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嘔吐脈法

《脈經》曰:嘔而脈弱,小便後利,身有微熱,厥者難治。趺為脈浮胃氣虛,寒氣在上,噯氣在下,二氣相爭,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則死,實緩則瘥。又云: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吐。關上脈數,其人即吐。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翻胃。

白話文:

【嘔吐脈法】

根據《脈經》記載:如果病人嘔吐且脈象虛弱,小便後出現腹瀉,身體伴有輕微發熱,四肢冰冷的情況,則治療較爲困難。

腳部脈象浮起代表胃氣虛弱,寒氣積聚在上部,噯氣停留在下部,這兩種氣互相爭鬥,氣流只出不進,導致病人嘔吐且無法進食,若恐懼過度則可能致命,但若病情進展緩慢則有可能康復。

另外也有提到:如果陽脈緊繃,陰脈快速,這種人吃完東西就會嘔吐;陽脈浮起且快速同樣會導致嘔吐。關上的脈象快速,也會引發嘔吐。脈象呈弦狀,代表體內虛損,胃氣不足,可能出現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或者晚上吃的食物第二天早上吐出來,長期下來會演變成反胃症。

以上就是對古代中醫文獻中關於嘔吐病症和脈象描述的現代漢語翻譯。

2. 治嘔吐大法

凡嘔吐症,切不可下,蓋逆之故也,必在分因而療。如久病吐者,乃胃氣虛,不能納穀之故也,宜以人參、黃耆、白朮、香附、生薑之類。

如痞悶短氣而嘔者,乃中氣虧也,宜以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之類。

如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而吐者,宜以二陳湯加炒梔子、薑汁炒黃連、生薑煎服。

如肝火攻胃而吐者,宜抑青丸。

凡夏月嘔吐不止,宜以五苓散加薑汁,入湯調服。如吐蟲而嘔,宜以黑錫炒成灰,加檳榔末米飲調服。大抵噁心,吐清水者,皆宜以生薑為主,隨症佐以他藥。

如胃熱者,宜以二陳湯加薑汁炒芩連調服。

如挾虛而吐,宜二陳湯加人參、白朮、砂仁、藿香之類。

如因多食生冷,以致脾胃不和,嘔吐噁心,或頭眩,或胃脘懊憹不惺,或發寒熱,宜二陳湯加丁香、烏梅煎服。如心下痹而痛者,再加草豆蔻仁。

如噁心嘔吐,氣盛者,宜導痰湯加姜炒黃連、砂仁、竹茹。

白話文:

[治療嘔吐的大原則]

對於任何嘔吐情況,千萬不可輕易催吐,因為這是身體機能逆反的表現,必須根據不同的原因來對症治療。

如果是長期生病導致的嘔吐,這通常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應使用人參、黃耆、白朮、香附、生薑等藥物。

若是因為胸悶、呼吸困難並伴隨嘔吐,這表示中氣不足,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

如果嘔吐是由於胃部過熱,或是膈上有痰,應使用二陳湯加上炒梔子、薑汁炒黃連、生薑煎煮服用。

若是肝火上炎導致的胃部問題及嘔吐,可以使用抑青丸。

在夏天如果嘔吐不止,可用五苓散加上薑汁,用熱水調服。若嘔吐且有蟲,可使用黑錫燒成灰,加上檳榔粉,用米湯調服。通常感到噁心,嘔吐清水的情況,都應該以生薑為主要治療藥物,再搭配其他藥物。

若是胃熱導致的嘔吐,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薑汁炒過的黃連、黃芩服用。

若是虛弱狀態下出現嘔吐,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人參、白朮、砂仁、藿香等藥物。

若是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噁心、嘔吐,甚至頭暈、胃部不適,或發燒、畏寒,應使用二陳湯加上丁香、烏梅煎煮服用。若是胸口疼痛,可再加入草豆蔻仁。

若是噁心、嘔吐,且伴有氣血旺盛的症狀,應使用導痰湯加上薑炒黃連、砂仁、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