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治中風方

愈風湯

治中風內無便溺之阻,外無六經之形,惟因氣血不充,風勝血燥,不能榮養經絡,以致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此乃風淫所勝,法當治以辛涼。故用羌、獨、防風、菊花、白芷、秦艽、防己、麻黃、細辛、薄荷諸辛藥以祛風,枳殼、厚朴以行氣,柴胡、前胡、黃芩、生地、石膏以解熱,參、耆、苓、草以補氣,歸、芎、芍、地以養血,枸杞、杜仲益精元,知母、熟地補真陰,蒼朮、半夏治痰涎。

羌活(苦甘溫),獨活(苦辛溫),防風(辛甘溫),白芷(辛溫),秦艽(辛甘溫),防己(苦辛寒),甘菊花(甘溫),細辛(辛溫),麻黃(苦辛溫),薄荷(辛涼,各二兩),枳殼(苦辛溫,一兩),厚朴(辛溫,一兩),前胡(苦寒,兼治痰,二兩),柴胡(苦寒,二兩),黃芩(苦寒,二兩),人參(甘溫,四兩),石膏(辛寒,兼治痰,二兩),黃耆(甘溫,五兩),甘草(甘溫,兩半),茯苓(甘平,二兩),川歸(辛甘溫,二兩),白芍(苦酸寒,二兩),生地(辛寒,二兩),川芎(辛溫,二兩),枸杞(甘溫,三兩),杜仲(辛甘溫,二兩),知母(苦辛寒,二兩),熟地(甘寒,四兩),蒼朮(辛溫,二兩),半夏(辛溫,三兩),蔓荊子(苦辛溫,涼血散風,一兩),地骨皮(苦寒,解熱,二兩),桂枝(辛甘溫,和榮衛,二兩),共為粗末,每用一兩,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如欲微汗,加麻黃八分;如欲一旬之通利,再加大黃一錢。

如望春大寒之後,再加柴胡、半夏各七分,人參一錢,乃迎而奪泄少陽之氣。

如望夏穀雨之後,加黃芩、石膏、知母一錢,乃迎而奪泄陽明之氣。

如長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一錢,以勝脾土之濕。

如望秋大暑之後,加厚朴一錢,藿香、桂枝各六分,謂迎而泄奪太陰之氣。

如望冬霜降之後,加當歸二錢,附子、官桂各一錢,謂迎而以勝少陰之氣。此乃經云「無伐天和」是也。

大秦艽湯

治症同前。用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以散風;風勝不無燥也,故以歸、芎、芍、地以救血;茯苓、甘草、白朮以補脾氣;石膏、黃芩以去熱。

秦艽(苦甘溫,二兩),羌活(苦辛溫,二兩),獨活(苦辛溫,兩半),防風(辛溫,二溫),白芷(苦辛溫,二兩),細辛(辛溫,兩半),當歸(辛甘溫,三兩),川芎(辛溫,一兩),白芍(苦酸寒,二兩),熟地(甘寒,三兩),茯苓(甘淡平,二兩),甘草(甘溫,一兩),白朮(苦甘溫,三兩),石膏(辛寒,三兩),黃芩(苦寒,二兩),生地(甘寒,二兩),共為細末,每一兩用水二盅,煎一盅,溫服。如天陰雨,加生薑三片同煎。

白話文:

愈風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中風的,這種中風的症狀是,身體內部沒有便秘或排尿困難的問題,外觀也沒有出現六經病變的症狀。主要原因是氣血不足,導致風邪過盛、血燥,無法充分滋養經絡,使得手腳不能自由活動,舌頭僵硬說不出話。這是風邪過盛所引起的,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

所以,這個方子使用了羌活、獨活、防風、菊花、白芷、秦艽、防己、麻黃、細辛、薄荷這些辛味的藥材來驅散風邪;用枳殼、厚朴來疏通氣機;用柴胡、前胡、黃芩、生地、石膏來清解熱邪;用人參、黃耆、茯苓、甘草來補益氣虛;用當歸、川芎、白芍、生地來滋養血虛;用枸杞、杜仲來補益精元;用知母、熟地來補養真陰;用蒼朮、半夏來化解痰液。

