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腳氣脈法
脈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澀者寒,微滑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思,散則因寒,急則因怒,細細則因悲。
白話文:
如果脈搏呈現弦狀,表示有風邪;柔弱無力的脈象,代表有濕氣;洪大而快速的脈象,顯示有熱症;遲緩且滯澀的脈象,意味著有寒氣;輕微滑順的脈象,表示身體虛弱;堅固且緊繃的脈象,顯示身體實證;脈象結滯,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多;脈象散漫,可能是受到寒冷影響;脈象急促,可能是因為生氣或憤怒;細小的脈象,可能因為悲傷所致。
2. 治腳氣大法
腳氣之病,實由下元虧敗,水濕乘之所致。經云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是也。其症始發,或奄然大悶經兩三日方覺,先從腳起,或緩弱疼痹,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足胯枯細,或心中恍惚,或小腹不仁,或舉作轉筋,或見事吐逆,或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痠疼,此其候也。如脈浮而強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
如婦人而患此症者,必由血海空虛所致。是以與男腎元虛同,故用藥無異。其症見諸陽,為在外,宜發散;見諸陰,為在內,宜利濕。若氣大虛乏,間作補湯,隨症寒熱及氣血虛實加減。如腳氣衝心者,宜四物湯加炒柏,再於湧泉穴以附子末沫唾調敷上,以艾灸十數壯,引拔其熱。(其火屬腎經,在足心。
)如動轉筋者,乃血熱也,宜四物湯加酒蒸紅花煎服。如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兩股近腰結處,此奉養厚,挾風寒而作,宜四物加蒼朮、南星。
白話文:
【治療腳氣的大方法】
腳氣這種疾病,實際上是由於下焦(下元)功能衰退,加上水濕邪氣趁虛而入所導致。正如古書所說,清濕之邪侵犯虛弱之體,病症便從下肢開始。當病症初發時,可能先是感到極度的悶痛,持續兩三日才逐漸察覺。病徵開始從腳部出現,可能是腳部乏力疼痛,或行走時突然跌倒,或雙腿和大腿根部肌肉萎縮變細,或心中感到迷惘不安,或小腹失去知覺,或全身抽筋,或看到食物就想嘔吐,或對食物的味道感到噁心,或胸悶氣短,或全身痠痛,這些都是腳氣病的症狀。
如果脈搏浮動且強勁,通常是由風邪引起;脈搏軟弱無力,通常是由濕邪引起;脈搏洪大且頻率快,通常是由熱邪引起;脈搏遲緩且滯澀,通常是由寒邪引起。
對於女性患者來說,患有此病主要是因為血液不足所導致,因此與男性因腎元虛弱相同,治療藥物並無差異。如果病徵出現在身體的外側,表明病邪在體表,應使用發汗解表的藥物;如果病徵出現在身體的內側,表明病邪在體內,應使用利濕的藥物。若患者氣虛嚴重,可間歇性地服用補氣湯藥,根據具體的寒熱及氣血虛實情況進行加減。
若腳氣病影響到心臟,應使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柏子仁,然後在湧泉穴上用附子粉和唾液混合塗抹,並以艾草灸治十幾次,以引導體內的熱氣排出。(湧泉穴屬於腎經,位於足心。)
若出現抽筋現象,這通常是血熱所導致,應使用四物湯加上酒蒸紅花煎服。若抽筋出現在大拇指上,甚至延伸到大腿靠近腰部的位置,這通常是由於飲食過於豐厚,加上風寒邪氣共同作用所導致,應使用四物湯加上蒼朮和南星。
3. 丹溪治腳氣活套
凡腳氣有濕熱,有瘀積流注,有風濕、寒濕。數者為患不同,當要分因而療。
如濕勝者,當以蒼朮、白朮、防己、川芎為主,或加附子湯,或當歸拈痛湯之類。
如有飲者,宜東垣開結導引丸之類。若欲解,宜麻黃左經湯之類。隨症加減。
如腳氣鬱甚者,宜舟車丸、除濕湯之類。
