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論
嘔吐之症,有實有虛,難執一法而論。是以有因食傷太陰,不能克化而吐者;有因火氣上衝而作者;有因胃氣傷敗,不能容納者;有因脾病不磨,致胃無由傳化而上壅者。雖然種種不同,未有不由火氣上炎所致。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火是也。大要重在胃經,蓋胃乃水穀之總司,上系咽喉之故。
而東垣又分嘔、吐、噦為三,而以聲物之有無,與夫各經氣血多少之殊異。謂嘔者,有聲有物,氣血俱傷,屬於陽明,由陽明多氣少血之故也;吐者,有物無聲,乃血受傷,屬太陽,蓋太陽多血少氣之故也;噦者,有聲無物,乃氣受傷,屬於少陽,多氣少血之故也。而河間又謂:胃膈熱盛則為嘔。
其症有三:曰氣,曰積,曰寒。皆從三焦為主。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故上焦吐由於氣分,其狀或有聲而無物,或聲多而物少,或食已而即吐,其脈浮而洪,渴而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作痛。治法在乎降氣而和中。
中焦吐者,多由於積,其狀聲物並盛,或食已良久始作,乃由新食觸積所攻,其脈洪而長。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治法在乎行氣去積為先。下焦吐者,由於血分,其症或有物而無聲,或物多而聲少,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或小便清而大便秘,其脈沉而遲。治法在乎溫中散寒,通其閉塞。
而仲景又謂有因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東垣又謂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甚,聞穀氣而噦嘔者;有脾濕太甚,不能運化精微,以致清痰流飲鬱於上中二焦,時時噁心而吐清水者。眾論不同,學者宜求各類而治,不可拘執一法。
白話文:
關於嘔吐這病症,可能源自實證也可能源自虛證,很難只用一種方法來概括。例如,有的人因為飲食過量,脾胃無法消化而導致嘔吐;有的人是因為火氣上衝造成的;有的人則是胃氣受到損傷,無法承受食物;還有人是因為脾臟生病,無法正常運轉,導致胃部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向上反流。儘管這些情況各有不同,但究其原因,大多是由於火氣上升所引發。根據古籍記載:各種嘔吐和酸嘔,都和火氣有關。
重點是要關注胃經的情況,因為胃是主管水穀消化的主要器官,它和咽喉相連。
李東垣將嘔、吐、噦分為三種,他認為嘔吐會有聲音且會吐出食物,是氣血兩傷的表現,屬於陽明經,這是因為陽明經氣多血少的原因;吐,只有食物沒有聲音,這表示血液受損,屬於太陽經,因為太陽經血多氣少;噦,只有聲音沒有食物,表示氣受損,屬於少陽經,同樣是氣多血少的原因。劉河間又說:胃部過熱也會導致嘔吐。
嘔吐有三種情況:氣滯、食積、寒凝。這些都和三焦有密切關係。上焦在胃口位置,主要負責接受食物,但不讓食物下行。中焦在中脘位置,上下通氣,主要負責消化食物。下焦在肚臍下方,主要負責排泄。因此,上焦的嘔吐多因氣滯引起,可能只有聲音而無食物,或者聲音大食物少,或者吃完飯馬上就吐,脈象浮而洪,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氣上衝胸,造成疼痛。治療方法主要是降氣和調和中焦。
中焦的嘔吐,通常因為食積,會同時有聲音和食物,可能在吃完飯很久後才發生,這是新進的食物觸碰到舊的積食所導致,脈象洪而長。可能先吐後痛,也可能先痛後吐,治療方法主要是行氣消積。
下焦的嘔吐,通常因為血分問題,可能只有食物沒有聲音,或者食物多聲音少,可能是早上吃的食物晚上才吐,或者是晚上吃的食物早上才吐,可能小便清大便祕,脈象沉而遲。治療方法主要是溫中散寒,疏通閉塞。
張仲景認為,也有因為風寒,陽明經實熱過盛導致的嘔吐;李東垣認為,有因為胃熱導致的嘔吐;有因為胃寒導致的嘔吐;有長期生病,氣血虛弱,胃氣極度衰弱,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噦嘔;有脾臟濕氣過重,無法正常運轉精微物質,導致清痰流飲鬱積在上中焦,經常噁心,吐出清水。眾家理論不同,學習者應該根據不同類型來治療,不能死守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