具體的藥物及其用量如下:

羌活(味苦、甘、性溫),獨活(味苦、辛、性溫),防風(味辛、甘、性溫),白芷(味辛、性溫),秦艽(味辛、甘、性溫),防己(味苦、辛、性寒),甘菊花(味甘、性溫),細辛(味辛、性溫),麻黃(味苦、辛、性溫),薄荷(味辛、性涼,各用二兩)。枳殼(味苦、辛、性溫,用一兩),厚朴(味辛、性溫,用一兩),前胡(味苦、性寒,兼有化痰作用,用二兩),柴胡(味苦、性寒,用二兩),黃芩(味苦、性寒,用二兩),人參(味甘、性溫,用四兩),石膏(味辛、性寒,兼有化痰作用,用二兩),黃耆(味甘、性溫,用五兩),甘草(味甘、性溫,用兩半),茯苓(味甘、性平,用二兩),當歸(味辛、甘、性溫,用二兩),白芍(味苦、酸、性寒,用二兩),生地(味辛、性寒,用二兩),川芎(味辛、性溫,用二兩),枸杞(味甘、性溫,用三兩),杜仲(味辛、甘、性溫,用二兩),知母(味苦、辛、性寒,用二兩),熟地(味甘、性寒,用四兩),蒼朮(味辛、性溫,用二兩),半夏(味辛、性溫,用三兩),蔓荊子(味苦、辛、性溫,能涼血散風,用一兩),地骨皮(味苦、性寒,能解熱,用二兩),桂枝(味辛、甘、性溫,能調和營衛,用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一兩,加入兩盅水和三片生薑,煎煮成一盅,溫服。如果想要稍微發汗,可以加入麻黃八分;如果想要在一旬之內通便,可以再加入大黃一錢。

如果在立春之後,天氣還很寒冷的時候,可以再加入柴胡、半夏各七分,人參一錢,這是為了疏泄少陽的氣機。

如果在穀雨之後,天氣即將炎熱的時候,可以加入黃芩、石膏、知母各一錢,這是為了疏泄陽明的氣機。

如果在長夏時節,可以加入防己、白朮、茯苓各一錢,這是為了去除脾土的濕邪。

如果在立秋之後,天氣還很炎熱的時候,可以加入厚朴一錢,藿香、桂枝各六分,這是為了疏泄太陰的氣機。

如果在霜降之後,天氣即將寒冷的時候,可以加入當歸二錢,附子、官桂各一錢,這是為了扶助少陰的氣機。這符合《黃帝內經》所說的「不要傷害天地的和諧之氣」的道理。

大秦艽湯

這個方子也是用來治療上述所說的中風症狀。使用了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來驅散風邪;因為風邪過盛容易引起血燥,所以使用了當歸、川芎、白芍、生地來滋養血虛;用茯苓、甘草、白朮來補益脾氣;用石膏、黃芩來清解熱邪。

具體的藥物及其用量如下:

秦艽(味苦、甘、性溫,用二兩),羌活(味苦、辛、性溫,用二兩),獨活(味苦、辛、性溫,用兩半),防風(味辛、性溫,用二兩),白芷(味苦、辛、性溫,用二兩),細辛(味辛、性溫,用兩半),當歸(味辛、甘、性溫,用三兩),川芎(味辛、性溫,用一兩),白芍(味苦、酸、性寒,用二兩),熟地(味甘、性寒,用三兩),茯苓(味甘、淡、性平,用二兩),甘草(味甘、性溫,用一兩),白朮(味苦、甘、性溫,用三兩),石膏(味辛、性寒,用三兩),黃芩(味苦、性寒,用二兩),生地(味甘、性寒,用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一兩,加入兩盅水,煎煮成一盅,溫服。如果遇到陰雨天氣,可以加入三片生薑一同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