如兼痰氣寒濕者,宜五苓散加木瓜。若欲雙解,宜東垣大黃佐經湯及羌活導滯湯之類。
如理血,宜八味丸。或四物湯加羌活、天麻,或加黃柏、南星。或健步丸之類。
如疏風養血,宜獨活寄生湯之類最效。
白話文:
【丹溪治療腳氣的靈活方法】
凡是腳氣病,可能因為濕熱、瘀積流注、風濕或是寒濕等多種原因造成。這些病因不同,治療時應對症下藥。
如果是濕氣過重的情況,可用蒼朮、白朮、防己、川芎等草藥為主要治療,必要時可加入附子湯,或使用當歸拈痛湯等方劑。
若是因飲食引起,則適合用東垣開結導引丸等方劑。如果要解決根本問題,則宜選擇麻黃左經湯等方劑,根據病情進行加減調整。
對於腳氣嚴重鬱結的情形,應使用舟車丸、除濕湯等方劑。
如果併有痰氣、寒濕等症狀,可用五苓散加木瓜。如果想同時治療多種症狀,則可用東垣大黃佐經湯和羌活導滯湯等方劑。
在調理血液方面,八味丸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者使用四物湯加羌活、天麻,或再加黃柏、南星。健步丸也是適用的方劑之一。
若需疏風養血,獨活寄生湯這類方劑效果最佳。
4. 治腳氣方
健步丸
治寒濕凝血不舒,郁久腐熱而成腳氣。法當散寒導濕為本,疏郁清血為標。是以用官桂、吳萸助蒼朮以散寒濕,歸尾、牛膝以活凝血,大腹子、陳皮以疏鬱滯,生地、條芩、白芍以清腐血。
官桂(辛熱),吳萸(苦辛熱),蒼朮(苦辛溫),歸尾(辛甘溫),牛膝(酸平),大腹子(辛溫),陳皮(苦辛溫)
生地(甘寒),條芩(苦寒),白芍(甘酸平),共為末,以湯浸,蒸餅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用白朮、木通煎湯送下一百丸。
東垣羌活導滯湯
治外感風濕,以致腳脛腫痛,或一身俱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滯。法當疏風散濕為主。是以用羌活、獨活、防己等疏風散濕,歸尾活凝泣之血,枳實疏壅滯之氣,大黃通大便以下濕熱。
羌活(辛溫,二錢),獨活(苦辛溫,二錢),防己(苦辛寒,錢半),歸尾(辛溫,二錢),枳實(苦辛寒,一錢),大黃(苦寒,二錢),水煎,空心溫服。
大抵此藥,初發者可用,若久則不宜服。
三因麻黃左經湯
治風寒濕三氣合成腳痹,流注太陽經,關節腫痛,始發憎寒壯熱,或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腳軟等症。治宜疏風導濕以兼散其寒。是以用麻黃、乾葛開腠發表,助防風、羌活疏風,防己、白朮、茯苓理濕,肉桂、細辛、生薑散寒,甘草、大棗補中。
麻黃(苦辛溫,八分),乾葛(苦甘平,一錢),防風(辛溫,一錢),羌活(辛溫,二錢),防己(苦辛寒,一錢),白朮(苦甘溫,三錢),白茯(甘淡平,二錢),肉桂(甘熱,一錢),細辛(辛熱,一錢),生薑(辛溫,三片),炙草(甘溫,五分),大棗(甘溫,二枚),水煎,溫服。
六物附子湯
治寒濕腳氣。法當疏散寒濕。是以用官桂、附子以散寒濕,助防己、白朮、茯苓等以去濕,佐炙甘草以補中和藥。
官桂(辛甘熱,一錢),附子(辛熱,七分),防己(苦辛寒,一錢),白朮(甘溫,三錢),白茯(甘淡平,二錢),炙草(甘溫,五分),加姜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河間除濕湯
治水濕壅鬱,腰膝足脛腫痛,小便不利。法當行水濕,疏鬱滯。是以用甘遂、大戟、葶藶、威靈仙、赤芍、澤瀉等行水收濕,檳榔、陳皮、黑醜等以疏壅鬱,佐以乳、沒行氣血以止痛。
甘遂(苦甘溫,利小水,五錢),大戟(苦甘寒,利小腸火,五錢),赤芍(苦酸寒,散惡血,一兩),澤瀉(鹹寒,利小便,一兩),陳皮(苦辛溫,去白,二兩),檳榔(苦辛溫,一兩),葶藶(苦辛寒,逐膀胱熱,利小便,一兩),黑醜(苦辛寒,黑屬水,逐水下氣,利大小便,五錢),乳香(辛溫,散鬱氣,止痛,五錢),威靈仙(苦辛溫,理風又治腰膝痛,一兩),沒藥(苦辛溫,散瘀血止痛,五錢),共為末,以麵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白湯下三五十丸或六十丸,以利為度。
