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中風門
3. 論
風者,四時之正令,天地之大氣,人在氣中,因虛即感傷之,中之有深有淺。經云:風者,百病之長,善行數變。其為病也,或為寒熱,或為偏枯,或為口目喎斜,或攣縮、眩暈,或卒倒無知,或舌強不語等症。後東垣、河間、丹溪三先生之分真中、類中之殊,南北地土之異。
其真中者,多在西北寒涼之方;而類中者,多出東南濕熱之地。夫類中之因,三先生又分挾火、挾氣、挾痰而動。其挾氣者,因元氣不足,不能管攝一身,而懵然卒倒。法當補氣為先。丹溪云:氣虛卒倒,參耆補之是也。其挾火者,乃陰血不足,無以配陽,陽火亢極,熏灼心神,故卒然昏冒。
法當滋陰降火為主。王冰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其挾痰者,乃因中氣虛乏,無力運動,以致津液凝聚成痰,妨礙升降,迷塞心竅,故昏冒而不識人。法當大補中氣為主。東垣云:補腎不若補脾是也。三者之中又分在藏、在府、在經之異。雖然名狀多端,未有不由正氣虧敗,風邪乘虛所襲而致。
苟若不由正氣虧敗而致,則西北之方中風之病此地皆是,又何暇生他病哉?其類中者,雖然因氣、因火、因痰而動,亦未必全無外邪所襲而致,則中氣、痰各自為症,又何必顯其風邪外症哉?由此觀之,中風之症不必拘於地土南北之分,與夫真、類之異,誠因將息失宜,中氣虧敗所致。正如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治療之法,在府宜汗,在經宜和,在藏宜下。看其所挾之症,參之以治火、治氣、治痰之劑,兼詳內外孰輕孰重而療。若重於外感者,宜先驅外邪,而後補中氣;若重於內傷者,宜先補中氣,而後驅外邪。
其邪在府多著四肢,脈浮而拘急不仁,宜小續命湯為主加減;其症在藏多著九竅,脈沉而便溺不通,宜三化湯為主加減;若外無四肢不仁,內無九竅不利,或惟語言蹇澀,或止手足不隨,乃邪在經,宜大秦艽湯、愈風湯之類為主加減。參之天時,全在活法。
白話文:
[討論] 風,是四季的正常氣候,天地之間的大氣,人類生活在氣氛中,因體質虛弱容易受到影響。古籍提到:風是百病的起源,它能快速變換,影響範圍廣泛。疾病可能呈現為寒熱交錯,或是半身不遂,或是口眼歪斜,或是肌肉抽搐、頭暈,或是突然昏倒失去知覺,或是舌頭僵硬無法說話等症狀。後世東垣、河間、丹溪三位先生區分了真正中風和類似中風的不同,以及南北地區土壤差異對疾病的影響。
真正的中風多發生在西北寒冷涼爽的地方;類似中風的症狀則多見於東南濕熱地區。類中風的原因,三位先生又細分為挾火、挾氣、挾痰三種情況。其中挾氣的狀況,是由於元氣不足,無法有效調節全身機能,導致突然昏倒。治療應以補氣為主。丹溪提到:氣虛昏倒,應使用人參和黃耆補氣。挾火的情況,是因為陰血不足,無法平衡陽氣,導致陽火過旺,灼燒心神,因而突然昏迷。
治療應以滋養陰液,降低火氣為主。王冰說:增加陰液可以控制過盛的陽氣。挾痰的情況,是由於中氣虛弱,無法有效運轉,導致津液凝結成痰,阻礙身體氣血循環,封鎖心神通道,因而昏迷不醒。治療應以補充中氣為主。東垣提到:補腎不如補脾。這三種情況又可根據病情在臟腑、經絡的影響不同來進一步區分。雖然病症名稱繁多,但都離不開正氣衰弱,風邪趁虛而入。
如果病因不是正氣衰弱,那麼西北地區的中風病例應該遍地都是,怎麼還有其他疾病的存在空間呢?對於類似中風的情況,即使是由氣、火、痰引發,也不一定完全沒有外邪的影響。若是中氣、痰各自形成獨立的症狀,又何必特別突顯風邪的外部症狀呢?由此看來,中風的症狀不必侷限於南北地區的差異,或真正中風和類似中風的區別,主要是因為生活作息不當,導致中氣衰敗。
正如古籍所述:「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正氣必然虛弱。」治療方法,若病在腑臟,宜採用發汗療法;若在經絡,宜採用調和療法;若在臟器,宜採用瀉下療法。觀察患者所伴隨的症狀,結合治療火、氣、痰的藥物,同時詳細評估內部和外部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治療。如果外部感染較重,應先排除外部病邪,再補充中氣;如果內部損傷較重,應先補充中氣,再排除外部病邪。
