原則是補益中氣、行氣化痰。因此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益中氣,白芷、蒼耳子、青皮、陳皮行氣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