白話文:
健步丸
這個方子治療因為寒濕之氣凝結、氣血不暢,久而久之形成鬱熱而導致的腳氣。治療原則是先散寒祛濕為根本,再疏通氣滯、清除血熱為輔助。所以用肉桂、吳茱萸來幫助蒼朮散寒祛濕;當歸尾、牛膝來活血化瘀;大腹子、陳皮來疏理氣機的鬱滯;生地、黃芩、白芍來清除血中的腐熱。
藥材的屬性是:肉桂(辛辣、熱性),吳茱萸(苦、辛辣、熱性),蒼朮(苦、辛辣、溫性),當歸尾(辛辣、甘甜、溫性),牛膝(酸味、平和),大腹子(辛辣、溫性),陳皮(苦味、辛辣、溫性)。
生地(甘甜、寒性),黃芩(苦味、寒性),白芍(甘甜、酸味、平和)。將這些藥材一起磨成粉末,用湯浸泡後,再用蒸熟的麵餅和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天早上空腹用白朮、木通煎的湯送服一百顆。
東垣羌活導滯湯
這個方子治療因為外感風濕,導致腳部和小腿腫痛,或者全身疼痛,或者關節腫痛,大小便不順暢。治療原則應該以疏散風邪、祛除濕氣為主。所以用羌活、獨活、防己等來疏散風邪、祛除濕氣;當歸尾來活血化瘀;枳實來疏通氣機的壅滯;大黃來通利大便,使濕熱從大便排出。
藥材的屬性是:羌活(辛辣、溫性,二錢),獨活(苦味、辛辣、溫性,二錢),防己(苦味、辛辣、寒性,一錢半),當歸尾(辛辣、溫性,二錢),枳實(苦味、辛辣、寒性,一錢),大黃(苦味、寒性,二錢)。用水煎服,空腹溫服。
這個方子一般適用於剛發病的腳氣,如果是久病則不適合服用。
三因麻黃左經湯
這個方子治療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合在一起,導致腳部麻木,病邪流注到足太陽經,引起關節腫痛,開始發病時會怕冷發熱,或者沒有汗但怕冷,或者自汗又怕風,頭痛腳軟等症狀。治療原則應該疏散風邪、導引濕氣,同時兼顧散寒。所以用麻黃、葛根來打開毛孔、發散邪氣;幫助防風、羌活疏散風邪;防己、白朮、茯苓來調理濕氣;肉桂、細辛、生薑來散寒;甘草、大棗來補養脾胃。
藥材的屬性是:麻黃(苦味、辛辣、溫性,八分),葛根(苦味、甘甜、平和,一錢),防風(辛辣、溫性,一錢),羌活(辛辣、溫性,二錢),防己(苦味、辛辣、寒性,一錢),白朮(苦味、甘甜、溫性,三錢),茯苓(甘甜、淡味、平和,二錢),肉桂(甘甜、熱性,一錢),細辛(辛辣、熱性,一錢),生薑(辛辣、溫性,三片),炙甘草(甘甜、溫性,五分),大棗(甘甜、溫性,二枚)。用水煎服,溫服。
六物附子湯
這個方子治療寒濕引起的腳氣。治療原則應該是疏散寒濕。所以用肉桂、附子來散寒祛濕,幫助防己、白朮、茯苓等來去除濕氣,配上炙甘草來補養脾胃、調和藥性。
藥材的屬性是:肉桂(辛辣、甘甜、熱性,一錢),附子(辛辣、熱性,七分),防己(苦味、辛辣、寒性,一錢),白朮(甘甜、溫性,三錢),茯苓(甘甜、淡味、平和,二錢),炙甘草(甘甜、溫性,五分),加上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用水煎服,溫服。
河間除濕湯
這個方子治療因為水濕壅滯,導致腰部、膝蓋、足部和小腿腫痛,小便不順暢。治療原則應該是行水祛濕,疏通氣機的鬱滯。所以用甘遂、大戟、葶藶、威靈仙、赤芍、澤瀉等來行水利濕;檳榔、陳皮、黑丑等來疏通壅滯;配上乳香、沒藥來行氣活血止痛。
藥材的屬性是:甘遂(苦味、甘甜、溫性,利小便,五錢),大戟(苦味、甘甜、寒性,清利小腸火,五錢),赤芍(苦味、酸味、寒性,散惡血,一兩),澤瀉(鹹味、寒性,利小便,一兩),陳皮(苦味、辛辣、溫性,去白,二兩),檳榔(苦味、辛辣、溫性,一兩),葶藶(苦味、辛辣、寒性,驅除膀胱熱邪,利小便,一兩),黑丑(苦味、辛辣、寒性,黑色屬水,可導水下行,利大小便,五錢),乳香(辛辣、溫性,散鬱氣,止痛,五錢),威靈仙(苦味、辛辣、溫性,治理風邪,也治腰膝疼痛,一兩),沒藥(苦味、辛辣、溫性,散瘀血、止痛,五錢)。將這些藥材一起磨成粉末,用麵糊和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天早上空腹用白開水送服三五十顆或者六十顆,以排泄通暢為度。