如果病邪在腑臟,常見於四肢,脈象浮動且緊繃,缺乏感覺,應使用小續命湯作為基礎進行增減調配;如果病在臟器,常見於九竅,脈象深沉且排泄困難,應使用三化湯作為基礎進行增減調配;如果外部四肢沒有不適,內部九竅也沒有問題,只有語言不清,或僅僅手腳不靈活,表示病邪在經絡,應使用大秦艽湯、愈風湯等作為基礎進行增減調配。治療需考慮季節變化,並採取靈活的治療策略。
4. 中風脈法
經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又云: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虛,寸口或浮而緩,或緩而遲,皆為中風之脈。大法急實者凶,浮緩者吉。中風之候,沉伏相逢,微、數、遲、緩者為氣;浮而大者為風;微、虛、沉、滑,虛候;獨然沉滑,痰中。浮遲而虛則吉,急大實熱者為凶。
白話文:
經典上說,脈象如果微弱但頻率快,這是中風的跡象。又說,陽脈浮動且滑順,陰脈柔軟且弱,或是脈象浮動且滑,或是深沉且滑,或是脈象微弱且虛,寸口脈或浮動且緩慢,或緩慢且遲鈍,這些都是中風可能出現的脈象。總的來說,脈象急促且強實是凶兆,浮動且緩慢是吉兆。
中風的症狀,當脈象呈現沉伏時,微弱、頻率快、遲鈍、緩慢是氣血問題;脈象浮動且大的是風邪所致;脈象微弱、虛弱、深沉、滑順,顯示身體虛弱;單純的深沉且滑順,可能是痰濕過重。脈象浮動、遲鈍且虛弱是好現象,但若脈象急促、大且有熱感,則是不祥之兆。
5. 治中風大法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為死血,宜四物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尤妙。氣虛卒倒,宜濃煎參耆湯補之。如挾痰,加竹瀝、薑汁,或四君子湯加薑汁、竹瀝亦可。遺尿者屬氣虛,多以參耆補之。若動則筋痛,是無血滋筋故也,宜多用補血藥。
凡中風口開眼合,手撒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疼,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狂,汗綴如珠,唇青身冷,皆為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治療中風的大原則]
如果出現半身無法活動的情況,大部分是由於體內痰濕過多造成的。如果問題出現在身體左側,通常是由於血液瘀滯所致。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竹瀝和薑汁來治療。如果患者還能進食,可以不用竹瀝,改用荊瀝,效果會更好。
對於因氣虛而突然昏倒的患者,應濃煎人參和黃耆湯來補充元氣。如果患者同時有痰濕問題,可以在湯中加入竹瀝和薑汁,或者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薑汁和竹瀝也有不錯的效果。對於有尿失禁的患者,通常是因為氣虛,多用人參和黃耆來補充。
如果活動時感到筋骨疼痛,這可能是由於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骨所致,應該大量使用補血藥物。
一般來說,如果中風後出現口角歪斜、眼睛閉合困難、手腳無力、尿失禁、口吐泡沫、目光呆滯、喉嚨發出鼾聲、肌肉萎縮、筋骨疼痛、頭髮直立、頭部劇痛、面色赤紅像發狂一樣、汗水如珠般滴落、嘴脣青紫、全身冰冷等症狀,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